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算了」會讓多少陋習繼續下去?「不肯息事寧人」會對社會或組織帶來多少改變?
我在一個多月前不見了錢包,裡面有我的EAD卡(工作許可證、進出美國需要這張卡),當天,我就跟我們學校報備這件事情,跟他們說我需要補辦,補辦要學校幫我發出文件。八月初,我把所有需要的資料,甚至是備案證明都傳給學校的國際學生辦公室,國際處回我:「很好!我們會把這些資料轉給Advisor,幫你準備文件。」
通常這份文件不到一個星期就會送到學生手上,一週過去了,我體諒快要開學了,國際處肯定很忙,第二週,我寫信關心,沒人回我。第三週,我再次寫信,沒人回我。超過三週的時間,我天天早上都打電話,沒有一次有真人接通。
想衝進辦公室?只有有預約的人才會被接見,所以我預約了星期二,帶著我的電腦跟所有文件,接待我的是一個junior advisor,他聽了我的遭遇之後,在那邊廢話一堆說法拉盛(我掉錢包的地方)怪人很多,去布魯克林比較好(???????)然後他說,會把我的case優先處理,要我擬一封聲明給移民局,說明為何我要重辦,我一個小時候就寄給他,跟他確認有沒有收到,再次,找不到人,也沒有回信。
今天,我化身為一個煩人魔王,電話猛打、國際處開放的線上詢問時間,我都一直參加,好不容易接上線,是負責處理EAD的資深員工!我跟她說了之後,她看內部系統,說我的檔案下完全沒有記錄任何我的證件不見、需要補辦的事情,所以我過去這一個月,都在白等,昨天去辦公室,也是白去。
我真的氣到快要發瘋,我們學校的商學院至少有一半的學生是國際學生,而且我們畢業後要辦這份文件,一年還要交$180到$210美金的簽證維持費,啊收了錢又不辦事,而且身為教育單位,不接電話不回信是正確的工作態度嗎?我把事發經過跟我的怒氣都寫成了一封信,準備如果下週還沒有收到文件,就要把信發給商學院院長、校長、我的指導教授、還有國際處的主管。
由於我們學校的國際處之前就因為不耐煩的態度或是低到不行的效率,惹火過很多我身邊的人,所以我想一併把這些案例都呈現在抗議信件裡,但是大多數的人都跟我說:「算了啦,我卡都拿到了。」但是我真的打從心底認為,國際處這樣的工作態度不行,這整個體制完全有問題,所以即使只有我一個人,我也要讓院長跟校長知道這件事!
做這件事之前,我先寫信給我的教授,因為我不想讓她被捲入我的麻煩,她收到我的email之後兩分鐘內就回我:「你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已經請行政單位跟國際處加緊處理這件事情,然後我們星期五通電話來討論要怎麼跟商學院長溝通這件事情,你的「抗議」絕對不會讓我難做人。」
其實沒有那張卡在身上目前不會對我帶來不便,但是我不知道過去有多少學生的時間白白被浪費、多少學生交了簽證處理費還要無故被國際處的人兇,更不知道國際處的人可以這樣胡做非為是被多少人的「算了」慣出來,但我這次絕對不要算了!即使畢業了我也要他們改掉這種工作態度,我就是不要算了!!!!!!!
#聽說今天隔壁棚的羅意瑾也在罵人
#真不愧是有小翁琬柔稱號的人
#我好友說我是她這輩子看過最不知道放棄為何物的人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dvisor指導教授 在 營養師環環- 郭環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iaociao
我指導教授是遠渡重洋來到台灣教書的義大利人,這幾週收到他要正式回國,開心跟感傷的情緒並存~
說再見是種記憶重組的過程,回想起來第一次看到老師,因為很會打扮,還以為是來台灣交換學生的新博班學長,結果在隔天傍晚上課時,郭老師介紹他是新教授,最令人永遠想不到的事,就在那天居然就正式成為他前兩位指導學生了🤣🤣
因為他大我幾歲,所以大多時比較像大哥哥跟朋友,但在指導論文的時候,又會恢復嚴格的老師~在他的指導下~再辛苦的寫論文過程中~有清晰的概念跟框架~能順利寫完畢業~很感謝GC指導~
畢業後我很順利地開始在某些學校教書,很開心的跟教授分享這份消息,他也不吝提供我很多教書方法跟鼓勵,是很用心的教授,他提醒我說:當老師永遠要先檢討自己,從自己教學技巧做改善,而不是怪學生學習狀況不好~真是醍醐灌頂~讓我低調更虛心學習要做個持續進步的講師
這兩年在您身上學習到不少文化、飲食喜好、還有人文風情,希望在未來某一天也可以去義大利拜訪您,也想去吃您所推薦過所有的披薩、巧克力、聖誕節蛋糕、義大利麵、起司、水果、啤酒、紅酒、濃縮咖啡,還有在當地看您熱愛的足球賽~~~
最後祝福你跟你的家人,尤其是您的太太因疫情跟您分開,希望你們幸福快樂,滿滿的祝福~再會了~
My advisor is an Italian who has traveled across the oceans to teach in Taiwan. In the past few weeks, I received news that he would officially return to Italy. On the one hand, I was very happy for him, and on the other hand, I feel also sentimental~
Saying goodbye is a process of memory reorganization. In retrospect, I saw the teach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University of Taptei . Because he looks was very chic, I thought it was a new PHD student who came to Taiwan to exchange. Then in the evening class on the next day, our prof. Kuo introduced him as a newcomer. Professor, the most unexpected thing is probably that, after I knew that he was a teacher who had just come to Taiwan that day, I actually became his first two graduate student!
Because he is a few years older than me, he looks like a big brother and friends most of the time, but when he is instructing the thesis, he will become a strict teacher again.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all guidance. No matter how hard writing the thesis it is. The clearer and clearer concepts and frameworks ~ let me finish writing successfully ~ ~ ~ I really appreciate the guidance from you GC ~
After graduating, I started teaching in certain schools smoothly and I was very happy to share this news with the professor. He did not hesitate to provide me with many teaching methods and encouragement. He is a very diligent professor. He reminded me: When a teacher is always first Review yourself and make improvements from your own teaching skills, instead of blaming the students for their poor learning status. It’s really an initiation. To be humble and more modest mind to be a lecturer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e past two years, professor share a lot about Italian culture, food preferences, and cultural customs. I hope that one day in the future, I can visit you in Italy🇮🇹🇮🇹🇮🇹, and I also want to eat all the restaurant and store you have recommended, such as pizza, chocolate, Christmas cakes, pasta, cheese, fruits, beer, red wine, espresso, and watch your favorite football in the local.
I wish you and your family, especially your wife who has been separated from you for so long because of the covid. Full of blessings~
We'll See you again in the future~thank you~
#營養師環環 #碩士 #研究所 #研究生
advisor指導教授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沒辦法騙自己蔡英文是正常管道取得博士
By Juno N. Chou
前言:此篇雖然主角是政治人物,但不是政治文也沒有選舉目的,因為我也不希望韓草包當總統。可以當成一個推理文看待。
然後也不是所謂「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而且剛好相反,因為我一開始是覺得怎麼可能有人能造假論文跟博士學歷,但後來看到太多矛盾的地方,讓我邏輯潔癖的頭快炸掉了,所以必須整理出來。
先不討論論文內容的問題,我只列出了簡單時間軸,把一些有紀錄的歷史、總統府說法、洋蔥炒蛋裡、賴幸媛受訪提到的都放進去,就已經有太多矛盾。
首先最大也最明顯的時間矛盾就是:蔡在東吳跟政大的第一個研究生(簡燕子、林恆)都是1981-1984畢業,蔡說自己1984. 02 才畢業,怎麼可能同時當他們的指導教授? 但是事實上,83-84時候的蔡確實有可能人在台灣,蔡在1982. 11因為Financial difficulties 退學(根據LSE規定,withdrawal 是不可逆轉的「永久退學」,interruption才是暫時的「休學」), 國際學生沒有學籍以後應該很快就要出境回台灣了。 今年蔡在某次造勢場合中,脫口說出她當時從台灣去倫敦口試,代表她確實當時人在台灣。後來沒有再復學的紀錄,可是沒有復學紀錄後來又怎麼畢業?
然後蔡在1983 的 6月跟8月就已經以「LSE經濟法學博士」的title 在政大法學評論期刊27期 28 期發表文章(他說自己1984. 02畢業),後來又陸續發表了總共七篇中文,但內容幾乎跟現在在LSE或國圖的論文有80%以上一模一樣,合理懷疑是先有中文 才翻成英文,因為英文論文80%以上使用了1990年以後才發明的Microsoft Word 格式編輯(兩邊對稱)。只有不到20%是確實以當年的打字機製作。這種自我抄襲的問題也違反學術倫理,嚴重情節可以取消degree。
另外論文也有APA格式的規定,蔡聲稱畢業時間正好在第二版(1974-1983)跟第三版(1983-1994)的轉折點之間,也就是他的五篇小論文,包括在政大法學評論期刊的文章,都必須符合第二版APA格式,但是論文必須以第三版APA格式撰寫,因為蔡說他在1984年畢業,但是蔡所謂的論文用的是1994年 ,甚至2001年以後的APA格式,當中應該有六種版本的演進。
再來,蔡在1983 的《聯合報》投稿上寫自己是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事實上並沒有這種學位名稱,並且她說自己1984才畢業。
蔡在「洋蔥炒蛋」裡說論文完成以後等了半年才能口試,如果照總統府說1983. 10口試,那就是1983. 04就寫完論文,但是1983. 01 才被改了新題目,有可能只花了三個月就寫完論文了嗎? 書裡又說蔡的姊姊來陪她口試 ,但書裡照片兩人跟路人都穿著夏天衣服, 又跟總統府的說法1983. 10(冬天) 口試時間不合。賴幸媛在某次訪問裏說蔡在1981. 10就已經在寫論文也快畢業了,然後在1983的夏天畢業,又是一個新說法…
後來蔡在政大期間,1985就申請升等為副教授,這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她不滿3年就升等成功,這違反了大學法規定。第二,基本上她需要「升等」才能當上副教授,也就代表了蔡當時根本沒有博士,因為當時只要有博士就是直接成為副教授,如果需要升等就代表沒有博士畢業證書。另外,當年她在政大的升等資料,現在全部被她設成國家絕對機密,封存30年才能在 2049 年解密,全世界我只想的到還有習近平也把自己的論文設成國家機密不讓人看。
蔡的紐約律師執照取得的時間點也有出入,她說自己1980年從康乃爾碩士班畢業以後,為了考律師執照,所以在紐約又多待了一年多,但是事實上她是1987才又回到紐約拿到律師資格,並且最高學歷寫的是「康乃爾大學法學院碩士」,而不是「倫敦政經學院法學博士」。 如果真的照她說的是在1984年拿到LSE博士資格,不用最高學歷來申請律師資格不合理。
其他跟時間軸衝突比較無關的不合理的地方,也都是非常明確的證據:
1、蔡的補發論文不是她一個人寫的,還有一位「共同作者」叫做Michael John Elliott,沒有一個論文有可能有兩個作者,這個事情被質疑以後,Elliott的名字就被移除了。
2、 Elliot同時也擔任她的advisor,姑且不論Elliot只有學士學位,重點是Elliot 在1983以後就離開學校,蔡之後就再也沒有advisor,怎麼可能博士生沒有指導教授可以獨力完成論文研究?
3、 所有LSE博士畢業,當年論文就要交給三個圖書館,LSE、IALS、Senate House library。但LSE圖書館員跟IALS圖書館員都證實,過去35年從來沒有出現在LSE圖書館,也從來沒有出現在圖書目錄裡,所以也並非遺失,如果是遺失 目錄不會消失,只會標註「遺失」。 反而在2009年要求「ProQuest」增加書目,卻不送書本身,並要求標註「非賣品」。 2011年試圖送了一本論文給Senate House library 然後希望被轉給IALS ,但是IALS 還是沒有接受、沒有建立蔡的論文書目。
4、 2019. 06 送了一本到LSE圖書館,但是不能收納在專門放論文的地方,只能當作一般圖書放在婦女圖書館 (Women’s library),並且在上面印上 personal copy of Ing-Wen Tsai。
5、 口試通知沒有口試委員簽名
6、 論文沒有學校版權頁
7、 論文其中有三百多頁 (~80%) 用了1990年以後才發明的電腦Word Justified對齊格式
8、 註釋號碼不連貫
9、 同屆同學的論文是單面印刷,她的是雙面印刷
10、同屆同學的論文有防偽造抽換設計,蔡的沒有
11、論文很多手改痕跡 (鉛筆。 立可白) 跟頁碼不完全
12、沒有總結論,只有每個單篇小結論
13、畢業證書補發一次為限,但蔡有三個版本的畢業證書,三張都不一樣,其中一張的鋼印還歪掉。
14、 LSE在2019.10.08的所謂官方聲明是一個叫施芳瓏的台灣人,在「LSE台灣研究室」轉發的,但是LSE台灣研究室已經在2016.03年被撤掉了,並且2007~2014年施芳瓏收了匿名捐款兩千多萬新台幣給她個人,還沒有任何單位出來說明這個捐款的來路。
反正關於蔡真的太多謎題,沒有一個線索追得到最後找到答案,不是不回應就是被機密。但至少我沒辦法騙自己她是正常管道取得博士跟後來的教授。我甚至可以接受她說她是被頒發榮譽博士或者公關形博士,但明明那麼多兜不攏的東西,卻還要用更多的謊來包裝,硬要我們相信,我真的做不到。寫到這裡雖然不到臨表涕泣的地步,但真的很沉重,好像沒人關心這個事情,反而每天更愛看另一個小丑蔣幹畫、覺得很好笑,唉阿,為什麼我們只有草包跟騙子可以選啊?
這是一個兩邊得罪的文章,但我還是想寫,不知道黑白可不可以高於藍綠。資料真的很雜,我整理的頭超昏,如果有不正確的地方歡迎指教。
【今天line上朋友傳來這篇文章(沒有寫作者背景),覺得這是一個正常的知識人留心蔡英文的論文和博士學位爭議之後,自然有的反應和得出的結論,就是無法接受蔡英文的博士和論文為真。如果拋開藍綠意識形態,從真實和誠信的原則檢驗,蔡英文絕對沒有資格再擔任總統,她在論文和博士學位上都有作弊,而且長達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