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部接連大雨來襲,除了農產受損,地基掏空、山坡滑落、淹水等災情陸續傳出。而前不久,苗栗、台中、北彰化才經歷供5休2的限水措施,還因這樣會引起全台限水的危機,讓國際社會對台灣生產晶片的產能感到擔憂。
台灣,雖然是世界第二多降雨量的國家,受限降雨時間與留不住水的地形,我們也是世界排名第18位的缺水國家。
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急速降雨量,世界各國都沒辦法說自己已經準備好,都在想方設法讓自己不怕被水淹,與水共生。只有排水能力是不夠的,大家都在增加吸水能力,而鹿特丹是目前最具代表的海綿城市。簡單說,鹿特丹從都市的許多公共設施,比如公園、廣場、球場,用創新方法在細節上著手,累積出儲水與吸水的大效果,並鼓勵建物所有人將屋頂或牆面改成可以吸水的「綠地」。這些成功的方法現在都成為一門好生意,荷蘭的企業出口這些作法到世界各地的城市(註一)。
我們慣於用工程去堵水,而水屢屢突破我們工程的防線。
所幸過去幾年在台灣開始討論並慢慢轉變政策方向,用整體國土規劃角度,自2018年推動「承洪韌性」,培養對淹水的容忍力並改造環境;研究開發耐淹作物;再到水利法納入「逕流分擔」,新舊建物加作雨水回收系統;「出流管制」,開發案達一定規模,建物需提升透水保水防洪能力。這需要時間,需要更多的教育,需要在島上的我們,每一個人的合作。
惠員除了協助地方進行耐淹作物的試作與後端收購,期盼我們農友面臨極端氣候有新的出路,也會在國會與行政部門協力,讓我們的台灣成為更好的寶島。
#農業民生立委
#治水
鹿特丹韌性城市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基隆毋驚雨,如何打造不怕水淹的「韌性城市」?】
很開心能夠邀請到每次在討論都市設計時給我很多啟發的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的教授廖桂賢老師來到基隆演講,也很感謝基隆市府都發處、環保局的同仁,以及許多關心「水」「水患」市民朋友一起在周日的下午進行了非常棒的公共討論與思辯。
#淹水這件事情
廖老師演講一開頭就給了非常清晰地概念釐清。當我們在談「水」,是在甚麼場域、以誰為中心的?淹水(Flood)其實是中立的水文現象,不含價值判斷;發生在「人類生活場域、聚落」(如都市),才會稱為「水患」(Flood Hazard)或更大的災害:水災(Flood Disaster)。
#工程還是非工程? #不讓水來 還是 #不怕水淹
老師也特別提到,水本來就會隨著河川或海水潮汐瀰漫陸地,是很自然的現象,但涉及人類領域,就變成需要治理的「水患」。華人傳統上把水視為「洪水猛獸」、是要治理的對象,但如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聚落,湄公河的水養活了稻子並帶來漁業,洪水對當地農業相當重,因此他們文化裡是把淹水視作緩慢進入到生活的「烏龜」。
然而在現代都市裡,太久以來以「工程」介入的「治理」手段,已經牢牢地抓住我們對水的看法,一把「防洪」(不讓水來)視為最重要的,不斷地在河邊、海邊築堤防、挖深河道、做排水系統甚至分洪道等等。最後這樣的城市,有著高防洪特性,非常具有穩定性(Stability),但卻極度低韌性(Resilience)。這樣穩定的城市系統讓居民失去因應環境變動學習調整的機會,尤其在面對極端氣候和氣候變遷會讓防洪工程出現破口,反而因為韌性極低、無法容納水的公共設施和無法隨著變動的大自然適應環境而出現嚴重的災情與人身、財產等損害。
#韌性是什麼 #甚麼是韌性城市
廖老師特別強調,韌性(Resilience)是面對外在的變動,以調整自身的方式而持續存在、持續發展的能力,而非阻止變動發生。承洪韌性是耐淹力與災後重建力的總和,在自然的變動中,我們也該朝讓城市成為一個不怕水淹的城市的目標前進。除了擁有古老智慧的湄公河三角洲,老師也舉了世界各地現代城市如何提升城市耐淹力的三原則:
一、如打造海綿城市,增加都市滯洪力和滲水力。如哥本哈根的雨水花園(Rain Garden),公共設施與社區有綠地下凹的設計來承接雨水。又如荷蘭鹿特丹的水廣場,將公共設施如籃球場、溜冰場的戶外運動空間下凹,大雨時可以成為都市的滯洪池。
二、私部門與公部門和力打造耐淹建築與公共設施,應付外來大水。例:新加坡國宅讓一樓淨空不住人,晴天時是有遮陰的公共空間、雨天時讓水淹也不怕。
三、打造兩棲交通系統,因應長時間淹水。如威尼斯臨時木板棧道或如德國漢堡的永久式二樓棧橋,以及兩棲公車等。
#要踏出第一步 #來打造真正承洪韌性高的韌性城市
老師最後也提到,台灣社會應該要認知到「淹水一定會發生」,且以此為城鄉發展前提,並減少對防洪工程的依賴,讓無害的淹水適度發生,提升防災意識,使民眾理解洪水的價值並使其成為資源而非僅只是災害。
#講座最後大家的討論 #從過度開發檢討到韌性城市的可能
在場的基隆朋友和市府朋友都分享非常多心得。作為山城海港都市的基隆,很容易受到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的災難衝擊。如2017年大武崙的淹水造成居民夢魘外,2020年9月的強降雨幾乎無法預測,也讓基隆各地都出現災情。同時,也有很多基隆朋友提到,基隆山坡地過度開發的議題,也讓自然的土壤、植披失去分攤淹水的能力。
我也分享針對過去淹水的大武崙溪的前瞻 #治水 計畫,像是築堤防、浚深河道或分洪道,都還是停留在「不淹水」的工程思維,然而更高的堤防?把河底挖的更深?不斷的加派抽水機?有效嗎?在去年的幾場大雨,我們就看到堤防雖然阻隔了大水,卻積了更多的河水,最後只差一點點就要潰堤、造成更大的災害,而堤後排水也因為堤內河水積高,而造成排不出去的現象。不讓水來 的工程方法在氣候變遷下可能已經開始失效。
面對氣候變遷,尤其又要開始進行河谷廊帶的產業規劃,我們是不是有機會翻轉這個概念,讓市府不要再把大筆的稅金(大家的錢)投入可能逐漸失效的防洪工程中,應該要為了未來世代和城市永續發展,開始把「韌性城市」成為產業發展、都市設計與公私部門合力的目標!
精彩直播:https://www.facebook.com/WeiChung.Keelung/videos/698569837516182/
鹿特丹韌性城市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韌性城市】 x 社企流 Social Enterprise Insights
前陣子的水患,我們記憶猶新。也讓政府與民眾開始思考,持續築堤建壩是否足以面對氣候變遷下的自然變動,抑或透過生態保育及環境設計,重新打造低抗洪、高韌性的城市。
長期與水抗衡的城市鹿特丹,經歷從 #與水爭地 到 #還地於河 的歷程,回復洪泛平原後,不僅解決的水患問題,也復育了當地自然生態。至今可見洪水共享空間、水廣場、漂浮建築等,說明韌性城市不只需大型水患管理計畫,民眾共識和實際參與同樣重要。一路走來,他們如何做到的?一起來看看。👇🏻
🌊🌊🌊🌊🌊
#與水共存
#荷蘭鹿特丹經驗
#打造一座不怕水淹的城市
https://eyesonplace.net/2018/09/05/8743/
鹿特丹韌性城市 在 臺北願景計畫- 與水共存的韌性城市:鹿特丹(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提升市民認知」是鹿特丹能成為全球韌性城市典範重要因素,不僅僅是政府規劃治理,而是整合在地知識以彌補在研究上的不足,此外,更透過加強民眾對韌性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