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12時辰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唐高祖李淵帶著兒子打天下,次子李世民戰功最盛。李淵曾口頭許諾,將來要立他做太子。
但後來為了政局穩定,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太子自知戰功威信不及二弟。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共同對抗李世民。兄弟之間,暗潮洶湧!
公元626年7月1日
《酉時》剛過,秦王府收到一份密報,昨晚太白金星在秦地出現,是「秦王將有天下」的徵兆。
《戌時》長孫無忌建議先下手為強。秦王猶豫,最後終於下定決心!拼了,進宮。
《亥時》李世民面奏父皇,報告說太子和齊王與父親后宮妃嬪淫亂。李淵下令明日調查。
~~~
公元626年7月2日(六月初四庚申日)
《子時》秦王回府,調動兵力800名。
《丑時》太子和齊王收到消息,齊王建議當日暫不上朝!太子拒絕,皇宮禁衞軍都是我東宮的人,怕什麼?
《寅時》秦王府通知玄武門守衛(名字叫常何,已收買)行動開始了。
《卯時》天已亮,但霧氣很重。李世民率諸將佈陣玄武門。來了,馬蹄聲由遠而近,聲音聽來人數不多。
《辰時》齊王剛進玄武門,突然感覺空氣中有一股危險的味道。大叫,不對!掉馬回頭。秦王喊:「那裡去」!齊王李元吉回身拉弓放箭對準李世民,三次不中。
秦王也開弓,一箭正中太子,當場斃命。最後元吉往皇宮逃,終究逃不過命運。
《巳時》殺殺殺,殺光太子和齊王的兒子們。
《午時》秦王派尉遲恭披甲帶刀入宮見高祖,說明要「保護」高祖。
《未時》高祖頒布親筆敕令,各軍一律接受秦王號令,並命太子與齊王部屬棄職解散。
《申時》高祖召秦王入見,李世民一見父王,下跪號啕大哭良久。高祖把所有的情緒藏在瞳孔裏,深深地⋯⋯
此時皇宮外的長安城還不知道剛剛過去的12時辰發生了《玄武門之變》。
三天後李淵改立李世民為太子,二個月後高祖「自動退位」,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唐朝即將迎接一個大唐盛世一一史稱「貞觀之治」!
為人父母之後,再讀這一段歷史很愀心。李淵經歷他們兄弟相殘之後是用怎樣的心情渡過餘生的?
大家都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其實是「天下沒有做對的父母」
父母實在難為!
~待續
Ps
今天為了方便閲讀,以戲劇的方式,用12時辰來敍述《玄武門之變》,與正史會有出入。唐太宗的歷史評價很多元。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明天講魏徵《諫太宗十思疏》。今天先交待背景!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在 林伟贤老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偉賢老師和您一起複習M&Y》愛與支持說事實,是人際交往和團隊運作中,非常重要的行事準則!組成團隊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外在是遊戲規則,內在是愛與支持;在遊戲規則明確的情況之下,我們要有更多的愛與支持,才能讓團隊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要讓團隊取得進步,我們需要更多敢於說事實的夥伴,而不是一些阿諛奉承逢迎拍馬的成員;以前有的皇帝之所以從明君變成昏君,往往都是因為旁邊的人隱匿欺暪,沒有跟他說事實;只說一些對個人利益有關的事,甚至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或者為了從中貪取更多個人的財富,隱瞞了很多真相,沒有讓皇帝得到真正的事實;目積月累,最後往往官逼民反,整個王朝都被推翻!
伴君如伴虎,有時說了事實反而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因此既能達到目的,又要能為人接受,就是一門藝術了! 根據高中國文,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奏疏的代表作。疏,是臣下向君王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以議事論理為主。臣下據事論理,或據理論事,不但要直陳己見、分析透徹,而且要為人君悅納,可見此事的不容易。
這篇諫書的主旨是勸諫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諫君須委婉,因此魏徵用「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兩個對偶句法的比喻作為開頭,再以「思」字切入主題,說明「積其德義」對於安定國家的重要。為了說理充分,作者又從反面加以強調。這樣一正一反,對比鮮明,文氣充沛。
第二段,魏徵引述歷史教訓:歷來人君治國,往往不思「德義」,危及國本,終而葬送天下。而「載舟覆舟」、「奔車朽索」兩個深切的比喻,務使太宗體悟「得民者昌,失民者亡」的道理。於是,水到渠成地展開末段正面的勸諫,進而具體陳論施政要道之內容-十思。
「十思」是「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而在「十思」中,魏徵規勸太宗,要做到知足知止、謙沖包容、節遊勤政、納諫黜惡,正賞明罰。強調人君僅需知人善任,多行仁政,自然就可「垂拱而治」了。此篇奏疏理切辭約,言簡意,實為諫喻之上品,論文之佳作!
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說事實固然重要,但是忠言逆耳,良藥苦口,越是說事實,越可能會令人難堪;在話說出口的時候,可能會讓人覺得受到傷害,反而不願接受;因此,最大的矛盾往往就是,你說的是事實,可是別人卻聽不下去,反而無法達到真正說事實想要達成的結果!
由此可見,說事實的時候,態度是最重要的;要用愛與支持的態度來說事實,才能讓對方真的能夠接受;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得到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而不只是單向表達自己的意念;唯有雙方都能夠同時地接收到並接受對方的訊息,也能用別人能接受的方法,去傳遞你的訊息,才能夠真正的達到雙方圓滿溝通的目的!(10-23)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在 實踐家商學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偉賢老師和您一起複習M&Y》愛與支持說事實,是人際交往和團隊運作中,非常重要的行事準則!組成團隊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外在是遊戲規則,內在是愛與支持;在遊戲規則明確的情況之下,我們要有更多的愛與支持,才能讓團隊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要讓團隊取得進步,我們需要更多敢於說事實的夥伴,而不是一些阿諛奉承逢迎拍馬的成員;以前有的皇帝之所以從明君變成昏君,往往都是因為旁邊的人隱匿欺暪,沒有跟他說事實;只說一些對個人利益有關的事,甚至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或者為了從中貪取更多個人的財富,隱瞞了很多真相,沒有讓皇帝得到真正的事實;目積月累,最後往往官逼民反,整個王朝都被推翻!
伴君如伴虎,有時說了事實反而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因此既能達到目的,又要能為人接受,就是一門藝術了! 根據高中國文,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奏疏的代表作。疏,是臣下向君王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以議事論理為主。臣下據事論理,或據理論事,不但要直陳己見、分析透徹,而且要為人君悅納,可見此事的不容易。
這篇諫書的主旨是勸諫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諫君須委婉,因此魏徵用「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兩個對偶句法的比喻作為開頭,再以「思」字切入主題,說明「積其德義」對於安定國家的重要。為了說理充分,作者又從反面加以強調。這樣一正一反,對比鮮明,文氣充沛。
第二段,魏徵引述歷史教訓:歷來人君治國,往往不思「德義」,危及國本,終而葬送天下。而「載舟覆舟」、「奔車朽索」兩個深切的比喻,務使太宗體悟「得民者昌,失民者亡」的道理。於是,水到渠成地展開末段正面的勸諫,進而具體陳論施政要道之內容-十思。
「十思」是「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而在「十思」中,魏徵規勸太宗,要做到知足知止、謙沖包容、節遊勤政、納諫黜惡,正賞明罰。強調人君僅需知人善任,多行仁政,自然就可「垂拱而治」了。此篇奏疏理切辭約,言簡意,實為諫喻之上品,論文之佳作!
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說事實固然重要,但是忠言逆耳,良藥苦口,越是說事實,越可能會令人難堪;在話說出口的時候,可能會讓人覺得受到傷害,反而不願接受;因此,最大的矛盾往往就是,你說的是事實,可是別人卻聽不下去,反而無法達到真正說事實想要達成的結果!
由此可見,說事實的時候,態度是最重要的;要用愛與支持的態度來說事實,才能讓對方真的能夠接受;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得到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而不只是單向表達自己的意念;唯有雙方都能夠同時地接收到並接受對方的訊息,也能用別人能接受的方法,去傳遞你的訊息,才能夠真正的達到雙方圓滿溝通的目的!(10-23)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在 書法教學創作吳啟禎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