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開始個人品牌
最近Podcast圈發生一件小插曲,知名的YouTuber視網膜跟他一位專業配音朋友一起開了Podcast節目,一開始當然吸引非常多人的好奇和期待,才釋出一分鐘預告就衝上了前五名,許多鐵粉立刻給了五星。
結果,沒想到推出三集之後,評價被慘刷一星,最後甚至一星超越五星,第四集他們就宣布節目終止,玩不下去了。
追究原因(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聽),大概就是包括在節目內容上沒有做好準備、認為跨平台只要自帶流量就可以、酸人的效果在Podcast上沒有拿捏好,以及一開始就太自信連錄三集連調整的機會都沒有。
我常看眼球中央電視台,也很喜歡節目。但平心而論,這個節目的成功包含各種因素:整體視覺、腳本、主播人物塑造、後製、新聞影片的選用、字幕的創意...
YouTuber如果是打團體戰而成名的,單獨出來打仗恐怕要更加努力。
股癌謝孟恭在臉書上打趣說,接下來可能會有「Podcast聽眾很悍」的說法傳出。
事實上,社群平台看似相像,卻各有各的奧妙之處。
老早從無名起家但無法適應臉書的人很多(一票美妝部落客都是),但他們卻又在Instagram找到自己的天地,當然,有些人很適合臉書,但卻難掌握Instagram或YT要訣。
也想像得到,美妝部落客如果想從IG跳到Podcaster恐怕也很不容易。
#Blog是文字力道之戰:不管是闡述觀點或是分享經驗,文字是Blog最重要的載具,搭配適當的圖片和完整的相關資訊連結
#臉書是渲染力之戰:重視圖文敘事和經營社群的魅力;
#IG是視覺美感之戰:重視圖片美感和視覺營造、時尚或生活精神的展現;
#YouTube是整合戰:主題內容、畫面主角、後製巧思和整體呈現都是關鍵;
#Podcast是實力之戰:包含主持人的人格特質、觀點、知識、聲音聲線、說話口調都是會被立刻感受出來的。就算某些節目主打輕鬆聊,聽眾也可以輕易地在輕鬆聊的背後聽出主持人的性格與中心思想。
一個人可能很難同時兼具上述所有需要的能力,因此如果你也有興趣經營個人品牌的話,不妨看看自己哪些部分比較強。
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要小看任何社群媒體上已有一番成績的經營者,那些看起來很簡單的事,背後其實都不簡單。
不同的社群平台都有各自的族群;即使是同一個觀眾(聽眾/讀者)也很可能在使用不同平台的時候,對媒體內容有不同的預期跟期待。
一個新手創作者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得到來自audience的反饋和認同,大家剛開平台頻道時,天天戒慎恐懼的心情是我們共同的記憶;
反之,身為一個成熟內容創作者最大的危機,就是因為流量穩定而逐漸不尊重自己的audience,覺得反正做什麼內容他們都吃,這是流量帶來的驕傲。
如果你也想經營社群平台,嘗試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我想跟你分享這一路最重要的一個心法:
永遠懷抱體貼大眾的心情和謙虛的態度,謹慎面對每一次的創作,才是走得長久之道。
---
Illustrator/ Ning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