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明白自己的興趣不在研究,但所處醫院還是不免要求。私心覺得寫 impact 不大的 paper 沒有意思,但評估自己的能力及時間,大概也只能朝這方向努力。做研究的心態總是交差性質,請問如何讓自己的研究不流於為寫 paper 而寫 paper?」
答:(蔡依橙)好問題!
我也想過,以下分享我的思考、決定、努力與結果。
🤔 沒有愛的研究,該不該繼續?
你一定聽人說過,做基礎研究,分數比較高,可以考慮找個老師合作,全力提供計畫經費、檢體、偶爾進實驗室,然後負責寫作就行。
但我真的去實驗室做過,發現我對 pipet 沒有愛,跑出來的膠,一看就知道這些器材試劑們也不愛我。醜到什麼程度?不要說投稿不能用,連翻拍放上 PowerPoint 秀給人看,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就算有了高分文章,如果自己不能感到驕傲,在人家問的時候,沒有熱情,那這樣有意思嗎?當然沒有。
🎯 住院醫師時代,給自己立下標竿!
我只專心做放射科相關的研究,而且所有的研究都跟我的臨床工作有關,可能是心臟電腦斷層、血管電腦斷層、CT-guided lung biopsy。因為我在住院醫師的時代,就給自己立下一個標準:
「我希望當別人拿著我的發表清單,隨便指出一篇我 PubMed 上的 publication 時,我可以很驕傲的、很熱情的,跟人家介紹:這篇文章是因為我遇到什麼問題?我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情?我跟誰合作?我用什麼方法解決?我為什麼投在這本期刊?」
💪 堅持 impact,而非講求 impact factor。
台灣升等,講求 impact factor,在這樣的環境,堅持 impact,是「大家都會講,但大多數人都沒在做」的,新思惟的講師們,都是我的朋友,也跟我是同一類人,我們堅持 impact。長久下來,世界也會看見。
用國際上評估研究者最廣泛使用的 h-index 評估,我們的成績都不錯,表示在世界上,我們寫的東西有人看、有人引用,發揮了真實的 impact。
如果你用 Google Scholar 搜尋,會發現我早年一篇做先天性心臟病的論文,雖然很有開創性,但個案數少,研究方法因我當年的知識能力和環境而受限,以今日眼光看實在不是很嚴謹,所以登在 Pediatric Radiology 這本現在也只有 1.465 分的期刊,當年還曾一度跌破 1.0。
不過,Pediatric Radiology 卻是「全世界」做兒童影像診斷領域,大家都看,且內容最好的期刊。只是因為這個領域人數不是太多,加上也很少做基礎研究,所以 impact factor 不高,跟其他的主流期刊一起排,ranking 也低。
但是,這篇文章卻已經被引用 113 次了!為什麼?因為這篇文章創新,這篇文章證明技術可行,這篇文章的方法細節都寫得清楚,你在自己的醫院就能做。全世界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可能開始試著做,提供臨床服務,甚至撰寫論文。而這些人寫出來的論文,就一定會 cite 這篇文章。
這就是 impact。
學弟您剛好跟我同科,希望這個例子能夠給您一些鼓勵。讓您在堅持 impact 的路上,當被人笑 impact factor 低、期刊 ranking 差、不懂得做主流議題搭順風車時,能多點勇氣,繼續下去。
因為,人生是我們自己的。
💗 作為研究新手,新思惟課程協助您......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每月都有校友登上 PubMed 的工作坊,將提供你「#最好的寫法」完成文章架構、「#最直覺的軟體」跑出統計圖表、「#最高效的策略」投稿學術期刊,全方位優化論文產出到發表的流程,讓你徹底擺脫卡關的惡性循環,一出手就離 accept 不遠了!
🔹快速拚出你人生的 SCI,順利學術起步!
🔹11 / 8(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impact factor ranking」的推薦目錄:
impact factor ranking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陳柏成醫師課後第8篇論文
#新思惟學員天天有發表
陳柏成醫師團隊,預計規劃一個前瞻性的研究,探討超音波彈性造影,在術前評估肩旋轉肌腱是否可修復方面,是否準確。
研究預計收入 20 位患者,並由兩位獨立醫師操作評估 supraspinatus muscle 與 infraspinatus muscle 狀況,並與最後手術醫師判定是否可修復做比較。
研究並同時會比較超音波與 MRI 所觀察到的各種參數與細節是否一致。文中並附上清楚的操作示意圖。
在 Medicine 這本期刊,對於 study protocol 的刊登,是歸類在 study protocol clinical trial 分類中。
這類文體的刊登,能讓世界知道,目前有哪些團隊在做著類似的主題,避免資源分配的重複,並能針對研究設計做進一步的交流。
#期刊介紹
Medicine 創刊於 1922 年,曾是一般內科學(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分類中的 top 10% 期刊(2014 ranking: 15/154),2014 年的 impact factor(IF)為 5.723。
2015 年 Medicine 撤除 paywall、從傳統期刊轉型為 open access(與 PLOS ONE 原生 open access 不同而引起不少討論)。
隨後 2016 年中 JCR 初步公布 Medicine 的 2015 年 IF 為 1.206,從 Q1 摔成 Q3(77/151) 期刊;但隨後 JCR 正式資訊卻顯示為 2.133(Q2 期刊)。
2019 年 IF 為 1.552,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3(89/165) 期刊。
2019 年新思惟研究課程之友,共 517 篇論文發表!
#論文破蛋80人
#38位為住院醫師或實見習醫師
🔔 2020 / 10 / 17(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立即報名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前前後後跟著老師寫論文、跑統計、投稿,但有種不踏實的感覺嗎?
覺得實際上缺乏扎實的寫作方法論嗎?
對於投稿策略也沒有想太多,投稿常常被拒絕,寫論文越來越失去熱情,但又想成為一位獨立研究者,到底該怎麼做比較有效率?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內科 #陳一銘醫師,復健科 #吳爵宏醫師,放射科 #蔡依橙醫師,與你一樣的世代,超過 200 篇 SCI 發表經驗,給你最實用的建議。
🗣 課後學員傑出榮耀
.2020 年 7 月 PubMed(SCI),共有 62 篇!
.2020 年 6 月 PubMed(SCI),共有 61 篇!
.2019 年新思惟之友 SCI 論文發表,共 517 篇!
🗣 課後學員分享
跑出統計圖表,資深長輩也能充滿鬥志及成就感!
(長庚大學 王穎筠 研究生)
七年醫學訓練沒搞懂的事,新思惟一天傳授。
(台中榮民總醫院 教學部 紀柏亦 醫師)
論文就是與世界的學者深度對話
(基隆長庚 心臟科 陳韋翔 醫師)
PGY 就來參加,超前部署寫作能力。
(成大醫院 不分科 黃品宜 醫師)
讓學術上的進度,不再原地踏步。
(亞東醫院 陳柏安 醫師)
新思惟最受歡迎研究入門課程,論文苦手必上。
立即報名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impact factor ranking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林奕瑱藥師的論文,刊登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是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官方期刊,在 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6.834,是 Cardiac & Cardiovascular Systems 領域的頂尖期刊(ranking:3/128)。
⚠ 先寫在前面:
➠ 6 / 13(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僅剩 2 席】課程符合需求,就別再猶豫囉~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以下為林藥師的研究心路歷程:
🎯 決定現況的是三、五年前的選擇
我是個看似乖巧,但總會有些莫名堅持的人。在美國接受過完整藥學教育與臨床藥師訓練後,毅然決然回到台灣醫院服務(當時很多人勸阻我)。
在台灣,臨床藥師這個職業角色是有重重阻礙的。除了因人力結構不穩定而常常需要放下自己的臨床工作去支援別人,如何在臨床團隊發揮專業、取得醫師信任、甚至參與研究,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 新思惟給我的最大收穫,是身為研究者該有的心態!
我曾在美國求學與執業,因此英文寫作對我來說不是問題。但是如何寫出一篇會被期刊接受的論文,卻不得其道。因此我報名新思惟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課堂上,前輩們除了解構每個段落應具備的內容外,對於文字、圖表的細緻處理更是令我驚訝!此外,講師們也無私傳授回覆 reviewer 的應對之道。
在新思惟課程中,除了學習到方法外,蔡校長還分享了他的研究生涯與時間規劃。從他的經驗分享中,我才驚覺原來我的努力還不夠,也由衷敬佩這些研究者的態度!
🎯 持續努力,讓臨床藥師的價值被看見!
上完課後的這兩年,每天持續在臨床、教學、研究、支援別人,以及藥局裡許許多多的雜事中奮戰。在對的時間點找到好題目,和對的人合作並擁有足夠的資源,並找到欣賞你的編輯與讀者。身為研究界菜鳥,我深刻體認到這一切真的不容易。
然後,這一切還要與時間賽跑!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卻也了解到自己是多麼幸運。我要感謝一路上指導我的醫師、統計老師、藥師、以及其他幫助過我的人。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別人看到臨床藥師的價值。
🎯 作為研究新手,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協助您......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
√ 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眾多校友從 0 到 1 突破困境,校友們平均每月 40 篇論文發表,最高單月 55 篇!2020 許自己一個有論文的未來,年初投資自己,年底 PubMed 有你!
🎯 一天弄懂「寫論文」、「統計」及「投稿」。
➠ 【僅剩 2 席】6 / 13(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impact factor ranking 在 How to find the Impact Factor or Ranking for a journal? 的相關結果
You will see the rank of the journal in each category by JCR Impact Factor. Note: JCR only covers journals in the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SCI、SSCI). ... <看更多>
impact factor ranking 在 Journal Impact Factors - Annual Reviews 的相關結果
Annual Review of Rank Ranked Journals in Category Impact Factor Cited Half‑Life Imm...
Analytical Chemistry 2 83 10.745 7.1 2.476
Analytical Chemistry 2 43 10.745 7.1 2.476
Animal Biosciences 1 175 8.923 4.7 3.588 ... <看更多>
impact factor ranking 在 SJR : Scientific Journal Rankings - SCImago 的相關結果
Title Type SJR H index Total Docs. (2020)
1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journal 62.937 Q1 168 47
2 MMWR Recommendations and Reports journal 40.949 Q1 143 10
3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journal 37.461 Q1 431 11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