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了,先加件衣服一起來讀 #BBC新聞
🎅紅白色聖誕老人的前世今生
The real reason Father Christmas wears red and white
🎄 Why, after all, does Santa Claus wear red and white?
聖誕老人給人的印象,是一個穿著紅白色大衣的老人,但聖誕老人這個形象是甚麼時候開始的?
Many people will tell you that the modern Santa is dressed to match the red-and-white colors of a can of Coke, and was popularized by Coca Cola's advertising in the 1930s.
許多人會說,聖誕老人的衣服在1930年代被設計為紅白兩種顏色,是為了與可口可樂的罐子設計一致。
A good story, but the red-and-white Santa himself wasn't created to advertise Coca-Cola - why, he was touting the rival beverage White Rock back in 1923. 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 was the one who was invented as a marketing gimmick.
可口可樂公司當時的確有為宣傳可樂創造一個卡通人物,但那是紅鼻子馴鹿魯道夫,而不是身穿紅白衣服的聖誕老人──他1923年就已經誕生,當時是為了宣傳可口可樂的競爭對手White Rock汽水。
🤶 The modern Santa Claus is actually much older, a patchwork character woven together from different sources. These include Saint Nicholas, a 4th Century Greek bishop - who famously wore red robes while giving gifts to the poor, especially children - and the English folk figure "Father Christmas", whose original green robes turned red over time.
現代聖誕老人是用不同歷史人物的故事拼湊而成。這包括一名4世紀的 #希臘主教 聖尼古拉斯,許多神話都記載他身穿紅色外衣給窮人派禮物。另外,聖誕老人的部份特色來自英國神話故事人物 #聖誕神父,他原本身穿綠色外衣,但漸漸變成紅色。
The Santa we know also owes much to the Dutch figure Sinterklaas - also based on Saint Nicholas - whose legend flourished in the once-Dutch city of New York, popular with prosperous Manhattanites such as Washington Irving and Clement Clarke Moore in the early 1800s.
但對現代聖誕老人形象影響最深遠的,是受希臘主教聖尼古拉斯的一個荷蘭神話故事人物。他的中文譯名也是 #聖尼古拉斯,在曾經是荷蘭殖民地的紐約市十分流行,受歐文和穆爾等住在紐約曼克頓的作家歡迎。
🎁 It was in the 1820s, too, that advertisements for Christmas presents became common in the United States.
而在穆爾的同一個年代,美國零售商為了 #清理年末積壓下來的存貨,開始用廣告鼓勵大眾給其他人買聖誕禮物。
By the 1840s, Santa himself was a frequent commercial icon in advertisements. Retailers, after all, had to find some way to clear their end-of-year stock. The gift-giving tradition took firm hold.
到了1840年代,這些廣告經常都有聖誕老人出現,令聖誕節變成一個消費節日的傳統更為根深蒂固。
In Boston in 1867, 10,000 people paid to see Charles Dickens give readings of his Christmas Carol - a story light on biblical details and heavy on the idea of generosity.
1867年的底特律,約1萬人排隊買票,就是為了聽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朗讀他的小說 #聖誕頌歌(又譯《小氣財神》),內容主要宣揚無私、慷慨解囊的精神。
想知道《小婦人》中,哪一句名言奠定了現代聖誕節的贈禮傳統嗎?
加入國際選讀,了解更多聖誕文化
https://events.storm.mg/member/HOWSJ/
——
原文連結請看留言
——
#跟我說說✍🏻
你印象中的聖誕節是什麼樣子?
就送你【今日讀報單字包】!
#拉著朋友徹夜不歸 #和另一半共享珍貴時光
#在家庭聚會上被三姑六婆逼婚
#沒什麼,不過又是一個孤單的夜晚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Uncle Si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明報專訊】繼金庸同羅貫中後,蕭叔叔最愛的小說作家就是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人Charles Dickens,中文一般譯為狄更斯。狄更斯最出名的,是他風趣幽默的文筆。別看他的Great Expectations成本字典咁厚,字句咁長就以為好悶,蕭叔叔讀佢時,成日都笑到收唔到聲。可是本文主旨不是Dicke...
「charles dickens中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浩爾譯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Uncle Siu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Uncle Siu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二手】聖誕頌歌(2012) / Charles Dickens著; 顏湘如譯; 台灣 ... 的評價
- 關於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oliver twist中文-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整理 的評價
- 關於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oliver twist中文-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整理 的評價
- 關於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oliver twist中文-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整理 的評價
- 關於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查爾斯·狄更斯生平及其創作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的評價
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常生活中什麼樣的事情讓你感到無聊?小編懷萱曾在一篇人類學家的文章(TOWARD THE ANTHROPOLOGY OF BOREDOM)讀到,在田野調查過程中關注不同族群覺得「無聊」的時刻以及處理「無聊」的方式,會對於看見並反思人類生活日常經驗背後的文化脈絡與意涵深具啟發。讓我們藉由 @BBC中wenBBC 中文網(繁體) 的這篇報導,來了解「無聊感」反映的人類行為線索。
----
我們通常認為,無聊是對單調乏味活動的直接反應。畢竟,很少有人聲稱自己喜歡洗碗或納稅——如果你喜歡,那就很可疑了。除非無聊不是那麼明顯。幾十年的研究表明,無聊的感覺既神秘又痛苦,而且每個人對單調生活的處理能力非常不同。
...
關於無聊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當時的哲學家塞內加(Seneca)可能已經開始了抱怨它的悠久傳統。在一次與朋友沉悶的交流中,他問「我們還要忍受同樣的事情多久?」,然後繼續說「我沒做什麼新事情。我沒看到什麼新東西。最終,連這個都讓人噁心。」
後來,中世紀出現了「怠惰」(acedia)這個詞——源自希臘語,意為「漠不關心」——被基督徒認為是一種罪惡的冷漠或懶惰。
雖然英語單詞「無聊」(boredom)在19世紀初就被發明了,但直到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一部小說中提到這個詞時,才為人所知。
到了今天,無聊感顯然無處不在,它有時被成為現代社會的瘟疫。早在2016年,一名法國工人以倦怠的表親「無聊」為由起訴了他的前僱主,並勝訴。與此同時,9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末出生的Z一代發明了一種新的無聊感——「手機無聊」,即漫無目的地瀏覽應用程序,卻找不到任何讓人感興趣的東西。現在人們甚至用它來診斷寵物。
...
心理學家現在知道,至少有五種類型的無聊,包括「校凖無聊」,會走神,不知道該做什麼;「反應性無聊」,對控制者感到咄咄逼人,比如老師或工作場所,並反覆思考自己更願意做的事情;「尋找無聊」,感到不安並尋找出路;「無聊感」,感到放鬆,與周圍的世界脫節;還有一種新發現的「冷漠無聊」,在這種情況下,感覺既不好也不壞,只是無助地逃避。
...
丹克特解釋說,無聊信號真正告訴你的是,你無法與世界互動——失去了對周圍環境的控制,效率低下。就像其他負面情緒,比如憤怒和悲傷,無聊有可能演變成激勵我們的信號。「我們真正想要的是認知投入。我們希望能夠將精神資源用於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事。」
如果是這樣,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獨自度過數年,而有些人卻凖備在獨處15分鐘後就被電死。某些環境會讓人感到無聊,但只有一些人會讓自己變得無聊。其他人會意識到這種熟悉的不安感,並找到扭轉局面的方法——他們會注入一種使命感或意義。
(引用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4144573)
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曹長青:十幾歲的孩子該讀什麼書
時而有讀者來信讓我推薦一些應該讀的書,還有【長青論壇】的觀眾把我十多年前的視頻背景書架放大,仔細看我書架上的書。很感動,承諾推薦,但卻一直沒做。主要是有些我非常欣賞(看過多遍)的作品裡面會有些完全無法接受的東西,如果不講清楚,擔心會產生誤導。讀錯了書是很嚴重的事情,它很有可能誤導人生。所以一直想等有時間講清楚的時候再推薦。近日有朋友讓給在美國的十幾歲的孩子推薦書籍,希望孩子們不被左派大潮給吞了。這很重要,所以趕緊列了一個最基本的書單,並點出推薦這些書的原因(這是重點),在此發表給其他讀者朋友參考。
這個書單是我和妻子康尼一起列的,因為她多讀文學書(熱衷19世紀西方文學,尤其偏愛維多利亞時代英語小說),我則偏重經典的政經類作品。我們都會強力向對方推薦自己喜歡的書,這裡推薦的都是我們共識共鳴的作品。
以我們自身的經驗和讀到的一些人物傳記資料,十幾歲的孩子完全可以跟成人看同樣的文學、政治、經濟方面的書籍,跟成年人一樣思考和探討問題。把他們當大人,他們就成長得更快。
讀書的目的,首先應該是促成一個心地善良、誠實正直、人格統一的人,其次才是為事業有成。但讀書多絕不等於就可以成為一個良善的人。人有良性、惡性;有先天因素,更有後天形成。而且,人要是不善,缺乏良性(benevolence),讀書越多會越反動。
在華人中,讀書數量超過李敖的可能不多,但他卻走向了人格分裂、行為無操守的匪夷所思的歧途。可見讀書多少,跟一個人是否能正向、良性發展,並不是劃等號的。當今讀書人,越來越左傾,越來越偽善,更證明這點。所以,讀什麼書,吸收什麼價值遠比讀書數量更重要。
對於文學書,我們認為19世紀的西方作品遠比當代的更有利於陶冶人的情操(尤其是對青少年)。不少人覺得19世紀的文學已是恐龍,沒耐心去看。那真是天上掉下的珠寶不撿。整個20世紀(尤其二戰後)到迄今為止的文學作品,統統不看,不會有多大損失,而19世紀的主要西方文學作品如果不看,對身心健康所造成的缺憾、缺陷是不可估量的。可惜很多人沒有意識到。
經濟方面的書選對了非常、非常重要,是奠定常識、信奉市場經濟價值的基礎。有了讀精華的文學和經濟作品的基礎之後,政治方面的書籍自己就很會選擇了。多數讀文科的不懂經濟、不屑經濟,這也是文人多左傾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學方面
19世紀文學名著汗牛充棟,我們的選擇和為什麼做這種選擇:
1.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
《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
《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荒涼山莊》(Bleak House)
《小杜麗》(Little Dorrit)
這四部小說的主角都是青少年。故事內容其實並不重要,看完情節都忘光了也沒關係;最應該關注的是作品裡主人翁那種思維方式和講話口氣:清純善良、清澈透明。換句話說,是跟老練世故、精明狡猾、世俗功利等完全相反的東西。20世紀後,即使在西方,那種清純、單純的東西都少到快絕種了。但朝這個方向努力,無論在哪個年齡段,都百利而無一害。
狄更斯的所有作品都極好!雖然他的小說多數都很長,人物眾多、故事情節錯綜複雜、且跟現在有很大時空距離,也有相當多反資本主義的東西。但我們看重的是:狄更斯的作品,不僅是主人翁,裡面還有各種各樣很美麗、純良的人物形象,非常能幫助陶冶人的情懷,增強人性程度,有助於孩子成長為心地善良的人、認真的人,絕不玩世不恭的人(玩世不恭是非常可怕的東西,它幾乎可以確保一個不幸的人生,哪怕他不去毀害他人);更不是左派那種裝模作樣、只想讓別人認為他們是好人的偽善者。真正的保守派才是更有人道情懷、真正要解決問題的人。
以狄更斯為代表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多數都反對工業革命、抨擊新興的資本主義。這主要出於他們對底層勞苦大眾的同情,但並不等於他們認同今天的左派。狄更斯在《荒涼山莊》中,對只「關注」非洲或他人的貧困、卻完全漠視自己家孩子和丈夫的偽善者充滿厭惡,幾乎到了認為那是惡之最的地步。狄更斯冷嘲熱諷上流社會誇誇其談「公共事務」的矯情,全然蔑視不勞而獲的寄生蟲。這些都說明,在弘揚人性、人道情懷的同時,狄更斯並不像今天的左派那樣丟掉常識。
狄更斯用他那些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告訴你一個簡單的常理:不是爆發了多少金錢、爬上了多高的社會地位,你就自然成了君子/紳士或淑女,而是努力追求純真、善良、正直這些價值,你才能成為君子。
狄更斯作品的另一重大特色是高度體現了中國人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警示世人:要做誠實、良善的人;害人者必遭滅頂之災。狄更斯也給人以希望:世界雖然到處充斥邪惡,但真善美終將勝利。
建議所有懂英語的人都去讀英文原版,中文翻譯差太多,最好的也是跑了味的啤酒。狄更斯的所有小說都有(英語)錄音版,多數朗讀都棒極了,推薦Simon Vance和B. J. Harrison,兩人都朗讀得非常好,好在讀出了書中主人公那種清純、那種良善。看(聽)完上述四部作品後,如果喜歡,就會去找狄更斯的其它作品了,下一步首選:《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該作品裡有純美的小女孩,有法國大革命中兇狠的惡婦(這是文學作品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負面角色之一),有為心愛的女人而替情敵赴刑場的救贖形象,更有狄更斯本人對殘忍的法國大革命的準確、正確的解讀。《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是狄更斯最後一部完成的作品,也是他最好、情節最複雜的小說,推薦給喜歡文學的朋友。
狄更斯的書,多數都有讓人回頭重讀幾遍的魅力。如果有時間精力,讀完全部狄更斯,絕不會後悔。而且幾乎可以肯定,能讓孩子打一個很好的做善良、正直的人的地基。
對女性青少年來說,康尼認為,除了讀狄更斯之外,必讀勃朗特姐妹(The Brontë Sisters)和簡‧奧斯丁(Jane Austen)的小說,否則如同沒完成女性基礎情感教育。
2.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的《堂吉訶德》(Don Quixote)
千萬別因為小說裡堂吉訶德幹的那些荒唐事、故事的亂七八糟而阻止你讀完這本名聲震天響的書。評論家們議論的堂吉訶德有多勇敢或多可笑,統統都不重要!這部書最令人震撼的,並不是堂吉訶德的騎士勇氣和最終失敗了的理想精神,而是(這是重點的重點):堂吉訶德是一個文學作品中(現實中就更別提了)幾乎無人可匹敵的、真正的gentleman(「紳士」或「君子」的翻譯都不能完整地表達英文gentleman所包含的內容。中文裡居然找不到準確翻譯這個簡單英文字的詞彙,背後的原因非常值得探討)。狄更斯的很多人物可謂堂吉訶德這種gentleman的翻版。
堂吉訶德那一堆表面上的荒唐之舉,每一件都展示一顆極為良善、純美的心。那是一個被打到遍體鱗傷、慘不忍睹也永遠不會變成壞人的人,一個現實中不可企及的極品好人。堂吉訶德的侍從、沒文化的桑丘同樣是一個了不起的gentleman,其善良、同情之心、對主人的忠誠、對人和事的常識判斷、評論等等,都絕對讓當今文化人歎為觀止。
這部作品的最精彩之處,主要表現在堂吉訶德和桑丘的對話上。那是一個理想主義的gentleman和一個現實主義/常識主義的gentleman的對話。要麼富有哲理、要麼俏皮智慧。總而言之,這部作品裡的「理想」和「現實」都不重要,最最重要的是,這倆是沒有摻半點水分的gentlemen!這兩個形象告訴人們,什麼是gentlemen,上帝造的理想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書裡就幾乎沒壞人,或者說,壞人都是抽象的,好人則是具象的。所以看這部作品,想學壞沒門。壞人看完也得認同,堂吉訶德和桑丘是兩個大好人。
我家有六個不同年代的英語譯本(原著西班牙文),每本都能清楚地看出堂吉訶德和桑丘的經典之處,唯一的楊絳中譯本,頭都看大了,仍是一團漿糊,看不出名堂。楊絳的前言表明她(和錢锺書)並沒有真正讀懂這本書的精華,她只是轉述了西方的某些評論而已。當然,楊絳的翻譯已頗具匠心,而且可以看出,可能有她先生錢锺書在幽默方面的幫忙(唐吉珂德和桑丘都非常幽默),有些句子也譯得相當俏和妙。公平地說,此書中文譯本的沒法讀,不是楊絳的問題,而是中文本身的問題(歡迎有專家探討)。
英譯錄音版Robert Whitfield的朗誦把兩個近乎完美的人近乎完美地展示出來。哪怕一個惡棍聽完,都起碼會變成一半好人,下輩子絕不想當壞人了。
3.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白癡》(The Idiot)
與狄更斯的小說同樣,陀氏的書也都很厚重,故事內容跟今天有十萬八千里,很難讓浮躁的當代人讀下去。但對陶冶人性、塑造人生、探討重大議題有永恆的價值。推薦《白癡》的目的,仍和推薦前面幾本書的目的同樣:看看單純、善良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英譯也都有很好的錄音版,仍推薦Robert Whitfield讀的。讀完這本,你很可能會想去找陀氏的其他作品。
《罪與罰》對十幾歲的孩子最容易讀下去,因為情節是偵探小說,讓人不得不一口氣讀完。但探討的議題卻非常重大:可否以正義的名義、正當的理由、好的目的而殺人。靈魂的懲罰和救贖。《卡拉馬佐夫兄弟》對是否有上帝、沒有上帝人類可不可以有道德地活下去有深入探討。但這裡推薦的目的,仍是因為裡面那個像《白癡》一樣單純、美好的角色:最小的兄弟阿廖沙。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其它作品太沉重,等孩子們成年之後再讀吧。
4.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的《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
這是一部個人英雄主義交響樂,曾經深刻地影響了中國40、50、60年代出生的人。它雖是20世紀初的作品,卻完全是19世紀的精神,是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精神傳記。主角又是一個純情、善良、激情澎湃、絕對的gentleman,一個理想主義的英雄。
5.安.蘭德(Ayn Rand)的《源泉》(The Fountainhead)
如果僅僅讀上述推薦的狄更斯等作家,增強了人道情懷,卻也可能增加孩子的左傾傾向。所以,在奠定了人道主義情懷的基礎上,應該讀推崇個人主義價值、資本主義價值的作品。兩者的平衡非常重要,缺了哪一塊,都可能使一個人的人生、觀點走向偏頗,甚至走向極端。
《源泉》是20世紀的作品(1943年)。跟上述作品相比,離現在最近,最容易讀。這是一本最清晰展現美國左右派爭鬥的小說,值得讀無數遍。但其中情愛部分很荒唐。蘭德所有小說的最大敗筆都是愛情故事這一塊,所以可以忽略不理。只看她的個人英雄和她強烈推崇的人格統一的價值。
如果說狄更斯的小說主要是陶冶情操、提升人道情懷,安.蘭德的作品則主要是提高思想能力、增強對當今世界左右思潮激烈搏鬥的理解和把握。
看完《源泉》,可以繼續再去看安‧蘭德的其它小說和非小說類著作。她的作品應該是推崇個體主義和資本主義價值的必讀物,也是將來跟左派辯論的強有力武器。
6.雨果(Victor Hugo)的《九三年》(Ninety-Three)
這是雨果的最後一本小說,醞釀十年,可謂其一生思考的總結。這本書的思想性遠超過《悲慘世界》和《巴黎聖母院》。安‧蘭德七歲時就被《九三年》的情節震撼(她聽到母親朗讀):為救三個孩子不惜被俘的老伯爵從懸梯走下來昂首就擒的場面,把蘭德聽得熱血沸騰,那一瞬間,她明白了什麼是英雄!13歲時,蘭德讀了《九三年》。後來她評價到這種高度:雨果的思想與今天有光年般的距離!
中譯本(鄭永慧譯)把全書最關鍵的點睛之句翻譯錯了。全書最精華的是結尾幾章:老伯爵被關押時與革命軍青年將領辯論,關於革命和人道主義等。最後青年將領選擇自己被處死而把老伯爵放了。獲得自由的老伯爵面對黑夜感歎道:「My faith!」中文譯成了「真有的事」。錯得離譜!直譯也應是「我的信仰」。意譯應為:「上帝顯靈了!」或者:「我信對了!」即他的信仰戰勝了革命意識形態。
這是一部把人格統一性(integrity)提到至高無上地位的經典作品!就我們看過的所有書,對人格統一性的強調,沒有一部超過它!書中的三個主人公三種意識形態,都堅守住了自己的人格統一性,其形象令人震撼,刻骨銘心。安蘭德的作品,由於深受雨果的影響,也是極為強調人格統一性。在人格分裂到處可見的華人世界,尤其應該強調閱讀雨果和安蘭德的作品。
對文學作品,請務必先別去看評論,不要讓偏頗的評論(無論中文還是外文)先入之見地影響你。一定首先親自去看原著,要首先相信自己最直覺、最本能的感受。從眾多諾貝爾文學獎的荒唐可以看出,文學評論幾乎一面倒被左派意識形態橫掃,而且攪渾一潭清水讓你看不見底、看不清他們有多淺薄的故作高深的評論者居多。
小說應該是只要識字就能看懂的東西,任何把小說解說到把你弄暈乎的「高深哲學」地步的,基本上都是偽的。再重複和強調,看小說,是好、是壞,一定要相信你自己的感受。誰寫出你看不懂的小說,或者誰說你認字居然看不懂小說,你首先應該懷疑的不是自己,而是對方很可能是偽的(二十世紀的偽高深,多到能把多數狄更斯的讀者砸死的地步)。
經濟方面
1.羅斯‧懷爾德‧萊茵(Rose Wilder Lane)的《發現自由》(The Discovery of Freedom,沒有中譯本)
這不是一本經濟理論書,而是概述人類走向自由的艱難歷史和美國這個偉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是怎麼來的。書裡沒有談具體的經濟議題,而是講人類在什麼環境下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創造能力,為什麼資本主義制度是最適合經濟發展的制度。這是很容易讀的一本書,也可看作是歷史書。
2.伊莎貝爾‧派特森(Isabel Paterson)《機器之神》(The God of The Machine,沒有中譯本)
安‧蘭德對這部書的評價是:《機器之神》對資本主義的意義不亞於《資本論》對共產主義的意義和《聖經》對基督教的意義。也許有點過高,但絕對是一部從政治、哲學,到經濟、社會等全方面清楚地論述為什麼資本主義才能運轉的經典著作。
3.亨利.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的《一課經濟學》(Economics in One Lesson)
這是一本簡單清晰講解什麼是市場經濟的必讀書。可以瞭解為什麼政府主導經濟、政府參與的項目必定失敗,為什麼最低工資設限反而造成更多失業等等。基本概念清晰了,就有了一個自由經濟的框架概念,再遇到經濟議題就會懂得如何去思考。
4.傅瑞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資本主義和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和《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
從這兩本書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們主要強調經濟繁榮與自由的關係、政府干預經濟在各個領域的種種錯誤等。
5.海耶克(Friedrich Hayek)的《通向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和《自由憲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又譯《自由秩序原理》)
對《通向奴役之路》,中文有很多介紹,但最好是看原著!與其它經濟類書籍比較,這本比較通俗易懂。看完這本經典,就可以非常清晰,為什麼絕不能走社會主義道路。
如果再看《自由憲章》更好:海耶克把市場經濟的內在自發秩序的理論拓展到社會和政治領域,提出不可以像法國大革命那樣開天闢地、屠宰舊世界,更不可像列寧、毛澤東們翻天覆地,而應該像英國革命、美國革命那樣「一點一點的漸進性改進」,即波普爾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強調的「零星的社會工程」,才有助於社會穩定和進步。看懂了這本書,就基本懂得了西方的左派和右派這兩大思潮的衝突所在。
如果對經濟真感興趣了,就把海耶克和傅瑞德曼的主要著作讀完。他倆都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作品也都通俗易懂,普通文化人都可以讀懂,絕不是只有經濟學專業領域的人才可讀。下一步就是學習市場經濟的鼻祖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了。那等孩子們再長大一點的時候吧。
僅僅是讀完上述這幾本經濟著作,真吃透了,孩子絕不可能走向左傾道路。另外,對懂英文的朋友,YouTube上有很多傅瑞德曼的視頻,聽他的演講絕對是享受。老頭風趣幽默地講述自由經濟、談笑風生地隨口就把小左派們打到瞠目結舌,相當過癮。
至於政治方面,讀偉大政治人物的傳記遠比讀探討任何政治問題的書籍更重要。推薦讀:華盛頓、林肯、邱吉爾、佘契爾夫人和雷根的傳記。而且傳記很容易讀,也很容易吸收。
書不一定要讀很多,但好書一定要反復讀。反復讀好書的重要性遠超過讀很多雜書,因為每次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上述推薦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讀無數遍,而且反復讀這些書,就奠定一個很好的、今後應該選擇讀什麼書的基礎。
——原載台灣《看》雜誌2019年10月號,這篇網路版稍有增加。
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Uncle Siu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明報專訊】繼金庸同羅貫中後,蕭叔叔最愛的小說作家就是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人Charles Dickens,中文一般譯為狄更斯。狄更斯最出名的,是他風趣幽默的文筆。別看他的Great Expectations成本字典咁厚,字句咁長就以為好悶,蕭叔叔讀佢時,成日都笑到收唔到聲。可是本文主旨不是Dickens的英式幽默,今天找來的一段文字,背了會有三大功效(哎,蕭叔叔愈來愈像個cheap cheap salesman):
一、學懂何謂工整的英文。
二、吸收英文的文氣、節奏。
三、學會巧妙運用動詞。
試問又怎能不背?看文章前,當然要了解背景。文章取自Dickens名作Great Expectations,故事講主角窮小孩Pip無意中救了逃犯Magwitch,後來又唔知點解有人畀筆錢佢去倫敦學做紳士。下面一段,是chapter 1裏小Pip碰見逃犯的情景。這段文字,一定要大聲朗讀,否則無意思。要聽蕭叔叔不太完美的聲演,當然要看短片(english.mingpao.com/siu.htm)。
A fearful man, all in coarse grey, with a great iron on his leg. A man with no hat, and with broken shoes, and with an old rag tied round his head. A man who had been soaked in water, and smothered in mud, and lamed by stones, and cut by flints, and stung by nettles, and torn by briars; who limped, and shivered, and glared, and growled; and whose teeth chattered in his head as he seized me by the chin.
如果你覺得深字多,唔緊要,唔使怕,因為每個字都要查。蕭叔叔學英文,分精讀(是用盡所有精力去讀,唔係補習社精讀班的精讀)同hea讀。Hea讀唔使點查字典,get個大意即可。精讀嘛,當然要每個字都查,否則浪費了大好文字,對不住好作家。
蕭叔叔最想大家看的是這句:
A man who'd been
soaked in water,
and smothered in mud,
and lamed by stones,
and cut by flints,
and stung by nettles,
and torn by briars;
此所謂工整。每個item都是一個被動動詞加preposition加名詞,而且每個item都是兩個重音,讀起來節奏鏗鏘,頗像詩詞。中文當然也有類似修辭手法,好像三國演義中曹軍謀臣孔融同荀彧在曹操面前,辯論袁紹是否可怕的敵人,荀彧說:「紹兵多而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顏良、文醜,匹夫之勇,一戰可擒。其餘碌碌等輩,縱有百萬,何足道哉!」其中一系列排比句:
田豐剛而犯上,
許攸貪而不智,
審配專而無謀,
逢紀果而無用。
兩字的人名,然後一個單字形容詞,配上「而」,再來一個意思相對的形容詞。效果同樣是工整非常,讀起來甚有氣勢。
你可能會說:下下咁寫,會唔會好作狀?這是蕭叔叔給所有writing學生的warning:學任何東西,都要留意場合是否適合,context是否需要某些寫法。排比句,當然不能句句用,否則聽起來像sing song,一點本來intended的效用都沒有。要多想whether the background and circumstances of your writing warrant the use of the pounding rhythm and perfect symmetry of the parallel structure.
也講講句子後半部:who limped, and shivered, and glared and growled,都是簡短的一至兩個音節的動詞。留意整段文字的動詞,都很能draw pictures:soaked、smothered、lamed、cut、stung、torn、limped、shivered、glared、growled,全部都非常生動,同學不妨學習這種寫法,善用多變的動詞,文章會生色不少。
作者簡介
蕭愷一,aka蕭叔叔。夢想做男神、現實是大叔的英文教學狂熱分子,law grad,哲學碩士dropout,語言學愛好者,以speak English like an educated native為教與學的終極目標。(facebook.com/siuhoiyat)
文︰蕭愷一
■教學短片
english.mingpao.com/siu.htm Http://www.facebook.com/siuhoiyat
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Uncle Siu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上次同大家講到,要練好英文的文筆,就要多看優美的文字,不要把閱讀限於課本,或報紙,或雜誌。應該多找經典文字,讀莎士比亞可以,讀Charles Dickens可以,要像我們學中文讀古文一樣,多讀,多感受文字之美。只讀還不夠,有心的話,還應該背誦。上次蕭叔叔分享了蘇格蘭作家Andrew Lang寫的兒童讀物Tales of Troy and Greece裡面其中一段描寫戰爭的段落,文筆氣勢磅礡,讓蕭叔叔看的血脈沸騰。上回講到,希臘戰將Patroclus戰死沙場;今次這一段,是說之前因個人爭執而拒絕出戰的Achilles,要為好友Patroclus報仇。他說:I will not cease from fighting till I have given the Trojans their fill of war. 我不打到他們落花流水,誓不收兵。
Thrice Achilles shouted mightily, and thrice the horses of the Trojans shuddered for fear and turned back from the onslaught - and thrice the men of Troy were confounded and shaken with terror.
一落場,Achilles(蕭叔叔喜歡叫他「希臘呂布」,因為都是一樣萬夫莫敵。)大叫三聲,頗有三國張飛在長板橋喝倒曹軍戰馬的氣勢。留意作者把thrice一字放前,能加強氣勢:Thrice Achilles shouted mightily, and thrice… 這樣寫,比Achilles shouted thrice mightily強得多了。然後Achilles同敵將Hector大戰,Hector快輸了,他大叫:
“Let me not die without honour!” and drew his sword, and rushed at Achilles, who sprang to meet him, but before Hector could come within a sword-stroke Achilles had sent his spear clean through the neck of Hector.
Hector把長矛掉失了,只有靠手中短劍,但未埋身,就被Achilles的矛刺破喉嚨。留意這段的動詞,非常生動,drew,rushed,sprang,sent his spear clean through等等。
He fell in the dust and Achilles said, “Dogs and birds shall tear your flesh unburied.”
幾惡毒!我不會為你收屍,就讓你的屍體在戰場暴曬,讓野狗野鳥吃你的肉吧。Dogs and birds shall tear your flesh unburied. 好厲害,好簡單,好直接的文字。
With his dying breath Hector prayed him to take gold from Priam, and give back his body to be burned in Troy. But Achilles said, “Hound! would that I could bring myself to carve and eat thy raw flesh, but dogs shall devour it, even if thy father offered me thy weight in gold.”
Hector哀求Achilles,把我的屍身送回我城吧,我爹會給你黃金。Achilles說,狗賊!即使你爹給我跟你屍身一樣重的黃金,我都不會把你送回Troy城:even if thy father offered me thy weight in gold。這句,表現了什麼叫簡潔有力的文字。
大家可能會問,我平時有幾可會描述戰爭嘅場景呀?讀呢啲文章,又有乜用?咁睇就錯了,多讀文筆流麗的文字,不但能培養英語文字的節奏感,也能學習多變得用字和造句,以及靈活運用文字的spirit,這些都是多讀多背經典文字的好處。先背了吧,以後寫作時,文氣會不經不覺地「滲」出來。 Http://www.facebook.com/siuhoiyat
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oliver twist中文-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整理 的推薦與評價
《孤雛淚》(Oliver Twist)是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第二部小說,講述一個孤兒如何憑著自己的好心腸和好胃口,從十九世紀倫敦城充滿犯罪與貧窮的地下世界 ... ... <看更多>
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oliver twist中文-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推薦資訊整理 的推薦與評價
《孤雛淚》(Oliver Twist)是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第二部小說,講述一個孤兒如何憑著自己的好心腸和好胃口,從十九世紀倫敦城充滿犯罪與貧窮的地下世界 ... ... <看更多>
charles dickens中文 在 【二手】聖誕頌歌(2012) / Charles Dickens著; 顏湘如譯; 台灣 ... 的推薦與評價
【二手】聖誕頌歌(2012) / Charles Dickens著; 顏湘如譯; 台灣商務出版{繁體中文+英文雙語文版}. RM15.00. View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