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lKit版矽谷群瞎傳
(這篇文章是昨天發表的〈 #獨立餐廳做MealKit有優勢嗎?〉 的補充,對於美國meal kit業者的發展過程有更詳細的介紹,歡迎大家一起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437269572/posts/343162000508373/?d=n
#BlueApron的暴起狂飆
曾經,meal kit是矽谷創投最看好的項目,皇冠上的那顆寶石。它被期待能改變消費習慣,撼動飲食產業,進軍全世界,the next big thing。這一切,卻在Blue Apron災難性的IPO後,大夢初醒。
Blue Apron是美國meal kit產業的先行者,2012年誕生,雖然同期有HelloFresh(總部在德國)、Plated二家競業,但Blue Apron獲得的媒體聲量與創投資金始終走在前面。如果新創事業能像明星一夕爆紅,其成名時刻,就是有人拿大量的錢砸你。Blue Apron成立不到二年,就獲得三輪募資,估值5億美元。
活生生的《矽谷群瞎傳》劇情是這樣:Matt Salzberg從事投資業,畢業於哈佛商學院,曾任職於知名投資機構Blackstone與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Ilia Papas是一位軟體工程師,有十年的軟體工作經驗。二人想創業,原本的構想是給科學家使用的群眾募資平台,卻因為Papas某天花了大量時間買菜備料只為做一頓經典的牛排晚餐,而靈機一動:做飯這件事,一定有更好的方法。他們想到了meal kit,參考的對象是瑞典業者「Linas Matkasse」,但二人都不會做菜,於是找來Salzberg的家族友人、專業廚師Matt Wadiak一起合夥。
Blue Apron的第一份餐點在2012年8月送出。當時,三人在租來的商業廚房裡,親自烹煮、包裝餐點,如果臨時欠缺食材,其中一人還得跑去超市買。募資計畫也快速展開,2013年2月,Blue Apron從Bessemer、First Round等創投機構與其他投資人募得3百萬美元,公司估值9百萬美元;六個月後,他們又募得5百萬美元,公司估值3千萬美元;2014年4月,他們進一步募得5千萬美元,公司估值飆漲到5億美元,是一年二個月前的17倍。可以看出Matt Salzberg的學經歷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銀彈多到滿出來,Blue Apron進入一段瘋狂成長期。2014年,其營收是7千8百萬美元,至2016年,營收已衝破7.95億美元,員工人數擴增到5千人。然而,公司始終不賺錢,虧損隨同營收逐年擴大,2014年的營運成本與費用共1.08億美元,其中有 1千4百萬美元花在行銷上;至2016年,營運成本與費用已來到8.5億美元,行銷費用更飆漲到1.44億美元。
#MealKit賺錢嗎?
Blue Apron飆速成長的同時,美國meal kit產業也蓬勃發展。除了HelloFresh、Plated,其他競爭者如Sun Basket、Home Chef也積極搶市,Marley Spoon更找來美國生活產業教母Martha Stewart聯名,另也開始出現專攻某類飲食的meal kit公司,例如植物性飲食的Purple Carrot。2016年,美國已有超過150間meal kit業者。
Meal kit也成為創投鍾愛的項目。2011年,全世界只有一間得到創投支持的meal kit公司(應是德國的HelloFresh);2015年,創投業者投了25個meal kit業者,總金額3.08億美元。
然而,也就在這段時間,眾人發現meal kit的商業模式很難賺錢。從Blue Apron連級跳的行銷費用就可得知,開發新客非常花錢,而一旦客人上門,留住他們也很困難。2017年,Emory University的行銷學助理教授Daniel McCarthy就曾估算,Blue Apron有72%的用戶在頭六個月內取消訂閱。
Meal kit的供應鏈也暗藏許多風險。料理懶人包的設計天生複雜,一道菜的零組件很多,主食材、配料、醬汁都要分開包裝,有生鮮有調理,每樣零件要放進正確的地方,而消費者只要拿到一次裝箱有缺陷的meal kit,可能就沒有下次了;包裝也要小心,必須在低溫環境下,盒子要經過冷藏;從農場運食材到包裝中心,再從包裝中心運meal kit到消費者家,稍有不慎,也都有食安風險。
加總各項環節,你會得出這項結論:meal kit是一種資本密集的行業。高營運成本、低顧客忠誠度,導致業者必須燒錢才開得下去。
#零售巨擘加入戰局
2015年6月,Blue Apron取得最後一輪創投募資,挹注資金高達1.35億美元,使公司估值來到20億美元,晉升獨角獸俱樂部。
然而,2016年、2017年,正是整個行業競爭加劇、創投開始收手的時期,幾間較大規模的meal kit業者都在尋求出場機會。Blue Apron並不求售,他們選擇的路是公開上市,向大眾募集資金。2017年6月1日,Blue Apron向紐約證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計畫以每股15美元至17美元的價格銷售3千萬股。
好巧不巧,就在Blue Apron申請上市二週後,Amazon宣布併購美國有機超市Whole Foods。震撼彈炸開來,Amazon積極擴展生鮮雜貨事業,新創業者還要玩嗎?
2017年6月29日,Blue Apron正式在紐約公開上市,開盤價是每股10美元,比原先希望的15至17美元低上許多,公司估值也低於2015年最後一輪募資時的20億美元。市場信心明顯不足,除了質疑Blue Apron本身的獲利能力,Amazon併購Whole Foods也有影響。
2017年11月,HelloFresh在德國上市了,也發生公司估值低於最後一輪創投募資的情形。Plated則採取另一條出場路徑:被美國超市Albertsons收購,價格據傳為2億美元(有趣的是,Plated的二位創辦人其實是Matt Salzberg在哈佛商學院的同學!);2018年6月,則換Home Chef被另一美國超市Kroger收購。
你應該看出來了,meal kit新創業者的一條出路是傳統雜貨零售商。超市有完整的基礎建設,成熟的供應鏈,可以解決meal kit一部分營運成本的問題,若在實體門店販售,也沒有線上綁定訂閱的沈重感。對於超市而言,它們獲得一種新產品,也打進一種新業態。
2018年3月,Walmart推出自己的meal kit,起初在美國250間門市上架,後推行到2000間門市。也曾與另一meal kit業者Gobble合作,在Walmart線上商店販售Gobble的產品。
Amazon則在2017年7月推出meal kit服務,原限定於芝加哥地區,2019年擴展至某些Whole Foods門市與Amazon Go無人超市,2020年才真正將線上訂購擴展至全美國。線上訂購,用戶必須是有訂閱Amazon Fresh(月費14.99美元)的Amazon Prime會員(年費99美元),訂閱的費用算在這裡,即便Amazon的meal kit定價比較便宜,加上這些訂閱費用,就沒有省到;原即Amazon Fresh的會員就有利了,等於新增一種產品可以買,繼續享受當日到貨的便利性。
#疫情推了一把
Blue Apron上市後,命運多舛。股價起不來,裁員頻頻,IPO 後不到四個月就裁了6%的員工(約300名),2018年11月又裁了4%的員工(約100名),同年12月,股價探到1美元以下。2019年5月,紐約證交所通知Blue Apron可能下市的危機,Blue Apron只好進行反向股票分割,減少股數、提高股價。
侵襲全球的COVID-19,卻像一場及時雨,灌溉了Blue Apron的業績。
2020年第二季,Blue Apron 新增2萬名客戶,IPO後首度轉虧為盈,獲利110萬美元,前一年同期可是虧損770萬美元。不過,2020年Blue Apron全年營收為4.6億美元,和2019年相比,僅有微幅增長。
疫情下,在十四個國家營運的德商HelloFresh則表現傑出許多。HelloFresh視美國為主要市場,從2018年起就超越Blue Apron,現為美國市占最高的meal kit業者,其2020年第四季營收為7億美元,與前一年同期相比成長了99.3%,全年營收逼近25億美元,年成長率102.3%,送餐數也倍增,來到278萬份,更有260萬名活躍客戶。相較之下,同為2020年第四季數據,Blue Apron的活躍客戶只有35.3萬名。
不過,市場分析預期,美國疫苗施打普及、全面解封後,疫情推升的meal kit銷售熱潮,將會逐漸回穩。
#TheNextBigThing?
繼meal kit之後,下一個熱門的食物外送網路新創是什麼呢?我看到科技商業策略作者 Manny Li 分享 #生鮮雜貨10分鐘外送 的新創募資浪潮。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74418342970627&set=a.214707742275030
他提到歐洲多家生鮮雜貨外送新創的募資成績,包括英國的Dija,主打10至20分鐘內到貨,2020年12月完成2000萬美元種子輪募資;英國的Weezy,同樣訴求,今年完成2000萬英鎊的A輪募資;德國的Gorillas,成立不到一年,今年3月完成2.9億美元B輪募資;德國的Flink,同樣成立不到一年,今年6月完成2.4億美元的A輪募資。
以後,當我們準備晚餐臨時欠一把蔥時,是否能按按手機就在10分鐘後開門取貨呢?
商業世界裡,永遠不缺改變世界的野心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0萬的網紅我要做富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傳統零售終結時?網上購物已成生活的一部分,到底實體店可以如何跟線上店互補不足?快按下圖看看馬雲對新零售的佈局,喜歡我們的分析,請Like及Share :) 近年網上購物成為潮流,線上零售商的公司如阿里巴巴及亞馬遜等營運的購物平台,已成為大家經常瀏覽的網站。然而,這代表著傳統實體的零售將被完全取代?...
amazon go成本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葉郎每日讀報 #娛樂要聞揀三條
1.Amazon串流服務上一季流量激增70%
2.Gwyneth Paltrow的澳洲演講遭抵制
3.百老匯可能要求觀眾有疫苗接種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Amazon Earnings Go Into Orbit As Streaming Hours Rise 70% Year Over Year(https://flip.it/l1wIiI)
│
網路零售巨人 Amazon 是過去一年 COVID-19 疫情最直接的受益者,相比之下他們經營十年的影音零售和串流服務 Amazon Prime Video 只能算得上整個集團中的一道配菜而已。然而在他們最新一季的財報發佈中,Jeff Bezos 出人意料地把串流放在顯著的位置,並宣佈和去年同期相比,上一季 Prime Video 的總觀看時數成長了驚人的70%之多。不過和所有競爭對手一樣小氣的是,Bezos 並沒有提供今年或去年的確實時數,維持串流產業「報喜不報憂」的片面資訊揭露傳統。先前發佈《Borat Subsequent Moviefilm 芭樂特電影續集》收視記錄時,也以 “tens of millions”這種有說等於沒說的方式提供。
│
│
▼2. ‘Unqualified peddler of woo’: Gwyneth Paltrow event sparks customer revolt at beauty retailer Mecca(https://flip.it/eN2Y_E)
│
澳洲一個健康產品通路 Mecca 宣佈好萊塢女星 Gwyneth Paltrow 將成為他們年度線上健康高峰會 Mecca Life 的主講人,引發激烈爭議。一名醫生痛批 Gwyneth Paltrow 和她的品牌 Goop 長期利用女性的不安全感叫賣各種偽科學錯誤資訊來獲利,而過去堅守健康科學尺度的 Mecca 現在卻將澳洲人推向 Paltrow 的胡說八道的魔掌中。也有品牌揚言如果 Mecca 不與 Paltrow 劃清界線的話,將退出該通路。不過 Mecca 的官方回應是:我們的使命就是提供關於美和健康的多元觀點。
│
│
▼ 3. Broadway Theaters Should Require Audiences To Show Proof Of Vaccinations, Doctors Order(https://flip.it/qWmLy8)
│
美國電影院已經陸續恢復營業,接下來就輪到停業更久、容納人數更多(因此風險更高)的百老匯。一名小布希時代的白宮醫學顧問 Jonathan Reiner 向百老匯提出建議,認為唯一將劇院填滿的可能性就是要求觀眾必須出具疫苗接種的證明。百老匯的演出無法像電影那樣販售部分座位的方式開門營業,因為只要沒有坐滿就不符成本效益。也有表演者公開支持這種方案,主張終結這場讓整個產業停擺的惡夢唯一的途徑就是資訊透明。疫苗接種證明的議題先前已經在美國社會引發熱烈爭的爭論,不過律師表示百老匯作為民間單位向消費者提出這種要求應該不至於涉及歧視和違法。然而仍有劇場工作者主張這種要求出具證明的做法侵犯了觀眾的隱私。此外目前並不是每一州都在疫苗供應無虞的狀態,而許多弱勢族群註定會是全美最慢得到疫苗接種的人。
amazon go成本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要浪費危機 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
文:薯伯伯
亞馬遜的股價屢創新高,但在千禧之年曾遇危機,瀕臨破產。但正因危機,這家公司被逼轉營,並發展出現代互聯網密不可分的 AWS 生態圈。
不要浪費危機!
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
Dan Rose 曾經在亞馬遜及臉書工作 20 年,今年年初於 Twitter 簡要地提到廿年前亞馬遜浴火重生的故事,我在這裡約略翻譯,並稍作解說。
當年的太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就像 IBM 一樣如日中天,縱然服務又貴又爛,但卻是不少科技公司的後台數據中心,包括亞馬遜。千禧科網爆破,Dan Rose 在亞馬遜負責零售及 Kindle 開發,當年亞馬遜每年燒錢 10 億美金,佔開支最大比重的是維繫 Sun 伺服器。
亞馬遜的行政總裁貝索斯心知長此下去不是辦法,選擇了一個激進的解決方法,全面取代 Sun 伺服器,改用 HP/Linux 系統。Linux 的內核在 1994 年才發佈(這裡指的可能是 Linux Kernel 1.0.0),與 Amazon 同樣是新鮮事,亞馬遜把公司業務押注在 Linux 上,風險極高。
資金幾近用盡,圖以加價來緩和燒錢速度,卻又成了惡性遁環,還差幾個季度就要破產。但這是一條不歸路,過始了過渡至 Linux 就不能再回頭。
成也,開資能減八成。
敗也,公司便要倒閉。
而後續的發展,大家現在都知道了。在亞馬遜的大危機日到來之前,公司終於成功轉至 Linux 平台。一夜之間,開銷大減,還有無限擴充的可能。亞馬遜本來做零售為主,最受時節影響,一時伺服器甚忙,一時又閒置率甚高,全年最忙的時間,加起來就只有六個星期。
貝索斯就想,能否把多出的運算力,出租給其他公司?就像 1900 年,商店都要自設發電機,後來才使用公共電網。那麼在 2000 年,公司與其自設數據中心,為何不找個數據中心的服務供應商?這就成了 AWS 的基礎,亞馬遜的雲端運算平台應運而生,Amazon Web Service 簡稱 AWS,成了現代網絡密不可分的一部份。亞馬遜成了雲上的龍頭,你只要有上網,就必然有用過,諸如 Netflix、Facebook、BBC、百度、Adobe、Twitter 等,全是使用亞馬遜的雲端服務作儲存、數據庫、計算、機器學習之用。
按歷史的脈胳去看,即使沒有亞馬遜,雲端架構也是大趨勢。即使沒有特斯拉,電動車也會發展起來。但若不是亞馬遜,雲端的發展不知要延後多少年,要花費多少錢財才能達至這一地步?
正如公共電網降低了創業成本,AWS 的發展也大大減低開設初創企業的成本。AWS 不單解救了 Amazon,亦同時引爆了無限的創造空間。好像近來一度成為熱話的 MeWe,備受爭議的炒股平台 Robinhood,全部都使用 AWS 的雲端平台。
Amazon 在廿年間股價大漲 320 倍,曾經風光的龍頭 Sun Microsystems,卻在 2009 年被甲骨文收購,成為歷史的一道痕跡。如果不是千禧年的科網爆破,亞馬遜面臨資金斷絕的危機,也不會被逼走上改革的絕路。沒有這個危機,AWS 也不會誕生。沒有 AWS,其他初創企業的命運也會截然不同。
災難是機遇,即使痛苦的過程是漫長,但人要遇到難關才能迎難而上,否則只會隨波逐流。
今年是 2021 年牛年,兩年前的香港人,初一時只懂得吃喝玩樂。而在一年前,時代已然改變,香港人不再只是玩樂生物,學會關心的同路人的安危、良心經濟圈的發展、法律知識及支援、資金轉移離岸、資訊安全意識、人權民權法治之覺醒,變革之心更為熱熾。
當今香港,正是小人當道,當無恥成常態,香港面臨開埠以來最大危機,變革香港,更是刻不容緩。
不論外頭如何風高浪急,但願各位在牛年,也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不要浪費危機!
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
謹祝牛年平安!
故事連結:https://twitter.com/DanRose999/status/1347677573900242944
圖:新年無事,見字吃草。
🚥 【 Signal 及虛擬號碼相關文章】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7057020
🔑 【資訊保安文章整理,超務實長清單】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6192115
▶️ 請訂閱 Patreon 頻道,支持不受干預的獨立創作及評論 | www.patreon.com/pazu
amazon go成本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傳統零售終結時?網上購物已成生活的一部分,到底實體店可以如何跟線上店互補不足?快按下圖看看馬雲對新零售的佈局,喜歡我們的分析,請Like及Share :)
近年網上購物成為潮流,線上零售商的公司如阿里巴巴及亞馬遜等營運的購物平台,已成為大家經常瀏覽的網站。然而,這代表著傳統實體的零售將被完全取代?這個應該未必,筆者反而相信線上下的零售可互保不足,為大家購物時帶來更方便的體驗。
早於6月的茶敍已提到線上零售方面有何投資機會,而今天再為大家跟相關行業的最新發展。在過去的8月,中國支付市場曾推了無現金的活動,但活動開始卻隨即被政府警告,指出拒收現金屬違法行為。而事件背後的主角則是馬雲發展新零售其中一個試點—盒馬鮮生。
盒馬其實是一所超級市場,概念是以線上及大數據的優勢,為顧客帶來更舒適及快捷的購物體驗。透過雲端數據,令超市即時監控貨品存貨的狀況,特別在盒馬主打新鮮食品及海鮮的消售時,對品質能更清晰地監控。同時,運用數據及網上支付的技術,配合盒馬的品牌及取貨量,可減低人手及運輸的成本支出,令售價得以壓低。另一方面,顧客到盒馬購物時,除了享受低價的購物旅程外,還可透過盒馬的手機App,掃瞄貨品價格牌上的條碼便可得到貨物相關的資訊,大數據更會就貨品提供相關的購物建議及地點指示,使購物更加輕鬆。同時,手機App亦會連接至支付寶,使交易更加快捷﹔App更可紀錄過往購物的數據,提供最新優惠的詳情。由此可見,馬雲的概念是希望把線上下的零售結合起來,
與此同時,盒馬的地點同時亦為貨物配送地點。過往線上購物時,貨物需經由物流的方式送遞到買家手中,往往需時一段時間。而盒馬同時是為運輸的中心,當客人透過App下單後,店舖方圓5公里內可享有最快30分鐘的送貨服務。這個概念跟去年茶敍時提到的亞馬遜無人機送貨的服務理念相近。如今,盒馬在上海已有10間分店,以方圓5公里的概念可算是把整個上海覆蓋。筆者試想象出其分店的分佈,將如地鐵站一樣,來日業務將可達到覆蓋中國大部分城市的夢想。
可是當中國趕緊打開新零售市場的時候,美國Amazon的概念店Amazon Go似乎仍在落後的位置。位於西雅圖的概念仍處於試業階段,還只有員工可參與其中,步伐暫時落後。不過亞馬遜依然為無人超市的未來而努力,希望透過自家的AI的技術添置購物車當中,為顧客購物時提供意見,且看亞馬遜在不久的將來有可應對的策略,繼續領跑新零售市場。
以下是兩所電商公司的技術分析
阿里巴巴(BABA.US)﹕6月時茶敍已分享過阿里,當時處於突破通道後橫行的狀況,現已達到了首個目標$160,下兩關目標分別為$188及$209。下方留心$163及$147支持。
亞馬遜(AMZN.US)﹕Amazon近期表現較差,跌穿上升通道支持。現留心$940支持位,否則下跌空間可至$860。如能升穿$1000走勢可望逆轉,上望目標$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