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先從 王介立醫師的內科腎臟透析筆記 看到的,王醫師整理的精簡扼要,我是照原文的格式寫成中文。
CKD G4-G5D 骨質疏鬆症診斷及治療 - 歐洲共識
http://hanwenliu.blogspot.com/2021/02/CKD-Osteoporosis.html
--
評估骨折風險
◼ 停經後女性或大於 50 歲男性的 CKD G4-G5D 病人,可以考慮做 DXA。目前證據不支持對所有 CKD G4-G5D 病人篩檢 DXA 骨密度。
◼ DXA 測量骨密度的主要部位是髖部和腰椎。
◼ 前臂可以納入 DXA 的測量部位中,不過要小心 DXA 操作和動靜脈廔管造成的誤差。
◼ 骨小樑指數 (Trabecular bone score) 或其他的影像測量技術,因為臨床應用還不廣泛,需要更多的評估。
在所有接受 DXA 評估的病人,以及身高減少 4 公分以上、脊柱後凸 (駝背)、近期或長期口服類固醇治療的病人,建議做脊椎側面骨折定量評估 (Vertebral fracture assessment, VFA) 及/或脊椎側面影像。影像應包含腹主動脈以評估是否有血管鈣化。
◼ FRAX (骨折風險評估工具) 可以預測 CKD 各期的骨折風險。但 CKD 後期的 FRAX 預測值,是否需要做數字上的調整,還需要更多證據才能決定。
◼ 不經過腎臟清除的骨代謝指標,特別是 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在 CKD G4-G5D 可能對預測骨折有幫助,但仍需進一步證實。
藥物治療的介入閥值
◼ 50 歲以上的 CKD 病人,有脆弱性骨折病史 (主要骨鬆性骨折,包含肩膀、手腕、脊椎、髖部) 者,不須先做骨密度即可考慮開始治療。
◼ 若沒有主要骨鬆性骨折,建議以 DXA 測量脊椎或髖部的 T-score -2.5 以下作為治療閥值,用 -2.0 或 -1.5 也許更適合 (因為 T-score 可能低估 CKD 的骨折風險)。
◼ 各國的 FRAX 風險介入閥值也適用 CKD 病人。
骨質疏鬆症的建議篩檢工具 在 劉漢文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師範大學與民間藥廠產學合作,3 年前透過醫療巡迴車跑遍各地,收集 2820 名民眾的骨質密度,今公布研究報告,檢測顯示,骨質密度不合格率高達 81%,其中 70 歲以上的長者更高達 93% 不合格,須慎防。』
新聞來源: 【全台骨質密度巡檢 台師大:不合格率高達 8 成】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329100
--
今天的新聞,提醒了民眾要注意骨質疏鬆症。不過跟骨超音波雖然可以檢測骨密度,但是不適合當作診斷骨質疏鬆症的工具。
目前骨鬆學會的治療指引:
『定量超音波或其它部位之雙光子 (dual photon) 或單光子 (single photon) 吸收儀檢查 (周邊骨密度測定儀),雖然絕大多數的儀器均沿用世界衛生組織之雙能量 X 光吸收儀的 T 值診斷標準,具有實證佐證資料之診斷標準尚未建立共識且介入治療的切點也未有一致性的看法,在目前只宜當做初步篩檢的工具且不建議做為骨鬆診斷或追蹤治療的檢查工具;』
『若發現異常,則應以雙能量 X 光吸收儀施行髖骨及腰椎檢查來確認。如果兩者的數值不一致,應以雙能量 X 光吸收儀資料為準。』
可以參考網誌文章【腳跟的骨密度可以診斷骨質疏鬆症嗎?】
http://hanwenliu.blogspot.com/2018/12/QUS-osteoporos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