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幻象師與它們的產地】#研究閱讀
“The preferred formula used to be “a policy of laissez-faire”; now it is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not that either came close to accounting for the ‘historical specificity of the place. (Abbas,1997, pp. 296–297)”
伴隨著傳統基金會將香港剔出年度經濟自由度指數評級,華爾街日報近月亦刊登文章描述現任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為《香港的幻術師》(Hong Kong’s Illusionist),試圖證明香港不受北京的控制及干預。恰好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地理學系教授Jamie Peck,最新發佈一篇學術期刊文章《Hong Kong - a model on the rocks》,合時地講述一路以來香港經濟自由神話如何被建構,同時帶出現時香港面對的最新政治挑戰,香港的經濟應該何去何從的問題。
作者從歷史考據方法揭穿一套香港經濟的神話學(Mythology):由一條無人的小漁村到現時國際金融大都會,全憑香港政府採取經濟放任自由主義 / 積極不干預政策。文章精辟之處,在於解剖這個神話論的前世今生。
神話的「起源」,主要透過塑造香港經濟自由放任政策(laissez faire)之父,講述60年代香港財政司郭伯偉(Sir John Cowperthwaite)的生平,並以香港故事成為新自由主義的發展模型(model)推廣至全球;其次由傳統基金會這類國際組織每年公佈的經濟自由指數「吹奏」,比起陳茂波它才是真正的「幻象師」。
作者在文中點出,這種經濟自由指數 (the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更多是推動發展的引擎推手,多於反映經濟自由現況的相機寫照 (an engine rather than a camera)。事實上,過往香港經濟如何「不自由」,例如各式各樣的牌照制度、地產霸權土地壟斷、政府在經濟政策的積極干預、殖民惡法下各種對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潛在規管等,都一直幻覺師的論述當中彷彿不曾存在。
文中全面地引述香港歷年財政司的施政方針重點,如何50年不變地盲目吹奏「自由放任」香港方程,扮演了新自由主義的宣傳道具(props),同時亦帶出香港這種虛擬的「經濟自由」,一直為中國紅色資本的走資門階(red China’s Doorstep)。可見,財政(幻覺)師到今日仍希望高呼香港一國兩制健全,試圖繼續扮演「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如昔,但當傳統基金會已經不再吹奏,這種論調已經成為孤芳自賞的獨腳戲。
Jamie Peck引述香港理論大師Ackbar Abbas 的認識「香港學」,認為香港是一直都在尋找一種「方程式」(Formula) 之地,由以往一直以來唱頌「積極不干預」的屬意方程,到後國安法時代即將進場的大灣區建構工程 (作者眼中認為就是深圳模式),未來傳統基金會這種國際組織會否願意像過往未民主化的郭伯偉時代香港「照舊背書」(recycled folk),還是從此各自表述分道揚鑣,仍是一個極具變數的命題。
作者最後引用歐威爾在《1984》中一段(竟然)曾提及香港的部分,讓大家記得無論是今昔的威權香港,還是1984中形容香港猶如邊陲無止境的爭奪場域 (the edges of a contested geography),這種管治多年或企圖延續下去的香港神話學,都是今日強調「活在真實中」的個人哲學必須認識的課題。
#研究閱讀
#誰是香港幻象師
#香港作為方程式
#1984眼中的香港
#有意參閱文章可inbox我們
#郭伯偉研究
Reference
Peck, J., Bok, R., & Zhang, J. (2020). Hong Kong–a model on the rocks?. Territory, Politics, Governance, 1-20.
立場新聞(2021年3月11日):華爾街日報社評稱陳茂波為「香港的幻術師」 替習近平服務 https://bit.ly/3heHHq9
如對 #研究閱讀系列有興趣,歡迎月捐支持我們繼續營運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研究義工大招募報名:https://bit.ly/2SbbyT3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1984眼中的香港」的推薦目錄:
1984眼中的香港 在 留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個電腦終於差翻電😂😂😂I’m back❤️
今日我地黎睇下朋友Melodia Won寫既投稿,說說張愛玲眼中的香港。
——
傾城之戀(改編自張愛玲1944年同名小說《傾城之戀》)
周潤發飾范柳原
繆騫人飾白流蘇
1984
—
投稿04
在最壞時候懂得吃,捨得穿,才不會亂
前年香港書展的時候,我去聽了幾場講座,最喜歡止庵先生講《張愛玲文學的與眾不同之處》。
講座結束前,止庵先生朗誦《重訪邊城》最後一段——我覺得是香港的臨去秋波,帶點安撫的意味,看在我憶舊的份上。在黑暗中我的嘴唇旁動著微笑起來,但是我畢竟笑不出來,因為疑心是跟它訣別了。
全場都聽到止庵先生哽咽又努力克制情緒的聲音。人們或許有疑問:好好的怎麼就要哭了呢?
張愛玲這篇散文,說的是上世紀60年代,已在美國定居的她去了一趟台灣,再經由台灣到香港,短暫停留後返回美國,從此直到去世,她再無踏足這片土地。所謂《重訪邊城》其實就是她沿途的所見所聞,她把香港和台灣都看作邊城。
最後一段,講她回美國之前打算買點金飾,在漆黑的中環爬斜坡,偶遇香港淪陷時她和炎櫻買大花布的那條街。突然空氣中飄來一陣屎臭,她將此看做是香港與她訣別時,送給她的安撫——荒誕、滑稽,卻十分淒涼。
或許止庵先生正是讀出了這其中夾雜的可笑又酸楚的滋味,才會濕了眼眶。而人生又是那麼短。
多年前我和朋友在香港中環會堂早茶,我給他點了一壺茉莉香片,告訴他張愛玲也有一篇小說叫《茉莉香片》,她在裡面寫,香港是一個華美但是悲哀的城。
雖然第一、二爐香里,張愛玲指明說這些是寫給上海人看的香港傳奇,她書中的人物,也多是流落到香港的上海人,但張愛玲對香港的感情始終是愛吧,也曾親眼看著他淪陷,因著香港淪陷,《傾城之戀》裡,白流蘇的愛情與婚姻也成就了。
越是戰火紛飛,越要好好生活。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天你就會沒命。張愛玲不止一次講過她和炎櫻在戰時到中環後街爬斜坡買布料做衣服,玫瑰紅地子,綠葉粉紅花朵,一口氣買三塊,好像沒有明天。
黃偉文說她:在最壞時候懂得吃,捨得穿,不會亂。
那年造訪港大,站在走廊上等朋友,遠處密集的高樓之間,穿插著一塊塊藍色的天和海。正如張愛玲在《小團圓》寫的:餐桌對著一色鴨蛋青的海與天,四周站著藍色的海,地平線高過半空。她眼看著地平線上一輛汽車爆炸,海面上砰砰砰飄來柔和的巨響——日本人在攻打香港。
香港投降後張愛玲輾轉回上海,又於1952年申請重回港大完成學業。回港之前,她去日本拜訪炎櫻,不曾想卻遭炎櫻冷漠對待,張愛玲把心也涼了。再提到炎櫻,她只是「一位同學」,不再是好友。
寫到這裡,我又想起女人之間的友情。
《同學少年都不賤》最能代表張愛玲的女性友情觀:感情好起來是真的好,真的當她是親姐妹無話不談。比較卻也是要比較的,誰嫁得更好,誰過得更好;她比我多了什麼,又比我少了哪些?(炎櫻曾說張愛玲的腿像死人肉)而且總要抓個別人的痛處挖苦一番,即便明知會鬧翻也要爭這口氣。到老來,也還是會生出「帶著一絲淒涼的勝利與滿足」之感。
於是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張愛玲在《重訪邊城》里,寫到重遇當年買布那條街巷時,絮絮叨叨講一半天布料知識與歷史,只因要避免自己生出故地重游的今昔之感,避免想到炎櫻一前一後的熱情與決絕……於是東拉西扯顧左右而言他,說些不相干的轉移情緒,只怕回憶一湧上來,就泛濫了。
至此,我才讀出了張愛玲對香港的愛——總是這些七零八落、不相干的記憶,串起她對一座城的熱愛,而這些七零八落,也是她的「傾城之戀」啊!
1984眼中的香港 在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Insight Po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港聊聊] 台灣立法院委員有有什麼國際視野?
香港不少新科立法會議員當中有許多人擁有令人佩服的國際視野。台灣也有,但與香港比起來如何,這就見仁見智。
這邊聊聊兩個台灣立法院具有國際背景的立委。
第一個是民進黨籍立委蕭美琴,出生於日本,母親是美國人。蕭委員在回到台灣從政之前一直在美國念書。在美國有不少人脈,蔡英文選舉期間面對國際媒體也常由蕭委員打點。擔任立委期間待在外交與國防委員會內,監督政府不少相關施政。同時也發起立法院圖博之友會,關注西藏人權。近來深耕花蓮,成功從不分區轉為花蓮區立委,在立法院當中可謂少數外交在地都吃得開的立委。
這次新科立委當中,有一個新移民背景的國民黨籍立委林麗蟬。出生於柬埔寨的金邊市,1997年嫁到台灣,在20年不斷深耕在地之後,獲得國民黨提名成為不分區立委,為國會注入一股多元的面貌。上任至今關注新移民的各項議題。筆者曾在一次活動中見過她本人,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新科立委。
儘管立委多由地方選出,選舉促使立委需多關心在地事務,然而國際與在地往往密不可分。台灣立法院如果有更多立委有國際背景,想必對我們問政品質或者多元性,都有莫大的助益。
[#國際評論:國際學海迷津73] 始終是國際都會:簡評立法會選舉候選人的國際視野
(編按:這篇文章談及的每一案例,都曾分別在本頁介紹,假如只專注任何一人,都會見樹不見林,放在一起重溫,就能看到另一幅宏觀圖像)
香港立法會選舉剛舉行,筆者沒有研究香港政治,也不大了解候選人之間的恩怨情仇,只是從國際關係研究的角度,發現不少候選人都有很獨特的國際經歷、國際視野,而這在世界各地選舉中,都是罕見的,依然擁有大量與國際接軌的資本。當局者迷,沉醉在選舉勝負時,很容易見樹不見林,但只要各陣營支持者抽離個人喜惡和人身攻擊,當能發現,香港畢竟還是一個國際都會。
立法會議員當中,最熟悉香港涉外事務的權威,始終是葉劉淑儀,而這和她的經歷大有關係,因為她在政府的每一個崗位,都適逢最需要涉外交涉的時候。在行政署時,她負責推廣居英權;在工商署,她向美國遊說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和設計對外經貿辦的過渡安排;在入境處時,推廣特區護照免簽證;在保安局時,除了處理一堆對外敏感議題,也要負責越南船民一類問題。加上她父親來自新加坡,自己早年留學蘇格蘭,辭官後在美國史丹福進修,師承Larry Diamond教授(雖然二人觀點頗不一樣),對如何在國際社會生活深有體會。這份履歷,在涉外關係層面,已經無出其右了。
說到國際經歷,陳雲的背景也十分獨特。網絡形象瘋瘋癲癲的他,除了中文根柢好,也在大學主修英文,然後拿法國的獎學金到法國讀法文,再在德國名校哥廷根大學博士畢業,該校校友包括俾斯麥、叔本華、哈巴瑪斯和朱德。他家人來自馬來西亞,輾轉到中國又輾轉來港,一家對國共關係、華僑身份、香港國際地位等有先天的觸角。而他的主張,其實是國際關係的典型現實主義,也能進出政府和學院、鍵盤和現實,可惜香港真正能明白的不多。在亂世中,這類背景的學者,足以成為時代的wild card。
候選人當中,真正國際關係科班出身的是黃梓謙,他讀書時代是AIESEC會長,英國倫敦大學法學學士、牛津大學外交學碩士畢業,拿Chevening獎學金,然後到過印度班加羅爾工作,偶爾在報章評論國際時事。作為同業,完全感受到他的熱誠和真摯,可惜「第三道路」缺乏土壤是不能出現的。只要日後找到真伯樂,在合適的跑道,當前程無限。
另一位國際關係出身的候選人是朱凱迪,認識他很久,當時他是《明報》國際版記者,覺得在報館太「離地」,喜歡到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採訪,後來更走到伊朗進修一年學習波斯文。這種練歷和毅力,非一般人可做到。在左翼當中,他的視野最有宏觀格局,而且難得沒有由上而下的「老師」情結,又真的住在鄉村深耕七年還種菜維生,把查巴達游擊隊、菲律賓農民的模式引入香港,這和他的出身當有直接關係。
長毛在過去十年,對開拓香港人國際視野功不可沒,很多人都是從他身上認識革命英雄捷古華拉。他的國際經歷同樣有趣,早年加入的托派組織「革馬盟」屬於「第四國際」的中國支部之一;視捷古華拉為偶像,因為對方支援世界革命時,沒有國籍的包袱。長毛曾住在德國兩年,踢過業餘球隊,並到過古巴尋找捷古華拉的蹤跡,回港後做過舞台劇談捷古華拉。長毛很受洋人歡迎,曾幾何時,「長毛@九七吧」就是洋人眼中的香港。
不少人以為新界鄉紳只是「土皇帝」,其實不少鄉紳領袖都有另類國際經驗,例如參選的侯志強村長。他父親是海員,自小在碼頭工作,遠眺四方,年輕時曾在英國、荷蘭、美國度過十年歲月,更在芝加哥開餐館起家,然後買賣餐館開始致富,賺第一桶金後回流,起碼見過世面,粗獷作風自然也和從前書香世代的鄉紳不同。假如他出自傳,筆者會對那十年的海外日子最感興趣,而他曾對《南華早報》記者這樣談及他的海外經歷:"I did hundreds of kinds of work. I use my brain. I engage in whatever work that is lucrative, though nothing illegal."
至於海外留學的人數更是極多,自由黨主席鍾國斌是目前少數尚有英式紳士風度的議員,這和他的出身自然不無關係:預科開始他就在蘇格蘭留學生活,然後在Aberdeen的Robert Gordon University建築物料測量學士畢業,再在當地Stirling University完成工商管理碩士,前後七年,蘇格蘭獨立公投、英國脫歐公投都會找他訪問。他也帶領自己的公司率先投資緬甸,當時緬甸尚未改革開放,但商機處處,我們也曾訪問他的緬甸觀。無論政治立場如何,氣質是很難模仿的。
與歐洲淵源更深的,自然還有久違的洋人政客司馬文(Paul Zimmerman),他可能是歷史上「荷蘭-香港」樞紐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生平很多地方很值得思考:出生在鹿特丹、畢業於荷蘭名校Erasmus University,而長大的地方卻是一個小鎮。當時荷蘭民主運動風起雲湧,他曾在中學「佔領校園」抗爭。他到香港是為了逃避兵役,卻從此留了下來,最終連荷蘭籍也放棄。這種浪漫情懷,教人想起數百年前到台灣的荷蘭傳教士。
不少參選的香港新生代強調本土,其實本土之餘也臥虎藏龍,例如候選人當中的頭號「知日派」,大概是民主黨的區諾軒。他曾在日本留學一年,日語有N1程度,並在網台主持日本文化節目,筆者也上過去一次當嘉賓。每逢有日本新聞,例如南京大屠殺週年、安倍推安保法等,他都會被訪問,立場一般以反安倍為主軸。其實從政的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日本研究明顯給了他一個精神放鬆的空間,這也是我們經常推廣國際關係作為second identity的原因。
雖然葛珮帆常為泛民支持者揶揄,但她的確是民建聯議員當中最關心國際視野的一人,在立法會的主打項目是國際集團走私象牙,私人議案《加強打擊走私野生動物的罪行》獲跨黨派一致通過,也親身到過北極宣揚環保,這都是不能爭選票的個人選擇。因為她的這些國際關係工作,我們相識十年,然而她這些工作在網絡時代都被按下不表,也不大為人知,這就是政治了。
還後一位,意想不到,具有,國際身份的候選人,沒錯,是他。鄺俊宇的背景,雖然,很本土,但鄺俊宇,卻極為台灣受落,因為他的文風,很八十年代,和台灣口味,天衣無縫。台灣人,會買他的小說,會請他做節目,而鄺俊宇,不會怕。認識鄺俊宇,很久,曾共同見證一些事,知道他對朋友很可靠,能守秘密,就像他筆下,那些,老老土土的男生一樣。台港關係,靠你了。
#立法會選舉2016 #香港國際都會 #國際視野
延伸閱讀:重讀《1984》的平行時空,重構國際關係的香港
http://bit.ly/28Qzuq4
1984眼中的香港 在 【香港的回歸之路】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中的「五十年不變 ... 的推薦與評價
6.24│ 周四│ 22:15 │ 公視頻道☆ 網路直播→ https://youtu.be/ED4QXd5xA☆ 22:27 接著看【我們有雨靴】→ https://youtu.be/_xbUEVvB8RI 香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