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粒砂中也可以看到自然的神妙】
不管你認不認識卡斯巴.佛烈德利赫,都或多或少覺得這幅《霧海上的旅人》似曾相識。旅者背向觀者站立於崖邊石堆上,雲霧繚繞,與天地融為一體。面對壯麗的大自然,看不到的表情可能是充滿自信的,也可能正是謙卑的、感受大自然的偉大──這樣的視覺,不有點像某些現代旅遊打卡照嗎?
佛烈德利赫是德國有名的浪漫主義畫家,作品多繪畫大自然,表達對大自然的景仰。他曾說過:「從一粒砂中也可以看到自然的神妙。」他喜愛在自然漫步,會在暴風雨中去海邊的懸崖看海面上的雷電,也會在雷暴後走進森林去看被雷電劈中的樹木。
有論者認為《霧海上的旅人》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感受,亦有人認為畫中隱喻了他對當時他的國家德國(拿破崙戰爭結束後不久)前路茫茫的心情。不過無論如何,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畫家不僅要畫他面前的東西,還要畫他所看見自己內心裏的事物。」
《霧海上的旅人》可謂佛烈德利赫最著名的作品,不但成為了藝術史經典,亦成功啟發了後世不少藝術家。
作品資料:
1818年 卡斯巴·佛烈德利赫(Caspar David Friedrich)
《霧海上的旅人》(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
縱94.8 cm,橫74.8 cm
油彩 畫布
德國漢堡美術館藏
📸 Wikimedia Commons
#有人物 #在山水裏看花鳥 #用筆記 #着墨彩 #放位置 #記共鳴 #藝術品 #旅遊 #旅人 #德國 #大自然 #apaintingaday #arthistory #artculture #artlover #painter #hkinsta #hkig #artist #museumhome #onlinemuseum #painter #travel #traveler #germany #natural #mountain #mist #fog #asparDavidFriedrich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推薦目錄:
- 關於caspar david friedrich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aspar david friedrich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aspar david friedrich 在 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caspar david friedrich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aspar david friedrich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aspar david friedrich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aspar david friedrich 在 MENTAL IMAGE: Caspar David Friedrich - Art - Pinterest 的評價
caspar david friedrich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新年新氣象,就從布置自己的家開始。
為了稍稍撫慰思念山卻不得閒暇的心情,我前陣子從國外訂了一幅採藝術微噴(Giclée)技術印製的掛畫,剛好貨也在年前抵台。
說來也是緣分,我第一次見到這幅畫是在大學教科書裡,當時只留下約略與浪漫主義有關的印象;第二次則是在資訊量龐大的《心向群山》之中──它被作者稱為對峰頂崇拜的顛峰之作,高處即是人與崇高交融的神聖場所。第三次?剛好在網站上滑到,一時衝動就下單了。
.
這幅畫的名字是「雲海上的旅人」(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畫家是德國人卡斯帕·大衛·弗瑞德里克(Caspar David Friedrich),1818年完成。
畫中的人物當然不可能穿著我們熟知的現代登山服飾,那可是19世紀的歐洲,登山活動尚處於初期,進入山區活動的中產階級、有閒階級(leisure class)男性穿著打扮大抵都很「紳士風」,配一根現在已經是老古董的手杖也只是剛剛好。
就如同任何一件傑出的藝術品,這幅畫有著許多可能的解釋方法,對於喜歡爬山的人來說一定不陌生:想像立於峰頂的是自己,望向層疊遠山和緩慢翻騰的雲海,行畫烟蘿,仙峯隱嶙兮,我們的心境又會是如何?是勝利、尊貴的征服者,還是登高自卑、追尋自然神性的哲思者?
畫中人肯定不是剛登頂,因為他的姿勢沉穩而自信,應是已立著一段時間。面對眼前的自然風光,他是正在思索,抑或是在放空,我們不得而知。(但以背影來說真是帥翻,那個年代如果有IG應該會瘋傳)
是啊,我也喜歡這樣。雖然有朋友結伴不錯,但山與人的關係要進入心靈層面,必須要有充足的空間和時間,遠離喧囂和人造物,一人獨處。
這樣的精神從浪漫主義開始,一直傳承到了現代,其影響力之深,甚至還入了美國的荒野法(The Wilderness Act),成為政府向人民應盡的義務:保存原始自然環境,禁絕開發、限制使用,讓後人也能在純淨的荒野中獨處冥想。
雖然這是全然屬於西方的思潮,但近年全球戶外風潮益發興盛,台灣也不例外,我認為也該是時候了──用更宏觀、知識的角度來看待這一項我們熱愛的活動,應有助於台灣人建立屬於自己的新山岳文化。
.
希望我以後凡是進入走廊,那怕是匆匆一瞥也好,讓雲海上的旅人提醒自己:要不斷思考山與人的關係。
caspar david friedrich 在 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鴻梅推藝文 ► 台北 【 安德里亞斯•穆埃: 距離的悲憫 】
德國攝影藝術家安德里亞斯•穆埃個展「距離的悲憫」,透過作品讓「真相」與「建構」產生強烈的辯證思索,本次個展帶來的焦點系列作品《上薩爾茨堡山》,以歷史地點以及人物扮相與”演戲,回到現場與進入情境,讓現實地點與今日來看,顯得不合時宜的意識形態,產生隔空對望的張力。 風景取攝的方式,易使我們聯想到如德國浪漫主義畫家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那些表現崇高精神的「偉大風景視角」,但仔細一看安德里亞斯•穆埃在畫面中安置的人物,又能發現裏頭的不對勁,納粹國會議長對著鏡頭高舉手行納粹禮,身著黑色軍服的軍人在密林與雪地中小解等等,這些帶有嘲諷意味的戲仿,是對於德國理性以及其狂熱的反思。
本次展出也帶來另外四個系列作品:《前往德國》、《在美國的二十八小時》、
《雷姆斯汀美國及加拿大巡迴演唱會》、《普洛拉》帶出關於色彩、視角、時空與角色等等不同的關注,讓觀者置入他帶有乾淨與冷冽的作品氣質中,並讀取弦外之音。
✍推薦者
胡鐘尹|第七屆鴻梅新人獎藝評組得獎者、2020鴻梅年度特約藝評人
【安德里亞斯•穆埃: 距離的悲憫】
展覽日期|2020/10/02 - 2020/11/22
展覽地點|白石畫廊 台北空間
展覽地址|台北市114內湖區基湖路1號1樓
展覽時間|週二 - 週日 11:00 - 19:00
caspar david friedrich 在 MENTAL IMAGE: Caspar David Friedrich - Art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Caspar David Friedrich (September 5, 1774 – May 7, 1840) was a 19th-century German Romantic landscape painter,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