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 18 個月,The Photography Show 2021 相機展終於在英國中部城市伯明翰舉行,本網特約駐英小編就為大家介紹這個國際性攝影展覽。
dcfever.com/news/readnews.php?id=31475
--------------------------------------
Canon AE-1 被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選定為今年「未來技術遺產」
dcfever.com/news/readnews.php?id=31465
傳 Sony A7 IV 內置 A7S III 散熱組件,最快下月發表!
dcfever.com/news/readnews.php?id=31468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2021 攝影展覽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8月的攝影展訊需要被看見
於是睽違兩個月,醞釀多時...
我們也彙集並推薦了 8 月的攝影與藝文展訊清單!
⠀
隨著各場館開始進行預約、分流進場逐步開放,越來越多的展覽消息也雨後春筍般的公布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and Images
moom bookshop
KdMoFA 關渡美術館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皆有新攝影展資訊公布!
加上許多5、6、7月的展覽也持續展出中!
⠀
先鎖定好目標之後再出發吧!
也提醒大家在出門之前,#先做好場館的預約、#遵守分流入館程序與防疫措施,在開心之時也不忘謹慎對待🤗
⠀
🔥 嘉義市立美術館 的《捕風景的人—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攝影展以及 Lightbox 合作策劃的《山景變貌》攝影書展也持續進行中!!
__
.
更多有趣資訊,看看Lightbox的IG
www.instagram.com/lightbox_lib
.
如果你也喜歡這些內容,歡迎支持Lightbox
https://bit.ly/3lmd0Bv
__
📸攝影與影像相關展覽訊息
⠀
►總是春光乍現 NEW!
展期:07/27-09/19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https://bit.ly/3zXRQxl
⠀
►流・忘: 林羿綺、羅玉梅聯展 NEW!
展期:07/31-08/28
地點: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
https://bit.ly/3j4iEp3
⠀
►潮汐時間表:瑪莉娜.克魯斯 NEW!
展期:07/16-10/17
地點:關渡美術館
https://bit.ly/3fh52Wf
⠀
►伏流─1980-2000年台灣藝術集結台北篇 NEW!
展期:08/04-10/09
地點:立方7F(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https://bit.ly/3zW2t3O
⠀
►臺灣的模樣 NEW!
展期:07/29-12/05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https://bit.ly/3C4nyuP
⠀
►李立中: 夜間飛行 – 台灣空戰記事 終章 NEW!
展期:07/17-08/15
地點:紅野畫廊
https://bit.ly/3lnFWZA
⠀
►夜遊|李威辰 個展 NEW!
展期:07/31-08/21
地點:F Studio
https://bit.ly/2VakHjt
⠀
►前我我後:桑島智輝攝影展 NEW!
展期:08/01-10/11
地點:moom bookshop
https://bit.ly/3j7OAJf
⠀
►是什麼使今天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NEW!
展期:05/15-09/05
地點:鳳甲美術館
https://bit.ly/3xfYv4j
⠀
► 封閉世界的設定集 — 吳其育個展
展期:05/08-08/08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
https://bit.ly/3ugvPrl
⠀
►心神出遊─廖祈羽個展
展期:03/27-08/08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https://bit.ly/3sK2Xaj
⠀
►捕風景的人—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
展期:03/13-08/29
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
https://bit.ly/3aVsF51
⠀⠀
-📸更多藝文展覽活動訊息-
⠀
►勒法利計畫 NEW!
展期:05/15-08/29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https://bit.ly/3jdiPyy
⠀
►「mapalak tnbarah 路 折枝」Pulima 藝術節 同盟關係 成果展 NEW!
展期:07/17-08/29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https://bit.ly/3ieTHI9
⠀
►歷史.當代 NEW!
展期:05/15-08/22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https://bit.ly/2WwliMy
⠀
►詩性維度 NEW!
展期:06/26-12/05
地點:毓繡美術館
https://bit.ly/377xt4G
⠀
►「好野人_慢慢走比較快」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NEW!
展期:06/06-09/30
地點:花蓮縣豐濱鄉
https://bit.ly/3xhd4Vc
⠀
►「共存著」 — 2021文化平權駐村計畫第三季藝術家聯展 NEW!
展期:07/23-08/15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
https://bit.ly/2WvKVgw
⠀
►《靈山誌》林彥翔個展 NEW!
展期:07/31-08/29
地點:水谷藝術
https://bit.ly/3C3eLsY
⠀
►《有一種叫天使山的冷》 劉文琪個展 NEW!
展期:08/07-08/28
地點:良室藝術空間
https://bit.ly/3laOYt4
⠀
►存在狀態 States of Being NEW!
展期:08/03-08/24
地點:立木畫廊
https://bit.ly/3xeIv2K
⠀
► 塩田千春 顫動的靈魂
展期:05/01-10/17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https://bit.ly/3efn6QF
⠀
►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
展期:04/24-09/05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https://bit.ly/3uih0EK
⠀
►PLAYBOUR 煉身史
展期:05/15-08/07
地點:本事藝術 Solid Art
https://bit.ly/3nHfFVu
⠀
►請跟我來 – 倪祥個展
展期:05/08-08/15
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
https://bit.ly/3efIxRF
⠀
►花園──王煜松個展
展期:04/10-08/22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https://bit.ly/3mdfujS
⠀
►injector after Null:鄭先喻個展
展期:03/27-08/08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https://bit.ly/3dwclaS
⠀
►【迴盪之聲】寶藏巖文史常設展
展期:2021/03/27-2022/02/06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轉角2號、防空洞
https://bit.ly/3fAR9TO
⠀
⠀
圖片來源|
《臺灣的模樣》攝影展覽現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2021 攝影展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非常感謝Vogue的邀請,在工作全取消的現在,給了我一個新角度與大家分享心中所想的事,讓彼此防疫的日子有了小小的火花。
你心目中台灣最美的模樣是什麼?在疫情期間,Vogue Taiwan特別邀請各界名人,跟我們分享他們心中台灣最美的樣子。在這樣獨特的時間點,讓我們抱持著愛與希望,記錄這個小島的美好。
Vogue專欄:紀錄台灣最美的樣子
來自: 9m88、李英宏、林予晞、林柏宏、陳綺貞、陳庭妮
為什麼選擇這張照片作為「台灣最美的樣子」?
台灣是個處處有故事的島嶼,讓我在平凡的日子裡看見奇幻的景。做空服員的時候去過很多國家,有幸見到許多令人歎為觀止的人文建築或是自然奇景;回到再習慣不過的家鄉,晚上經過夜市旁的寺廟,見到寺廟的燈光打在一旁的腳踏車上,變成了舞台劇一般的場景。這樣的一個角落,令我駐足許久。
這張照片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給微不足道的物件、再習慣不過的場景一個新面貌或新定義一直都是我很熱衷的事,2020年在「雙木林」攝影個展裡展出小草的微距攝影,便是希望替總是被忽略的小草平反一下。這張照片拍攝時間是 2021年4月份。
這張照片的時空背景是什麼?
雖然疫情的關係無法出國取材、創作,但感覺得到創作的能量源源不絕必須找地方發洩,所以漸漸地開始了一個以徒步的方式觀察某一小區城市的攝影計畫。當時的我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演藝的工作都取消或延後了,於是便透過閱讀攝影集、看電影、創作來面對自己心裡與群體的焦慮不安。
除了向世界傾訴感受以外,創作對我而言是撫平不安、肯定自己的一種方式,他是一種發自於自身的行為,不用等別人來肯定。搞定了燈光、機器...等技術性的事務,你看著自己的作品,便會知道自己是個滿讚的傢伙。當然,如果能獲得知音的肯定與鼓勵,也是非常快樂的一件事情。靈感通常來自於紀錄片、音樂、電玩、社會學理論書籍、以及跟人相處的體會。
疫情期間你通常都在做什麼?
疫情期間都在打電動,玩了很多以往沒有嘗試過的類型,覺得大開眼界,好像找到很久以前那個孩子時的自己,很開心;也看了許多國外的旅遊節目,每次看到心神嚮往之時,我就知道自己思鄉病犯了,思念異鄉。也趁這個閉關之時完成了新的攝影展覽系列;期間壓力很大,也經常自我懷疑,完成一個階段就打掉重練非常多次,當時剛好遇上奶奶離世,每天都要在家面對自己的各種情緒,非常痛苦。但靈感也算是在這期間長出來的,幫助我找出整理展覽的概念主軸。
在絕望之時,更要幽默、更要去愛。
詳全文請至Vogue網站閱讀~
VOGUE Taiwan
2021 攝影展覽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2021 攝影展覽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2021 攝影展覽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