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取代 iPhone 的 AR 眼鏡舖路,蘋果將於 2022 年推出首款 VR 頭戴式裝置
作者 Evan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1 月 22 日 12:08 |
根據彭博一篇報導指出,蘋果自 Apple Watch 以來推出的首款主力新產品將是一款昂貴的頭戴式裝置,該裝置旨在為擴增實境眼鏡(AR Glasses)做好準備、打好基礎。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款頭戴式裝置預計最快會在 2022 年發布,並將與 Facebook Oculus 和 SONY PlayStation VR 等其他裝置並駕齊驅、一爭高下。
近年來,蘋果一直在探索與研究虛擬實境(VR)和 AR 裝置及軟體。2020 年,該公司將光達感測器添增到 iPhone 12 Pro 之中,這使得智慧型手機更擅長執行 AR 任務。 據科技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去年報導,這款 VR 頭戴式裝置將為更輕薄、更時尚的一副智慧型眼鏡奠定基礎,該眼鏡預計會在大約 10 年內取代 iPhone。
彭博的報導並指出,蘋果首次發布的頭戴式裝置主要以 VR 形式操作,並向使用者展示可進行從遊戲到影片觀賞或聊天等任何任務的「全方位 3D 數位環境」。該報導並強調,隨著該公司持續開發相關技術,首款的頭戴式裝置的 AR 功能可能會「非常有限」。
據報導,這款頭戴式裝置將採用電池供電,就像 Facebook Oculus Quest 一樣,而且不像 PlayStation PSVR 頭戴式裝置那樣需要搭配遊戲主機,預計蘋果的產品將比價格普遍低於 1000 美元的競爭對手產品貴得多。
蘋果以 VR 頭戴式裝置作為未來 AR 眼鏡的原型機
據一些消息人士指出,該公司每天只會在每個零售據點賣出一台頭戴式裝置。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該產品穩居蘋果系列產品線的利基端,更接近 Mac Pro 等高階裝置(起價 6,000 美元)的單位銷售量。
對蘋果來說,這款 VR 頭戴式裝置將是一場豪賭,它賭的是擁抱一項相當新穎、不甚成熟,且對主流消費者尚無實質吸引力的技術。該公司在開發這款頭戴式裝置的主要重點似乎是作為最終生產一副 AR 眼鏡之前的原型產品,AR 眼鏡勢將成為市場主流。
和傳統眼鏡一樣輕薄、內容與體驗將是消費者青睞的成敗關鍵
VR/AR 領域的硬體公司經常談論他們想要做的終極版產品,會和傳統眼鏡沒什兩樣,但是這種具備引人注目 AR 和 VR 功能的裝置涉及運用尖端科技的複雜工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公司辦得到。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是否有足夠的人會真的購買這種裝置。Google Glass 產品於 2013 年推出,僅僅兩年後就以失敗告終。儘管戴在臉上的穿戴式技術可能很難銷售,但 Facebook 似乎已開始看到 Oculus Quest 2 充滿前景的跡象。另一個說服人們購買此類裝置的關鍵,莫過於運行在其中的內容。像 Facebook 和 Valve 等公司已經耗費數百萬美元來開發 VR 體驗。
眾所周知的,蘋果也曾推出類似的雄心勃勃產品,但這些產品不是失敗了,就是從未上市,其中包括嘗試將 iTunes 轉變成為社交網路的 Ping、AirPower 充電墊,以及 Apple Pippin 遊戲主機。然而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卻十分看好 AR,並且成為蘋果近年來積極推展的新類別。
除了全新 Apple Watch 機型、涉足服務業領域,以及推出高端 Apple 耳機之外,蘋果自 2015 年以來就一直在研發自駕電動汽車。然而代號「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的專案卻面臨延期的窘況,並且預計至少還要 5 年後才會推出。儘管如此,蘋果 AR 眼鏡仍將是人們拭目以待的期待品。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2021/01/22/apples-first-ever-headset-iphone-replacement/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iphone銷售量2022 在 定錨產業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股觀察週報 2019/1/6
哈拉完,還是要講點正經的,本週的公開給大家。
1. 今天指數跌破前低9,400點,台積電也破底,如果站不回去,就要小心9,400~10,148點這段箱型區間支撐轉為壓力。台股近期相對其他國家表現太強,強得不太合理,後面還是要提防補跌。
2. 2019年IFRS新公報實施,對於金融資產分類的改變,而相對應的負債科目新公報要到2023年才會上路,所以壽險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淨值跟隱含價值有大幅降低的風險,未來三年要非常小心,但也有可能在2021~2022年出現非常好的長期買點。
3. 我們對於5G手機換機潮的看法還是非常保守,2019~2020年主要是5G核心網路及基地台供應鏈受惠較大。但要小心,中美貿易戰對全球5G發展進度的影響,尤其近期觀察各國電信商設備採購訂單壁壘分明,歐美日韓以Ericson、Nokia、Samsung為主,中國以華為、中興為主,投資人如果有追蹤名單,要特別留意該公司的客戶結構及目標市場。
4. 散熱族群2019年PC產品成長動能不足,伺服器產品因同業競爭壓力加劇,平均銷售單價持續下滑,5G手機貢獻度也不大,惟一的好消息是2018下半年銅價大跌,有利毛利率回升。以本益比評價來看,股價真的太貴,群益投信滿手籌碼大概已經沒有加碼空間,如果其他投信沒有進場撐盤,未來不知道要怎麼脫手,身為散戶我們靜觀其變就好。今天有發佈超眾分析報告,請到「會員專區」裡面的「加值版」站內信箱閱讀。
5. 神盾的屏下指紋辨識題材,在思立微殺價競爭下,大概是提前結束了,上次在電子終端講座有提到,但後來因為對這家公司的信心不足,在評估時給予非常保守的假設,所以一直沒有進場,現在回頭看,覺得不是自己能掌握的機會,所以也不會覺得可惜。
6. 2018/12/23週報有提到,TDDI族群轉弱,但其實封測產能依舊缺,IC設計廠商也在開發OLED驅動IC新產品,近期股價弱勢整理可能是反映iPhone銷售量不佳、訂單減少,但2019~2020年滲透率還是樂觀看待。
7. 之前加值版提到的「神秘營建股」,這兩天有好消息,持續關注。
iphone銷售量2022 在 財經生活輕鬆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今(29)日舉辦2018集邦拓墣大預測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精彩內容節錄如下,提供參考:
半導體
AI (人工智慧)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已從銷售機會與生產方式升級兩項指標逐步顯現,包括OS廠商、EDA、IP廠商、IC晶片廠商都在2017年針對AI應用推出新一代的架構與產品規劃,AI帶來的影響將在2018年持續擴大,預期2018年至2022年半導體年複合成長率將為3.1%,AI將扮演半導體主要成長動能。此外,AI正從兩種不同的路徑影響半導體產業,一個是銷售機會,包含新的應用帶來新產品與新技術,像是更多的感測器、數學加速器、儲存單元與通訊能力,落實服務、建設通訊骨幹、並同步升級資料中心與伺服器,並且帶來半導體產業生產方式的升級。
通訊
相較於4G行動通訊技術,5G提供更快資料傳輸速率、擴大無線通訊覆蓋面積和降低網路時延,在消費類以外的應用,如工業、交通、醫療等垂直行業擴展。隨著韓國計畫透過2018年2月平昌冬季奧運展示5G技術,2018年將成為5G元年,預期各國行動運營商將以更積極態度採用5G技術,實現營收的多樣化,以挽救傳統語音和數據服務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下滑困境,而5G正式商業化預計將於2020年之後展開,目前以日、韓兩國在5G的布局上最為積極。
面板
面板產業趨勢跟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可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像是OLED面板就受到電視和智慧型手機產業的青睞而需求日增。在小尺寸面板市場首要關注的就是OLED對液晶份額的蠶食鯨吞,其中最近剛發表的iPhone X系列產品將是OLED比重攀高的最大功臣,預估OLED在整體智慧型手機的搭載率,將從2017年的28%穩健成長至2018年的33%。相對於柔性OLED面板仍屬於少數品牌的稀缺資源,18:9全螢幕的推廣就顯得更加全面而迅速,預估18:9全螢幕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滲透率,將從2017年的9.6%大幅攀升至2018年的36.2%,涵蓋高階、中階、甚或是入門產品。
消費性電子
在效能提升、影像品質改善等方面的競賽之下,消費電子產品成長的動能越來越疲乏,尤其是近年來智慧手機的市場幾乎只是微幅成長的情況下,廠商開始嘗試更多不同的設計與可能性。全螢幕、新機殼材料以及更多鏡頭的應用,開始改變智慧手機產品的設計;智慧TV攜手OTT業者、VR廠商布局應用平台,都是為了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應用服務;而生理數據的收集、AI帶來的機器學習與資料分析,也提供消費者量身訂做的應用服務。這些嘗試與改變,皆使得廠商必須思考,未來AI應用導入與硬體支援、AR/VR互動介面的兼容,以及多樣化應用服務的提供等領域的相關布局。
AI 人工智慧
AI議題熱度在2017年快速竄升,不僅相繼投入的廠商數目持續增加,既有參與廠商也積極擴大產品服務布局範圍,欲搶奪各應用領域的領導者寶座。今年因應自駕車、無人機、製造業工廠應用等低延遲率與數據隱私等問題,AI快速從Cloud Computing走入Edge Computing時代,成為相關雲端服務廠商、晶片與矽智財廠商的布局重點,再加上各國對AI的重視與相關政策的推出,預計都將催化2018年AI在製造業、自駕車、智慧醫療照護服務、IoT等領域的發展與落實。
生物科技
導入大數據與AI人工智慧的機器學習技術,全面強化電腦輔助的藥物篩選與設計,縮短新藥開發時程與提高成功機率,新藥開發邁入3.0時代。傳統電腦輔助藥物篩選與設計,著重於結構及潛在藥物活性分子與受體之間的原子層級的交互作用;有別於新藥開發2.0時代的高通量篩選以及傳統電腦輔助藥物篩選與設計,新藥開發進入3.0時代,在大數據的輔助下,將分子層級例如基因體(genome)、轉錄體(transcriptome)、蛋白質體(proteome)、以及巨觀層級電子醫療數據、臨床文獻等龐大的資訊匯入,並導入機器學習技術,進行藥物潛在作用標的與疾病關係的驗證,以及各類藥物如化學小分子藥、蛋白質藥、雙標靶藥物等開發。
自駕車與車聯網
2017年全球前三大區域市場依序分別為中國、歐洲及美國,全球車市銷售量估計將來到9千3百萬輛,2018年估計有機會接近億輛大關。另外2017年全球電動車市場估計將達120萬輛,其中主要市場中國因受補貼下降與騙補事件影響,上半年銷售表現不如預期,但年中開始慢慢回溫,預期全年銷售量有機會超越60萬輛,而第二大區域市場美國在2017年估計將接近20萬輛銷售量。此外,全球車輛產業發展趨勢中,自動駕駛快速發展的態勢相當顯著,隨著部分國家如美國、英國等積極推展自動駕駛法規的發展,致力於讓自動駕駛車輛早日合法上路,間接加速了車輛產業的蓬勃,陸續出現了像是自動駕駛電動巴士的試運行計畫,在全球各地展開。
物聯網
2017年物聯網市場依舊呈現快速成長,各垂直領域也持續深化,其中「智慧互動與互連」是2017年物聯網市場的亮點,而「智慧管理」則是2018年物聯網市場的發展重點。在消費性物聯網的部分,語音助理開拓人與裝置之間的互動性,也讓人對於裝置的控制更加直覺,而裝置之間更協同的運作方式也成為必要,隨著語音助理技術的持續推進,消費者對於消費性物聯網裝置的接受度將持續攀升,預計2018年將會有更多基於語音助理的產品服務推出。在非消費性物聯網的部分,邊緣運算的導入讓底層硬體更具運算能力,可協助如工業領域現場設備端有更快的回饋與反應機制,也進一步降低資料傳輸與使用雲端相關的成本,邊緣運算預計將成為各行各業積極布局的技術之一。當相連裝置數持續增加、智慧功能越來越多、系統效能也不斷上升的同時,如何進 行有效率且有智慧的管理將成為關鍵,複雜的物聯網架構將朝向易開發、易擴充以及易維護的方向邁進,整合式的智慧管理將成為物聯網市場邁向下一里程碑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