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罐子藥房事件簿】Amoxicillin事件
〈Amoxicillin vs Ampicillin〉
早陣子,上午大約十一時半,一個年約二十多歲的女生前來藥房問藥。
甫進藥房後,這個女生打一打招呼便說出「Amoxicillin」的專利藥名,直接問藥罐子認不認識這種藥。
「哦,Amoxicillin,認識,這是一種抗生素嘛!」
有時候,不論有沒有醫藥背景,人們往往可能會直接稱呼一種藥的專利藥商標名(Brand Name),而不是學名(Generic Name)。
為什麼?
因為藥廠大多會取一個較順口的商標名來取代學名,偶爾還可能會配合一個較易記的中文諧音,方便人們琅琅上口,從而能夠加強宣傳自家品牌的產品。
看!Amoxicillin(a-moks-i-SIL-in)……一、二、三、四、五……五個音節,是不是很繞口呢?
如果藥罐子告訴你「這種藥的專利藥藥名只有三個音節」的話,那你會唸哪一個呢?
久而久之,基於羊群心理,就算人們真的懂得唸學名,最後大多還是只會繼續用商標名稱呼這種藥。
不過這不是本文的重點。
真正的重點落在隨後的一條問題上……
這個女生便繼續問:
「那請問Amoxicillin跟Ampicillin有什麼分別呢?」
唔……
這個女生自稱自己經常會遇到這兩種藥,不過偏偏就是弄不清楚兩者的分別。
首先這兩種藥同是抗生素並師承一派,同是「Aminopenicillin」這類抗生素,主要透過跟細菌體內的青霉素結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 PBPs)結合,封印轉肽酶(Transpeptidase)的功能,妨礙細菌運用肽聚醣(Peptidoglycan)這種材料築成細胞壁,導致細胞壁出現「偷工減料」的現象,從而削弱這道外牆的防禦力,達到殺菌的效果。
至於兩者其實擁有差不多的屬性、技能,同時擁有差不多的抗菌譜(Antibacterial Spectrum),如同雙子座一樣,兩者可以說是親兄弟。
不過既然稱為兩兄弟,那兄還是兄,弟還是弟,兩者還是擁有些微的差異,就是這點小小的差異足以讓兩者的服法有所不同!
這種差異便是……
其實兩者的化學結構真的差不多,唯一的不同,在Amoxicillin多了一個羥基(Hydroxyl Group, —OH)。
那這個羥基到底又有什麼關係呢?
別小看這個羥基,這個羥基原來能夠讓Amoxicillin較不受消化道的食物影響吸收。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屬性,為什麼?
因為如果是Ampicillin的話,一般建議餐前服藥,避免食物影響Ampicillin的吸收。
不過如果是Amoxicillin的話,因為Amoxicillin較不受消化道的食物影響吸收,所以可以餐後服藥。
當然,各位看倌可能會問:
「哼!藥罐子!餐前、餐後服藥又有什麼所謂呢?」
唔……因為這類抗生素有一個較常見的副作用,便是噁心、嘔吐。
問題是,餐前服用可能會出現噁心的副作用,往往可能需要餐後服用緩和不適,不過餐後服藥偏偏又可能會影響這類抗生素的吸收,在用法上,裡外不是人。
所以Amoxicillin便能夠KO這個問題。
這樣子,藥罐子便答道:
「哦,同一種抗生素,Ampicillin要飯前服,Amoxicillin則可以飯後服。」
這個女生便應道:
「哦……原來如此……」
最後大家可能會滿腦子問號:
「咦?這個女生為什麼會經常遇到這兩種藥呢?難道她在濫用抗生素嗎?」
哦,據聞這個女生原來是一個護理系學生,在實習期間,經常看到醫生開這兩種藥,僅此而已。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ampicillin副作用 在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mycoplasma pneumonia的誤會>>
最近醫院來了一個mycoplasma pneumonia 的病人。每天morning meeting聽他們講病人在服用某名為 XXマイシン(mycin)的抗生素💊,我很理所當然的認為是azithromycin or erythromycin (or other macrolide)的日本名。
這一天主治醫師決定電一下醫學生:
主:「在小孩子身上用這個XX mycin要很小心,因為有一個副作用。」
(我心想這應該是想問increase GI motility吧 ?一定是這樣的 沒錯沒錯)
生:「ㄟ抖⋯是腎毒性跟耳毒性?」
主:「那個是gentamicin吧。」
生:「(土下座)對不起,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開玩笑的😝)
我在心中吶喊:「是GI tract disturbance啊,久保同學。」我望著他的眼睛期望他能心電感應到我內心的答案,但他沒有跟我配對成功。
主:「是要小心牙齒會有色素沉著。」
聽完差點沒從椅子摔下來😱😱😱 老師你在搞笑吧?還是日本的macrolide這麼毒?#越想越不對勁 趕快請出google大神壓壓驚。原來ミノマイシン雖然結尾也是マイシン(mycin)但人家可是tetracycline類的抗生素。我問老師這是日本的第一線藥物嗎?老師回答日本因為以前動不動就用抗生素的關係抗藥性很高,因此他們現在都直接用tetracycline類的藥物治療了mycoplasma pneumonia了。
「在這一方面日本還很落後啊⋯⋯」老師語重心長的說。
在美國🇺🇸我們是盡量遵守guideline,但還是有一些人(尤其是老醫生)選擇相信自己的經驗。譬如說一般的社區型肺炎,現在住院第一線大家都盡量用ampicillin, 但有一些醫生還是喜歡打rocephin 囉 👀 🤷♀️
#抗生素可以不要這麼喜歡用マイシン結尾嗎?
#ミノマイシン的英文明明就是minocycline可以不要亂翻譯嗎?
ampicillin副作用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不如舊?舊不如新?〉
誠然,現在,醫學昌明,藥物研發的技術,一日千里,很多新藥,相繼問世,蜂擁而上。
有時候,不論什麼渠道,不管是新聞、報章,還是網絡、網誌,例如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小藥罐子」(哈!),一些用藥者看到一些新藥的時候,總是可能會問藥罐子:
「噯!藥罐子,現在,既然已經有這種新藥,那麼,為什麼醫生不開這種新藥給我呢?」
唔……誠然,在一般人眼裡,如同其他商品一樣,新的一定會較舊的好,不然的話,人們為什麼需要買新產品呢?
的確,在藥物研發的過程裡,藥廠往往會參考一些舊藥,作為藍本,然後,針對相關的藥物,改良一下藥性,不管是小修小補,還是大修大補,不管是改建,還是重建,不管是更新,還是翻新,總之,就是新,改頭換面,脫胎換骨,研發一些新藥出來,推陳出新,汰弱留強,取代這些舊藥。
一般而言,研發新藥,主要的目的,離不開以下兩個:
一、增加藥效
這個,不難理解。
研發新藥,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不就是因為舊藥解決不了問題嗎?不然的話,研發一種連舊藥都能夠容易解決的新藥,做什麼?試問,如果舊藥能夠解決問題的話,還需要投放大量資源,研發一種新藥出來嗎?
這方面,抗生素(Antibiotics)便是一個活生生的經典例子。
現在,面對抗藥性(Drug Resistance)的問題日益嚴重,菌種不斷透過基因突變,俗稱「變種」,進化成為頑強的菌種,抗衡抗生素的藥效,削弱抗生素的療效,甚至導致抗生素喪失功效,今次,或許有效,下次,便未必有效。
所以,面對這個情況,藥廠便需要與時俱進,跟菌種搶時間,爭一日之長短,如同軍備競賽一樣,不斷研發新的抗生素出來,用來抗衡抗藥性。
當然,說到研發新藥,除了「萬丈高樓平地起」外,由零開始,從頭做起,憑空想像,天馬行空,自行創造一種新藥,還有一個較簡單的方法,當然是「僭建」,這就是說,參考一些現有的藥物,在這個基礎上,改良一下裡面的結構,添加一些額外的組件,強化功能,優化性能,提升藥物的等級,從而增加藥物的療效。
舉例說,在化學結構上,如果在青霉素(Penicillin)裡面,添加一個伯胺(Primary Amine, -NH2),便會大大提高青霉素的親水性,成為Ampicillin,這樣的話,便能夠透過相關的「孔蛋白(Porin)」,作為甬道,進入一些菌種的菌體,殺滅菌種,便會擴大抗生素的抗菌覆蓋率(Antibiotic Coverage),涵蓋更廣的菌種,從而能夠殺滅更多的菌種。
還有,針對一些菌種能夠製造一種稱為「β-lactamase」的解藥,直接分解青霉素這類稱為「β-lactams」的抗生素,破壞藥性,藥廠便研發一種稱為「β-lactamase Inhibitor」的抑制劑,作為附件,透過金手指,抑制這種β-lactamase的活性,解除β-lactamase的功能,避免這類抗生素受到分解,從而保護這類抗生素,保存這類抗生素的活性,繼續發揮殺菌的藥效。
二、減少副作用
這個,一樣不難理解。
「所有藥,總會有一些副作用」是鐵一般的事實,從來只有多、少之分,沒有有、無之別。
實際上,不管是不能,還是不為,一些副作用,往往是用藥者拒絕用藥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
舉例說,一些第一代抗組織胺(First Generation Antihistamine),作為一種收鼻水藥,因為親脂性較大,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的穿透性較高,所以較能進入大腦,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濃烈的睡意,從而較容易會影響用藥者的日常生活、工作,例如,對於一些需要駕駛、操作機械的人士而言,這類抗組織胺,一般不建議使用,這時候,服藥,固然不能工作,直接影響工作,但是,不服藥,便可能會需要忍著鼻水工作,同樣間接影響工作效率,讓用藥者處於一個兩難的局面。
但是,隨著一些第二代抗組織胺(Second Generation Antihistamine)的出現,相較第一代抗組織胺而言,這類抗組織胺,親脂性較小,血腦障壁的穿透性較低,所以大大減低嗜睡的副作用,從而方便用藥者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質素。
對一些從事需要高度注意力工作的用藥者而言,這些第二代抗組織胺,便可能是一個較理想的選擇。
舉例說,一些血壓藥,例如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可能會出現一些讓人望而卻步的副作用,其中一個,因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顧名思義,能夠抑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這種酵素,所以,同時可能會抑制緩激肽(Bradykinin)的分解,從而增加體內緩激肽的水平,誘發乾咳,有時候,便可能會讓人難以入睡,不利用藥。
這時候,便可以透過轉換另一種較新的血壓藥,稱為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透過不同的作用原理,繞過抑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這種方法,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這樣的話,便能夠減少乾咳的副作用,從而解決這個問題。
誠然,新藥或許可以增加藥效,減少副作用,相較舊藥而言,可能利多於弊,但是,其實,用藥之道,真正的重點是……
需要嗎?
簡單說,如果一種藥,已經能夠發揮理想的藥效,同時,沒有什麼討厭的副作用,讓用藥者不能繼續服藥,那麼,真的需要轉藥嗎?
第一,新藥或許能夠增加藥效,這點無錯,但是,說真的,強不代表好,好不需要強,殺雞焉用牛刀,有時候,藥性過重,藥效過大,未必是好事。
說回抗生素的例子,在相當程度上,用藥之道,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減少使用這些新的抗生素,目的在減少曝光的機會,留作備胎,減少這些新藥出現抗藥性的風險,目的在讓這些抗生素,作為最後的殺著,用來治療一些連舊藥都無法治療的菌種。
第二,新藥或許能夠減少副作用,這點同樣無錯,但是,「多」「少」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完完全全,因人而異,而且,只是機率問題。
簡單說,相較舊藥而言,新藥的副作用或許較少,但是,副作用再「少」,用藥者卻偏偏遇上,這時候,「少」便變得沒有意義。
說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這種藥的例子,這就是說,如果沒有出現乾咳的話,同時,血壓控制理想,那麼,到底有什麼動機轉用新藥呢?
有時候,一動不如一靜,以不變應萬變,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不用轉藥,代表情況受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