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限期三日!葡澳當局急忙順從配合禁煙!】
時間:1839年4月25日
地點:澳門
人物:林則徐、鄧廷楨、蔣立昂、委黎多、邊度
林則徐限令澳葡當局在三日內查明澳門所貯鴉片,開出貨主、箱數,呈交澳門同知蔣立昂收納,否則將「封澳檢查,以重懲創(註 )」。
為了通知澳門的葡萄牙人也要繳呈存在澳門的煙土,林則徐會同鄧廷楨在傳諭蔣立昂,要他轉飭澳門夷目「委黎多」知悉(註 ):
「照得西洋夷人往澳貿易,二百年來,既准其建蓋屋宇樓房,轉租獲利,復許其置造澳頭船隻,運貨謀生,較諸各國夷人仰受天朝覆載之仁,尤為高厚;該夷等應如何感恩,如何守法;方不負大皇帝懷遠漢人之意……
諭到,該同知刻即轉飭該夷目委黎多通知該夷兵頭等一體遵照,速即將澳內夷樓所貯煙土,查明何人名下若干箱,統共若干箱,限三日內開單盡數呈繳該同知收貯,聽候本大臣部堂按臨澳門,親督驗收。(註 )」
該夷目如果能將現存煙土全數繳出,尚屬畏法良夷,或可寬其既往,奏懇大皇帝天恩,免其治罪。倘再執迷不悟,不肯盡數繳呈,妄思存留售賣,是其有心違抗,怙過不悛,雖以天朝柔遠綏懷,亦不能任其藐玩。惟有撤去買辦,封澳候查,從重懲創,恐該夷不能久居澳地也。其慎思之,毋貽後悔。」
澳督邊度下令搜繳鴉片,搜到葡人亞思時的一些零星煙土,在碼頭燒毀,並將其法辦;還查獲英國鴉片販子因義士偷運的八箱煙土。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五冊文錄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159 / 2445。
(註2)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五冊文錄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159 / 2445。
(註3)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五冊文錄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159 / 2445。
(註4)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五冊文錄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159 / 2445。
#知史討論
蔣立昂在四月二十四稟覆林則徐,澳門夷目回覆,夷樓已無煙土貯藏,並且甘願具結保證。林則徐就答應不再追究,但要澳門同知「編查華夷戶口,造冊分呈本大臣及督部堂查核(註 )」,等候他親自到澳門來覆查。
五月底,林則徐又命署佛山同知劉開域和署澳門同知蔣立昂等人入澳,督同澳葡當局搜查可能囤貯鴉片的「夷樓」,命令葡商具結,切實保證不再貯存、販賣煙土,否則,依新例治罪。澳葡當局表示順從、合作,澳門禁煙運動取得一定成果。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香港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白銀帝國:從唐帝國到明清盛世,貨幣如何影響中國的興衰」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明朝大航海時代,中國進入世界經濟體的洪流中, 繁盛的貿易使大量白銀流入,古老帝國成為貪婪的巨獸, 但白銀卻從經濟風火輪,轉為天朝斷魂碑? 《白銀帝國》不只是貨幣史,更是一部從...
鴉片戰爭簡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從奸民到煙匪,竟是這樣瞞天過海禍國殃民!】
時間:1839年4月24日
地點:廣東虎門
人物:林則徐
林則徐奉清廷諭令親往虎門、澳門等處察看,「務使外海夷船不得駛近口門,妄生覬覦。內地匪船不敢潛赴外洋,私行勾結。(註 )」
註1:清•文慶、賈楨、寶鋆等纂輯:《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六卷。
#知史討論
「港腳商和早期的閩粵煙販只是將鴉片運到港口附近的海域,要想將鴉片輸人內地,還得仰賴華人組成的二級鴉片販子。
19世紀20年代以前,這些二級鴉片販子多各行其是,沒有形成嚴密的組織體系,販運方式也多採取溫和的行賄手段,偷偷摸摸地進行鴉片交易,在官府的往來公文中被稱為『奸民』或者『煙犯』。如在早期的廣東沿海:『內地奸民每于夷船初泊外洋,即乘深宵雨私赴洋面,潛向夷船接買,由偏僻港漢,偷運各處售賣。又或商漁船只近銷。』如遇盤查,則多以行賄為手段,使『吏役兵丁等得規庇縱』。
19世紀30年代,在官府文書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煙匪』。雖一字之但說明鴉片走私已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是有策劃有組織的武裝販運。1831年湖廣道監察禦史馮贊勳有如此一段描述,『近緣奉禁綦嚴,易於盤詰,該夷改于虎門之大魚山洋面,另設夷船,囤積煙土,稱為鴉片躉。並有夷目兵船,名曰護貨,同泊一處,為之捍衛。然其貨遠在洋面,奸商不敢出洋販買,夷人亦不敢私帶人關,於是勾通土棍,以開設錢店為名,其實暗中包售煙土,呼為大窯口,如省城之十三行聯興街,多有此店,奸商到店于夷人議價立券,以憑到躉交貨,謂之寫書。然其貨仍在洋面,難以私帶也,則有包攬走漏之船,名曰快鞋。船之大可容數百石,帆張三桅,兩旁盡設鐵網,以禦炮火。左右快槳凡五六十,來往如飛,呼為插翼。星夜遄行,所過關津,明知其私帶,巡丁呼之則抗不泊岸,追之則去已無及,競敢施放槍炮,勢同對敵,瞬息脫逃,官吏無如之何,懼幹重咎,匿不報官。是以白晝公行,肆無忌憚。聞此種快鞋,現有一二百隻之多,凡由躉船至窯口者,皆系此船包攬……其由大窯口分銷內地,則有奸民串同各衙頭役,開設私局,是為小窯口。散佈各城鄉市鎮,指不勝屈,所在皆有』。可見,在當時的情形下,中外鴉片煙販先在大窯口會面,談妥價錢,由專職武裝走私的『土棍』負責將鴉片運抵指定地點。『土棍』們乘坐的武裝走私船隻被稱為『快鞋』,或『快蟹,亦名扒龍,炮械畢具』。這種船隻通常很長,可以裝一百箱鴉片,大帆和前帆多用席竹和藤條做成,船上的武器裝備有大炮、鐵鍊、花槍以及鳥槍。通常情況下,『所過關卡,均有重賄』,但如果『遇兵役巡船向捕,輒敢抗拒,互致殺傷』。鴉片運抵後,通常並不在窯口儲存,而是『另藏於他屋地窖,房屋最深婦女亦多』的地方,等小煙販在窯口『先兌現銀』後,於『夜間將煙送交於客(小煙販)所居之處』。這些小煙返再將鴉片帶到『散佈各城鄉市鎮』的小窯口。
這些沿海的武裝販運組織並非只廣東才有,如1841年清政府對浙江定海洋面的匪船進行打擊時,就曾一舉拿獲匪徒78名,槍斃匪犯2名,搜獲鴉片煙土20430餘兩。」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知史討論中的資料來源:連東、董向前:《關於1840年前鴉片走私組織與網路的考察》,《明清海防研究》第四輯,網址: http://www.ypzz.cn/f/news-xs?p=8ec18e35918845798b31412fc6ca90bc-c0927d419d9844c5b32924b4856f9887)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香港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鴉片戰爭簡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解密虎門海防檔案!」
日期:1839年4月23日
地點:廣東虎門
人物:林則徐、鄧廷楨
林則徐與鄧廷楨至貯煙公所周曆查驗(註1)。
註1: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頁388 /4580。
#知史討論
「中國歷史上沿海的官方軍事設施即海防設施是控制近海區域的基地,是當時政府對海洋事務(主要是進出海口)及沿海區域進行控制和管理的基礎。這些海防設施在明代是衛所,而在清代則是炮臺。
清康雍乾時期虎門炮臺是對虎門海口和沿海區域進行控制和管理的主要設施。嘉道鹹時期其職能逐漸集中為管理船隻進出海口,協助海關緝拿走私。此時的炮臺也可以說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設施。
首先從炮臺選址和配炮來看:康熙五十六年(1717)在虎門海口的兩學山上修建了虎門炮臺中最早的南出炮臺和橫檔炮臺,兩台都選擇建在視野景闊的面頂位置。包台的選址直接表現了設置炮臺的目的是為了控制海口,而不是承擔具體的管理船隻的出入。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王朝取消原有的江、浙、閩、粵四海關外貿進出口制度,改四口通商歸於廣州一口通商,空制珠江口的任務陡然加重。同時伴隨著每關制度的逐漸成形,虎門炮臺主要作用寅變為保證海關履行職能,協助海關緝拿走私,規範離船按規定進出海口。即由此開始承擔具體管理船隻進出的任務,新建炮臺的選址也從山上移到了水邊,力求最大限度接近進出海口的船隻,以便更有效地隨止船隻隨意進出。從嘉慶五年(1800年)的沙角台,嘉慶十四年(1809年)的新湧台,嘉慶十七年(1812年)的蕉門台,嘉慶二十年(1815年)的鎮遠台、橫檔月臺,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的大虎台,道光十年(1830年)的大角台,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威遠月臺、永安台、鞏固台,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靖遠台無不是這樣。以大角、沙角炮臺為例,如丁拱辰就說:『勿似大角、沙角,後枕山面甚高,前臨海港甚低,如圈椅樣,一遭炮擊,碎石炸裂,飛火噴燒,立足無地,何暇顧及交鋒!』任務的不同,也使這時炮臺的配炮大大超過了以前。配炮最多的是靖遠台,共60門大炮。其餘橫檔月臺等依次是40門到20門不等。是否能控制船隻進出虎門,甚至成了統轄虎門炮臺的廣東水師提督的主要職責。1834年,由於西洋船隻強行闖人虎門海口,道光皇帝就罷了廣東水師提督李增階,用關天培取而代之,李增階被罷成為關天培的前車之鑒。
其次我們從當時如何管理洋船進出虎門也可看到炮臺職能的演變。從乾隆時起,廣東當局開始對虎門海口進出的洋船形成一套管理章程:外國船進虎門前要先在澳門申請牌照,並由專職的『引水』引帶,通過虎門炮臺的查驗才可進入虎門:『乾隆九年四月(1744年5月),印光任正式就任廣州府海防軍民同知,專理澳門事務。印光任鑒於過去對澳門管理和船舶出入,均無一定規章,特首定管理番舶及澳夷章程七條:如第一條規定,洋船到日,海防衙門撥給引水之人,引人虎門,灣泊黃埔……限每船給引水兩名,一上船引入,一星馳稟報縣丞,申報海防衙門,據文通報,並移行虎門協及南海番禺,一體稽查防範。其有私出接引者,照私渡關津例,從重治罪。』嘉慶十四年四月二十日(1809年6月2日)新任兩廣總督百齡和巡撫擬定了《民夷交易章程》,送京審批。其中第四條:『夷船到口,即令引水先報澳門同知《給予印照,注明引水船戶姓名,出守口營弁驗照放行,仍將印照移回同知門繳銷。如無印照,不准進口。』可見是否能進出虎門,『守口營弁』即虎門炮臺官兵的查驗是關鍵,當然其職能還不僅如此,甚至在外國商船進入虎門後,還要由虎門炮臺守軍人員押送至黃埔。關天培曾說:『向例夷商船只一進口門,沙角防弁即須稟報並知會前途。其鎮遠、橫檔弁兵即須輪流押送至黃埔交替。』而外國船隻離開廣州港時,要先去粵海關領紅牌。然後在通過虎門炮臺時由『防弁驗明印憑』,才可放行。當時清朝廣東當局屢屢用不發放紅牌的辦法來禁止洋船離去。在1810年的黃亞勝案中,粵海關監督常顯就以不發放紅牌的辦法,迫使英人交出兇犯。1815年,廣東當局明確規定:『貨船領牌出口,由稅口知會炮臺驗放,以免阻止。』眾所周知,林則徐也曾下令粵海關不給鴉片商人發放紅牌。顯然紅牌是否起作用『炮臺驗放』是關鍵。可見當時進出虎門的祥船都要遵守海口管理的規定,而執行這個管理的就是虎門炮臺。所以當時來華的外國船隻都認為虎門炮臺是海關收稅和執行港口管理的。因而上橫檔3和島上的橫檔炮臺長期被外國人稱為『稅瞎』和『稅館炮臺』,或『稅關』和『稅關炮臺』。
鴉片戰爭前夕,虎門口戰雲密佈,廣州當局對進出船隻管理更嚴。兩廣總督鄧延楨上奏:『虎門海口為粵海中路咽喉,通商番舶,絡繹往來。現在籌議海口章程,自應妥為佈置,以密巡防。』
這個章程就是將沙角炮臺『改作號令炮臺。此後遇引水引帶番舶到口,防弁驗明印憑,即放大炮一聲,知會前途;一面開單報明提督。如無引帶文憑,即系奸夷,則于檯面高處插立大纛一杆,知會大角弁兵立即開炮轟擊。固不能截其不前,亦可挫其銳氣,前路各台聞炮聲連接一體預備。仍需派一兵飛報虎門接應。』經關天培等人的努力,到1839年時,十餘座炮臺和兩道攔江鐵排鏈已能將虎門水道口完全封鎖,徹底截斷了船隻的隨意出人入,至此關天培實際已完成了當初道光皇帝交給他的任務。但是,這樣的炮臺只能卡住商船和走私船,而不能抵禦成群結隊由海上而來的炮艦群進攻。所以當1840年底,大批英軍艦船由北南返到達廣東海面,兩廣總督琦善問關天培虎門防務時,關天培據實回答:『如來船尚少,猶可力爭,多則實無把握。』這也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有百餘年歷史、特別是關天培苦心經營六年、由十幾座炮臺組成的虎門炮臺在遠道而來的大英炮艦面前不堪一擊,一天即被攻破的事實。以當時世界上已出現的攻防兼備的海防要塞來比較,虎門炮臺當然還差得很遠,因為管理海口進出船隻才是它的主要任務。」
歡迎暢所欲言,加入知史討論!
(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知史討論中的資料來源:黃利平:《虎門炮臺的歷史演變——從海口管理設施到海防要塞》,《明清海防研究》第五輯,網址: http://www.ypzz.cn/f/news-xs?p=8ec18e35918845798b31412fc6ca90bc-c0927d419d9844c5b32924b4856f9887)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香港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鴉片戰爭簡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白銀帝國:從唐帝國到明清盛世,貨幣如何影響中國的興衰」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明朝大航海時代,中國進入世界經濟體的洪流中,
繁盛的貿易使大量白銀流入,古老帝國成為貪婪的巨獸,
但白銀卻從經濟風火輪,轉為天朝斷魂碑?
《白銀帝國》不只是貨幣史,更是一部從幣制管窺國運興盛的政經史。
■ 紙鈔為何自宋朝始用後,總是悲劇性收場?
■ 不產銀的中國,為何被迫成為銀本位國家?
■ 甲午戰爭、中日抗戰的引線,白銀也是其中關鍵?
■ 鴉片戰爭的背後,其實是全球經濟之戰?
■ 一九三○年的大蕭條時代,何以是民初經濟的黃金十年?
中國是最早展開紙鈔試驗的國家,在貨幣史上常與錢幣、白銀三者並用。錢幣通常由銅、鐵、鋼等廉價金屬鑄成,不利遠行攜帶,進而發展出便於匯兌、攜帶的鈔票;但為何最便利的鈔票,卻難以通行於民間,反之是白銀成為朝廷屢屢禁不得的貨幣?甚至最終給予合法地位,使白銀流通天下?
明朝以後絲綢、茶葉、瓷器流通至全球貿易,使白銀大量流入,至此中國成為銀本位國家,締造繁榮盛世。然而「白銀帝國」之路,是光環,也是詛咒。當十八、十九世紀全球從金銀複本位轉向金本位,而後過渡到現代金融法定貨幣系統時,中國未跟隨世界潮流,導致對外戰爭如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的失敗。一國財經政策,足以左右國運,日本藉經濟改革一躍成為亞洲強國;中國則因幣制的混亂、紙鈔的信用破產,讓列強有機可乘,千年根基於百年內傾圮。
自宋元以降到近代,白銀的使用與演變,從內需至接軌國際,一部中國千年貨幣史悄然成形。然而做為經濟學者,徐瑾的書寫野心不僅止於此,透過爬梳歷史變易,她發現王朝的傾滅都與疲弱的幣制有關;而中西金融史的比較,更顯現了中西大分流和中國銀本位對後世帶來的影響。因此,此書不僅是中國貨幣史,也是一部經濟如何影響國家命運的政治史,從歷史的迴音中,為現世敲響警鐘。
作者簡介:徐瑾
中國最受歡迎的青年經濟學者,作品曾連續入選「二○一五年最受金融人喜愛的十本財經書籍」、「二○一六年最受金融人喜愛的十本財經書籍」等。
現為英國《金融時報》旗下FT中文網財經版主編、首席財經評論員,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上海公共政策研究會理事。早年辦過《讀品》雜誌,現則主持經濟人讀書群,每月推薦經濟、社會、文化相關出版品,成為財經讀者的引路人。
出版《有時》、《印鈔者》、《凱恩斯的中國聚會》等著作。Wechat名稱為「徐瑾經濟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GiDnHYm1lk/hqdefault.jpg)
鴉片戰爭簡介 在 翰林國中歷史8上ch5三分鐘說書人-鴉片戰爭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Your browser can't play this video. Learn more. Switch camera.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