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專欄:〈閱讀霍金簡史〉
霍金逝世,書架上又添一亡魂。這原是時間史的自然趨勢,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霍金於我,有知識以外的個人意義,感覺猶如失去一個啟蒙老師,文學前輩。
對我來說,霍金除了是一個科學家,也是一個作家。很簡單的理由,因為他寫書。他寫連我也看得懂(雖然要花點功夫)的科普書。也許,身為作家的成功,帶起了他身為科學家的知名度。他的著作非常暢銷,《時間簡史》被譽為史上最多人買但最少人看得懂的書。的確,世界上頂尖科學家有很多,但誰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人人也知道霍金。他的名字幾乎等同科學。普通人一想到科學,特別是宇宙物理學,一定會想到霍金。也很可能只會想到霍金。
我小時候因為驕傲和無知,認為科學只不過是計算和死記公式的機械操作,中四選科的時候,投向了探討歷史、社會和人類行為的文科。我以為科學只是處理「如何」的問題,而文學和歷史才是研究「為何」的科目;而「為何」比「如何」更重要,更有意義。這樣的偏見一直持續到唸大學。在比較文學系修習文化理論,對主流科學採取懷疑態度,大談什麼「實證主義」和「範式轉移」之類的。那時候自己其實對科學一竅不通。
我重新認識科學,是從霍金的《時間簡史》開始。《時間簡史》初版於一九八八年,我手上的版本是一九九二年重印的,所以閱讀時間很可能是之後一、兩年內,也即是我開始寫作的初期。之後又看了題材相關的文集《黑洞與嬰兒宇宙》。霍金的語言能力不能小覷。他的行文看似簡明直接,但所表達的內容其實十分艱深。他既能思考最繁複的理論,但又能以最簡單的語言向普通人解釋,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當然,據霍金憶述,這是經編輯提出意見反覆修訂的成果,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不能說霍金的書立即對我產生影響。我開始寫作頭幾年的東西,也沒有出現相關的痕迹。大概是到了二千年之後,我看見《時間簡史》出了精裝插圖版,又新出了同樣是精裝插圖的《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便忍不住都買了。於是便把舊作和新作也仔細讀了一遍。應該就在這時候,霍金的宇宙論對我發生了作用。那幾乎是一次再度的文學啟蒙。我忽然發現,科學和文學其實不是對立的,而是有相通的地方。甚至乎,在最根本也最原初的地方,是同一回事。我把霍金的書當作科學去讀,但也同時當作文學去讀。那簡直就是一首宇宙史詩,一篇宇宙小說(但很明顯是短篇或極短篇)。
除了那些宏觀和微觀的科學理論,當中的意象也對我造成巨大的震撼。宇宙大爆炸(the Big Bang)、黑洞(blackhole)、奇點(singularity)、反粒子(anti-particle)、虛擬粒子(virtual particle)、想像時間(imaginary time)、歷史總和(sum-over-histories)、有限但沒有邊界(finite but without boundary)、蟲洞(wormhole)、嬰兒宇宙(baby universe)等等,不止猶如科幻小說的概念,更加是極為形象化的事物。可以說,統統都是文學意象。這些意象簡直是目不暇給,令我的想像力產生持續不斷的大爆發。這與其說是來自科學理論本身,不如說是來自霍金的思維方式和呈現手法。
霍金在二零零二年又編輯了一套稱為《On the Shoulder of Giants》的書,親自撰寫了總序和個別的簡介。當中選取的科學經典名著,包括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伽利略的《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克卜勒的《世界的和諧》、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理》。這套書單是拿在手裏,已經震撼得不能說話。硬着頭皮看下去的時候,當然是如墮五里霧中,不知身在何處。不過,親炙科學巨人的經驗還是值得的。霍金介紹科學前人的用心確實良苦,站在巨人肩上的說法看似謙虛,但其實他自己也有成為巨人的自信。
受到霍金的啟發,那幾年間我開始閱讀大量的科普書籍,以彌補自己科學知識的貧乏。量子物理學方面,有同樣擅長以簡明文字表述艱深理論的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他的「歷史總和」理論簡直是令人神迷!(簡單地說就是每顆粒子運行的歷史不止一個,而是無數!粒子會以所有可能的路徑前進,只是多數的可能性會互相抵消,最後只剩下一個。)不過,讀得最多的卻不是天體物理學和理論物理學的書,而是自然史和演化論的著作。從祖師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讀起,上溯至布封(Comte de Buffon)和林奈(Carl Linnaeus),下及當代的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威爾遜(E. O. Wilson)和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等等。這些囫圇吞棗的閱讀的結果,就是自二零零五年起至二零一零年的三部長篇小說:《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和《物種源始.貝貝重生:學習年代》了。
與一切的源頭《時間簡史》相比,我的小說可謂繁複累贅,完全不懂「簡潔」的美德。(我後來寫了本極簡短的《美德》,作為未能寫出後續長篇的搪塞。)也許,在霍金告別人世,終於「封筆」之時,我也應該重讀他的作品,再會舊雨,尋找新知。而他後來出版的我未曾讀過的書,好像自傳《My Brief History》,補充版《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以及包含他更新近的見解的《The Grand Design》,也將會列入我未來的書單中。
懷念一個作者的最好方法,就是讀他的書。
「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的推薦目錄:
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霍金先生,我們宇宙再會】R.I.P
1942年1月8日於伽利略逝世300周年誕生的英國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2018年3月14日於愛因斯坦63週年的冥誕去逝,享壽76歲。
他是世人公認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同時也被認為是諾貝爾物理獎最大的遺珠之憾。
霍金在 21 歲時罹患俗稱「#漸凍人」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當時被診斷只能再活2年;但32歲在《自然》期刊發表日後影響深遠的「霍金輻射」,提出黑洞發出的輻射能量能讓黑洞蒸發的理論,並持續針對「黑洞資訊悖論」作出新解,認為掉進了黑洞、仍可能逃脫,挑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76年的生命,霍金不斷以身體和思想開創醫學與物理學的新視野。24 歲完成博士論文「宇宙膨脹的屬性」是劍橋大學圖書館中最多人要求閱覽、也是「學術資源開放周」最多被下載的論文。38歲因肺炎而接受手術後,喪失說話能力;41歲仍和吉姆.和特勒(Jim Hurtle)進一步提出「宇宙無邊界」(No Boundary Proposal),改變科學家對宇宙的看法。
霍金也是最樂於與世人對話的科學家,46歲出版《#時間簡史》,全球賣出逾1000萬冊,是最成功與暢銷的科普著作。並曾在《星艦奇航記》中的電視影集「銀河飛龍」飾演自己( https://youtu.be/mg8_cKxJZJY) ;也曾在美國卡通片《辛普森家庭》中演出。而與他科學研究同樣精彩且巔覆世俗的感情與婚姻,也被改拍成電影《#愛的萬物論》(https://youtu.be/vD4viXcmnZw)。
世界總因巨人的誕生而能大步推進,感謝霍金先生,一生帶給世人對宇宙、生命無限的啟發與想像。
(文/楊惠君;攝影/AFP PHOTO_TIMOTHY A. CLARY)
【霍金著作延伸閱讀】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胡桃裡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大塊文化
《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 大塊文化
《我的人生簡史》(My Brief History),霍金自傳,大塊文化
#報導者
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在 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Hawking and Mlodinow book) 的相關結果
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is a 2006 popular-science book by the English physicist Stephen Hawking and the American physicist Leonard Mlodinow. ... <看更多>
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在 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by Stephen Hawking - Goodreads 的相關結果
Stephen Hawking's worldwide bestseller,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has been a landmark volume in scientific writing. Its author's engaging voice is one reason ... ... <看更多>
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在 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The Science Classic Made More ... 的相關結果
Stephen Hawking's worldwide bestseller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remains a landmark volume in scientific writing. But for years readers have asked for a mor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