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氧無氧話題,談解讀論文的常見錯誤結論]
延續昨天說的,網路時代的可怕,在於沒有經過實證的東西可以被大家大量轉發跟效仿,一般人也沒有思考是否來自專業醫療人士的建議,更不懂得查證(話說沒幾個人懂得查證)。
但是更可怕的是。
其實 #連專家對某些文獻的解讀也有很多的問題,但民眾更不可能把文獻調出來看內容,也沒有能力判斷真偽,只要是專家的解讀就照單全收,這真的是很令人無奈的事。
以下列出許多專家在分析文章會犯的錯誤(這也是我每週去實驗室會議大家常拿出來討論的項目):
1️⃣只會看結論(conclusion),不去一一看研究的設計跟結果,尤其是附加的supplement詳細的內容。
就像我在「有氧運動掉肌肉?飲食背景才是重點!」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942088663260765/?d=n這篇提到的,或是之前我討論「168斷食」相關研究的態度。
其實很多減重研究的結論只寫「體重下降幾%」,請問有去看「組成」嗎?我從來都不會只看結論就告訴民眾「這個減肥法可以減掉體重幾趴所以是好的減肥方式」,我一定會確認組成當中「肌肉是不是流失太多」「是不是脫水的假象」,才會給予建議。
2️⃣看結論就算了,還斷章取義,一言以蔽之的毛病
例如我常提到的,「正常人」跟「衰弱或肥胖」族群的本身的胰島素抗性跟身體條件不同,很多在正常人身上的結果,不一定適用異常的身體組成。連「男」「女」性在研究中都會出現諸多不同的結果,就是因為先天基因、荷爾蒙跟後天腸道微菌的組成都不一樣(例如:男性普遍微菌基因數量比較多,肌肉較多,沒有女性荷爾蒙週期的干擾,所以在減重效果上比女生快)
例如:延長空腹時間讓生長激素上升的現象, #只出現在正常人而肥胖者沒有,所以肥胖者168會比正常人容易掉肌肉,但現實中幾乎168的都是肥胖者。
例如:有些研究發現「老年人」做有氧短時間可以提高肌肉量,但在「年輕人」身上沒有這個現象。但是想從專家這裡獲取「增肌」建議的都是年輕人,他照著做有氧可能沒有半點肌肉肥大的效果。
例如:有氧在正常飲食的人身上不會掉肌肉,但在「低熱量飲食」的人身上掉慘了,但很多刻意去做有氧的人,她的目的可能是減肥所以搭配了低熱量,結果聽你說有氧不會掉肌肉還會增肌,她就跟著做。
3️⃣研究的族群母數(sample size)太小、時間太短
也就是所謂一個研究「質」與「量」的問題。
誠如我之前寫的有氧跟無氧的文章,裡面對於有氧運動對增肌的幫助有「特定的條件跟環境」,而且我舉例的都是「227人」這樣的數字,或是追蹤長達「三年」這樣的研究。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942593756543589/?d=n
但是有些專家提出來的研究,都是只有10-20幾個人(連腸道菌這種高成本研究都最少要30人才有統計意義了),而且時間只有1-3個月,這樣短的時間跟小的人數,相較於夠長的觀察時間跟夠多的人數,統計上的結果其實較不客觀,現在的期刊太多,研究也是一堆,但如果 #每個質量差的研究結果都納入考量, #那只會被偏誤拉著走。
4️⃣研究中的各項偏誤(bias in research)
我以前在「實證醫學的陷阱—-研究結果的停看聽」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384507029018934/?d=n
評論過「喝酒比運動還長壽」的研究,存在著各種偏誤,除了我文中討論的選擇性偏差(Selection bias)外,還有幾種包括: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當人們 #本來就持有某種觀點時, #對這種觀點的感知和注意度會被放大,會 「選擇性」地回憶或收集關於它的事例。人們對於自己原本就相信的觀點會更容易接受,而把 #反面觀點擱置在一旁。
舉例來說,是附圖的研究是2015年的《Cell Metabolism》跟 2018年的 《Cell》,兩個研究者做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2015年的作者發現不健康的飲食會破壞腸道菌、讓腸道免疫相關的Th17細胞數量下降,導致腸道失去正常防禦能力,連帶造成系統性的肥胖跟發炎。
但2018年的作者發現吃「高脂肪生酮飲食」會讓雙歧桿菌的數量下降,讓Th17數量下降(以上都跟2015年的觀察一致),但他的結論卻是「這樣可以讓發炎下降,是好事」,整篇論文他引用了大量Th17下降有助於哪些疾病改善的文獻,卻在reference中完全沒有引用2015年這篇(太詭異!!根本刻意忽略),也沒有提到Th17對於腸道的保護重要性,可想而知,研究者一開始就認定「高脂肪生酮對身體有益」,選擇忽略好菌下降這些矛盾的發現。
即使是這麼大的期刊,也存在著這樣的確認偏誤,甚至是所謂的✔️ #觀察者期望效應(Observer-Expectancy Effect)——研究者有時可能會期望出現某種結果,他們無意識地操縱了試驗過程,或者 #錯誤地解釋實驗結果,導致 #研究結果嚴重歪曲。
這也就是為何,對於研究的結論照單全收直接告訴民眾, #是非常危險的事,你可能自己也犯了確認偏誤,或是 ✔️ #虛假一致性偏差(False consensus effect)——人們很容易認為其他人跟自己有相同的想法,從而高估這些觀點的普遍適用性。
以上,在知識越來越普及的時代,用功的人人都可能變成專家,但是身為受過 #實證醫學訓練 的專業人員,麻煩在解讀論文跟傳遞訊息時,要在更謹慎小心一點。
#實證醫學的陷阱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香港花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馬戩佑(Duncan)、Janice FB專頁:雙腦筋 ādi IG:doublebrain_adi 實驗論文: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789337/ 結論: //Results support our hypothesi...
research bias 在 貓的成長美股異想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的疫情增溫中. 祝台灣的讀者們健康平安.
這周末進了城, 對於一些事物有了一些想法(如, 為什麼Chipotle的東西百吃不厭, 進城一定會想要吃他們家的食物?) 週四的時候會分享.
🌻http://xn--farfetch-9k0m444a0n4he6dutj2w6f.com/(FTCH)於上週發表財報了. Morgan Stanley給的評語是"High Quality (高品質的) Business On Sale(拍賣中)".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研究看看.
🌻快思慢想的作者新書在下周會於Amazon開始販售:
https://www.amazon.com/Noise-Human-Judgment-Daniel-Kahneman/dp/0316451401/ref=tmm_hrd_title_0?_encoding=UTF8&qid=&sr=
"In Noise, Daniel Kahneman, Olivier Sibony, and Cass R. Sunstein show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noise in many fields, including medicine, law, economic forecasting, forensic science, bail, child protection, strategy, performance reviews, and personnel selection. Wherever there is judgment, there is noise. Yet, most of the time,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alike are unaware of it. They neglect noise. With a few simple remedies, people can reduce both noise and bias, and so make far better decisions."
"Wherever there is judgment, there is noise."
-->非常同意這句話. 這其實也是我一開始盡量不在財報結果裡面放入個人看法的原因之一, 因為我希望大家自己去做閱讀後, 自己做判斷, 畢竟培養自己的判斷力, 是投資很重要的一環.
🌻Jerry Yang對Zoom Video (ZM)的看法:
"In my view, by launching an app store of sorts, Zoom can create an ecosystem that is a defensible barrier to competition."
印象中沒錯的話, Crowdstrike(CRWD)也是有這樣的做法.
🌻綠色能源熱潮中值得投資的冷門股
https://on.wsj.com/2RYe1mE
🌻新發現的網站, 專門講美國車市. 網站創辦人在車市超過20年經驗. 目前覺得他對車市的看法挺令人啟發. 像這篇他的議題是, 當車商都在抱怨目前的車輛存貨不夠時, 是不是也因為是如此, 他們目前的獲利比較高? (供給與需求的概念). 而如果供需恢復正常的話, 他們的獲利還會比較高嗎?
"Broadly speaking, these conditions reflect what might be regarded as the 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for any business–high demand and limited supply. Even better, new research from Kelley Blue Book suggests that consumers underst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s. They expect to see less selection and higher prices when they shop for a car. Sixty percent of new vehicle buyers say they plan to buy a vehicle despite less selection and higher prices.
It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the current highly profitable nature of the car business in the current moment doesn’t largely owe to disciplined management decisions on the part of dealers. Rather, it’s a positive outcome of COVID-19, the chip shortage and a host of other factors that have brought a level of equilibrium to demand and supply that many car business veterans like me have never seen in our careers.
And yet, it seems like many dealers are longing to return to the way things used to be. They would feel better if they had higher numbers of new and used vehicles on the ground. They would prefer to suffer less discomfort and stress from current reconditioning backlogs and the need to convince some customers to order vehicles or purchase the less-desirable vehicle that’s available on your lot."
"From now on, when dealers ask me when the chip shortage might end, and new and used vehicle supplies will return to normal, I’ll respond with a different question: Are you sure that’s what you really want?"
Source: https://www.vauto.com/learning-center/blog-dale-pollak-all/missing-the-import-of-current-retail-automotive-conditions
Pictures: earningswhisper.com, Amazon.com
research bias 在 Shuleen 丘淑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从AZ疫苗看坏消息》
国外发生因接种阿斯利康疫苗而出现血栓的个案引起关注。一些国人对阿斯利康抱持质疑的态度,对血栓事件不寒而栗。最近又流传语音信息,声称有人因为接种阿斯利康疫苗而死亡,或加剧人们的恐惧。无论是前者的案例,或是后者的谣言,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坏消息!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曾进行过针对当地消费者对新闻偏好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近二十年的新闻偏好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战争、恐怖主义、犯罪、人为或自然灾害的主题的数量和阅读率遥遥领先其他新闻。这些也全都是坏消息。
俗语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为什么坏消息特别能博取眼球呢?心理学称之为“消极偏见” (negativity bias) – 人更倾向于负面信息的刺激,还会把焦点放在负面事件上。神经科学也证明,比起一般或正面的事情,消极的事件会引起大脑更快速、更激烈的反应。但这又是为什么呢?
消极偏见被视为是一种适应性的进化功能。几千年前,人类需要面对环境的危机(如猎食者等),甚至生死攸关,而善于觉察威胁的人更有可能存活下来。有研究显示,三个月大的婴儿就开始表现出消极的倾向。虽然生活环境已改善,人类仍带者负面倾向的基因。
从新闻传播的规律来看,越是新奇、背离常规的信息,越具有传播力,而一般的“好消息”多被当成理所当然、不值得关注。除非是喜出望外的非凡好事,才被人们认为具有新闻价值。另外,人们也从互相讨论负面新闻,获得参与其中的满足感。
如此的人性面在现今社会,像是被显微镜无限放大。社交媒体的盛行降低了资讯传播的门槛。新闻传播之快,让人少了冷静思考的空间;消息传播之广,令负面事件不只引起个人的不安,甚至造成群体的恐慌。在频频被转发、不断被讨论的情况下,坏消息就持续地滚雪球。
要扭转这样的人性,就要通过教育和学习。参考数据、综合分析是导正消极偏见的方式之一。回到疫苗的事件上,数据显示,接种阿斯利康疫苗而导致血栓的几率是0.0004%,而服用避孕药、吸烟、感染新冠肺炎后得到血栓的几率,比阿斯利康疫苗高了几百甚至几万倍。有研究估计,我国要等到明年中才会达到群体免疫。以近期每天三千宗以上的病例,我们能确保自己在等待遥遥无期的疫苗预约前不受感染吗?可以提前选择日期和接种,是否是更好的安排?此举并非淡化风险,而是从多方面评估之后做出选择。
根据社交媒体的演算法,大数据会从你点击的内容,持续给你传送相关信息。因此,减少浏览内容农场或劣质平台,能降低触及耸动性或虚假消息的可能性。适时地断网,回归真实生活,用心经营关系、培养兴趣爱好,以免深陷网络的泥沼,让消极偏见主宰判断。
(文章刊登于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Malaysia Sin Chew Daily)
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474888.html
#淑霖 #DJShuleen #律师DJ
#EmceeShuleen #CelebrityEmcee
#电台DJ #RadioDJ #爱FMDJ #AIFMDJ
#星洲日报 #言路 #专栏作者 #Columnist
#星洲日报特约作者 #知淑达理
research bias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持:馬戩佑(Duncan)、Janice
FB專頁:雙腦筋 ādi
IG:doublebrain_adi
實驗論文: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789337/
結論:
//Results support our hypothesis that initial encoding context (whether negative or neutral) can influence later memory for incidental stimuli (the foils). In the framework of our research question, emotional events from the past can taint our perception of the present, making current circumstances more memorable. When we constrain our memory search to information or events encountered within a negative context, or learnt using a negative mode of processing, some memory benefit held by those thoughts may be conferred unto incidental stimuli within our current environment. Of note, this downstream memory bias was significant only in individuals with high levels of trait anxiet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nxiety can engender a mode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that taints or colours otherwise neutral information.//
FPS 轉數快: 94681803
Patreon賬戶:https://www.patreon.com/hkpeanut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支票/銀行過數
轉賬至滙豐銀行 023-280233-838,抬頭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花生網頁: www.hkpeanuts.com
PayPal 付款賬號: hkangrypeanut@gmail.com
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peanuts/
research bias 在 メンタリスト DaiGo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英国投資家に学ぶ】これからの株と経済の読み方 前編▶︎https://youtu.be/vh1KocFsEtE
📘この動画内で紹介したおすすめ動画・ニコニコ動画は
知識のNetflix【Dラボ】で見放題!
今なら20日間無料→https://daigovideolab.jp/
🐈
▼フルバージョン
【英国投資家と対談】コロナショックとこれからの経済の読み方
→【今なら20日間無料】https://daigovideolab.jp/
▶︎オススメ本
ファスト&スロー あなたの意思はどのように決まるか? 文庫 (上)(下)セット を Amazon でチェック! https://amzn.to/3d8guRv
INSEAD: Debiasing the Mind through Meditation: Mindfulness and the Sunk Cost Bias
https://www.insead.edu/faculty-research/research
※この動画は、上記の参考資料および、動画を元に考察したもので、あくまで一説であり、真偽を確定するものではありません。リサーチ協力の鈴木祐さんの論文解説チャンネルもオススメです→http://ch.nicovideo.jp/paleo #今なら
#Dラボとオーディオブックが概要欄から無料
research bias 在 Bias in Research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