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麗珠春捲 🌯|高雄·鳳山 🚩 [ 三訪 ]
位於 #鳳新高中 附近的春捲專賣店,環境乾淨整潔衛生讓人很放心,這家是Pk近期上完教練課經過會買來吃的,中午時段不少人不過不會等太久~~
-
🔺原味春捲 $40
🔺打拋肉春捲 $45
天氣熱或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Pk就會想吃春捲,因為菜多又不油膩,吃起來會覺得比較健康🤣
他們家的春捲料多實在,不會回到家就爛掉或是出水很嚴重,一份吃完滿滿的飽足感!
裡頭的高麗菜保有鮮脆度,蛋絲搭配豆芽菜跟香腸越嚼越香,重點是肉是好吃的瘦肉,超級適合健身的朋友!
看很多人都會買 #打拋豬 跟 另外加 #荷包蛋 ,改天買來試試再分享到限時動態給大家~~
⚠️Pk都點微糖,微糖就很好吃囉!
⚠️素食春捲也有賣,建議提早跟店家告知~
- - - - - - - - - - - - - -
💁🏻♂️ 麗珠春捲 🌯
🔍Kaohsiung, Taiwan
🚩高雄市鳳山區新富路470號
⌚️:7:00-14:00 / 日公休
📱:0916-325772
- - - - - - - - - - - - - - - - - - - -
#pk高雄 #pk美食 #高雄 #高雄美食 #相機食先 #鳳山美食 #鳳新美食 #鳳山 #春捲 #高雄春捲
#pkfoodie #foodie #instafood #kaohsiung #vscofood #kaohsiungfood #tbt #springrolls @ 麗珠春捲 豬腳飯
鳳新高中素食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見築百講》贈書活動得獎名單】
感謝大家踴躍留言,以下五位將可獲得出版社贈書,請得獎者私訊粉專「地址」「收件人姓名」以便寄書。
下面就來欣賞一下網友提供的精彩文字和照片:
1. 羅謙 #雄中紅樓 (書中編號38)
對雄中紅樓之情有二,一是其承載著一段高雄的歷史,二是紅樓在三年高中生活中無可取代的青春印象。
雄中紅樓建成於日治時期,建成至今一直是高雄的高中教育最高學府,其在近百年歷史中孕育多位在各領域有傑出表現的人才,其中第二棟紅樓之上的彈孔與校訓,更是又記載著國民黨政府曾經對高雄、對人民、對本土的傷害,每每看到都感慨不已,也讓人感嘆這棟建築在高雄歷史中扮演的見證者角色。
而也讓我對這棟建築有著認同感的是三年的高中生活與之的相處,看過不少各地的紅樓建築,等仍然最愛雄中紅樓、還有穿梭其間的光影變化,常常下午拿著相機或手機,蹲在地上取景,只為捕捉紅樓與之間景色的最美瞬間,不知不覺待在雄中三年,在紅樓上課兩年間,它已經不只是一棟建築,更是一位老學長、我們一段故事的見證者。
2. 郭庭妤 #果貿社區 (書中編號65)
「果貿社區」的天空是圓的🙆🏻♀️
獨特而密集的建築特色,仍擁有一大片鮮綠的小型公園。四周緊臨著13幢大樓,各有屬於自己的編號和過去。
有熱鬧的市場,也有質樸的理髮廳、洗衣店。一應俱全的社區型態、帶有年代感的店家招牌,以及大廈中央的天井,都充滿著香港公共屋邨的影子(超級迷人)。
話雖如此,不少人會將果貿社區比做為香港的鰂魚涌海山樓,但總覺得果貿社區的壓迫感,還沒有香港來得高,反而還有一種可愛的感覺~
3. Fiona Jiang #逍遙園 (書中編號39)
印象最深刻的是近期修復完成,開放的↓第二階段日治時期建築:逍遙園
藏身現代都市裡的日式古蹟,假日下午來訪有導覽人員解說,參訪修復完成的歷史建築,彷彿走進時光隧道。
外觀看來是綠色莊園、木造與磚石打造的宅邸,從取名可想主人大谷心之所嚮的自由自在境界~『#逍遙園』
內部從食堂、書齋、炊事場......等皆可見日式細膩獨特的配置巧思,與融合西式文化的思想體現,遙想大港埔的熱帶農業風情與在地生活文化。
4. Huang TC
#海洋流行音樂中心 (書中編號90)
#高雄車站(Mecanoo設計新站體未入選,老車站編號40)
我喜歡高雄建築很多,一是流行音樂中心。
整個海音興建過程,每個工區都被我潛入拍照過,2016年9/17我曾潛入海音館拍攝地下層施作(連結照片),3月27日滿載測試當然要親眼來見證,我刻意挑2樓位置可以環視全場
根據史哲副市長表示,正式啟用後商演,目前預約熱烈,基於商業保密不能公開,昨天參與歌手都表達將在海音館正式商演
當天一樓場地並沒有啟用活動式伸縮座席,我從戶外進館剎那,迎來一陣冷氣,在觀眾席吹冷氣看表演真爽,一切都滿意👍👏
第二是新高雄車站,天棚設計是最大亮點,屋頂上、屋頂下都是特色,前幾天測試手機拍下雲朵天花。
5. 鄭原傑
#鳳山肉品市場 (書中未入選)
認識鳳山肉品市場,是在台北,台博館迴廊的「前行無畏」陳仁和建築展。肉品市場圓形的外觀吸引了我,走近一看模型,觀察其內部,發現更不得了。
複雜的構造,將肉品市場平面分割眾多扇形,其中一塊圓心角最大的扇形有坡度,坡度上有階梯,看起來彷彿是……看台?難不成這個大扇形是肉品市場的集會空間嗎?蓋得那麼優雅,好比古羅馬時期的半圓形劇場。
然而,有關於肉品市場的簡介是這麼寫的:分割的小扇形是貨車卸載豬隻後,令其走進場的通道,通道逐漸收攏,豬隻走向圓心依序上台,買家即在類似劇場的空間出價,交易完成後豬隻便被趕下台,送至屠宰場。
的確,肉品市場的大扇形空間就是劇場,觀看的是豬隻這一生最後卻也最華麗的演出,這一切歸功於陳仁和建築師精心的設計、安排。在鳳山肉品市場,數十年來,無數的豬隻登台,揮灑青春血淚在扇形的劇場上。
有一句話這麼說:「如果屠宰場的外牆是玻璃做的,任誰都會是素食主義者」。每當想到鳳山肉品「劇場」的「演出」,我就對餐桌上的豬肉起敬畏之心,除感念牠們的犧牲之外,別浪費食物,是我目前唯一能做到的。
#小編最後補充:
大家的留言都很精彩,遺珠之憾很多,就像《見築百講》未免也沒選到許多精彩建築,我們未來也會繼續推出更多活動跟大家互動~
鳳新高中素食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佛光山當三天「小沙彌」——青年寺院生活體驗營(下)》
#晨鐘叮鈴#
在體驗營第三天的早晨,師父說要帶我們去一個地方。我們都不說話,靜靜跟著。
空氣靜謐恬淡,是清晨濕漉漉的味道,畢業季到來,山裡的鳳凰花樹伸出枝幹,張開修長的臂膀,展現熱情與驕傲。
我們路過小橋,橋下潭水青碧,綠頭鴨子曲頸啄出漣漪,我們穿過竹林,細葉上伏著豆大的晶瑩水珠,閃閃發光。我想啊,「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就是在這樣的仙境里寫出來的。
這條「成佛大道」上,沿途有480尊小佛像,到了山頂,我們圍繞最大的一座佛像站立,等等,這不就是我窗口那尊嘛,可算找到你了朋友!
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地端詳,
我忽然覺得自己跟他有很深的友情,
放學後可以勾肩搭背、
一起去吃雪花冰的那種!
我繞著這佛像老友轉三圈,清醒一些後,盤腿坐在墊子上。師父叫我們閉上眼睛,妙啊,眼睛閉上,耳朵就打開了。
我聽到陽光透出雲層的剎那,
只有溫暖沒有乾擾。
我聽到花舒展裙擺,
綻放甜蜜的笑容。
我聽見小鳥收起羽翼,
抖落一身的疲憊。
我聽到松鼠旋轉尾巴攀援樹梢,
轉而消失不見。
打直後背,夢境與現實焦灼,其實這是我在山上出現最多的狀態,無論是上八點的《八大人覺經》,還是在下午聆聽梵音,亦或是晚上獻燈祈福時...
冥冥中感覺,自己是有吸收到所謂「真意」的,正是這種「焦灼」,讓所有的聆聽都塗上一層神秘的混響,像來自遠方,像輕撫耳畔...有如時光的告解,智者的叮嚀,世間的真諦。
試想這半個小時,清晨與自然,花草與暖陽,一個哈欠,盤坐的酸麻,滿山的綠意,鳥叫蟬鳴千回百轉,萬物生動活潑,大地卻沈寂無言。
#暮鼓雷雷#
那是最後一個晚上,頌完經的我們,
在大悲殿外排隊,
隊伍成蛇形,繁復卻有序。
師父氣運丹田拉長聲音:「走。」我們便大步大步地行,「停。」我們便毫不猶豫地止。
師父一邊讓我們走停、走停,
一邊一遍又一遍地問我們:
「還找得到你自己嗎?」
「還找得到你自己嗎?」
「還找得到你自己嗎?」
師父的聲音像驚雷,
錘進意識中。
這三天兩夜,師父們不曾教我們大道理,
只要求我們做到一點:記住當下。
師父從走路開始教導我們,「回歸當下,你會感受到不是你在踩大地,而是大地穩當地托舉著你。」師父堅定、磅礡的「還找得到你自己嗎?」,時至今日,仍如磬音回蕩在我的腦海。
最後一節晚課結束了,我們整理隊伍,前後對齊。大家腳步輕輕碎碎的,走到通往大悲殿的大理石階上坐好。周圍燈全熄了,時間接近十點,即將開「大禁」。
師父說:
「這幾天來,大家晨鐘聽得很多,
今天,我們一起來聽暮鼓吧。」
松樹下幾只螢火蟲無序地飛,這邊滅了那邊又亮起,安靜無比,徬彿我是一片羽毛,落進了喧囂的蟬窩里。大家都像睡著了,可是我們心裡都醒著,因為我們在等很重要的事。
我坐在最高的石階上,看著坐在前面的師父,室友和「三慧」班的大家,我才想起,我們已經快三天沒有開手機了,但竟然沒有任何想跟外界聯絡的心情。
「津津」,來了嗎?
很突然的,
像水晶敲在玻璃上的聲音,
是什麼碎了嗎。
「還找得到你自己嗎?」
「廳零」,
口袋里五元硬幣和鑰匙
碰在一起了嗎?
金屬質感的通透聲音。
「還找得到你自己嗎?」
「叮噹」,像有人要推門進來,
風鈴向風兒問好,
自由而不間斷著。
「還找得到你自己嗎?」
一陣風吹來,攜帶著松柏的味道,我用力閉緊雙眼,聽啊!雷聲響起來了,咚、咚咚、咚咚咚咚!數呀!快數呀!盡情地數呀!
不對,數也數不清了!
不可能數得清的!
你能數清落下來的雨點嗎?
鼓聲忽然就催起大雨來了!
一百零八下,如期而至,從低到高,從遠到近,像海浪撞擊岩石,粉身碎骨渾不怕,去呀!又激蕩回來啦!冰雹也砸下來啦!
感覺、心靈、記憶,
全部被衝散過濾,
繼而又凝聚起來了!
鼓聲轟然不止,我就像站在飛流直下的瀑布前,混沌而渺小,聽水花用盡畢生力量創造最後的奇跡。
聲音越是驚起千層浪,我的心越是沈入海底。大珠小珠落玉盤,綿密鼓聲中,我聽到了岩洞里有水滴規律而執著地落下的聲音,順著水滴的聲音,得以在肆虐的鼓聲中保持清醒,不曾迷失方向。
「咚!」地一下,暮鼓儀式以利索的最後一擊結束了,像水滴落回大海,消失無蹤。我們緩緩睜開眼睛,才似重返人間。結束了,人群開始鬆動。
回寢室睡覺的路上,我恍惚地問周圍的人:
「剛才有聽到水聲嗎?」
對方有些不明所以:「嗯?什麼水聲?」
#三十秒的故事 :原來時間可以這樣用#
我們的最後一項任務是,
洗淨禪修服、將床鋪被褥翻新,
大掃除!
第三天的早上,我們按部就班起床、梳洗、頌經、吃飯、早課、冥想,收拾房間,直至所有任務順利完成!
在走廊遇到師父時,師父說:「八點半我們在教室集合。」我們全部嚇了一跳,我們被時間嚇到了!為什麼?因為上繳了手機,只是埋頭苦幹,一直沒關注時間。而現在居然八點半不到?感覺已到了中午那麼長!
師父說:「這就是早起的好處。」
她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時間的故事:二十年前,師父還在叢林學院學習,早課的鐘聲已敲響,害怕遲到的她急急忙忙從樓上跑下來,卻看到一位師兄還在慢慢悠悠踱步。
她回頭吼道:「師兄!五點五十了!」結果師兄不緊不慢地回答:「不急,還有三十秒。」
當時的師父恍然大悟:
原來時間還可以這樣用!
#難忘的經歷!#
從前我只在窗外觀察佛法,覺得佛法美,是高中教室圖書角里,倉央嘉措詩集里「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浪漫詰問;
從前覺得佛法善,是在競爭激烈的高三,克里希那穆提的書作為枕邊讀物,禪意洗淨鉛華,給心靈以安撫和療癒;
從前覺得佛法智,是於韶關南華寺朝拜,初聞六祖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茅塞頓開。
而這三天佛門給我的印象,實在太不一樣了!原來佛法就在我們身邊,不是束之高閣的「之乎者也」,而是生活當下的點點滴滴。
佛教,是亞洲地區非常重要的文化紐帶,回想這三天,我們在寺院生活,品嘗素食,學習經典好文,聽晨鐘暮鼓,出坡勞動,懵懂地打坐禪修...
最重要的是,我們遇到可愛善良的師父,他們手把手教導我們善待周遭的一切;在佛光山的這幾天,和來自不同地方的隊友們一起,留下美好的回憶,我感到非常奇妙而榮幸。
我在三慧班上的同桌是一位住南部的原住民同學,她當時已經參加第二次了,比我有經驗,因此整整三天,她都像小老師一樣,在旁時刻提示作為糊塗小班長的我:「等一下的口號你要喊長一點哦!」。
不知道她會不會繼續參加第三次第四次,
如果您要前往的話,也許會遇到熱心腸的她呢!
離開佛光山前,我問了好多人:
「聽暮鼓的時候,你有聽到水聲嗎?」
大家的回答都一樣:
「沒有啊,什麼水聲?」
真是怪了。
-全文完-
圖文閱讀版網頁:https://mp.weixin.qq.com/s/qpr2yUvXSn0zLl5Ik9Sy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