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點成長吧
☕歡迎收藏或分享,推廣閱讀需要您。☕
書名/ #集體倦怠
作者/ #Anne Helen Petersen
出版/ 感謝 #高寶書版
今日介紹9月新書,是本與我這個時代(千禧世代)切身相關的書籍。而透過此書你能了解:為何千禧時代總是被稱作草莓族?為何我們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父母那代的巔峰,是我們的怠惰所至?還是大環境因素?書封:「沒有熱情,沒有夢想、沒有未來,這就是千禧世代生活的殘酷世界。」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一起翻開書好好驗證。
摘錄幾行想與大家討論的段落(▲為摘錄):
▲倦怠(burnout)實質上與疲憊(exhaustion)是不同的分類,儘管這兩種狀況是相關的。疲憊表示你已經無法再更進一步的狀態;倦怠意味你已經到達了疲憊的狀態,但仍督促自己持續前進,無論是幾天、幾週或幾年。
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其認為是一種「職業現象」,原因是「慢性職場壓力一直無法被有效管理。」在千禧世代中愈來愈常見的情況是,倦怠不僅是一種暫時的折磨,它變成是我們的當代症狀。
→朋友聚會閒聊時大都討論工作壓力,想轉換跑道,但大環境去哪都改變不了多少現況;搭車聽到路人談話內容也是抱怨職場大小事居多,卻也無力改變。只能像書中所說的:我們累得連看本書的力氣都沒有,只能每日無腦地滑滑FB、IG。(大概是這個意思,我翻得白話些。😂)
▲我們被養育成相信只要我們夠努力工作,我們就可以戰勝美國資本主義與菁英主義的系統,或至少在此系統中舒適地生活。
→只是努力工作還不一定會擁有成就,所以要比別人更努力才行。這話大概都是老一輩的教誨吧!幸好我家採取健康路線:只要身體健康又平安,其餘都是身外之物。(我還真的不爭氣地無任何成就。)
▲我們沒有經歷過經濟大蕭條或是世界大戰導致的災難性生命損失。科學進步和現代醫療以許多有意義的方式增進了我們的生活水準,但是我們的金融災難仍然改變了生活軌跡;我們所經歷的並不是那種「偉大的戰爭」,但這些永遠不受歡迎的戰爭卻耗盡了我們對政府的信任,而在這樣的經濟情勢之下,軍事是通往穩定的唯一途徑。然後還有氣候變遷,這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以及重新盤整佈局。如此浩大的議題沒有一個世代,甚至一個國家可以獨自處理。
→戰後經濟起飛,但能飛到哪裡,是否會迫降或無預警墜毀?我們是否能從父母手中成功交棒,即使遇到不同時代間相異的困境,是否能理性且開放溝通,力求至少持平穩定?
▲在美國社會中要有價值就是要能夠工作。從歷史角度來看,更多的工作、更多的辛勞、更多的承諾、更多的忠誠、更多的勇氣,所有這些都可以使你更有價值。這就是美國夢的基礎。
→聽起來好累人不是,但正是你我正在做的事呀。慣老闆是誰養出來的,正是我們自己呀(朋友道)。
縱使此書與我閱讀的類型不太一樣,但能多了解身處的這個大環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而我們又能有怎樣的改變,還是挺好的!尤其作者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寫的此書,如同序道:「在流行病期間寫這本書是因為COVID-19明顯變成出色的澄清劑。它使你看清楚生命中什麼和誰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必須、哪些是想要;誰有想到他人、誰只想到自己。它揭露出被視為『必要的』工作者其實是消耗品,並且使數十年來的系統性種族主義以及因此導致對疾病的脆弱性留下難以去除的痕跡。」在此疫情之下,全球經濟遭逢巨變,是與任何一個世代之人息息相關的。集體倦怠的症狀將會如何緩解抑或加劇?請翻開此書尋找父母與自己一路走來的軌跡吧!
burnout症狀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We are family!
作者 林思偕教授
最近從急診收上來的住院案例都不太安寧。 兩個腸胃炎症狀 的小病人, 一個轉為 toxic megacolon, 一個變成meningoencephalitis。
在醫院走跳, 其實危機四伏。 我不是神。 看病常會遇到疑難雜症,百思不解。
有時風急火燎。 有時三更半夜。 病人在那邊呻吟,我的心也揪在一起 。感覺生活像無止境的緊張審視。 我活在時時刻刻的焦慮之中。
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醫生當久了, 病人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 ,你對病人的擔心超過病人擔心他自己的程度……
還好我可以call for help。 這是一個講求合作可以信賴的醫療團隊。 病人是大家的。 我拿起手機, 為病人的苦, 詢問比我更厲害的專家 。
一個一個撥,一聲一聲問。 常常一通電話,指點迷津。 就可以把我焦慮的心,暫時安頓下來。
有些朋友,你在什麼樣的時間打,他們都在。 即使他們自己正處於諸多麻煩之中 。
沒有掙扎,沒有遲疑。 他們接我的電話 ,耐心回答我的每一個惶恐的疑問,悲憫孩子的苦。
我們平常各忙各的 。沒有深交。 至多分享一些看病的經驗。 聊聊醫療環境的惡化……
Toxic megacolon 那個案例 :趙舜卿醫師, 毫不猶豫跑去向母親解釋病情 , 堅持幫病人插肛管。
Meningoencephalitis 那個案例: 周怡君醫師,在我打電話15分鐘以後,就出現在病人的床頭。
除了同科醫師是我最大的後盾外, 吳昌騰醫師 , 張郼榮醫師, 陳志榮醫師, 郭貞孍醫師, 徐任甫醫師,曾敏華醫師, 賴明瑋醫師, 黃耀祥醫師……
當然還有看守患者跟死神之間的最後一道防線: 加護病房同梯的夏紹軒醫師。
(每次要他為我挪張床的時候 ,就是我心情最低沉的時刻。 我懷疑他如何能長期處於那種環境而不burnout?)
一個又一個的友科好人, 莫名其妙的一次又一次幫了我……我只能猜想, 他們和我一樣, 喜歡看到孩子大病初癒的微笑。
謝謝你們把我的「焦慮症」 維持在可控的範圍內, 沒有惡化成「抑鬱症」, 我得以繼續 學習成長,享受看病助人的快樂。
我想起1986年的 那首歌「我們」:
「路不會永遠那麼孤寂, 我們是方位相同的伴侶。世界不會同時下著雨, 也會有陽光照耀在心底。」
We are family !
burnout症狀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5萬人心疼【護理師狂失眠!做惡夢「幫病人插管」嚇醒】— 面對新冠別忘了醫護的精神健康: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許多醫護人員為了避免病毒擴散,紛紛站上第一線救援,令人十分敬佩,但他們同時也承受了不少壓力。一名護理師就透露,自己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總是睡不好覺,有時候還會做惡夢,夢到病人在插管,竟然被嚇醒。不少網友看到後感到心疼,紛紛喊話鼓勵。
護理師的PO文曝光後吸引1.5萬名網友點讚,不少人留言表示「謝謝所有在第一線辛苦的醫護人員」、「沒有人是特別勇敢,感謝您們的使命感」、「感覺壓力大到爆,加油,會過去的,一起努力」、「感恩佛心的護理人員。祝福妳們一切平安」[1]。
■不只倖存者和家屬 連醫護、救災人員也難逃創傷症候群 更需要細心關懷
曾參與921地震心理復健的精神科專科醫師吳佳璇表示,突如其來的重大意外,往往讓罹難者與家屬瞬間天人永隔。而第一時間參與搶救的救災人員,往往最早抵達現場,看到毫無遮掩的慘劇狀態,當下又希望能夠救助更多的人,心中的焦慮緊張與痛苦,會促使他忘記自身安危與害怕,全力救助;但從第一線退下之後,眼前不斷浮現的現場情慘狀,也會增加救難人員陷入創傷症候群的危機。
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醫護人員身上,尤其見到年紀彷如親人的傷者,想全力挽救卻力不從心、拚了全力也難回天的當下,那種揪心更是難以忘懷。吳佳璇說,救災人員及醫護人員也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必須特別注意,救災的人和醫護人員也要量力而為,維持作息正常,才能持續助人,也讓自己不要變成受害人[2]。
■珍惜醫護吧! 英研究發現近半ICU醫護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肆虐全球,無論是疫情輕重,守在各國最前線之一的便是醫護人員;然而,長逾一年的疫情不僅威脅前線醫護生理健康,也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據英國13日發表一項研究,英國加護病房(ICU)醫護有近半可能罹患嚴重精神疾病,包括嚴重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
據《路透》,這份研究刊載於《職業衛生雜誌》(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研究對象為英國9個加護病房(ICU)的700多名醫護,研究日期為2020年6、7月間,英國當時正準備進入新一波疫情高峰期。
研究發現,有45%的研究對象出現嚴重心理健康障礙,程度至少已達4種嚴重精神疾病之1的臨床意義閾值,而研究對象在4種嚴重精神疾病中,具體分布情況為嚴重憂鬱症6%、嚴重焦慮症11%、創傷後壓力症候群40%以及問題酗酒7%。
更令人心痛的是,研究發現,有8分之1以上研究對象表明,自己在受測的近2週內,有出現過「死一死更好」的自殘或自殺念頭。《路透》分析,英國加護病房醫護工作壓力大,除必須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中,人力及設備的資源短缺問題也造成影響,這種嚴重心理狀態可能對醫護的工作能力及生活品質帶來負面影響。
對此,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心理學暨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格林博格(Neil Greenberg)分析,加護病房醫護要面對的是高死亡率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提供患者足夠的臨終支持,還要解決醫病溝通上的困難,這些事情對前線醫護心理健康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為所有醫護人員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3]。
■照顧別人別忘了照顧自己-給照護COVID-19第一線的英雄們
從2021年5月11日起,台灣已進入COVID-19的社區防疫階段,全國提升到第二級防疫警戒。接下來由於雙北連日破百人以上確診。
►5月15日雙北升級第三級警戒。同時,醫療系統擴大開設專責病房、啟動責任醫院,開設戶外篩檢站。
►5月16日亞東醫院爆發台灣有COVID-19疫情以來最大的院內感染,共有18例確診,包含2位護理人員、9位病人與7位陪病者。
►5月19日全國升級進入第三級警戒兩週,最後5月25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第三級警戒延長到6月14日。
►5月27日確診個案持續增加到6761人,死亡59人。雙北第一線醫療量能緊蹦,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甚至在個人臉書上,發出Hospital need help的呼籲。
►5月31日,雙和醫院三位護理人員被隔離確診的老翁砍傷,送至急診…
■照護COVID-19個案身心壓力更大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上千位醫護人員因為照護COVID-19的病患而受感染而過世。雖然COVID-19不像SARS致死率高,但是傳染力更高,特別是這些變種病毒。照護受感染的確診個案並非一般的醫療照護,醫療人員會面臨更大的身心壓力。
►例如:穿脫維持個人防護專備的穿脫維持,就是一個特別的壓力,常常為了避免穿脫所造成的浪費防護裝備,有些醫療人員甚至在穿戴時間不喝水、不上廁所。另外,擔心自己受感染,擔心自己將病毒傳給家人,也是常見的焦慮來源。照護COVID-19確診患者的狀況惡化、孤單過世,也可能因為過度投如而有挫折與自責,產生替代性創傷的症狀。
■避免工作倦怠耗竭(Burnout)
這是一場長期戰爭。即便已經有疫苗發展出來,看來這是一場長期戰爭。所以工作人員要小心倦怠耗竭(Burnout)。心理學上這種職業耗竭包括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cynicism)和 自我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 efficacy)。常常因為持續工作產生的的身心倦怠,士氣下降與消極,進而效能下降。
▶在這邊建議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用「休、停、活、支、意」五種方法避免耗竭。
■小心替代性創傷 (vicarious trauma)
第一線照護人員暴露在生死邊緣,也可能情感過度投入。這次COVID-19有些比例可能會成為重症甚至插管,對照護人員會有挫折感。這些個案也常常因為感染隔離,家屬無法在身邊。國外已經有許多例子,患者過世時沒有家人在旁,這時只有醫療人員陪伴。醫療人員也容易投射家屬或患者的角色,感同身受。
「我們的歲月靜好,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醫療人員是對抗COVID-19病毒的戰士英雄,我們應該給他們適當的配備與資源,並讓他們適當的輪替與休息。面對COVID-19的戰役,沒有人是局外人,大家一起合力打贏這場仗[4]。
■各界支持、避免責怪才能增強抗壓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蘇東平回憶起 17 年前的抗 SARS 戰役,同樣對於一線人員造成莫大的精神打擊。蘇東平指出,在疫病流行時,有組織的工作環境和條理分明的照護步驟是避免感染、增加安全保護的最佳良方。
直接與病患接觸的照護者,應該盡量降低其危險因子,例如避免讓有精神疾病史、年紀較輕以及對COVID-19持有負面感受的工作同仁參與。無可諱言的是,正向、樂觀的對應態度,和社會與家庭的強力支持,可以增強醫護照顧者對抗急性壓力的侵襲[5]。
■抗疫之路,您不孤單-關懷醫護身心壓力
在COVID-19疫情的籠罩之下,身處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所承受的身心壓力,往往是一般人無法體會的。在臺灣,許多醫院為了幫助醫護人員紓解身心壓力,花費許多心思,而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簡稱奇美醫院)正是其一,當醫院院方全力相挺,醫護人員的身心獲得支持,態度就更有自信,工作也更無後顧之憂[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三立新聞) 護理師狂失眠!做惡夢「幫病人插管」嚇醒 1.5萬人心疼: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953204%E2%80%8B
∎[2] (康健雜誌)「普悠瑪翻覆意外》不只倖存者和家屬 連醫護、救災人員也難逃創傷症候群 更需要細心關懷」: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8264
∎[3] (自由時報)「珍惜醫護吧! 英研究發現近半ICU醫護可能罹創傷後壓力症候群」: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409565
∎[4]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照顧別人別忘了照顧自己-給照護COVID-19第一線的英雄們」: http://www.depression.org.tw/communication/info.asp?/74.html
∎[5] (Heho健康)「抗煞醫護猶存心理創傷!名醫蘇東平:面對新冠別忘了醫護的精神健康」:https://heho.com.tw/archives/81042
∎[6] (衛生福利部)「抗疫之路,您不孤單-關懷醫護身心壓力」:http://www.mohwpaper.tw/adv3/maz28/utx05.asp
➤➤照片
∎[4]
▶照顧COVID-19醫護人員的壓力
▶護理人員個人防護專備的穿脫維持
▶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用「休、停、活、支、意」五種方法避免耗竭
▶避免耗竭五方法「休、停、活、支、意」
∎( ETtoday新聞雲 )「山根壓出口罩印!護理師「憔悴模樣」曝光 2萬人哭了:最美的臉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604/1999452.htm#ixzz6xqEnrLRi
▶受到本土疫情影響,全台醫護疲於奔命,幾乎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一名江姓護理師張貼了下班時的照片,臉上充滿明顯的壓痕,憔悴的神情曝光,讓上萬網友感到十分心疼。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醫護人員 #護理師 #醫護 #PTSD #精神健康 #替代性創傷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 奇美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burnout症狀 在 工作倦怠「Burn-out」!當這3 種症狀出現 - 女子學 的相關結果
第一、覺得能量耗盡或精疲力竭。 第二、與自己工作有關的,都感到消極或憤世嫉俗。 第三、專業效能減低。 WHO 發言人Tarik Jasarevic ... ... <看更多>
burnout症狀 在 過勞症狀有哪些?身心科醫師教你如何預防 - 析心事務所 的相關結果
過勞症狀有哪些?(burn out). 目前對於過勞症狀,其實沒有很明確的定義,在醫學上比較像是一種形容詞(就像自調 ... ... <看更多>
burnout症狀 在 談談burnout 這件事情 - 104職場力 的相關結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職業過勞(英語:Burnout)是一種由慢性工作壓力導致的症候群,症狀包含「精神耗盡、對工作的心裡距離增加、對工作的負面感覺、以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