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米說故事9 千萬別搔老虎的癢
從前有個小女孩叫做伊莉
她總是靜不下來
一會兒在地上爬爬爬
一會兒把盤子的豆豆往嘴裡丟
跑到奶奶家就玩毛線
在學校用自己的馬尾畫水彩
大家都覺得她是個過動兒
有一天學校老師帶著全班去動物園
伊莉又開始活蹦亂跳了起來
這邊去對大象做鬼臉
那邊去敲烏龜殼
還跑去對老虎搔癢
到底會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呢?
這本童書的插畫家馬克‧布塔方用色鮮豔,小女孩及各種動物造型俏皮可愛,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作品。
作者 Pamela Butchart 潘蜜拉布查特
插畫 Marc Boutavant 馬克‧布塔方
Bloomsbury Publishing 出版
麥克兒童外文書店- https://bit.ly/3wRHkXn
Amazon 亞馬遜- https://amzn.to/2SSYV2I
除了Youtube外,這個節目在Apple Podcast及其他平台都上架了,不論你想給小孩聽故事,或者自己聽完講給小朋友聽,以下是每個平台的連結,歡迎訂閱,也請記得在Podcast上給我好評價喔😀
🎧 Apple Podcast - http://bit.ly/jimmystory
🎧 Spotify- http://bit.ly/jimmy4kids
🎧 Google - http://bit.ly/jimmy4kidsG
🎧 KKBOX- http://bit.ly/jimmy4kidsKK
🎧 SoundOn - http://bit.ly/jimmy4kidsOn
🎬 Youtube- http://bit.ly/jimmy4kidsU
#吉米說故事 #好家在我在家
🎬 訂閱YT頻道https://goo.gl/NZzSgM
🎓 好學校 Hahow Photoshop最重要的基本課 https://hahow.in/cr/jhsiapscc
https://youtu.be/zaLtAB-zqbI
同時也有2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夏榮慶Jimm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從前有個小女孩叫做伊莉 她總是靜不下來 一會兒在地上爬爬爬 一會兒把盤子的豆豆往嘴裡丟 跑到奶奶家就玩毛線 在學校用自己的馬尾畫水彩 大家都覺得她是個過動兒 有一天學校老師帶著全班去動物園 伊莉又開始活蹦亂跳了起來 這邊去對大象做鬼臉 那邊去敲烏龜殼 還跑去對老虎搔癢 到底會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呢...
「bloomsbury」的推薦目錄:
- 關於bloomsbury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bloomsbury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bloomsbury 在 彭紹宇 Peng ShaoY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bloomsbury 在 夏榮慶Jimm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bloomsbury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bloomsbury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bloomsbury 在 Bloomsbury Publishing UK | London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bloomsbury 在 Bloomsbury Publishing - YouTube 的評價
bloomsbury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下午剛剛交了兩篇稿,輸出太多,決定聊一些有點 input 的東西。
睡前的讀書時光,其實是我每天最感幸福的時刻。不管有哪些文章還沒寫、哪些照片還沒拍、哪些甜點還在冰箱裡,都可以暫時放在腦後。因為平時為了工作讀太多食物相關書籍,通常我會選擇和食物完全無關的推理小說、20 世紀的英美或民國作家經典等,有時也看日本文學,前陣子甚至翻出了許多武俠小說。直到最近大部分時間在家,書稿也交了,心理上稍微有點餘裕,這才久違地將食物相關讀物拾起,當成非研究用書來欣賞。
前兩天被 博客來OKAPI 點名分享宅家書單,當時有留言在下方,現在依照 #第一屆宅家啃書大賽 格式重新整理過貼給大家:
1️⃣ 我最近宅家一共啃了 #10本書以上
2️⃣ 我推薦宅家必啃的 3 本書:
1. 《#小吃碗上外太空》 有鹿文化.閱讀有路
推薦原因:一邊讀一邊讚嘆 #包子逸 對地理歷史、人事變遷極為深入的研究,以及能夠裁減凝鍊如此厚度,且每個字都透著深情的筆法。在歷史罅隙中窮盡追索,拼出小人物與被忽略的常民物件在時代洪流中的身影。非常喜歡!
2.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遠流粉絲團
推薦原因:雖然前陣子各界名人都已瘋狂推薦過,但我還是想說,如果你還沒讀的話,趕快找來一讀吧!同樣文字簡練、熱愛生活,對身邊人事物充滿眷戀,作者 #洪愛珠 和包子逸的風格迥然不同。極為節制的筆法寫極為深厚的的感情,尤其是對已逝母親的追想,留白之處特別動人。我看完當時適逢該書大賣缺貨,走遍台北市誠品,才好不容易另外搜羅三本,分送媽媽、阿姨與好友。
3. 《#The_Food_of_Sichuan》W. W. Norton & Company Bloomsbury Publishing UK
《#Sharks_Fin_and_Sichuan_Pepper》(#魚翅與花椒)作者 Fuchsia Dunlop 一直是我心目中的飲食作家該有的樣子。傾注數十年的時光研究一個主題,其實就是許多學者的人生道路,也沒什麼特別,但她最令我崇敬的一點,是始終保持著無窮的好奇與熱情,無論是對飲食文化研究、還是做菜本身。我從《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開始對川菜產生興趣,接著在《Every Grain of Rice》裡讀到許多外婆和媽媽的拿手家常菜。西方食譜精確的計量與製作技術讓我能分毫不差地重現記憶中的味道,Fuchsia 以英國人的眼光看到的中國與中國菜,更是有滋有味,鮮活無比。
宅在家除了為食物攝影添購相關道具外,我也買了許多書。過去多年中顧忌頻繁搬家,許多書只能以電子版解饞,包括 Fuchsia Dunlop 的一系列著作。最近終於決定還是收藏實體版本,目前正在等候 Amazon 的書箱,包括The Food of Sichuan、Land of Fish and Rice 和 Revolutionary Chinese Cookbook 的實體版。一起來的還會有 Regula Ysewijn / Miss Foodwise 的 Oats in the North, Wheats from the South 和 Luke Nguyen's Vietnam 的 The Songs of Sapa: Stories and Recipes from Vietnam。
期待新書到達,比買任何網拍都讓我悸動不已。另外我正在苦惱是否要是否要購入陳夢因的《#食經》實體版,還是要買電子版先慢慢讀著再說?
3️⃣ 最後要邀請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和 比家的日式餐桌(西式的也有啦) 與 食物課 Foodie Studies 接力分享你們的宅家書單。如果各位最近看了什麼好書,也歡迎推薦給我喔!
🔖 延伸閱讀:
#yingsbookreviews
博客來 第一屆宅家啃書大賽活動頁:https://bit.ly/3gGb0jn
#yingc
bloomsbury 在 彭紹宇 Peng ShaoY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野人文化寄給我這本《#諾蘭變奏曲》,花了一週時間閱讀,同時搭配著諾蘭的電影相互對照,在影評人Tom Shone的訪談梳理中,他談及導演的成長經歷、創作啟蒙、豐富的文本參考,包含文學、繪畫與電影,以及種種與觀眾、與團隊、與自己的相互溝通。
時間,是諾蘭電影一直讓我相當著迷的重要存在,也是諾蘭總能巧妙運用的概念,在時間的玄虛中玩弄華麗戲法,但本質上背後支撐的從來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人性。「用極簡主義模式創作的極限主義」,書中這樣形容《#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給予我們一個清晰的理解。事實上,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極簡和極限的交融。
當我們想起諾蘭,浮現的可能都是近幾年的大作,於是便輕易和「大規模」、「大製作」劃上等號,但若我們回看最早期格局較小的《#跟蹤》(Following, 1998)或《#記憶拼圖》(Memento, 2000),一直到《#針鋒相對》(Insomnia, 2002)才第一次和艾爾・帕西諾(Al Pacino)、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等一眾好萊塢大明星合作,縱使早期創作規模比不上成名後的大成本製作,作品裡清晰可見的生猛和純粹,絲毫不會輸給後面所謂的「鉅作」。
諾蘭說,《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是「第一部展現電影可以成為任何樣貌的片子」,相同地,他的電影其實同樣遊走於藝術和商業類型的模糊邊界,其中格局大小的轉換也每每拓寬戲院體驗。
例如《#黑暗騎士》三部曲(The Dark Knight Trilogy, 2005-2012)仍是我至今認為最棒的超級英雄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2017)的簡約則跳脫我們一如既往對戰爭片的期望,《星際效應》是前衛科幻與極致古典的集大成,而《#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和《#天能》(Tenet, 2020)劇本線的複雜精細,一再又一再挑戰觀眾對電影的理解。
對我來說,此書令人想反覆咀嚼的特點在於,它讓我們看見作品從何而來,創作者又怎麼樣與之抗衡,與之對話,與之共存。
作者多次談到諾蘭的雙重國籍,衍生出他對「家」的複合認同——在英國傳統公學校如軍旅般的嚴格生活,給予他重重限制,卻也轉變成養分;在倫敦大學學院(UCL)與背景紛雜的同儕互動中豐富生活體驗,在社團裡學習硬知識,或是在這座本身就是大型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的倫敦城裡,與歷史、繪畫和文學相互碰撞,進而在作品中展現許多維多利亞時代的蹤跡。
相對地,在海洋另一端的美國,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巨大,大到當他再度回到狹仄的英倫時,都感覺自己又長大了。穿梭於英美異文化之間的成長歷程,那些不適與衝撞,都變成日後電影中的靈感,有的是一幕致敬場景,有的是對白,有的則是核心命題。
身為優秀的編劇,劇本寫作的「複雜性」可能更常被觀眾注意到,如《全面啟動》多度空間的時間軸該怎麼理清頭緒,如《天能》裡的「熵」應當具備足夠的物理知識基礎。然而,這本書告訴我們,從不只是那些表面上的費解令人苦惱,而是又回到最純粹的人性面——要如何在《敦克爾克大行動》讓觀眾感受到窒息感?如何在《全面啟動》中讓觀眾在乎夢境?如何讓《星際效應》裡的時間牽動家庭羈絆,成為一種「距離」?
這或許也解釋了我每每在看完諾蘭電影後,讓我久思的不是那些非線性劇情線,而是故事裡的元素,例如《敦克爾克大行動》最後出現的報紙、《星際效應》中關鍵性的手錶、《#頂尖對決》(The Prestige, 2006)裡觀眾看見魔術「被變回來」的表情,或《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2008)宛如預言般的哥譚市社會,往往都使得諾蘭電影不只是冰冷和理性。
儘管如此,許多人仍嘗試在他的電影中解謎,人們對於「真相」的癡狂已經到了歎為觀止的程度,對於「曖昧」的容忍程度愈發降低,所以我們看見無限版本的《全面啟動》和《天能》解析,人們卻仍不滿足於此而一再辯論,或是台灣發行商將《記憶拼圖》剪成「按照時間排列的正常版」的荒唐故事云云。
電影中幻想和真實之間的交錯,往往才是最迷人的,正如《頂尖對決》早就告訴我們——「現在你正在尋找戲法的秘密,但你是找不到的,因為你其實並不想知道,你想要被騙。」魔術和電影是一樣的,我們信仰眼見為憑,不願被騙,但也享受被騙的過程,其實容忍劇情的未解,有時反而會帶來更深層的理解。
記得諾蘭多年前的一次訪談讓我記憶至今,他談及自己對大銀幕的著迷,他說自己小時候會跟著家人去倫敦萊斯特廣場劇院(Leicester Square Theatre)看經典電影,也談到他對「真實」的偏好,例如《星際效應》從沒有使用任何綠幕特效,一切都是實景搭設,也呼應了本書中對「看電影」的精準形容——「不用頭盔的虛擬實境」。儘管諾蘭早已從獨立電影界躋身好萊塢名導,他所保有的古典依舊存在,並深深影響著他的作品。
▍後記
雖然我此刻不在台灣,沒辦法親自感受這本書的重量和紙張質地,但我走訪書中提到諾蘭在倫敦生活過的蹤跡,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站我到了倫敦西區的布盧姆斯伯里劇院(Bloomsbury Theatre),這座劇院的地下室就是當年倫敦大學學院電影社的辦公室,而諾蘭則是彼時電影社的社長。數十年後的平日下午,街上幾乎無人,我推開大門,裡頭坐著兩位工作人員,可惜疫情關係,戲院的門仍舊緊鎖著。
他問了我「你想去戲院嗎?」
我點頭回應。
他先是皺起眉頭說「現在還沒開放。」……接著臉上露出一抹微笑「不過很快就會重開,我也很想念電影院,到時見!」同時雙手做出祈求好運(fingers crossed)的動作。
諾蘭電影中的「變奏」(variation),在於類型,在於劇本,在於時間,但變化萬千背後所本的樂章,仍然是對電影的熱愛,對戲院觀影的信仰,而《諾蘭變奏曲》這本書細緻托出這層面容——在走上得獎臺之前,在成為導演和編劇之前,在被大家認識之前,那位和無數人一同坐在戲院裡視野被打開的觀眾——他的電影世界。
▍全文:
諾蘭電影的前衛與古典——讀《諾蘭變奏曲》
https://reurl.cc/XeKEpD
#TheNolanVariations #ChristopherNolan
bloomsbury 在 夏榮慶Jimm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從前有個小女孩叫做伊莉
她總是靜不下來
一會兒在地上爬爬爬
一會兒把盤子的豆豆往嘴裡丟
跑到奶奶家就玩毛線
在學校用自己的馬尾畫水彩
大家都覺得她是個過動兒
有一天學校老師帶著全班去動物園
伊莉又開始活蹦亂跳了起來
這邊去對大象做鬼臉
那邊去敲烏龜殼
還跑去對老虎搔癢
到底會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事呢?
這本童書的插畫家馬克‧布塔方用色鮮豔,小女孩及各種動物造型俏皮可愛,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作品。
作者 Pamela Butchart 潘蜜拉布查特
插畫 Marc Boutavant 馬克‧布塔方
Bloomsbury Publishing 出版
麥克兒童外文書店- https://bit.ly/3wRHkXn
Amazon 亞馬遜- https://amzn.to/2SSYV2I
除了Youtube外,這個節目在Apple Podcast及其他平台都上架了,不論你想給小孩聽故事,或者自己聽完講給小朋友聽,以下是每個平台的連結,歡迎訂閱,也請記得在Podcast上給我好評價喔😀
🎧 Apple Podcast - http://bit.ly/jimmystory
🎧 Spotify- http://bit.ly/jimmy4kids
🎧 Google - http://bit.ly/jimmy4kidsG
🎧 KKBOX- http://bit.ly/jimmy4kidsKK
🎧 SoundOn - http://bit.ly/jimmy4kidsOn
🎬 Youtube- http://bit.ly/jimmy4kidsU
#吉米說故事 #好家在我在家
🎬 訂閱YT頻道https://goo.gl/NZzSgM
🎓 好學校 Hahow Photoshop最重要的基本課 https://hahow.in/cr/jhsiapscc
bloomsbury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七宗罪 #貪吃 #大餓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0:49「志祺七七徵企劃夥伴」廣告段落
01:49 人類可以多貪吃?
03:36 中世紀時的貪食之惡
05:11 其他宗教與文化對貪食的看法
06:24 貪吃會受到懲罰?
07:59 貪食是生物本能
09:19「貪吃罪」的沒落
10:20 我們的觀點
11:58 提問
12:19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腳本: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Florent Quellier,《饞:貪吃的歷史》。台北,馬可孛羅,2015。
→The 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Bible: Containing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with Apocrypha. (200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rose F. Glutto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Hill, S. E. (2011). Eating to Excess: The Meaning of Gluttony and the Fat Body in the Ancient World: The Meaning of Gluttony and the Fat Body in the Ancient World. abc-clio.
→Hull, E. M. (2011). Sex, drugs and gluttony: how the brain controls motivated behaviors. Physiology & behavior, 104(1), 173-177.
→The Evolution of Human Gluttony:hhttps://bit.ly/3f8G7VV
→Mythbusting Ancient Rome – the truth about the vomitorium:https://bit.ly/2Pb66kd
→Gluttony: rise, fall, and resurgence of a capital sin”:https://bit.ly/3r0NQaJ
→Gluttony, Gastronomy, and the Origins of ‘French’ Food:https://bit.ly/3s36XSR
→Our gigantic problem with portions: why are we all eating too much?:https://bit.ly/30Uv4qO
→Cargill, K. (2015). The psychology of overeating: food and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 Bloomsbury Publishing.
→《史記.五帝本紀》:https://bit.ly/3cMAZnn
→Hill, S. E. (2011). Eating to Excess: The Meaning of Gluttony and the Fat Body in the Ancient World: The Meaning of Gluttony and the Fat Body in the Ancient World. abc-clio.
→Schwartz, H. (1986). Never satisfied: A cultural history of diets, fantasies, and fat. New York: Free Press.
→Smith T. (2013) Gluttony. In: Thompson P., Kaplan D. (eds) Encyclopedia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Ethics. Springer, Dordrecht. https://bit.ly/3cIkDw4
→破紀錄!28歲男改名「愛台灣鮑鮪鮭魚松葉蟹干貝龍蝦...」36字全台最長 :https://bit.ly/3cMWW5F
→《大餓》正式預告╱11.15 自然就素美!:https://bit.ly/310Fd5g
→「105公斤就該死嗎?」《大餓》血淋淋呈現胖女孩的辛酸減肥史引起熱烈共鳴!5大重點道出社會「微霸凌」:https://bit.ly/2P8L8T4
【 延伸閱讀 】
→饕餮書 蔡珠兒 聯合文學 2006:https://bit.ly/3tAHO23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bloomsbury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牛奶 #優越感
重點:
00:00 前導
01:39 右翼人士與牛奶的關聯
03:19 能喝牛奶的人種比較優秀?!
04:43 我們原本都有乳糖不耐
05:30 考古研究的證據是?
07:03 牛奶何時成為餐桌常客?
08:39 牛奶普及帶來的各種問題
10:06 我們的觀點
11:03 提問
10:44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腳本: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人類也會被馴化?從乳糖不耐症,看人類基因的轉變——《祖先的故事》:https://bit.ly/37j9DCu
→牛奶:新納粹的象徵:https://bit.ly/2Vaoaed
→考古探密:奶與蜜: https://bit.ly/39pWxpM
→乳糖不耐症的亞洲人為什麼特別多?從喝牛奶的歷史談起:https://bit.ly/2KQEgrH
→乳糖不耐症怎麼辦?如何改善與治療?專家圖文完整教學:https://bit.ly/2Jj5Ixh
→為何牛奶會讓人「小時好好,長大拉拉」?乳糖不耐和基因調控──《生命如何創新》:https://bit.ly/3ljzsqZ
→德國青銅時代的戰士們,大多乳糖不耐:https://bit.ly/3mjibzQ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https://bit.ly/2VaoyJH
→Alkon, A. H., & Agyeman, J. (Eds.). (2011). Cultivating food justice: Race, class, and sustainability. MIT press.
→Archaeology: The milk revolution:https://go.nature.com/2JpUwza
→Are the US Dietary Guidelines on Milk Racist?:https://bit.ly/39n41K8
→Bertron, P., Barnard, N. D., & Mills, M. (1999). Racial bias in federal nutrition policy, Part I: The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variations in lactase persistence.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91(3), 151–157.
→Cohen, M., & Otomo, Y. (Eds.). (2017). Making Milk: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Our Primary Food. Bloomsbury Publishing.
→Doctor Explains Why Pro-Dairy USDA Dietary Guidelines Are Racist:https://bit.ly/3fMvaaz
→Dupuis, E. (2002). Nature's Perfect Food: How Milk Became America's Drink. New York; London: NYU Press. Retrieved November 12, 2020, from:http://www.jstor.org/stable/j.ctt9qfmj5
→Freeman, A. (2013). The unbearable whiteness of milk: Food oppression and the USDA. UC Irvine L. Rev., 3, 1251.
→Got milk? How lactose tolerance influe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https://to.pbs.org/36eEAIP
→Got Milk? Neo-Nazi Trolls Sure as Hell Do:https://bit.ly/39sODMB
→Got Nazis? Milk Is New Symbol Of Racial Purity For White Nationalists:https://bit.ly/2JiNigi
→How the alt-right uses milk to promote white supremacy:https://bit.ly/3fKh8Gl
→Is milk healthy? Canada's new food guide says not necessarily:https://bbc.in/3o1aNtc
→McClure SB, Magill C, Podrug E, Moore AMT, Harper TK, Culleton BJ, et al. (2018) Fatty acid specific δ13C values reveal earliest Mediterranean cheese production 7,200 years ago. PLoS ONE 13(9): e0202807. :https://bit.ly/3q7rPb0
→Milk, a symbol of neo-Nazi hate:https://bit.ly/2J7iNKB
→Miller, Alex. ‘White Power Milk: Art, Or Real, Or Advertising?’ VICE. 1 June 2011.
→Neolithic Europeans were lactose intolerant:https://bit.ly/3lfIHJ5
→No use crying:The ability to digest milk may explain how Europe got rich:https://econ.st/39sOIQp
→Smith, Jack. ‘Milk is the New Creamy Symbol of White Racial Purity in Donald Trump’s America.’ Mic Magazine.
→Stănescu, V. (2018). White Power Milk’: Milk, Dietary Racism, and the ‘Alt-Right. Animal Studies Journal, 7(2), 103-128.
→The Troubling Link Between Milk And Racism:https://bit.ly/39nF1CM
→Valenze, D. (2011). Milk: a local and global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Why humans have evolved to drink milk:https://bbc.in/39o7ckH
→WHY IS MILK BEING CALLED A WHITE SUPREMACIST SYMBOL?:https://bit.ly/33nN2Uo
→Why White Supremacists Are Chugging Milk (and Why Geneticists Are Alarmed):https://nyti.ms/3fIt7nT
→Wiley, A. S. (2007). Transforming milk in a global econom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9(4), 666-677.
→Wiley, A. S. (2015). Re-imagining milk: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Routledge.
【 延伸閱讀 】
→臺灣乳牛與飲乳文化:https://bit.ly/36cd5Qc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bloomsbury 在 Bloomsbury Publishing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Bloomsbury's YouTube channel brings you author interviews, book trailers and sneak peeks into publications.To sign up to our newsletters, ... ... <看更多>
bloomsbury 在 Bloomsbury Publishing UK | London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Bloomsbury Publishing UK, London, United Kingdom. 53071 likes · 671 talking about this. Bloomsbury Publishing is a leading independent publishing hous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