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雜談---7.絮絮講,涓滴成河》
今天是初六,開工日,因此不再沉浸回憶,談些有用資訊。
不再辦理雙主廚餐會後,我的興趣轉往菜單設計,有些設計由我主導,有些則是透過理念相同的團隊合作。因此,請讓我工商一下,談談幾間我有參與顧問的餐廳,如何在菜單設計上,展現有台灣感的核心價值。
首先要介紹樂埔町,這間建築源於台北文化局的老房子計畫,屬於1922年的日式官舍建築,開設之初,便決定提供法餐和日式概念融合的餐點,因為日治時期的官方崇尚法式烹調,以此代表西方的強勢文明,同時在配菜上主張「折衷料理」,也就是將日式食材融入西餐。
我向來主張餐點要彰顯文化感,因為所以,原身是日本官方宿舍的「樂埔町」,便提供法日融合的菜餚,藉以彰顯建築的歷史。
相對於以往菜單的「單純」訴求,這一季的晚餐菜單較複雜,以多元面相談台灣文化,雖然此次我沒參與設計,僅提供食材資訊,但頗認同團隊的理念,廚師和團隊為了推廣台灣觀光,將菜單的議題涵蓋「旅遊」、「食材」、「語言」、「傳統工藝」、「人物」等。譬如菜單紙本的設計以火車票的外型,主打「用一頓飯的時間環島旅行」,標示北中南東的食材產區,同時餐後給予明信片,可以投到門口特別打造的「彎腰郵筒」。
菜色的名稱,以俚語、閩南語或食物的俗名,譬如「丁挽、喬、時計」這道菜則,丁挽是旗魚的俚語、喬是茄子的閩南語、時計(花)是百香果的俗名,如此如是,提升菜單的趣味感。
菜型的思維,則向台灣的「傳統工藝」致敬,譬如「麻薩末。馬告」這道湯品,便以蘆筍剪貼塑型,向台灣的「剪黏」工藝致敬,這是寺廟常見的手法,將瓷碗片呈需要的形狀,黏貼為需要的弧度,轉變為龍鳳或各是飛禽走獸。諸如此類,整個套餐談了不少台灣獨有的藝術,染色、木雕、泥塑、彩繪等皆在列。而且,每道菜都都介紹一位工藝職人,譬如花藝設計師齊云、草編國寶柯莊屘阿嬤、薪傳獎藝師潘岳雄等。
聽來複雜,但文化意指生活,本非三言兩語構成,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這是觀點問題,至於有人說,吃一頓飯,需要這麼複雜嗎?
我還是會說,需不需要是種選擇!既然到了樂埔町,身便已在此山中,究竟是單純的品嘗盤中美好,或是多方推敲菜單設計的深度意義,在遠近之中見高低?
具是選擇,具是美好。
#徐仲風味學從產地到餐桌 #知味品味玩味 #鼠年雜談 #7絮絮講涓滴成河 #台灣味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