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劑會改變我們的腸道細菌, 並可能是焦慮和反社會行為的未被懷疑的原因。
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稱, 這種添加劑--特別是兩種叫做羧甲基纖維素 (CMC) 和聚山梨酸酯 80 (P80)—引起腸道炎症, 會對大腦產生影響, 並可能導致行為問題。
在對實驗室小鼠的測試中, 研究人員發現, 那些接觸乳化劑的老鼠應對簡單技能測試的能力較低, 焦慮程度也較高。
儘管很難明確地說明小鼠的結果也會在人身上看到, 但研究人員認為, 將乳化劑與焦慮和反社會行為的問題聯繫起來是合理的。
它們只是與炎症有關的許多疾病中的兩個, 還有心臟病、關節炎和糖尿病。
這表明, 所有炎症性疾病都可能與使用影響腸胃-大腦連接的乳化劑有關。答案是什麼?不要吃含有乳化劑的食物, "研究人員總結道。
Sci Rep,2019,9 172
cmc纖維素 在 亞當老師・酮享健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原來乳化劑可以影響這麼大
#腸道益菌的隱形殺手無所不在
#冰淇淋巧克力飲料裡面都有
重點摘要:
1. 乳化劑聚山梨酯80和羧甲基纖維素會使小鼠腸道微生物組發生改變,促使小鼠腸道的炎產生。
2. 腸道菌群改變也可以導致炎症、代謝紊亂甚至行為和神經炎症的改變。
3. 炎症性腸病的主要形式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可導致患結腸癌的風險大大增加。
4. 乳化劑被添加到大多數的加工食品中以幫助維持穩定性和延長保質期。
5. 乳化劑的攝入足以增加腸道菌群的促炎作用,腸道菌群表達的主要炎性分子水平增加,比如脂多糖和鞭毛蛋白。
6. 乳化劑影響腸道菌群在小鼠結腸癌模型中加速腫瘤發生的能力。
7. 乳化劑聚山梨醇酯80或羧甲基纖維素處理的小鼠焦慮樣行為有所增加。
8. 食品乳化劑的攝入可以增加攝食行為。
🍀食品乳化劑可影響腸腦軸,並可能引發結腸癌
🍀哺乳動物的腸道中定殖著一個複雜的微生物群落,腸道菌群在免疫系統的成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以防止腸道病原體(比如艱難梭菌)的感染,並且有利於腸道內的營養消化和能量攝取。腸道菌群改變也可以導致炎症、代謝紊亂甚至行為和神經炎症的改變。
🍀炎症性疾病中的腸道菌群
很顯然,腸道菌群對於宿主健康有益,因為缺乏微生物的無菌小鼠的免疫和代謝存在相當大的缺陷,而代謝缺陷導致了更大的熱量消耗。事實上,腸道菌群參與新陳代謝的最重要的方式是幫助分解攝入的大分子。腸道微生物的基因組可以編碼比宿主更多的消化酶,從而幫助分解更多的食物和從各種各樣的食物中獲取能量。
🍀除了具有重要的有益作用外,腸道菌群還可能會產生有害的危害,如果監管不力,可能會導致炎症性疾病的發生,比如炎症性腸病和代謝綜合徵。炎症性腸病的主要形式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可導致患結腸癌的風險大大增加。代謝綜合徵是一組與肥胖相關的疾病(高血壓、高血糖、甘油三酯和膽固醇水平異常等),這些都大大增加了罹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或肝病的風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在炎症性腸病和代謝綜合徵的發病中起著中心作用。在這些疾病的建立過程中可觀察到腸道菌群組成的變化。此外,這些疾病的大多數動物模型的建立都需要腸道菌群的參與,無菌動物被獲得了完全的保護。這些炎症性疾病表型可以通過菌群移植轉移到無菌動物身上,進一步證明複雜的腸道菌群可能是炎症性疾病的發生、嚴重程度和維持的充分必要條件。
🍀乳化劑對腸道炎症和代謝的影響
我們的基因進化極其緩慢,然而過去的50年里,炎症性腸病和代謝綜合徵的發病率急劇增加,表明環境因素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所攝取的食物通過為腸道菌群提供能量來源,在調節其組成(「誰在那裡?」)及其功能(「它們在那做什麼?」)中發揮中心作用。
🍀乳化劑是能夠改善乳濁液中各種構成相之間的表面張力,使之形成均勻穩定的分散體系或乳濁液的物質。乳化劑被添加到大多數的加工食品中以幫助維持穩定性和延長保質期。研究人員推測乳化劑可以改變腸道菌群,並且增加炎症性腸病和代謝綜合徵的發病率。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小鼠模型,利用兩種常用的乳化劑,聚山梨醇酯80(P80)和羧甲基纖維素(CMC)來處理小鼠,其劑量是模仿大量加工食品中廣泛使用的乳化劑的用量。乳化劑的攝入與腸道菌群組成的顯著變化有關,包括擬桿菌目細菌的數量減少和一些降解黏液的細菌數量增加,比如活潑瘤胃球菌。
🍀腸道菌群功能分析表明,乳化劑的攝入足以增加腸道菌群的促炎作用,腸道菌群表達的主要炎性分子水平增加,比如脂多糖和鞭毛蛋白,它們已被證明是腸道菌群激活先天免疫系統能力的好的標記物。乳化劑攝入後,改變的腸道菌群滲透進入腸道緻密粘液層的能力增強,最近的研究表明乳化劑影響腸道菌群在小鼠結腸癌模型中加速腫瘤發生的能力。
食品乳化劑導致的腸道菌群改變和腸道低度炎症與胰島素抵抗和食物消耗增加有關,最終導致體重增加。總的來說,這些發現表明食物調節的宿主-微生物相互關係紊亂可以引起一系列炎症性疾病,比如炎症性腸病和代謝綜合徵。
🍀乳化劑的攝入改變行為
腸道菌群也可以影響小鼠的焦慮和社交行為,那麼,乳化劑是否也會影響行為和潛在的神經生物學呢?小鼠的無菌狀態和補充益生菌可以減少焦慮和抑鬱樣行為,而另一方面,腸道菌群的炎症狀態增加與小鼠的焦慮和抑鬱樣行為增加有關。研究表明,乳化劑聚山梨醇酯80或羧甲基纖維素處理的小鼠焦慮樣行為有所增加,而羧甲基纖維素對焦慮樣行為的影響具有性別依賴性。此外,羧甲基纖維素導致的對新穎社會刺激的偏愛行為減少以及腸道菌群改變也具有性別特異性。
🍀食品乳化劑的攝入可以增加攝食行為,下丘腦神經元表達的刺鼠色蛋白相關肽(AgRP)和α-促黑素細胞激素(αMSH)在調節食慾和焦慮樣行為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αMSH抑制食物攝入和增加焦慮行為,AgRP則刺激食慾和減少焦慮行為。表達AgRP和αMSH神經肽的神經元位於中下視丘的弓形核並投射到下丘腦其它區域(比如下丘腦室旁核)和丘腦(比如室周核)。乳化劑的攝入增加了弓形核AgRP的水平,降低了室周核αMSH的水平,這可能與乳化劑導致的食物攝入增加有關。
🍀未來方向
綜上所述,膳食乳化劑直接影響腸道菌群,增強其穿透正常無菌的黏液層的和表達促炎分子的能力,導致腸道炎症和代謝綜合徵。此外,乳化劑的攝入也與焦慮行為的增加和社交行為的減少有關。
🍀AgRP和αMSH表達神經元與乳化劑導致的食物攝入增加相符,但是似乎與乳化劑導致的焦慮行為增加不符。乳化劑影響焦慮行為的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目前還不清楚乳化劑攝入對腸道菌群的影響是乳化劑特異性的還是與其它干擾因素比如高脂飲食有相似之處。最後,也需要將這一研究成果從小鼠轉化到人類,比如,可以通過不含乳化劑的飲食和含有乳化劑的飲食進行飲食干預,以研究乳化劑對人體腸道菌群、腸道炎症和代謝的影響。一旦被證實,那麼乳化劑乃至整個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將有待進一步完善;在食品添加劑的安全評估中,也應該把這些研究發現納入考慮之中。
參考文獻:Holder, M. K. and B. Chassaing (2018). "Impact of food additives on the gut-brain axis."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原文網址:https://tinyurl.com/y24pa5gb
🍀亞當老師摘錄整理🍀
cmc纖維素 在 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什麼東西讓文長安老師氣到睡不著覺?
#答案是泰國蝦
#什麼東西又讓文長安老師快要跳樓了?
#答案是芭樂汁
天氣愈來愈熱,企製俐雯最近習慣到超商買包裝果汁來解渴,結果意外發現果汁成份標示中有一串小小小字為「難消化的聚糊精」?中廣流行網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有請食安權威文長安老師暢談,你應該知道的市售飲料裡所添加的膳食纖維。
●糊精有大分子與小分子,小分子為麥芽糊精,大分子為聚糊精,聚糊精是由輝瑞藥廠所發明,第一個可溶解在水中的聚合物。
●分子超過五百以上的聚糊精,人體就不能消化吸收,至於難消化的聚糊精,則是介於大分子與小分子之間。
●聚糊精到肚子裡就排出來,早期許多纖維性飲料是這樣做出來的。
●糊精到底好不好?若不是天然的,很難說,能不能順便帶出腸道的壞東西?也不知道。
●天然和合成的糊精之間有差距,吃天然的沒有事,合成的只是發明數十年而已。
●鮮榨果汁出現,麥芽糊精,或是難消化的聚糊精,甚至許多經過國家認證的營養食品亦有添加麥芽糊精,其實這些統稱為膳食纖維。
●很多人上班族,或是少運動的人想藉由攝取膳食纖維來促進排便,但以俐雯愛喝的這瓶飲料為例,膳食纖維的含量為五克左右,基本上喝下肚根本起不了作用。
●想藉由攝取膳食纖維來排便,每次要吃25至30克,聰明的你,應該看清成份好好計算一下。(主持人王瑞瑤笑著說要喝一手才有效,但還沒拉大便,已經高血糖了)
●如果吃了很少膳食纖維,但立即有便意,裡面就有鬼。
●如果飲料裡添加了腸胃顫抖劑,即有瀉的功能,例如:鎂的化合物,最常見是氧化鎂,但其為歸類為營養添加劑。
●若要開會,就不要喝,否則會很辛苦。
●吃下小小一包膳食纖維就有便意,大多是含鎂的關係,但很容易被誤認是膳食纖維起作用。
●膳食纖維是好東西,天然的更好,包括蔬菜水果,但文老師也承認,作風愈來保守的他,愈來愈不敢叫大家吃什麼東西,因為即使是多吃蔬菜水果,也可能會害了你。
●呼籲大家多吃蔬菜水果,但這些蔬菜水果都沒有認真清洗,多吃又有別的問題。
●文老師昨天晚上心情不好,因為他拼命思考,為什麼這個社會如此要求完美,夏天吃的東西不可以壞掉,如果東西壞了,廠商便十惡不赦,事實上看到壞掉的東西應該要高興,正常食物才有生老病死,我們吃下太多不會變老也不會變壞的東西。
●例如日前媒體報導進口泰國蝦注入大量果膠,文老師強調,這不是果膠,因為果膠超貴,又容易老化,加水會變軟,乾了會裂開,所以注入的是便宜的CMC羧甲基纖維素鈉,不光是泰國蝦,市售柳丁汁、芭樂汁等稠稠的平價飲料,還有柔軟濕潤的麵包等等,因為不老化,膨起來,好吸水,又保濕,CMC造成很好吃的口感。
●什麼東西讓文長安老師氣到睡不著覺?答案是泰國蝦。
什麼東西又讓文長安老師快要跳樓了?答案是芭樂汁。
●文老師以前查案時,發現果汁加工業者在包裝芭樂汁裡加入大量CMC,居然還以鮮果汁命名,他氣得問業者怎可如此名不副實?業者回答,沒有騙人,因為鮮要念三聲,不是新鮮,而是鮮少的果汁。
●CMC與難消化的聚糊精雷同,都是變性澱粉,不會變硬,但使用上有爭議性。
●果汁含量百分之十以上才能叫果汁,十以下是果汁飲料。
●果汁容易壞,所以一定要經過加工。
●俐雯愛喝的包裝果汁上註名是百分之百的綜合果汁,加了還原果汁,而還原果汁等於濃縮果汁加水,水果在夏天盛產,透過低溫或真空等脫水方式保存,使用前加水還原,全世界皆接受這種方法為果汁。
●還原速度很快,只要加水即可,雖有爭議,但還是相當不錯的技術,但濃縮果汁加水還原,若甜度不夠,或是怕壞掉,還是稠度不足,都要靠加工達到標準,例如添加ph值調整劑等,所以其中也不單純。
●果汁經過高溫殺菌,香氣會跑掉,市場接受度受到挑戰,有廠商加入ph值調整劑認為不必標示,檸檬酸、蘋果酸等碰到鈉鹽就變成ph值調整劑,讓果汁很穩定。
●想知道市售包裝果汁有無添加,可自行測試,方法很簡單,就是打開果汁,測試看多久會壞掉。
●流行用慢磨機榨果汁,因為速度很慢,把很多東西都保存下來,但市售包裝果汁若雜質太多就容易腐敗,所以要拿掉雜質,令其清澈。
●媒體大肆報導壞掉的食品,對國民健康反而產生很大的挑戰,若廠商被揭露東西壞掉,網路媒體大肆報導攻擊,民眾不明究裡而大驚小怪,為了不讓東西壞掉而讓東西永遠不會變壞,結果更慘。為什麼不能容忍會壞掉的食物?
●葡萄汁等包裝果汁開瓶本來就會壞掉,即使冷藏也會壞,經過超薄膜過濾的飲料很清澈,ph值低在4.0至4.6之間,不易壞,但不代表不會壞。
●還好路邊常見現榨果汁,但又是另一個挑戰,因為打果汁的人很少洗水果,直接就壓下去了,若是鼓勵大家多喝鮮榨果汁,其實又有其它的隱憂。
●拜託賣鮮榨果汁的人用加壓噴槍打一打水果表面,因為有洗總比沒洗好。
●手有沒有洗,食品安全很在意,本來很重要,但現在重要性低於水果有沒有洗。
●民國九十五年起,蜂蜜陸續不見了,開花植物大量使用類尼古丁,在台灣稱為易達胺,微量殘留造成蜂的腦神經大量萎縮,科學證據顯示老人行動遲緩癡呆也與此有關,即便微量ppb十的負九次方也有影響,雖然歐盟己禁用,台灣開花類植物仍可使用。
●希望賣水果的都變消防隊,把農藥量降到最低。
●熱水加一點壓力,可沖洗出更多農藥,蓮蓬頭就是,廚房水龍頭稍為改造一下就可以了,你我都做得到。
#吃美食也要長知識
#fb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youtube超級美食家
#中廣流行網FM103和中廣線上聽app
#每天中午11點和晚上6點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一周9集內容全新
cmc纖維素 在 化學 的推薦與評價
【化學說文解字】 今日字彙:羧甲基纖維素鈉解釋:簡稱CMC,常用的食品添加劑,有增稠、安定、保水等用途。 例句:小編真的不知道該怎麼用羧甲基纖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