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不孕症檢查之為什麼先生不用抽血?男生只有精液分析檢查嗎?
#門診100問
備孕過程中有許多檢查。太太可以抽血測基礎荷爾蒙數值、安排輸卵管攝影了解輸卵管暢通與否、陰道超音波檢查子宮卵巢是否有囊腫肌瘤肌腺症等問題、也可安排子宮鏡,或必要時會有診斷性腹腔鏡檢查。
先生來生殖醫學門診,首先我們會安排
✅#精液檢查
一般檢查前需要有2-5天禁慾,先生可自行取精,取出後於 #室溫 下一小時內送至實驗室,以待後續分析。
注意事項如下👇🏻
⚠️取精過程請勿使用保險套(因含有殺精劑)
⚠️勿用保冷袋冰送,這樣的檢體無法進行檢驗
若希望在院所直接取精也可以與醫師溝通,安排預約取精室,就可以將最Fresh 的精液直送實驗室分析。
精液分析看似單純,但可提供許多資訊,畢竟精蟲數量、活動力好壞、型態外觀異常率都與是否能順利懷孕相關,其他例如液化時間長短、是否有發炎物質等,都可為醫師提供許多參考資訊。
國際男性精蟲標準又是如何?附表是WHO精液檢查標準值,WHO的正常精液標準中, 精子形態正常率超過 30%即為正常,判斷標準相對寬鬆。
但在生殖胚胎實驗室中,我們通常採取較為嚴格的判斷標準,根據 kruger所使用的「strict criteria」,精子型態正常率需大於 14%,才為標準。因正常精子形態小於 14%時受精率就會受到影響,而一旦小於 4%,傳統試管嬰兒療程受精率,也可能下降至不到10%,而需要搭配顯微注射技術。
實際上,精液分析只是檢查第一站,男性不孕症評估項目有許多,詳列如下:
✅#過往病史詢問:
結婚多久?避孕多久?是否受孕過?是否做過相關檢查或是治療?性生活方面概況?感染史?手術史?職業(高溫或化學、輻射之暴露?)及生活型態(抽煙喝酒藥物飲食睡眠)等。
✅#理學檢查或身體檢查
包括男性身高、體重、整體外觀的評估(是否可能染色體問題?比如Klinefelter's syndrome (47XXY))以及睪丸大小、是否萎縮?是否可能染色體異常?位置以及有無其他異常或感染?有無常見的精索靜脈曲張?甚至門診也常見也有先天性無輸精管(CBAVD, CUAVD)的情況。
一般來說,理學檢查會由泌尿科醫師安排,需要時還可搭配陰囊超音波等檢查。
✅最後就是 #抽血項目
搭配前述許多檢查,如果發現精蟲數量稀少活動力很差或是型態異常率很高(Oligo-astheno-teratospermia, OAT)或是所謂的無精症(Azoospermia)即完全檢驗不到精蟲,醫師會安排抽血💉做 #荷爾蒙檢查。
荷爾蒙檢驗項目包括:
1️⃣促濾泡刺激素(FSH)
2️⃣黃體激素(LH)
3️⃣泌乳激素(PRL,prolactin)
4️⃣雌性素(Estradiol)
5️⃣雄性素(testosterone)等。
這些荷爾蒙的過高或是過低,可以協助醫師評估精蟲狀況不好,或無精症的原因,可能是原發性睪丸衰竭,或中樞神經系統刺激造精功能等問題。
以上是常見的男性不孕檢查項目,事實上還有其他例如染色體檢查,及診斷性睪丸切片(用針刺入採樣)等,種類繁多,詳細歡迎大家來門診聊聊!
掛號連結👉🏻https://reurl.cc/mqr0Xj
#生殖醫學博士朱伯威醫師
#男性備孕可先找我聊
#精液檢查
#男性不孕
#男性不孕症
「criteria醫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criteria醫學 在 生殖醫學博士 朱伯威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riteria醫學 在 *桑妮凱特‧說說話* 澳洲護理/移民/美食/世界旅行分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riteria醫學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riteria醫學 在 criteria),老師會建議如何呈現?《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 的評價
- 關於criteria醫學 在 醫學邦fb粉專- Modified Light's criteria 1. 蛋白:滲液/血清>0.5 ... 的評價
- 關於criteria醫學 在 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定義改變對於某醫學中心泌尿道感染趨勢之影響 的評價
criteria醫學 在 *桑妮凱特‧說說話* 澳洲護理/移民/美食/世界旅行分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東西方教育大不同
最近感觸蠻深的,我發現接受東西方教育的人在給別人關於人生的comment方式很不一樣。
人生一路走來,我們都不停的在做決定。有時候你會很擔心隨之而來的後果,或者是擔心發展不如預期,所以過程中難免會找人討論。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從台灣到澳洲,我發現了很多的不一樣。
#最大的差別
我個人感受到最大的差別是,受西方教育的人,在聽到我說出我的想法、我的規劃、我的藍圖、我想如何改變未來的時候,他們通常都是說:「good job、 well done、 I support you、 brilliant idea 、go for it 、you’ll be fine、 you can do it、 I’m so happy for you。」🌟
而東方教育的朋友或長輩,則是在我丟出一個想法的時候,跟我說:「真的嗎?你想清楚了嗎?會不會很難?會不會很危險?這樣不好吧?我跟你說怎樣怎樣會怎樣怎樣」大家會不停的想給你建議,幫你質疑你的決定。🌖
這些建議大部分來自於出於關心,希望你深思熟慮,於是在什麼都還沒發生前,一直提醒著你可能會有的風險。
不能把這樣的關心解讀成潑冷水,但某種程度上來說會讓人卻步。
🌪⚡️💥
這樣的差別到底來自於哪裡呢?
是不是來自於我們從小一直被保護著,所以大家會用過來人的心態幫你假設了哪些可能發生不好的狀況,於是搞的我們越來越怕。
怕我們跌倒、怕我們受傷、怕我們課業成績不好、怕我們出社會找不到工作、怕我們找不到另一半。
我們的社會一直教育著我們要怎麼去成功,卻忘記了教導我們:失敗也沒有什麼。
這件事失敗了,到底會怎樣?
我們是不是根本沒學過,或是忘記了怎麼去面對失敗,怎麼去體驗挫折,怎麼去面對事情不如意時他人的眼光呢?
而且當一個人徬徨失措的時候,就類似面臨危機的時候,我們的耳朵會不自覺地接受所有的訊息,但當下的我們並沒有辦法去審核哪一個最適合我們。
於是這樣不同類型的甚至可以說是positive / negative 的comment對即將做人生決定的人影響有多大呢?
我覺得超大的🤔
#耳朵硬一點
#別聽馬後炮
焦慮跟徬徨身為當事者的我都經歷了很多次,在這段人生裡我學會的是,你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不論好壞都當成學習,而且要早點開始培養decision making 的勇氣。別人嘴裡說的,都是他們的事,人生的苦與甜都是我們自己承擔,自己想怎麼做最重要。
去收集資料、分析資料、以及找出自己能承受最大的風險是自己的工作。
還有最重要的是,慎選你分享你夢想以及討論你計劃的人。🙈🙉🙊
#負能量 帶來的傷害比你想像中還要大。
不是所有的好朋友、親近的人都能夠理解你或是給出客觀的建議。
有時候越愛你的人因為擔心,他們可能反而給了你更多的「不可能」的暗示。
我很慶幸當初我要來澳洲的時候,我身邊的人是提姆,身為一個澳洲長大的英國小孩,他讓我學會失敗了又怎樣的態度。🤷♀️
加上他總是很正向的支持我,比我還要相信我自己而且有點天馬行空。另外他本身是個很有毅力,永不放棄的人,讓我這幾年也慢慢臉皮越磨越厚,更敢幫自己發聲,更敢去挑戰我本來不敢挑戰的職缺。🙆♀️
這邊讓我插播我今天耶誕節看到的文章,大家要出國前真的可以開始培養自信跟滿滿的正向:
https://www.facebook.com/1113815305486873/posts/1633099210225144/?d=n
真的會讓人生順利跟快樂很多🎉
回到正文😜
#看淡 跟 #放下 是我認識提姆後慢慢學會的課題。
是不是很多人都一直留在一個別人跟我們說很棒的工作,但其實自己並不快樂?
#跳出舒適圈
我們常常聽到,但真的能做到的人卻非常的少。
因為太怕下一個地方不好又跳不回來~
我想,從我決定從台灣跳到澳洲的那一天起,或是在澳洲各個州那搬家移動的每一刻,都被迫的逼自己跳出舒適圈。
寫履歷跟selection criteria真的很煩。
但發現這幾年後不管寫文件或是interview我都越來越抓到眉角🙂 有需要的人我也可以幫你們看唷 (招手 🙋♀️)
最近很幸運 🎉
投了新的工作,也順利地拿到總院急性病房老年醫學部的同等級職缺,RN LEVEL 2,這算是短期代訓(交叉訓練的概念但要自己投履歷跟經過面試),未來可能一樣變成永久缺。
公立醫院的好處是可以把原單位permanent position 變成留職停薪,然後投其他單位去增強自己能力後再回原單位或是留在新單位。
💰🥇
加上2020尾聲很順利地完成了我澳洲第一個post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可以加薪3.5%(各洲不一樣)
不枉費我在繁忙的full-time生活裡,仍然選擇一學期修兩門學分,一年內完成了這個學歷☺️
我一直都不希望自己因為環境的安逸,而停留在原地太久。
目前的醫院雖然是復健專科的醫學中心,但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待過的亞急性醫院中心,步調真的比較慢。👨🦳🧑🦳👩🦳
一年半讓我學習到很多急性與亞急性不同的差別以及得到管理的機會。但我想要繼續成長,我想要確保自己在未來移動的時候還有與別人競爭的實力。
2021年,希望藉由了解坎培拉急性病房的運作方式,加上同時進修管理學的學分,能讓未來的路更寬走得更遠。
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至少老年醫學科跟復健科在未來絕對是個大宗。
目前每個病房因為人口老化,都會收到許許多多的年老患者,除了目前本身就在practice 的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未來我想針對BPSD以及pallative care(End of life care)做學習。
有老年醫學經驗的人也歡迎跟我分享你們的經驗唷❤️
話說我以前打工的診所老闆就是台大家醫科主任,他們也都是老人醫學科的專家超強的。
我很期待一月份🏥的新環境啊!
2021要來了,祝大家年終領得開心,準備跳巢的也都順利轉移,或是順利找到新工作🥳
It’s doesn't matter where you’re going. It’s who you have beside you.
#身邊的人很重要🙆♀️
#好好珍惜身邊正向的家人朋友們❤️
criteria醫學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什麼都不作比作什麼更難」
現在醫師們怕被告,防衛醫學越作越多。
開醫囑只要一秒鐘,
不開卻要花十分鐘解釋,病人/家屬還不見得領情。
哪個對醫師比較簡單?
簡單的那個是否對病人真正有利?
我在urgent care工作常遇到撞到頭的小病人。
家長著急地帶來給我們看,怕出什麼問題。
頭部創傷在急診/急門診都是遵照PECARN criteria,
根據病人年齡、症狀、部位、受傷機轉等,來決定該讓病人回家、留觀還是照CT。
這個criteria是眾多醫學中心經過嚴謹研究制訂的,
自從2009發表在The Lancet上後便被廣泛採用。
每次遇到符合discharge criteria的病人,
我都會仔細問診、作全套神經理學檢查再三確定。
再花時間解釋為什麼不用留觀、不用照頭部CT。
還要告知回家後注意事項、甚麼情形該馬上帶回來看等,非常花時間。
病歷記載也要特別詳細。
若是開張醫囑推病人去照頭部CT,我就不用解釋這麼多,家屬還很感激你。
顯然後者比前者簡單很多,
但那不是對病人最好的決定。
不作為有兩種:
一種是我知道所以不作;
一種是我不知道所以不作。
醫師的不作為顯然大多屬於前者,
卻常被病人/家屬誤以為是後者。
當醫師的我們很自然地會想為病人做些什麼,
這是我們當醫師的初衷。
而正確的決定往往不是最簡單的決定。
很多人,包括病人、家屬、甚至醫師自己很容易有個迷思:
如果醫師不開藥、不抽血、不作影像檢查就不是好醫生,好像什麼都沒有替病人作。
我們卻忘了,
縝密思考後的不作為也是一種作為。
很多時候不作為比作為需要更多的知識跟判斷能力,
很多時候不作為才是對病人最好的決定。
在這個防衛醫學當道的時代,
不作什麼比作什麼需要更多的勇氣。
如果下次你遇到一個願意花很多時間跟你解釋為什麼他什麼都不作的醫師,
可能你碰到的是個真正的好醫師。
criteria醫學 在 醫學邦fb粉專- Modified Light's criteria 1. 蛋白:滲液/血清>0.5 ... 的推薦與評價
Modified Light's criteria 1. 蛋白:滲液/血清>0.5 2. LDH:滲液/血清>0.6 3. LDH>二分之三的血清LDH上限(LDH>2/3 upper limit of normal serum LDH) 4. ... <看更多>
criteria醫學 在 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定義改變對於某醫學中心泌尿道感染趨勢之影響 的推薦與評價
7. Horan TC, Andrus M, Dudeck MA: CDC/. NHSN surveillance definition of health 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and criteria for specific types of infections in the ... ... <看更多>
criteria醫學 在 criteria),老師會建議如何呈現?《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