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島(Monkey Island)的前世與今生
有人認為,由於猴子島位於帆船主桅杆的頂部,水手們靠它來拉緊,放鬆或修理帆和索具,或瞭望冰山,礁石或島嶼。因為水手們必須像猴子一樣爬,所以這個最高的地方被稱為猴子島。
儘管沒有具體的理論來支持猴島的起源,但該術語仍被廣泛使用,甚至在現代船舶上也是如此。
磁羅經是猴子島上最重要的裝備之一,根據SOLAS的要求,任何船都必須強制使用。 SOLAS中規定:“所有船舶,不論大小,均應使用適當校正的標準磁羅經,不接續任何電源,以確定船舶的航向並在主操舵位置顯示讀數”。
在現代的商船中,船副多用GPS定位,即使是測星也是在駕駛台外沒人會爬上駕駛台頂去測星了.雖然如此,猴子島仍是船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橋上設備的大部分外部零件都存放在該島上。駕駛台內容納了大多數船副們使用的航行儀器與顯示介面,而猴島則是每個設備的“動力室”所在。這些位於猴子島上的驅動單元包括:
• VDR紀錄器(橘色塑膠桶)
• AIS Tx / Rx天線
• 安裝在雷達桅杆上的雷達天線
• 衛星C / F77 Tx / Rx天線
• 通訊設備
• 連接橫椼到懸旗的各種吊索
• 風向標
• 通往“聖誕樹”的桅杆(航行/信號燈)
• 位於船尾的汽笛
由於猴子島的設備極為重要,因此必須進行維護。猴子甲板必須按照船上的時間表定期除鏽,塗漆和清潔,以防止鹽粒,灰塵積聚並減少因暴露於天氣而造成的損壞。這層甲板隨時都暴露於風雨和烈陽下,因此更容易受到損壞。如果可能,必須使用高壓加熱淡水清潔甲板(Kew Pressure Washer)以確保除去所有污垢。儘管所有艦載設備堅固耐用,可承受極端氣候條件,但對猴島及其所容納物品的適當維護將大大增加它們的使用壽命。
對老外來說,一些40年代的船上用語現代仍傳承無礙的在使用,但是對非英語系國家的船員來說,書本上一經翻譯為”羅經甲板”,或是”主桅”之後,面對上船檢查的老外,滿口俚語(尤其是艃語),年輕船副們明明知道的,也只有化為一臉狐疑了.
#MonkeyIsland
gps天線位置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史丹佛最新研究顯示:自動駕駛汽車竟然也能甩尾!
杜晨 / 何渝婷編譯
2019-12-25 14:30
輪胎膠皮和柏油地面的劇烈摩擦,產生的白煙幾乎籠罩了整個跑道。
一輛銀色的汽車,高速穿行在由橘色路樁定好的跑道區域內。
它以極其精確的姿態控制,穿過了這條蜿蜒曲折且十分狹窄的跑道!
一切不得不令人感慨:坐在方向盤後的,究竟是日本的山道元祖土屋圭市,還是美國的甩尾大神布洛克(Ken Block)?
都不是。
事實上,駕駛著這台1981款DMC DeLorean的,並不是真人,而是史丹佛大學開發的自動駕駛系統......
你沒有聽錯:自動駕駛汽車,已經可以實現精確的甩尾了。
即便在失去抓地力的前提下,自動駕駛系統仍然可以進行精確的控制。
這台DeLorean穿行於狹窄的跑道中,卻沒有誤觸任何一個路樁。如果你看過著名的Gymkhana系列影片,可能會對這樣的駕駛模式感到熟悉。
然而,即便是已經親自出演十多部Gymkhana影片的Ken Block本人,對賽道和車體掌握的精確程度,似乎也無法達到史丹佛大學這台自動駕駛汽車的程度.....
也難怪,團隊拿著這條自動駕駛甩尾影片給一些職業甩尾賽車手看,這些車手紛紛表示:「感覺要失業了!」
2015年,史丹佛大學動力設計實驗室的教授Chirs Gerdes不知道從哪找來了一台1981款DMC DeLorean。
沒錯,就是著名科幻電影《回到未來》裡的那台汽車的原型。
Gerdes教授帶著幾個自己的學生開始改裝這台神車,過程中也得到了自動駕駛創業公司Renovo的幫助。團隊還把這台車取名叫Multiple Actuator Research Testbed for Yaw control(偏航控制多執行器研究試驗台),簡稱MARTY。
因為《回到未來》的原因,再加上DMC公司本身的傳奇故事,DeLorean在汽車歷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除了光環加身之外,這台車實際上毫無任何特色可言。
因此,團隊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這台車拆了個乾淨,包括發動機,換進去一套電池、電機和傳動系統等,把這台DeLorean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電動車」:
然後,團隊進一步加裝了控制系統。包括油門、剎車和方向盤控制等等,全部都是由電腦完成的。
下面這張圖展示了改裝的主要內容,從左到右、從上到下:
拆除了原本2.8升排量卻只能輸出130hp的燃油發動機,換進了一台 7,000牛頓米(N·m)的電動機——轉換到制動馬力至少也有400hp左右?
雙GPS天線用於追蹤汽車的位置,可以精確到1吋。車載系統正是通過GPS定位來確定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說,MARTY的自動駕駛,並不是普遍意義上的機器學習,而是一個更簡單的、邏輯驅動的自動駕駛。
電腦控制的轉向系統,不到一秒的時間,即可從一個方向的極限轉到另一個方向的極限,而且控制極其精確,這也是為什麼這輛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實現更精準的甩尾控制。
電動剎車系統,可以進行精準的剎車控制。
訂製的懸掛系統,滿足甩尾時對輪組產生的極限壓力。
甩尾和正常駕駛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駕駛方式。當我們正常開車時,汽車會朝著打輪的方向前進。而且,正常開車需要輪胎保持抓地力,因為失去抓地力就意味著駕駛者失去對汽車的控制,很容易導致事故發生。
而在甩尾時,一切和正常駕駛幾乎都反過來了:汽車的前進方向實際上和打輪方向完全相反。而且在甩尾時,車手必須在失去和獲得抓地力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使得輪胎在賽道上打滑,卻也能提供足夠的力量將車往前推。
同時這一力量又必須和前輪的角度形成一個平衡,使得車輛不會因為轉向過度而偏離前進的方向:
對於真人車手,他們需要用眼睛去看發動機轉速表,耳朵去聽發動機、輪胎摩擦的聲音,用身體去感受離心力等等。在很大程度上,車手是通過自己的意識去感知的。
任何人都可以猛踩油門讓輪胎失去抓地力,但掌握精確的控制,從而讓車輛在一種「可控的失控」下完成精彩的甩尾過彎,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
而這一切對DeLorean似乎更加簡單。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它可以直接從車載電腦和傳感器中讀取數據,從而做出精確的操控。
操控車載系統顯示了車輛目前的速度、各輪的當前扭矩數值、前輪的轉向角度,以及車輛的前進方向和車身之間的偏航角度 (yaw) 等關鍵數據。
史丹佛團隊決定向Ken Block的Gymkhana系列影片致敬,將用來測試的這條賽道命名為MARTYkhana。這條賽道總長大約1公里,路線專門設置用來考驗和展示系統的精確性。
有了數據的幫助和電腦系統的加持,MARTY可以實現令人難以置信的精準過彎控制。下圖中,MARTY進行了一個從向左到向右甩尾的快速切換,穿過狹窄的門,卻沒有碰到障礙本身:
下圖中,賽道從一個大直徑的橢圓進入一個小直徑的圓形,MARTY的對油門、剎車和轉向角度控制,禁得起考驗,畫出了一道完美的螺旋白煙。
一些職業甩尾賽車手和工程師給了MARTY很高的評價。
2015年Formula DRIFT世界冠軍Fredric Aasbø指出,MARTY做了幾個難度非常高的transition(從一個彎形到另一個彎形的轉換),「在這種操控上,機器人可能會比我們人類做得更好。」
Papadakis Racing的隊長Stephan Papadakis表示,從影片裡可以看出,車輛的動力總成設計和安裝,以及自動駕駛系統的程式碼,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特別是「可重複性」,也即MARTY每次穿過同一個彎形所採用的姿態,都一如既往準確無誤。
看這架勢,莫非史丹佛大學要出師Formula Drift了?
還好,並不是......
實際上,團隊進行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幫助未來的自動駕駛汽車更加安全。
現在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挺安全了,主流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事故率遠遠低於真人駕駛。然而這個結果建立在相對更安全的測試環境下,往往不包括(或者只包括極少量的)雨、雪或極端天氣。這也是為什麼在自動駕駛汽車測試過程中,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安全駕駛員必須接管。而在這類情況下,真人的應對能力往往比電腦更好。
如果道路因為雨雪和低溫導致結冰,如果道路上有大風,別說自動駕駛汽車,真人司機也很難保證絕對安全。
史丹佛大學團隊大改這台DeLorean,讓它去甩尾,目的就是研究自動駕駛汽車在失去穩定性的極端狀態下,應該如何自我控制。
這次的MARTYkhana,除了做出了一部令人血脈噴張的甩尾影片,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獲得了大量關鍵的測試數據。
團隊成員Jonathan Goh表示,「通過甩尾,我們讓自動駕駛進入到最為極端的環境當中。如果我們能夠在最不穩定的場景中實現自動駕駛,其他的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圍繞這台改裝電動甩尾DeLorean,史丹佛大學團隊已經發布了相關的研究論文,題為Toward Automated Vehicle Control Beyond the Stability Limits: Drifting Along a General Path(朝著超越穩定極限的自動駕駛控制邁進:沿著一般道路甩尾)。
團隊也發布了更多的影片,展示MARTY在酷炫的甩尾背後,一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啓發:
這已經不是Gerdes教授的團隊第一次跟賽車打交道了。幾年前,他們改裝了一台奧迪TT,送到賽道上測試,實現了超越真人車手對於剎車和過彎路線的控制。
他們還把自動駕駛汽車送到過派克峰登頂計時賽 (Pikes Peak),堪稱自動駕駛賽車界的第一團隊了。
附圖:(Fredric Aasbø, 2015 年Formula DRIFT世界冠軍)
(穿過障礙,有如「蜻蜓點水」一般輕盈)
資料來源:https://news.knowing.asia/news/f495f331-52bd-4552-b01f-a4a5d310699c?utm_source=dable
gps天線位置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留言中也有寶物!
《 智慧型手機登山實用小知識 》
能高哈崙橫斷搜救事件,也掀起了山區手機通訊的話題,更出現了像這樣不錯的小知識報導:http://www.ettoday.net/news/20170621/950168.htm…
智慧型手機在山上,其實很好用,照片是我在有網路訊號的大劍山稜線上,休息時全員滑手機的景象——由左而右:上網、看GPS、拍照,剛好把智慧型手機在山上會用到的情境全部拍進來。
-----手機GPS軟體與發問社團推薦懶人包-----
iOS:「登山客」
Android:「OruxMaps」
社團:「別讓自己迷失(手機GPS應用)」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84264321759190/?hc_location=ufi
超級精美懶人包:https://sites.google.com/view/mobilegpshiking
-----以下給想了解詳情的你-----
所以,身為一個智慧型手機重度使用者,在這邊為大家整理10點山上的智慧型手機知識和小技巧:
1. 不要再神化李明翰那隻2G手機,更千萬別去買——再過幾天2G基地台就要下台一鞠了,買2G手機回家,以後只能當磚塊喔...
2. 智慧型手機只要不開機,基本上也能撐很久。會容易沒電,是因為保持開機又沒開飛航,天線一直搜尋微弱信號是最燒電的。
使用時,遵守「開飛航、關掉Wifi藍芽、把螢幕調到最暗、清空背景執行程式」,就可以達到最大省電效果。報導說睡覺關機是一個好招,可是關機鬧鐘不會響,那真的是最大的悲劇XD
3. 智慧型手機開飛航的時候,可以使用GPS。就算沒有下載任何軟體,iPhone內建的「指南針」,即可知當地座標經緯度(Android每家不一樣)。
4. iPhone的GPS其實很精準 —— 干卓萬下武界、嘆息灣、大鬼湖橫斷這種等級的亂七八糟路線,使用起來都非常精準,可靠度已經通過我的考驗(一開始用我也怕怕),而iPhone更是我現在上山使用的唯一GPS機器。
而Android由於製造廠商太多,有的準有的不準,這我就不清楚了,但基本上像SONY三星這樣的大廠都是很可靠的。
喔對了,我「一定」會帶紙本地圖和指北針。
5. 手機GPS軟體真的非常好用,這次我參與的一階搜救,常常都是用我手機直接看GPS座標回報,因為舊款手持式GPS介面「非常不友善又慢」。(當然事後怕不保險,與手持式GPS再度核對位置,也都在誤差值內,沒有問題)
當然,新款的手持式GPS也是很棒的,有預算也推薦使用喔!
6. 也就是說...如果今天李明翰帶的是智慧型手機,又有攜帶足夠行動電源,也有乖乖關機的話,應該會提早一天被找到。
他這次因為只能口述位置,不夠精準,所以讓隊伍多花一天的時間搜尋(他電話中提供的可靠線索,刪到最後剩下兩組稜線,他在比較遠的那條,慘...)。
7. 我是iPhone 6s使用者,實測飛航模式下GPS耗電量,一天約80%,一顆10000mAh的行動電源,可以充三次多。因此「整天開著GPS記錄航跡」的話,iPhone6s 滿電出門配一個10000mAh行動電源,可以走4天的行程,如果不開GPS紀錄航跡,可以撐更久。
不過,每隻手機每個行動電源的狀況不同,建議還是自己測一下比較準,我的數字只是參考。
8. 所謂「沒訊號可以撥112」,是過度省略,真實狀況是「你的電信商沒訊號也可以撥」,如:台灣之星用戶,到了山區可能一點訊號都沒有,但遇到緊急危難,直接撥112,手機就會無視電信商的限制,直接去抓中華電信基地台的訊號,幫你轉給救難單位報案。
But!!
如果是連訊號之王中華電信都沒訊號的山區呢?抱歉,手機打到爆掉也是打不出去的...李明翰之所以打得出來,是因為他爬上的那個稜線沒被其他山擋住,剛好可以收到某基地台的訊號罷了。
還有,新聞中提到的「基地台定位」,是一個範圍,基本上如果拿的是智慧型手機,直接報座標就好了,調中華電信通聯去推算,非常不精準又耗工費時。
9. 在山上錄影、上網,很爽,可是非常非常燒電,請三思。天氣太冷也會急速燒電,建議在寒冬行進時,盡量減少開螢幕次數。
10. 結論,別迷信2G待機時間長好棒棒,爬山的話,智慧型手機才是你的好夥伴,電話、GPS、錄影機三位一體,100分啊!
-----
我是iPhone使用者,我所使用的GPS軟體是「登山客」,是一個免費的GPS軟體,可以預載地圖到手機裡離線使用,也可以輸入別人的航跡,非常好用,真心推薦。
至於Android,推薦GPS軟體「OruxMaps」,也是很棒很好用喔~甚至救過我朋友一命呢!
我的用法是「偶而拿起來看我在哪、到特定地點紀錄位置」,沒有用它紀錄航跡的習慣,我記錄航跡是用別的軟體。
從2015年9月開始,我每一趟行程都是用它當GPS,無論什麼樣的天候都很準,除了嵐山那次,下山時在一個區域無論怎麼樣都收不到訊號,但往前走幾百公尺就好了,我猜是手機秀抖。
既然作者這麼佛心又惠我良多,我當然義不容辭幫他推薦囉~不過,這個軟體似乎有個小缺點 —— 去年有參加台灣戶外安全推廣協會所辦講座的聽眾反應說,用它來紀錄航跡,會大幅度亂飄,有點困擾。但因為我不會用它來紀錄航跡,所以沒有困擾XD
不知道過了一年,這個Bug有沒有修好了呢?如果作者有看到我這篇文章,也麻煩留言告知一下囉~謝謝!
最後,這邊是一位張先生製作的「登山客」教學影片:
https://youtu.be/TP11-kQ96ak
8分鐘教會你怎麼玩透「登山客」,做得很不錯呢!真是謝謝他!有興趣下載的可以邊看邊學,祝大家登山愉快,上山滑手機學習看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