大家一定猜想到了,上次畫個正常的顱顏骨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我要開始跟大家介紹一系列的臉部骨折啦︿︿
這次要跟大家介紹的是顴骨和眼眶骨折~
顴骨是我們亞洲人第二名常骨折的顏面骨,是臉部左右最突出的骨頭。通常骨折時,會因為骨頭移位而產生凹陷和兩臉頰不對稱。同時,從它鄰近的下眼窩孔穿出來的下眼窩神經通常亦有挫傷,於是易造成臉頰皮膚麻木。
然而,眼眶骨及顴骨之複雜性骨折(如本人水彩圖所示😆)重建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不僅復位難度高,術後產生雙側不對稱、眼球下陷、內凹之併發症亦時有所聞。
於是很厲害的科學家發明了同步手術電腦導航系統(Real-time surgical navigation system),並且全世界的外科醫師已將它廣泛應用於顱顏部及腦部手術。藉由此工具,不僅可以增加手術復位準確度,改善病患術後美觀結果,亦可降低術中重要腦神經損傷之風險,將復位後骨頭位置誤差降低在1mm以內。(只要骨頭的位置相差2mm以內,人眼就辨識不出差距囉︿︿)
近年文獻提及導航系統用於顴骨骨折復位時,可減少傷口切割數目,並增加復位精確度及兩側對稱性。針對急慢性顴骨、眼眶骨折的病患,除了使用導航系統進行術前計畫和術中指引,我們也可以輔以三維術中電腦斷層(Intraoperative 3D C-arm computed tomography)進行復位精準度確認。和傳統復位手術相較,同步手術導航系統及電腦斷層輔助,可減少復位重建後臉部雙側不對稱、眼球下陷、內凹之併發症,增加顏面骨折重建後臉部對稱性、顏面美觀程度,加速軟組織消腫復原及骨頭癒合的情況,使病人能夠重拾自信,恢復社交功能,提供病患更精密準確的重建方式及優異的手術品質 😆
為什麼說這麼多呢?因為朱醫師最近有一篇寫使用同步導航科技於顴骨骨折手術應用的醫學論文被期刊發表啦︿︿所以畫一張複雜性顴骨骨折畫作為紀念,順便跟大家介紹介紹這個很優秀的醫學技術囉~
#就是要把顴骨骨折畫很碎😇
#本人熱愛紫色調
#導航科技好棒棒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骨折 術 後 文獻 在 物理治療師Aron x Sport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美國上週末UFC格鬥賽事,嘴炮拳王Conor Mcgregor於比賽中發生不忍直視的一幕,在一次的跨步攻擊後落地「小腿骨折」😵💫
小腿是由脛骨、腓骨兩根骨頭所組成。
此次受傷可能先來自踢擊的衝擊力,接著就影片中觀察細微的部份:
前跨步的推凳時,小腿和腳踝已先產生扭轉變形,造成骨頭”扭轉”的壓力,最後讓落地時骨頭已失去支撐力,造成嚴重骨折。
隔日進行手術,已將脛骨、腓骨裝入骨釘(rod)與骨板(plates)、螺絲(screws)固定,
預計使用六週的拐杖輔助。
———
❓嘴炮拳王還有機會重返榮耀嗎❓
根據文獻回顧,脛骨骨折
1)手術處理後:12-54週(三個月到一年多);92%的個案能重回賽場
2)未接受手術:28-182週(平均69.5週);67%的個案能重回賽場
Greg A J Robertson. 2016
格鬥運動屬於高強度,復健路程會牽涉到骨頭癒合的好壞、肌力、本體感覺的重建、專項技術的訓練、心理建設等過程,但機率上嘴炮拳王還是有很高的機會能重回格鬥場上,邊嘴邊打拳繼續缽盆滿盈💰
影片分析在IG: @physioaron
#UFC #物理治療 #運動傷害 #復健 #physiotherapy #physicaltherapy
骨折 術 後 文獻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7/31 最新梯次僅剩最後 3 個名額!
[快訊] 楊大緯醫師團隊,關於錐狀斷層掃描診斷舟狀骨骨折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考完專科以後,一直很擔心自己就此停止成長,於是盤點了幾個感興趣的領域,延續住院醫師時期養成的習慣,利用輪班生活之餘,繼續到外面上課。
事實上,我並不是一個擅長寫論文的人,此前我只達到最低要求,升等所需的兩篇 SCI 案例報告,還有張貼兩次學會海報。雖說回想當初寫作過程,還算是一個能夠從中獲得樂趣的人,但並沒有想要繼續產出的想法。
為了「往投稿一點一滴邁進,刺激自己持續接觸」這個目標,我參加了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
這次的工作坊,讓我對於如何寫出一篇統合分析論文開始有比較清楚的概念,其中曾醫師為我們解析四大段落該寫的重點並整理出來,使得整體架構比較容易被想像,讓人印象深刻。
中場實作時間能夠自己操作軟體,將森林圖畫出來並美化,對於建立信心也是很有幫助的一步。
【以發表 SCI 為學習目的,一天學會統合分析的技能!】
⠀⠀
✓ Meta-analysis 研究規劃技巧:以指定論文為例
✓ 拆解論文架構:照這樣做,最容易。
✓ 那些重要的專有名詞:Meta-analysis 重要數值
✓ 互動實作時間: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我是怎麼搜尋文獻的:以發表為導向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減少卡關,邁向成功。
⠀⠀
🚩 無經費、無資源者的起步首選
⠀⠀
最新梯次|7 / 31(六)統合分析工作坊
瞭解課程|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快訊] 蔡宗佑醫師團隊,關於口腔癌淋巴結的預後價值之統合分析,獲 The Laryngoscope 刊登!
[快訊] 羅乾鳴醫師團隊,關於食道切除術使用單腔氣管內管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刊登!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出生月與心理疾患關聯之健保資料庫與統合分析研究,獲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刊登!
[快訊] 楊大緯醫師團隊,關於 X 光偵測上消化道異物之統合分析,獲 Diagnostics 刊登!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患者,BMI 與死亡率成 J 型關聯的統合分析,以致編者信形式,獲 Diabetes, Obesity & Metabolism 刊登!
⠀⠀⠀⠀
《#統合分析工作坊》,就是根據「統計不同」與「資源較少」,所提出的 solution。用新思惟一貫的高品質課程規劃,與高效率教學方法,加上廣獲好評的互動實作,以往的三大研究課程,已經帶出非常多學術起飛的校友。
⠀⠀
🎖 【年度回顧】新思惟研究課程之友,2020 年共 689 篇論文發表!
🎖 2021 年 4 月新思惟校友總計 96 篇發表,其中 11 位是首篇論文發表!
⠀⠀
無論你是想從 0 到 1 的完全新手,或是想提高論文量產的資深老手,現在正是把握 meta-analysis 的好時機!
越來越多年輕醫師,願意在繁忙訓練的同時,盡早奠定研究基礎、學會寫作技能,讓自己往後的醫學職涯,邁向更好的發展。⠀⠀
【學員評價】
真希望在醫學生或實習醫師時期就有機會上新思惟。
上完課,馬上就可以開始寫統合分析!
跟著講師的經驗走,這條路,最短、最快!
經驗豐富的講者,才能把複雜概念簡單化!
我要發表|7 / 31(六)統合分析工作坊
立即報名|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