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一姐不開心2021寒假七天六夜之旅 DAY1
行程:
新竹昆蟲館➡️新竹藝享屋創異料理➡️台北信義A11<冰雪奇緣特展>
住宿:天閣酒店 信義館
#新竹昆蟲館:
到新竹必訪的景點,絕對是 #新竹動物園 ,這次我們決定走一下周遭的景點,#麗池公園、#玻璃工坊 #圖書館 # 以及完全免費,又可以近距離看到昆蟲動物的 #昆蟲館
腹地雖然不大,不過昆蟲種類蠻多的,像是各類的甲蟲、鳥類、水豚、烏龜、鱷魚等等,現場還有看到夜宿的活動,感覺超級好玩。
#藝享屋創異料理:
今天的中餐,我們決定來點特別的,就在動物園附近,隱身在住宅區的特色料理,店內的雕刻擺設,都是老闆父親的傑作,非常有特色。
店內的餐點都是老闆現點現做,開放式的廚房有一個超大的烤窯,一姐爸強力推薦他們家的PIZZA,外皮酥脆,餅皮Q彈有嚼勁;店內另外一個特別的就是,他們家的茶飲都是嚴選台灣茶種,搭配時間漏斗,讓客人手工現沖。
#冰雪奇緣特展:
一姐爸事先用KKDAY 預約買好早鳥票,一姐一整個興奮到不行。特展裡重現了許多「冰雪奇緣二」裡的場景,雪怪、雪寶等等,除了可以拍照之外,特展裡還有溜滑梯、球池、彈簧床、踩踏冰雪、繪畫列印等活動,一姐玩得超級開心,最後當然也少不了紀念品區,滿滿的愛紗跟雪寶,爸媽的錢包根本不夠用啊!
#天閣酒店信義館:
這次為了一姐的「冰雪奇緣特展」特別預定了離新光A11比較近的天閣酒店 信義館。
飯店地點位置非常好,就在忠孝東路上,附近就有捷運,走到A11大約10~15分鐘。
這次入住的是一大床無窗房型,房間空間頗大,環境也相當舒適,有一個獨立的小書房,可以讓一姐爸晚上工作,一姐媽半夜擠奶,加分不少。浴室裡還有超大的按摩浴缸,只是全透明的玻璃讓人有點小害羞,
飯店有提供嬰兒床、消毒鍋、澡盆,對於親子住宿非常友善。
一樓大廳有免費自助吧台,供應水果、奶酪、餅乾、果汁、咖啡等飲品到半夜1:00,非常有誠意,
如果硬是要說缺點的話,就是房間燈光比較昏暗,接近工作人員休息室的地方會有煙味,還有浴缸的水竟然是從天花板下來,第一次差點被淋成落湯雞><
#別讓一姐不開心
#親子旅遊
#旅行的意義
一姐:4y1m14d
喬治:7m20d
鳥類友善玻璃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能源轉型討論中的系統性思考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大學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日前東華大學戴興盛教授在臉書發文指出(https://bit.ly/3hLjvtu),台灣的公共輿論對於深度低碳的想像不足,故進行相關路徑討論時,缺乏系統性思考。筆者深感贊同;事實上,本學期期中筆者便曾經以社課講師的身份,在東吳逆思社課上,討論能源轉型過程中如何以系統性、全尺度的思考方式,綜觀深度低碳的課題。
社課時筆者使用了之前也發文討論過的「人造林蓋太陽能電廠」(https://bit.ly/3nm7so0)為例,示範如何透過矩陣法,對一特定議題影響的不同層次做出系統性思考。該矩陣如下圖所示,當時筆者設定的兩個維度為環境考量的尺度以及決策者的能動性層次,據而做出一道2階方陣。(請參見圖一)
在〈近期光電與既有土地搭配上之疑慮釐清與可行解方探討〉一文中,筆者著重在個別決策者層次上的大尺度環境考量,討論太陽能電廠和人造林的減碳效益;圖中的矩陣中可以看到,還有其他能動性層次或考量尺度是可以被討論的。比如,雖然對個別決策者來說,太陽能電廠肯定比人造林更具有減碳效益,但站在更高位的政策制定者,就必須考慮推廣人造林改做太陽能電廠的排成順位(理論上,不具碳匯的土地更應該優先做綠能電廠)。另外,有些農光、漁光共存的案例站在個別決策者的層次上可能並不是最具經濟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但政策決策者在考慮到國土整體的土地利用限制後,可能反而要鼓勵這種混合式的土地使用類型。
然而到這部分的討論,仍停留在過於基本的概念。接續戴老師的文章和我的矩陣,我想延伸兩個討論能源轉型議題時,台灣公共輿論仍缺乏的觀點。
其一就是我們以在地環境考量討論再生能源的潛在危害時,往往和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相比嚴苛不少。比如說真的要比較,風能機組對鳥類的傷害,不一定比傳統電廠高;太陽能板的反照程度,也不一定比窗戶、玻璃或其他光滑表面嚴重。但這些批評至少具有某種程度的建設性,敦促綠能業者改善機組,讓再生能源越來越環境友善。
在台灣真正麻煩的,是當再生能源和既有地景融合時,一種近乎直覺式的排斥心態。比如一張太陽能電廠擺放在農地中間的照片,似乎就能成為光能破壞農業的例證。然而太陽能板靜置在農地旁邊,對周圍的農業活動能有甚麼影響?而那些改作電廠的農地,沒有綠能這個選項真的願意繼續耕作的比例很多嗎?甚至我們應該衡量,農地改成太陽能電廠後,底下土地如果變成草地,是有機會讓土地的碳匯能力增加的,由此等於是雙重的減碳效果(這可能是未來深度低碳過程中,少有的負碳排選項之一)!但這些討論在目前台灣的公共輿論中都很少見;我們總是直觀地認為,太陽能板出現在原本地景裡就是不對的,但對於真正對周圍土地利用有顯著危害的違法工廠和農舍,反而不會用同等力道監督。
第二則是轉型路徑過程中的無悔性。現在有一些針對綠能、電池、氫能、電動車、智慧電網等轉型技術的批判,固然有其真實性和反映著這些技術可以改善的空間,但這些批判,並不應該做為我們放緩或取消發展這些技術的藉口。道理很簡單:所有嚴謹的學術研究和認真討論深度低碳路徑的政策裡面,以上種種轉型技術都缺一不可;如果我們嚴肅看待晚近國際社會逐漸成型的深度低碳目標,則任何關於未來能源系統的討論,若不是立基於這樣的前提下展開,都不具任何意義。
這其中,綠能的發展又是最為核心的,因為能源、運輸、供熱等各部門的深度低碳,實仰賴再生能源取代傳統能源的進程。所以再生能源政策永遠不會有太快、太躁進的問題,我們要也只需要擔心發展太慢、政策支持不夠,但我們絕對不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因為要改變深度低碳轉型策略,而後悔在過去蓋了太多再生能源。只要我們認真對待氣候緊急的現狀,持續發展再生能源就是必然的任務,這樣的概念就是「無悔性」(請參見圖二)。
因此,當有人號稱想養綠、減碳,卻將綠能和既有土地利用形式的競合過程、變動型再生能源的電力輸出波動、充放能的損失等等特性,誇大成綠能尚不成熟、綠能為主的能源系統不可行的理由時,他的行為和所宣稱欲達成的目標,便出現了嚴重斷裂。遺憾的是,這樣的斷裂主導著台灣關於氣候與能源政策討論過久,使得社會整體從來不把一個以綠能為能源系統主體的未來當成必須達成的前提來行事。如果不將戴教授和本文揭示的系統性思考導入這些討論中,這樣的問題終將無解。
♡
鳥類友善玻璃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可能常聽到「 #路殺 」,但你知道什麼是「 #窗殺 」嗎?
「窗殺」指的是鳥類因為撞擊建築玻璃結構而死亡。根據統計,美國每年有3到9億隻鳥、南韓有800萬隻鳥,因此喪命。
而在台灣大學,今年8月底到10月初,短短不到兩個月,就有7隻在校內或學校周邊撞窗死亡的鳥,被送到台灣大學動物博物館。
在博物館擔任解說員的生命科學系四年級學生謝季恆表示,由於鳥屍可能被清除、被流浪動物叼走,或在無人發現的情況下腐爛,加上有些沒有當場死亡的鳥,可能因內傷死在其他地方,因此這7隻鳥屍背後,可能代表著龐大的窗殺黑數。
當鳥類與人類的生活環境高度重疊,思考如何為牠們打造友善的城市空間,就成了我們共同的責任。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看不見的陷阱:窗殺】今晚 22:00首播
===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傳播 https://goo.gl/phNq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