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化妝師瓦利.施內德曼(Wally Schneiderman)辭世,享耆壽98歲。他的代表作包括《象人 The Elephant Ma》(1980)中為約翰.赫特(John Hurt)飾演的象人量身打造的特殊化妝。奧斯卡獎當年由於沒有設立化妝獎而遭受抨擊。在隔年,最佳化妝獎也加入小金人行列。
.
瓦利.施內德曼出生倫敦,父母都是裁縫師。在十歲時,施内德曼的父親去世,他在四年後進入猶太學校擔任理髮學徒。18歲,進入英國皇家空軍,在二戰期間擔任炮手。戰後,他進入倫敦的紳士美髮學院。當謝伯德電影公司的首席化妝師發布招聘培訓理髮師的消息時,施內德曼立刻報名參加。
.
他來到片廠時,首次見識到的是亞歷山大.科達(Alexander Korda)執導的《理想丈夫 An Ideal Husband》(1947)拍攝現場。隨後便在《春殘夢斷 Anna Karenina》(1948)擔任助理,得以與明星費.雯麗(Vivien Leigh)近距離接觸。不過後來施內德曼有感電影業酬勞不如預期,再次回到美髮業任職。
.
不過到了1950年代中期,《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1955-1960)找上他負責化妝工作,甚至爬升到主管階級,施內德曼就從此在電影業落戶。他在髮妝的高超技術,甚至讓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指定他為個人的首選化妝師。《屋頂上的提琴手 Fiddler on the Roof》(1971)的卓越成績,甚至讓他獲得了一位經紀人,事業登峰。
.
接著,施內德曼又在《A Woman Called Golda》(1982)中為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與茱蒂.戴維斯(Judy Davis)設計妝容。他更在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指定之下接下了長時間拍攝的《楊朵 Yentl》(1983),而只好拒絕了《四海兄弟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由此可知施內德曼在當時炙手可熱的程度。
.
不過施內德曼曾說自己從影生涯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象人》。故事描寫因為面部畸形而聞名的19世紀英國人約瑟夫.梅里克(Joseph Merrick),他又被稱作「象人」。大衛.林區原先為造型親自進行設計,結果演員約翰.赫特卻動彈不得。當時初出茅廬的林區頓時陷入絕望,以為計畫難以繼續進行。
.
所幸英國化妝師克里斯多福.塔克(Christopher Tucker)親自到現場救援,重新進行設計,再由施內德曼落實。他每天為赫特化妝七小時,再耗費兩小時卸妝。施內德曼解釋:「要確保連續性,因此不容許任何錯誤。」不過這顯然讓約翰.赫特苦不堪言,他在開拍第一天之後致電給好友大吐苦水道:「他們終於找到一個方法讓我討厭演戲了。」
.
不過這項超高難度的工作在當時卻未能受到等量重視,因為奧斯卡獎當年沒有設立化妝獎。由於克里斯多福.塔克與施內德曼的成就,奧斯卡在隔年從善如流,設立了這項獎項。
.
此後,施內德曼的代表作還包括《魔幻迷宮 Labyrinth》(1986)、《哭喊自由 Cry Freedom》(1987),皆具相當難度,魔幻與寫實風格都有。在《卓別林與他的情人 Chaplin》(1992)之中,他將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變身為19歲到83歲的卓别林(Charlie Chaplin),成績顯著,提名了當年的英國金像獎。這也是他職業生涯的告別作。
.
從影壇退休後,施內德曼創立了名為「國際化妝」(Make-Up International)的品牌,製作與銷售如血漿與凝膠的影視專用道具。他在受訪時曾說:「導演總認為你只要打開一個盒子就能變出魔法⋯⋯但也確實是如此,但你總得懂得怎麼去應用。」
.
2021年4月8日,從影生涯參與近百部作品的瓦利.施內德曼辭世,生前來不及獲得任何電影獎項殊榮。
.
.
(圖左者為瓦利.施內德曼。)
vivien leigh 在 Vicky Lin 林韋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有點懶得更新,因為突然發現從小就喜歡的「Anne of green gables 清秀佳人」女主角,我心中永遠的唯一「安•雪麗」,竟然有她的戲在Netflix上演,但2/9就要下檔了,一共4季真的好長,正努力追劇中!#風中的女王 #REIGN
追劇外,還是排了很多時間畫畫啊!累累的~
喜歡 Vivien Leigh
費雯麗是從國中時看了「#魂斷藍橋」 開始的,並不是她最著名的 「#亂世佳人」!
這張畫把時間控制在4小時左右,一個晚上就完成。她的臉真的太精緻太美,而且特別喜歡她總是會有一邊挑眉的表情,好險那時代沒有肉毒桿菌,不然搞不好會變成毫無特色的僵僵臉😅非常享受畫她的過程❤️希望你們也會喜歡!
Oil on canvas panel, 12.5x 18 cm
<<<<<<<<<<<<<<<<<<<<<<
❤️我和D的故事,目前更新到第四章,追起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969540753154264&id=220913834683650
羅馬尼亞少年D的倫敦奮鬥史👇👇👇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926703197438020&id=220913834683650
彩妝/人像畫專業相關 IG 在這裡👇👇👇
https://instagram.com/vickylin.makeup?igshid=i1pq5q0jrp6l
想看更多五四三生活+Couchi庫奇😸IG 追起來👇👇👇https://instagram.com/vickylinnomakeup?igshid=i6ufzopydepk
不常更新,但還是有參考價值的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f_VGRtQozkKu3NL9faf20w
#london
#londoner
#londonlife
#vickylin
#oilpainting
#portraitpainting
#portrait
#artwork
#VivienLeigh
#林韋綺
#倫敦日常
#有時彩妝師
#有時小畫家
vivien leigh 在 藝文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11月號 專欄】
.
這個「簡單就是美」的年代,流行簡約服飾、職人穿搭,身上維持在三種樸實顏色以內才是潮流,人人都怕太過耀眼,傾向融入人群,心底又渴望與眾不同。然而早於半世紀前,香港已有個不畏他人目光的少女,再誇張的衣帽裙褲,穿在身上仍一臉自信,對生活的熱情躍然紙上。她是漫畫主角「13点」,在60年代與陳寶珠和蕭芳芳齊名,是當時少女的偶像。賦予「13点」靈魂的,正是熱愛畫畫、天馬行空的第一代香港女性漫畫家李惠珍。
.
1939年出生的李惠珍,自小熱愛美術。中學時期她在夜校學習國畫,並結識了丈夫伍尚鈞。李惠珍初入漫畫界,便在伍尚鈞出版的漫畫報紙《漫畫樂園》賺取外快,其後再涉足《兒童樂園》、《中國學生周報》。1965年,她累積了足夠的漫畫經驗,有了首部原創作品《花花小姐》,花花小姐的特色是性感又聰明,但李惠珍思前想後,認為她過分成熟與張揚,再度思考該創作一個怎樣的女性角色。翌年,她推出了雙周刊《13点》,香港本地首本由女性擔當主角的少女漫畫。
.
曾被喻為「紙上時裝設計師」、「香港少女漫畫掌門人」,李惠珍一生為13点創作超過4000套服裝,描繪了一個鋤強扶弱的陽光富家女,打破了當時社會對女生嬌柔軟弱的定型。13点雖然跳脫,但她的美學雛形,也來自於當時的名人明星,像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慧雲李(Vivien Leigh)等,結集影視作品中所展現的「美」,13点起初的造型就由此誕生。「13点」原是上海俚語,用以形容女生脫序、活潑好動、瘋瘋癲癲等。李惠珍接受訪問時曾提及母親是上海人:「因為我好玩、好動,又有點懶惰,她經常說我:『你正一13点!』到我創作漫畫時很直接就用了『13点』作主角的名字。」
.
——〈永遠的潮流尖端〉
李惠珍
.
文/Firmiana
.
完整文章載於十一月號雜誌中。
.
十一月號《藝文青》已上架,可在7-11便利店、OK便利店以及各大書報攤購買。
.
#已故藝術家 #藝文青11月號 #藝文青 #asartisticasyou
vivien leigh 在 460 Vivien Leigh - Actress ideas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Oct 24, 2018 - Explore John Myers Art's board "Vivien Leigh - Actress", followed by 2114 people on Pinterest. See more ideas about vivien leigh, ... ... <看更多>
vivien leigh 在 Vivien Leigh - 首頁 的推薦與評價
Vivien Leigh and Cammie King as mother and daugh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 #VivienLeigh #GWTW #gonewiththewin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