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新片快報:1/27 新片上線]
黑色喜劇《親密束縛》、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希望鳥》以及土耳其犯罪影集《殺手裁縫鋪》是本日值得期待的新片,其中又以《親密束縛》第二季和《希望鳥》更受矚目。
《親密束縛》算是 Netflix 比較少人知道但又不錯看的一部小品,光看劇照看似很辛辣,實質上算是部充滿正能量的喜劇,敘述人們如何面對陰影、如何用看似異樣的方式來拯救那些破碎的人們,而且一集不到20分鐘,很快就看完了!
至於《希望鳥》則是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也同樣是相當勵志且具症能量的溫馨片,很適合在如此絕望的處境中,看《希望鳥》撫平內心的傷口。
🔶Netflix 2021年1月完整片單:https://reurl.cc/6yVKrr
🔶Netflix 2021年2月完整片單:https://reurl.cc/bznmGo
【重點新片】
《#親密束縛》(Bonding) 第二季
《#希望鳥》(Penguin Bloom)
【犯罪懸疑】
《#殺手裁縫鋪》(50M2) 第一季 / 土耳其
【紀錄片/實境節目】
《#飆速同行:#極限單車之旅》(Accomplice)
------------------------------------------
------------------------------------------
➡️有興趣也可以追蹤我的 Instagram:
https://reurl.cc/Wd1j8e
➡️部落格不定期會更新影評、書評、電影新聞、佳句相關文章:
https://reurl.cc/4RpEbK
bloom影集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家上班沒效率? 彈性上班提升兩倍生產力!]
本文作者:徐豫(另一個筆名:御姊愛)
我有個長居倫敦的朋友小敏,因為中英日文都十分流利,在日本貿易公司倫敦分部工作多年。她說公司的員工福利挺好,唯一讓她無法習慣的就是每天早上都要全員起立,大聲朗讀十分鐘企業社訓,這類的強制性規定內化企業文化的方式,在亞洲企業很常見,但她有時仍不免念著念著,眼神會飄到窗外偌大的倫敦塔橋和歐式建築,看著路上英國行人來來往往,不免感到十分違和。
想要有真正以自己為本的工作型態,唯有一人公司或在家遠端工作。
相對於多數企業本質上仍然是團體生活,必須以團隊或公司最大利益為前提,一人公司的機動性更高。
在家工作的好處,就是再也不用聽到「公司規定」這四個字,你可以訂下充滿個人化需求的規矩,也可以打造自己喜歡的工作環境與氛圍。
#實現人性化的工作環境與規則
關於如何創造一個適合自己的居家工作氛圍,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
許多網路媒體會教導大家「如何好好在家工作」的秘訣,有些作者甚至建議大家盡量維持跟辦公室生活一模一樣的作息,或是午餐要吃得跟在公司上班時一樣,如果以前都吃三明治,在家也吃三明治。
關於這部分,我持保留態度。
並不是這些教戰守則說的沒有道理,但我想強調,不是所有的在家工作者都適用。或許對於短期因為疫情被迫在家工作,而想要避免日常作息脫軌的人適合,但對於長期的遠端工作者來說,並不需要如此嚴苛。
如果一切都模仿辦公室的作息,不如回去辦公室上班就好了。
在家工作最重要的是符合人性,照顧自己的真實需求。例如今天提早感覺飢餓,就早一點吃午餐;如果某天下午感覺特別睏,稍微給自己三十分鐘打盹一下也不是十惡不赦;若今天心情特別好,拉長午餐時間認真烹飪一道精緻的料理,反而對工作效率有所助益。
接案者或一人公司創業者的作息本來就有極大彈性,至於隸屬於企業的遠端上班族即便因為要配合同事而必須隨時保持警覺,仍可以為自己保有一些靈活調配的空間。
遠距工作,是一種完全依自我而生的工作型態。它並非辦公室生活的延伸,更應該是彌補辦公室文化不夠照顧到個人需求的部分。
以我自己的喜好來說,打造舒適的居家辦公室環境最重要的有幾點:
1.空間裡有窗,採光良好
我是晨型人,習慣早起工作,腦子在白天運轉得比較好,因此擁有採光良好的空間十分重要,能夠依循日照自然調配作息(慶幸自己不是在永晝或永夜的環境)。有窗也代表空氣能夠流通,在天氣涼爽的日子裡,微風吹拂比在冷氣房裡舒服得多。
2.安靜,工作時不放音樂
有些人工作喜歡聽音樂,但就我而言,寫作或撰寫課程、演講簡報的時候必須保持絕對安靜,否則思緒就會隨著音樂飄走。唯一的例外是寫小說時,有時播放悲傷的情歌能讓自己的情緒更飽滿、提高渲染力。
3.空間整齊乾淨,沒有雜物
這點因人而異,若容易受到周遭環境事物的影響,最好盡可能將空間收納整齊,空間的佈置上可採單純色調、維持簡約,避免自己注意力無法集中導致心神分散。
但我也遇過一位朋友,喜歡把桌面疊得又高又滿,從外面幾乎看不到坐在桌前的他(簡直像是電影裡老教授的辦公室)。他說密不透風的空間和一疊又一疊的文件與書籍,會讓他感覺自己充實又忙碌。
4.不間斷的熱飲
熱飲具有撫慰效果,大概類似小孩子手上緊抱不放的小被子。一杯又一杯冒著煙的熱飲,即便只是放在桌前都能讓人感覺安心舒適。
5.一些啟動工作模式的個人儀式
除了空間環境的營造之外,有時搭配一些個人儀式會感覺被「啟動」了開關, 能自然而然地切換進入工作模式。我的個人小儀式包括化個淡妝、穿上較挺的衣服、擦上特定的香水……
創造個人工作模式的儀式感,就像是被神仙教母的仙女棒點了一下,讓人能夠進入到截然不同的身份和狀態。(我們將在之後詳加說明關於「儀式感」的秘密)
#擔心員工在家工作只追劇?老闆你想太多
有些雇主採行在家遠端工作前,會擔心環境太過舒服而讓員工喪失生產力。某些不安全感較重的主管甚至幻想員工會賴在沙發上吃洋芋片看影集,但實情則不然,史丹佛大學的尼可拉斯.布倫(Nicholas Bloom)教授提出了讓外界大吃一驚的研究發現。這個洗刷「員工無法自律」的研究背景得從中國上海說起。
中國最大的旅遊網站「攜程旅行網(Ctrip)」旗下有一萬六千名員工, 當時網站執行長認為寸土寸金的上海,辦公室租金實在太高,於是鼓勵員工可以留在家裡工作,如此一來公司辦公室面積不需太大,連裝潢費和管銷開支都可節省。
不過執行長也擔心在家工作導致員工產能變差,於是請來在史丹佛大學經濟系任教的布倫教授,設計出一套為期兩年的員工效能研究。在這兩年的研究中,員工依照生日的基或偶數被分成兩組,彼此先在家工作或在辦公室上班九個月,之後再交換過來。
兩年後,布倫教授發現:
1.在家工作的員工成效比在辦公室工作高出13%
遠端工作不用通勤,也不會像在辦公室上班的員工時常因為遲到、早退、午餐時間過長,或跟同事聊天而分心,因此較能充分利用工作時間。
2.實施輪流在家工作之後,離職率下降50%
通勤時間過長是許多員工主要的離職因素,部分在家工作之後,員工的滿意度提高、離職率下降,間接也讓負責招募、面試新人的主管階層輕鬆許多,人人都快樂。
3.讓員工主動選擇要在辦公室或在家工作後,績效提升為兩倍。
實驗一年半之後,攜程讓員工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模式,喜歡遠端的就留在家工作,若認為在家工作較難專心的則回到公司上班,員工依據自己的需要來彈性選擇,結果是達到讓人驚艷的兩倍績效。
4.一人平均省下六萬台幣
攜程實施在家工作的核心目的是為了節省公司成本,最終的確達成目標。實驗期間,平均每人可以省下六萬台幣的費用,若乘上員工人數,的確對管控成本有極大效果。
除了布倫教授外,根據工作媒合網站Airtasker的研究報告*1也發現:遠端工作的員工平均每個月比在辦公室上班的員工多上班1.4天的工作時數,一整年下來足足多上了將近三週的班。
儘管有人說,在家工作的三大敵人分別是床、冰箱、電視。但許多遠端工作者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缺乏自制力,他們都有促進自我生產力的小方法。有37%的人認為稍微休息能讓效率更好;30%的人認為預先寫下工作待辦事項再一一打勾確認會很有幫助;也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認為每天都在固定的座位上工作最能提升生產力。
知名社群平台推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宣布,如果員工希望,將可以永久地選擇在家工作,但倘若員工認為辦公室的環境更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也隨時歡迎員工「回家」。
到底辦公室是家,還是自己家才是家,恐怕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但身在這個時代無疑是極其幸福的,人們終於有更多的自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真正以人為本。
***
公司開始實施遠距工作了嗎?很羨慕在家工作嗎?推薦你看徐豫(御姊愛)最新著作,內容包含作者本人六年的親身實驗,以及大量國內外的調查報告,幫助你梳理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在家工作》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pse.is/UG7QN
誠網:https://eslite.me/TLS4S
金網:https://pse.is/TLLDJ
讀冊:https://pse.is/UCHMR
bloom影集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多倫多影展 完整片單公布】
第 45 屆 #多倫多影展(#TIFF)日前公布本屆官方片單,除了喜見台灣電影《#逃出立法院》入選,整體片單也不乏亮點。
受疫情影響,本屆多倫多影展的規模縮編為放映 50 部作品(往年皆放映約 300 部電影)。這些作品中有高達 46% 為女性執導作品(去年 36%),整體片單的類型/地區/族裔/原住民族代表性也非常多元(包含11部紀錄片和3部影集作品),這正是多倫多影展引以為傲的特色之一。
本屆開幕片為史派克李(Spike Lee)於百老匯執導拍攝的舞台劇作品——“David Byrne’s American Utopia",閉幕則是 BBC 與 Netflix 共同出品、由印度裔導演 Mira Nair 執導的六集迷你劇集 “A Suitable Boy”。今年片單中也可看到三位知名演員「演而優則導」的首部執導作品,包含荷莉貝瑞、維果莫天森,與瑞吉納金。
往年各影展都會互相競爭各電影的全球首映,然而在今年各影展縮編或取消、電影製作阻礙重重的狀態下,便會看到許多影展重複選片的狀況。多倫多影展就選入了不少今年坎城影展的片子(這部分比威尼斯大方的多),像是河瀨直美的《朝が来る》、歐容的 "Summer of 85",以及再度集結《謊言的烙印》導演 Thomas Vinterberg 和男星麥斯米克森(Mads Mikkelsen)的 “Another Round" 等。
而《春光之境》導演 Francis Lee 的新片 “Ammonite" 也同時入選坎城和多倫多。該片由瑟夏羅南與凱特溫絲蕾聯合演出一齣令人醉心的女女之戀,被多倫多影展的藝術總監譽為是他所看過「凱特溫絲蕾最傑出的表演」。凱特同時也獲選為本屆多倫多影展傑出演員特別獎得主(TIFF Tribute Actor Award)。
另一方面,與威尼斯影展重疊的片則包含由王晶執導、賈樟柯監製的《不止不休》、由趙婷執導、法蘭西絲麥朵曼主演的 "Nomadland"、《忠犬追殺令》匈牙利導演 Kornél Mundruczó 的第一部英語長片 "Pieces of a Woman" (凡內莎克比&西亞李畢福主演)等。
本屆多倫多影展將於 9/10-19 舉行。囿於加拿大邊境管制,今年大部分的實體活動皆取消,包含紅毯首映會等影人出席活動。除了少數幾場開放給當地影迷的汽車電影院放映會和其他採取安全措施的實體活動之外,其他的放映場次、記者會、映後座談等都會在線上舉行。
「今年的片單正好反映了今年的變動時局——你所熟悉的影人紛紛嘗試新的東西,而同時也有令人興奮的一批新秀正等著你去發掘。」—— 共同主席/藝術總監卡麥隆貝利(Cameron Bailey)
「2020的特別版多倫多影展正好象徵了當合作、巧思和熱情匯聚,就可以誕生新的可能性。而較小而美的片單也讓每一部片可以得到更多關注,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所愛。」—— 共同主席/執行總監喬安娜文森特(Joana Vincente)
第 45 屆多倫多影展官方片單如下:
【開幕片】“David Byrne’s American Utopia"(紀錄片)
Spike Lee|美國
【閉幕片】“A Suitable Boy"(迷你劇集)
Mira Nair|英國/印度
“The Third Day"(影集)
Felix Barrett, Dennis Kelly|英國
同時入選坎城影展
“Trickster"(影集)
Michelle Latimer|加拿大
“76 Days"(紀錄片)
Hao Wu, Anonymous, Weixi Chen|美國
“City Hall"(紀錄片)
Frederick Wiseman|美國
同時入選威尼斯影展
“Enemies of the State"(紀錄片)
Sonia Kennebeck|美國
“Fireball: Visitors from Darker Worlds"(紀錄片)
Werner Herzog, Clive Oppenheimer|英國/美國
“Inconvenient Indian"(紀錄片)
Michelle Latimer|加拿大
“Lift Like a Girl (Ashya Captain)"(紀錄片)
Mayye Zayed|埃及/德國/丹麥
“MLK/FBI"(紀錄片)
Sam Pollard|美國
“The New Corporation: An Unfortunately Necessary Sequel"(紀錄片)
Joel Bakan; Jennifer Abbott|加拿大
“No Ordinary Man"(紀錄片)
Aisling Chin-Yee, Chase Joynt|加拿大
“Notturno"(紀錄片)
Gianfranco Rosi|義大利/法國/德國
同時入選威尼斯影展影展
“180 Degree Rule”
Farnoosh Samadi|伊朗
“Ammonite"
Francis Lee|英國
同時入選坎城影展、多維爾美國電影節
“Another Round (Druk)"
Thomas Vinterberg|丹麥
同時入選坎城影展、聖賽巴斯汀影展
“Bandar Band"
Manijeh Hekmat|伊朗/德國
“Beans"
Tracey Deer|加拿大
“Beginning (Dasatskisi)"
Dea Kulumbegashvili|喬治亞/法國
同時入選坎城影展
《不止不休》(The Best is Yet to Come)
王晶|中國
同時入選威尼斯影展
“Bruised"
Halle Berry|美國
荷莉貝瑞首部執導長片
“Concrete Cowboy"
Ricky Staub|美國
“The Disciple"
Chaitanya Tamhane(艾方索柯朗監製)|印度
“Falling"
Viggo Mortensen|加拿大/英國
同時入選日舞影展、坎城影展
維果莫天森首部執導長片
“The Father"
Florian Zeller|英國/法國
同時入選日舞影展
“Fauna"
Nicolás Pereda|墨西哥/加拿大
“Gazamonamour"
Tarzan Nasser, Arab Nasser|法國/德國/葡萄牙/巴勒斯坦/卡達
《逃出立法院》(Get the Hell Out)
王逸帆|台灣
“Good Joe Bell"
Reinaldo Marcus Green|美國
“I Care A Lot"
J Blakeson|英國
“The Inheritance"
Ephraim Asili|美國
“Limbo"
Ben Sharrock|英國
同時入選坎城影展
“Memory House (Casade Antiguidades)"
João Paulo, Miranda Maria|巴西/法國
同時入選坎城影展
“New Order (Nuevo orden)"
Michel Franco|墨西哥
同時入選威尼斯影展
“Night of the Kings (La Nuit des rois)"
Philippe Lacôte|象牙海岸/法國/加拿大/塞內加爾
“Nomadland"
趙婷 Chloé Zhao|美國
同時入選威尼斯影展、紐約影展、特柳賴德影展特別放映
“One Night in Miami"
Regina King|美國
瑞吉娜金首部執導作品
“Penguin Bloom"
Glendyn Ivin|澳洲/美國
“Pieces of a Woman"
Kornél Mundruczó|美國/加拿大/匈牙利
同時入選威尼斯影展
“Preparations to Be Together For an Unknown Period of Time"
Lili Horvát|匈牙利
“Quo Vadis, Aïda?"
Jasmila Žbanic|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挪威/尼德蘭/奧地利/羅馬尼亞/法國/德國/波蘭/土耳其
同時入選威尼斯影展
“Shadow In The Cloud"
Roseanne Liang|美國/紐西蘭
“Shiva Baby"
Emma Seligman|美國/加拿大
同時入選西南偏南影展
“Spring Blossom (16 Printemps)"
Suzanne Lindon|法國
同時入選坎城影展
“Summer of 85 (Été 85)"
François Ozon|法國
同時入選坎城影展
《朝が来る》(True Mothers)
河瀨直美 Naomi Kawase|日本
同時入選坎城影展
《すばらしき世界》(Under the Open Sky)
西川美和 Miwa Nishikawa|日本
“Violation"
Madeleine Sims-Fewer|Dusty Mancinelli|加拿大
“Wildfire"
Cathy Brady|英國/愛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