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calArtx國際關係會客室] 港荷藝術交流 展示本地多元文化
最近,康文署與法國五月聯合舉辦了「他鄉情韻──克勞德.莫奈作品展」。展覽成為城中熱話,吸引了不少名人和市民慕名參觀,一睹法國印象派大師的作品。而西班牙漫畫家Joan Cornellà亦在香港舉行亞洲首個個人作品展,其作品充滿黑色幽默,並帶有神秘詭異的風格。他以作品諷刺城市人的生活,發人深省,同樣在香港引起熱潮。除了這兩個展覽外,香港今年也舉行了巴塞爾藝術展、法國五月和亞洲當代藝術展等國際級展覽,這似乎與香港文化沙漠的形象格格不入。
其實,香港每年都會舉行一連串的藝術展覽,而且不少藝術機構都將亞洲總部設於香港,藝術家楊嘉美也在積極推動香港與外地的藝術交流。她擅長雕塑和攝影,在美國生活期間,一直從事藝術相關的工作。回流香港後,她開始與荷蘭領事館合作,曾擔任荷蘭藝術計劃Forge Portmanteau的視覺藝術總監和雕塑家,舉行不同藝術活動,藉以促進港荷兩地文化交流,相信她參與藝術工作的經驗,定能讓我們對香港的藝術發展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受訪者:楊嘉美(May, M)
訪問者:沈旭暉(Simon, S)
整 理:李志鵬
S: 你何時開始專注藝術發展?
M: 我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主修政治和藝術,專注攝影和雕塑方面的發展,其中以公共藝術為主。我認為藝術作品,特別是雕塑,不應局限於室內,須在公眾地方展示,讓大眾可以和藝術品互動,從中了解更多。我曾在芝加哥大學、芝加哥藝術學院、火車站和教堂等地方舉行展覽。在美國生活和工作了10多年,至去年回流返港。
S: 你在美國生活了10多年,為何會回到香港發展藝術工作?
M: 港美兩地都有各自的優勢,美國工作空間大,有利雕塑創作,而香港則滙聚了不同地方的藝術家,方便交流。我在美國居住多年,雖然能說流利英語,了解美國文化,但始終有不在家的感覺,在香港我找到歸屬感,希望以自己雙語的背景,推動兩地藝術交流和發展。兩地都是文化大熔爐,但相比之下,香港更接受其他文化,少了一份美國至上的傲慢。
S: 香港人身份怎樣影響你在美國的藝術發展?
M: 相比起香港人身份,畫廊更注重我的亞洲人身份。作為視覺藝術家,在發展時都會遇到糾結,那就是選擇走一條普遍認為容易成名的路,還是忠於自己的藝術路。美國畫廊很容易將亞洲人定型為亞洲藝術家,但我想避免這個定型。美國對亞洲人有不同想像,既有美國土生土長亞洲人,也有亞洲移民,我希望游走於香港人和美國人兩個身份之間,而非一面倒。
凌晨到果欄表演跳舞
S: 你為何會與荷蘭領事館合作舉行藝術活動?
M: 回港後,我為一個舞蹈家朋友拍攝他們的表演,漸漸參與其中。起初,組織規模不大,後來集結了很多朋友,不少人來自荷蘭,荷蘭領事館開始資助我們的計劃,藉此促進香港和荷蘭的文化交流。現時,計劃有30至40位藝術家,參加者不止香港人和荷蘭人,更有法國、美國和加拿大人,活動涉及不同文化層面,例如舞蹈、古典音樂、電子音樂和藝術作品展覽。
S: 你們所籌辦的活動有何特色呢?
M: HKNLversations由香港和荷蘭的視覺藝術家、音樂家和舞蹈家組成,並於2014年開始舉行活動,形式類似法國五月。當時,邀請到不少荷蘭藝術館館長來香港舉行講座,也有藝術展覽。我就參與籌辦荷蘭日的活動Peer to Pier(彼此的碼頭),活動由9位女藝術家主理。那次活動包括三個範疇,首先有講座和展覽,隨後便到碼頭跳舞,並由荷蘭歌唱家在船上向岸上的人歌唱。這將活動和展覽融入社區。
另外,香港幾位藝術家也到荷蘭交流實習。我們亦積極將香港的傳統和特色元素加入表演中,包括尋找深水埗舊區天台和香港獨有的布料。我們曾經凌晨4點到油麻地果欄表演舞蹈,這是一個全新的體驗,有助我們衝出固有的框架。我們每年都會舉行工作坊、荷蘭電影節和藝術展覽等活動。
S: 期望藝術活動帶來什麼影響?
M: 活動的目的是推動兩地的文化交流,荷蘭人對香港也有既定印像,以為香港是與阿姆斯特丹般的大城市,活動正正要打破他們對香港的想像。我們有一些小型展覽在錦田圍村舉行,讓他們了解不同面向的香港。
部分圍村早在十七世紀建立,我們拜訪那條圍村正在慶祝建立100周年,村中插滿旗幟,當中的表演融合了跳舞和功夫,衝擊了不少本地藝術家的想像。這些活動令本地藝術家提升了不少,但他們仍面對不少困難,例如行政工作方面,荷蘭方面為他們提供不少支援,我們也一直向香港和荷蘭相關機構申請資助。
S: 香港政府近年推動藝術發展,成效如何?
M: 近年政府積極活化工廈,可是當這些地方活化幾年後,租金便上升,商業機構也紛紛進駐, 一些新興地點,如黃竹坑的工廈,難保將來也會轉向以商業為主。申請租用這些工廈的審批過程複雜,入伙後亦不容易維持。他們要開辦不同的教學班,但推廣方面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我們應借助社交媒體去支援他們的推廣工作。香港每年有不少藝術活動,也有不少藝術展覽公司將亞洲基地設在香港,可是,在一連串展覽活動中,大部分參觀者只是抱朝聖心態去看,甚少停下來靜心欣賞,活動慢慢變成嘉年華。另一方面,政府和藝術機構用於培育新晉藝術家的資源少之又少,他們應提供更多資助和劃定藝術用途的地點去孕育年輕藝術家。
S: 香港鄰近地區的藝術發展情況如何?
M: 在這方面,香港可以參考日本和台灣,他們在一些郊外地方設立藝術村,邀請本土和外國的藝術家到當地發展,並慢慢發展成為旅遊景點。這些藝術村既可以作為旅遊景點,又真正成為藝術家的工作室,讓他們有空間去工作。他們既有舉行展覽的地方,也有用於創作的工作室,並能從中找到兩者結合的位置。
S: 香港可以從哪方面着手推動藝術發展?
M: 我專注於雕塑藝術,特別是公共藝術,相比於其他國家,香港人對雕塑的認識少,學習雕塑的需要也較少。香港有潛質發展藝術,近年香港有些大型公眾藝術作品也受到重視,例如海運大廈外的大鴨仔,然而,這些雕塑都不是由香港藝術家所創作。政府應宣揚藝術的重要性,藝術不一定是繪畫和攝影,雕塑作品不一定是石像或是陶瓷,鋸木和鑄鐵都是藝術。我們需要教育下一代,打破他們對藝術的固有想像。
信報財經新聞 hkej.com 2016年7月16日
#楊嘉美 #荷蘭 #港荷藝術交流
延伸閱讀:台南的香港移民
https://goo.gl/8auMXy
Search
glocalartx國際關係會客室 在 藝術家楊嘉美也在積極推動香港與外地的藝術交流。她擅長雕塑 ... 的推薦與評價
GlocalArtx國際關係會客室 ] 港荷藝術交流展示本地多元文化最近,康文署與法國五月聯合舉辦了「他鄉情韻──克勞德.莫奈作品展」。展覽成為城中熱話,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