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說中為什麼女人不壞劇情不愛】怪美的亂正的還神壞的?
聽過華語天后Jolin蔡依林專輯《怪美的》(UGLY BEAUTY)嗎?特別是那幾首強調別太在意世俗眼光,能做好/保護自己最重要的歌單?
其實在推理中,有些女主的特質也是這麼勇敢又帶點神奇!就像歌詞所唱,既強調惡之必要,也欣賞自己怪美的亂正的還神壞的呢~
雖說關於正與美,或許讀者心中早有一把尺;可在推理中,所謂惡之必要的壞,定義可多了去…甚至可說是住海邊的管超寬管超大-
先不說美麗就是一種錯誤(?),沒符合世俗標準(就算不合理)也不行(!),不然就是特意渲染女子闇黑特質形象,讓人讀來心驚膽顫。
這類人正闇黑系多見於兩種情況:一是先天變態的性惡所以使壞,二是後天環境排擠霸凌被虐受害等讓性格扭曲使然,以後者居多。
但無論如何,擁有美少女外貌或看起來是楚楚可憐清純白蓮花絕對必要,凍齡/童顏也算,這樣配上闇黑特質的反差萌(X)效果才好。
說穿了這很外貌協會,但劇情也會隨著神奇女孩的人生階段有所變化;也就是,神奇女孩從人女/人妻/人母到各種人際網的逆轉勝。
所以常見童年過往被害受虐各種創傷,最後被害轉加害;代替月亮來懲罰誰之,誰讓你/妳外遇惹,還有閨密與愛人的雙重背叛。
想想周揚青如何以一封公開信怒鍘渣男,或許讀者心中就已了然,不管就算是誰先背叛誰使壞,甚至最後怎樣,勝利一定歸屬女方。
推理小說的結局,往往就會嘎然停止在這光榮勝利的一刻;對比過往受虐被害被外遇被欺騙設計等悲慘的際遇,讓人覺得大快人心。
不過以上幾種換湯不換藥的藍色蜘蛛網,想必讀者看了不少,最後神奇到眼鏡破掉的,應該是夏儂.科克(Shannon Kirk)《33天之後》(Method 15/33),懷孕被綁還能智取歹徒的為母則強實在有夠強~
雖說很多時候,謎團真相的業力引爆,都如日前海巡署引發爭議的貼文「孩子溺水無人理」因果邏輯導向,也就是說會和父母有關。
但特別注意的是,這並不是天下父母皆不是就可隨意將人當箭靶,辛苦的人大有人在;或天下無不是父母的漠視虐待,也有人受傷。
就像我們生活日常也會看到一些新聞報導,或在呂秋遠律師臉書上讀到一些分享,作為成人殘酷童話的推理其實是最好的負面教材。
可比慘還有更慘的大概就是致鬱系,甚至還會將惡的形象放到最大;只是說推理中這樣的女主人設,多半都具有強烈的厭女色彩。
如過往推理或其他小說的女主設定,傾城傾國佳人難再得本身就是一種紅顏禍水的禍國殃民,從頭到尾究竟有無使壞根本不是問題。
和現在數位時代的公眾人物處境很像-被抹黑抹久了,就有標籤,即便那不是真的事實真相也沒差,眾人都馬會直接反應的誤以為。
所以也常見有據說是「怪美亂正還神壞的惡女」,結果一朝得見,還真的是名不虛傳-驚為天人的美貌,叫人神魂顛倒、魄散魂消!
像江戶川亂步轉角遇到愛的《幽靈塔》,或橫溝正史月黑風高的《惡靈島》,女主無論正反派,都自帶有神秘又奪魂攝魄的氣場。
但同樣為愛犧牲不顧性命,一個是真愛,即使變臉換面改名也無妨;一個像極了愛情,但付出真心後,卻換來了毒蛛寡婦的兇殘。
近來或許可能是因為女力趨勢的流行,不僅推理的結構佈局雨後春筍的,以過去現在平行雙女的女力勝利/女力覺醒,作為劇情推進。
推理中的女主,一改過往不食人間煙火卻魅力驚人「引人犯罪」姿態,一轉為就算曾經受傷悲慘,也能靠智慧努力逆轉的神奇女孩!
結論是,如果推理中的女主群有朝一日要一起吃春酒,那麼現場來賓高歌一曲〈Ugly Beauty〉或〈惡之必要〉,簡直再適合不過了~
警語:本文僅適用推理人物劇情設計,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如貓抓老鼠之歹徒如何以突破世俗標準框架的閃亮女孩作為獵殺的目標設定,然後被害好不容易倖存還要被檢討被害的二次傷害。
★遭遇閨密與愛人雙重背叛的(不管愛人有心還是無意),達希.貝爾(Darcey Bell)《最好的朋友》(A Simple Favor),露絲.魏爾(Ruth Ware《暗黑森林》(In a Dark Dark Wood)或艾絲特.維爾霍芙(Esther Verhoef)《母礙》等都是。
★如V. C.安德魯絲 (V. C. Andrews)《閣樓裡的小花》(Flowers in the Attic)家庭悲劇的系列五部曲,就被深受影響且喜好女子闇黑特質的吉莉安.弗琳(Gillian Flynn)一脈所承襲。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flowers in the attic」的推薦目錄:
- 關於flowers in the attic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flowers in the attic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flowers in the attic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flowers in the attic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flowers in the attic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flowers in the attic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flowers in the attic 在 Flowers in the Attic: The Origin Official Trailer - YouTube 的評價
flowers in the attic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好書分享:懸疑驚悚小說《親愛的奧德莉娜》】
「從小到大,他們常要求我「成為奧德莉娜」,那個在我出生之前就死去的完美女孩……然而,我知道我只繼承了她的名字,卻永遠得不到相同程度的關愛……」
《親愛的奧德莉娜》不是一本適合睡前閱讀的小說。
原因之一,有太多難解的謎團等待讀者解開,閱讀期間,我必須咬緊牙關控制自己,用左手按住右手、左腳踩住右腳(人體麻花捲嗎?),才能遏制快速翻到末頁以釐清所有真相的衝動。
原因之二,睡前看《親愛的奧德莉娜》會睡不好。閱畢本書已然兩天,熄滅夜燈,闔上眼後,腦中便慢慢浮現故事背景那棟宏偉的「銀蕨大宅」,三層樓維多利亞式華麗建築包覆著剝落白漆,每片窗戶鑲嵌華美彩色玻璃,透過光線浮現明滅不定的格狀光影。吞沒整棟大宅的則是自陽台、看台和走廊流瀉而出的木頭蕨類質地圍欄,那些髮色閃爍著異樣光彩的「銀蕨女孩」一個個腐朽在屋內,惡夢轉醒間,我彷彿看見「第一個奧德莉娜」風信子般透亮的紫色瞳仁,只能喃喃自語道:「我幫不了妳…我無法幫助妳…」
原因之三,瘋狂、病態、背德、謊言、謀殺、死亡、秘密、偷情,所有你能想到的狗血元素皆集於一書。我親愛的奧德莉娜。如果當時有《蘋果日報》和《鏡周刊》,狗仔隊應該會日日駐點於銀蕨大宅外,為熱切的讀者提供最新、最熱門、點閱率最高的八卦報導:〈叫你爸可以訂棺材了,銀蕨大宅又一喋血凶殺案!〉、〈銀蕨姊妹被爆共事一夫,還拍床照勒索鉅額!?〉〈銀蕨女孩爆染怪病,痛哭喊:「媽媽救我!」〉
記者大舉採訪方圓五十里內外「自稱」鄰居、遠親、朋友等路人,以「公正客觀」的第三人意見表示:「那棟大宅從以前就怪怪的,可能入厝前沒拜地基主。」;「我姐姐的朋友的表妹的鄰居是奧德莉娜以前的同學,聽說她其實戴假髮和角膜放大片」;或者跳出一個男主角的好朋友在報紙投書發言(畢竟當時沒有臉書):「即使滿天流言蜚語,新聞說證據確鑿,我還是希望等到草山ㄧㄢ…呃不對,是亞登親自和我說才願意相信!!!」
咳咳咳言歸正傳,《親愛的奧德莉娜》是「歌德羅曼史女王」V.C.安德魯絲生前最暢銷的傑作之一,以前我曾介紹過其傑作《閣樓裡的小花》(Flowers in the Attic)系列,即便在往昔無版權譯作時代,魯絲祖媽(暱稱)的作品亦為本土讀者心頭好,一本本精彩、激情、激烈的小說在愛書人手中傳閱。你可以質疑魯絲祖媽作品的文學價值,但你無法否認其趣味性、創造力,和勾人心魄的神奇吸引力。
深不可測的秘密、背德的男女之愛,抽絲剝繭的戰慄探索過程,和令人震撼的結局是魯絲祖媽拿手好戲,她永遠不會讓讀者失望,而《親愛的奧德莉娜》更甄至巔峰。閱讀過程中,排山倒海的秘密和思潮如海水襲來,我幾乎在這股幾近窒息的緊繃氛圍中溺水,就算好不容易浮上水面大口喘氣,卻又一下子被海草般於潮水中浮動的伏筆攫住腳脛,將我拉入深深的黝黑海底。
誰是第一個奧德莉娜?
布滿豪宅長廊的咕咕鐘分別指向錯亂的時間,奧德莉娜記不得自己今年幾歲,昨日是初春料峭的三月,隔天卻是艷陽高照的夏天?
為什麼每周二要固定舉行與亡靈共飲的下午茶?
父親不定時強迫「第二個奧德莉娜」進入第「第一個奧德莉娜」豪華富麗卻充滿腐敗氣息的房間,坐在搖椅上前後晃動、高聲吟唱,直至變成所謂「空空的水瓶」?
所有人對「第一個奧德莉娜」之死皆三緘其口,即便其長眠於白色大理石棺木下,不散的靈魂卻永遠躲在「第二個奧德莉娜」的陰影裡伺機想取代她,腦中清脆的風鈴聲何時能停下?我親愛的奧德莉娜?
在魯絲祖媽才華洋溢的文筆下,男女之愛不再是本書重點(當然仍充滿服務讀者的激情戲碼),女主角的自我探索和成長令人引頸期盼,我驚訝於看到本書強烈的女性自覺,通常我們不會對歌德羅曼史寄託太多該方面的期望,因為擁有一頭濃密深色頭髮和晃蕩笑意的黑色眼睛之高大英俊男主角總會適時出現、適當解圍、適巧解衣。
可是《親愛的奧德莉娜》甚至探討了女性受暴後被二次傷害的議題,我深深被這點打動,受害者的痛苦不僅來自於加害者暴力相向,親友的陪伴和對待亦會左右受害者的創傷經驗和情緒反應…OK一本歌德羅曼史精彩懸疑好看就夠了,還踏馬的具有教育意義嗎???(此處乃稱讚意味)
總之,親愛的奧德莉娜,這不是一本適合睡前閱讀的書,卻是一本你不得不讀的書,細細品味那些摩擦過唇齒之間,於舌尖猛然迸發的疑慮、恐懼和血腥似的苦澀餘味吧。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本』新書,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索取。
2、留言請留:『《親愛的奧德莉娜》:請告訴我所有的祕密吧!』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18/07/03(二)晚上十一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得獎者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18/07/04(三)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親愛的奧德莉娜 #MySweetAudrina #VC安德魯絲 #VCAndrews #麥田 #閣樓裡的小花作者親筆佳作 #美國Lifetime改編同名電影 #傳奇小說家VC安德魯絲北美最暢銷作品 #時代雜誌讚譽作家 #懸疑 #驚悚 #愛情
★博客來:https://goo.gl/gLR7Ri
★讀冊:https://goo.gl/sHJo1B
★金石堂:https://goo.gl/MtnZQF
★誠品:https://goo.gl/TkDuRC
★城邦讀書花園:https://goo.gl/TjkNb3
flowers in the attic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春大抽獎:《閣樓裡的小花》新書+《丹麥女孩》電影票抽獎活動】
遠在九零年代皇冠無版權時代,我便讀過這本經典歌德羅曼史《閣樓裡的小花》(Flowers in the Attic)。現在想來,充滿弒親、背德、及亂倫之小說體裁,似乎不是最佳青少年讀物。
然當時我被高潮迭起的精彩劇情深深吸引,手不釋卷一頁頁閱讀直至天明,最終,驚悚駭人的結尾令內心久久無法平息。
某方面來說,《閣樓裡的小花》啟迪個人對歌德羅曼史的喜好,我著迷似地穿梭於字裡行間,尋覓富麗堂皇大宅下幽微陰暗的秘辛,那些白衣少女秉燭夜巡之蒼白身影,在血液中流動的恐懼,變成一種閱讀習慣。
多年後的現在,麥田出版社通知我,他們將重新出版絕版已久的《閣樓裡的小花》,封塵許久後,該書第一次在台灣正式出版。
收到新書,我蜷在暖暖被窩中,重看了一遍《閣樓裡的小花》。距今十餘年,內容同樣殘酷、同樣刺激、同樣哀傷,而且我品嘗到了兒時未嘗體會的苦澀。
一部好的驚悚小說,不在於畫面呈現多麼血腥,在於能勾起讀者不安情緒。所以,我人在被窩裡是暖的,翻閱書頁的手指卻是冷的。
謹以此書《閣樓裡的小花》,推薦給喜歡驚悚小說的朋友。
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除了有三本新書送給大家外,還要加碼送電影《丹麥女孩》電影票。
《丹麥女孩》同名小說,一樣由麥田出版,上禮拜我已看過媒體試映會,小雀斑的表現不負眾望,故事淒美哀婉,害我哭掉一包面紙(擤鼻涕),電影將於2016/2/12正式上映。
【抽獎活動詳情】
1、活動獎品:
新書《閣樓裡的小花》(三名)
電影《丹麥女孩》特映券(一名)(兩張票券,一人中獎兩人同行)
2、抽獎辦法: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
3、留言範例如下:
只想抽書的請留言「我要抽閣樓裡的小花」
只想抽電影票的請留「我要抽丹麥女孩」
兩個都想抽的請留「人家都要啦!!」
4、同一人/地址不會重複給獎
5、抽獎時間自即日起,至2016/01/25(一)下午三點截止,屆時將於專頁公布得獎者名單。
6、寄件地址限臺、澎、金、馬地區。
7、《丹麥女孩》特映券時間地點是,2016/1/28(四)晚上七點,於台北市美麗華大直影城,電影開演前一小時至戲院售票口劃位,請大家自行衡量能否出席。
8、因《丹麥女孩》特映券時間較緊迫,公布得獎名單後,我會即刻寄出,也請得獎者注意FB動態,不要人間蒸發讓我找不到人啊啊~~
flowers in the attic 在 Flowers in the Attic: The Origin Official Trailer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Flowers in the Attic : The Origin" Official Trailer. The four-part limited prequel series airs starting July 9 at 8/7c.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