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訪時,被問及如果這些我口中的爛網紅來上我的課,我會有甚麼話跟他們講。
答案是沒有。
他們如果有興趣往哪些方向深造而問我,我或會提出意見。如果沒有問我的話,就是Business as usual,我只會傳授我課程中會教的東西。
我也不會說他們要提升自己的內涵,順便可以改善馬來西亞人的口味。
拜託,這不是他們的責任。
這些網紅進入這行業,不管是有意或無意,最後他們都是靠流量和商贊過活的,流量和商贊最後指數就是為了錢。
是的,一些國外的藝人網紅可能會在發生犯法或爭議後,會淡出或消聲匿跡,但也不是每一個。舉例Kevin Spacey和Louis CK有性騷擾的醜聞後,確實的幾近無聞了。
甚至是Kevin Spacey的一套電影,要重拍那些他出鏡的。但是不是真的每個製作單位都能夠有這種財力和資源來重拍?如果沒有而電影不能上映,對其他幕前幕後付出的人,會不會也不公平?
電影公司怎樣能夠控制人家不出軌或到處約炮呢?
就算他們更出軌藝人割席,整套電影所花的錢不會割席後就能賺回來。
某程度上,電影公司、導演、剪接、監製、無數的幕後工作人員、幕前眾角色,都已經花錢了。因為一個角色有高調的醜聞,全船的人要陪他一起沉,這真的是一個文明社會該有的作風嗎?
那麼如果道德有瑕疵的藝人就不應該給他任何上鏡機會,那麼如果一個演員是很道德的話,他就應該有更多機會上演電影嗎?
很明顯這個課題不是那麼簡單。
舉例,最近播放的電視劇 The Nevers 是一個最近被爆出導演有很多很爭議的事情(Joss Whedon 有被前妻揭露有出軌,又語言虐待演員。是的,他就是近期Snyder Cut電影的另一方),他也被多方圍剿批判。而且他們的介紹影片,我好像都沒有看到導演有出場。
但The Nevers是一套很有素質的電視劇,題材也很特別,那些眾演員所下的功夫也不簡單。
是的,Joss的《正義聯盟》確實拍得很爛,很可能是因為他是撿二攤,但《復仇者聯盟》的第一集(非常成功)就是他拍的。
他是一個拍科幻的大師,我不是苟同他的行為,但因為他出軌,甚至如果有一天發現他性騷擾或有性侵犯,用這個道德標準來阻壓一個人的創作,我會有矛盾。
我們真的只要有道德的人才能做演員導演嗎?
如果真的這樣,假設以後的世界能夠有一套很精準的過濾系統,只准許很有道德的人進入娛樂圈,我會懷疑以後娛樂圈的作品的素質,可能就會從此失去生命力,就好像朝鮮的娛樂節目吧。
其實這些說要杯葛或打壓那些不道德、出軌(不是犯法)藝人網紅的人,更精準的說法是 —— 他們不是不能接受導演、演員、網紅不道德,而是不要給他們知道而已。
換句話說,只要沒被抓包,大家是可以眼不見為淨的。
這個眼不見為淨,我們不能簡單到說「只要看不到,我們大家都愛你」,這跟那些跟男人說「你不要騙我,除非你騙到我沒辦法知道」的女人有甚麼分別呢?
我再舉個例子,羅志祥也消失一段時間裡,但他其實沒有犯法,約炮是沒有犯法的,出軌也沒有犯法。陳冠希當年的艷照事件,其實他也沒犯法,也沒強逼他人,他只是被電腦工作人員洩漏了。電腦工作人員可能到今天還可以從事電腦工作,但陳冠希已經完全不能在娛樂圈了。
我相信你的身邊可能也認識一些人也有出軌或到處約炮,所以他被揭發後,你的朋友就不應該給他工作或賺錢嗎?那些說犯規的網紅藝人如果之後還能賺很多錢,這不是在教壞小孩嗎?所以如果你一個銷售員朋友出軌見到處約炮,被揭發後,他就不能做銷售員?
就算做也不能賺大錢,因為如果他還能賺錢,我們給這個社會甚麼教育呢?
事情很顯然不是那麼簡單。
我們是准許他繼續工作和賺錢,但我們卻不准許網紅或藝人繼續賺錢,這是很奇怪的邏輯。
銷售員的工作就是銷售,藝人的工作就是用他們的才華和名氣。名氣在醜聞後確實會受損,但每個人受損的程度上不同的,但如果名氣還有市場需求的時候,為何我們不准許他們用名氣賺錢?藝人的社會責任跟我們的社會責任一樣,不要犯法就好。
我們不能因為公眾人物對社會有影響,就變成對他們有更高的道德要求,這是雙重標準了。
法律上,不管你是不是名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為甚麼現在我們卻要要求名人的道德標準比普通人高?同時也要他們負上比普通人更多的責任?
認為名人網紅就一定要比普通人的自制能力強,是很幼稚的想法。
總結來說,我不是要告訴大家甚麼是對和甚麼是錯,我是要大家反思:
1)普通人和名人犯錯的時候,我們對名人會比較苛求,會不會是我們內心幻想的投射?
2)法律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時候,道德上為何我們會有雙重標準?
3)撇開名氣,一個很有才華或很有能力的名人,犯錯後,市場不再准許他用他的才華,這會不會對才華資源來說,是一種浪費?
我要大家思考一個很難思考的問題:
如果一個有犯過連環強奸案的生物學家,他發明了一個小儀器帶在身上就可以方圓六尺內空氣中的病毒都會被毀掉,他是專利權擁有者,群眾要不要接受這個發明?因為一接受,我肯定他一定發達,這是否一個不好的示範呢?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你可以隨緣樂捐,打賞個小費給我吧:http://paypal.me/kongdemon
不打小費的話,麻煩幫忙點讚分享,好讓演算法幫我推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萬的網紅Matt's 電玩之夜 Game Nigh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attㄟ粉絲專頁 ► https://goo.gl/e148I4 -------------------- 想加入一起玩?► PS4ID: MattHuang850813 (如果我在線上可以直接加進來,時間沒有固定) -------------------- 更多Matt的影音日誌 超讚!!► h...
louis ck爭議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離開夢幻莊園》Leaving Neverland:善行與惡狀都可以是一種愛的展現
(警語⚠️本文包含一些不避諱的性描述,兒童不宜請自行斟酌閱讀)
「他會叫我全裸狗爬式地趴在床角背對他,把臀部雙頰撥開,他則看著我的肛門手淫。我只能瞪著前方牆壁的彼得潘海報,因為我無法轉頭看著他對著我做那件事。」
上週好不容易把一部四小時的紀錄片看完,不容易的不是片長,而是內容太令人痛苦。
這部電影是日前在美國日舞影展首映的《離開夢幻莊園》(Leaving Neverland),為英國導演 Dan Reed 透過訪談與舊畫面交替剪輯,鉅細靡遺地拼湊出美國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被指控性侵的兩名男童的故事。
Wade Robson,澳洲人,5 歲時透過模仿傑克森的舞蹈而成名,進而結識傑克森,並為了能長期在傑克森的巡迴演唱會上擔任舞者而舉家搬遷到美國。他控訴傑克森從他 7 歲至 14 歲性騷、性侵他無數次。James Safechuck,美國人,幼時因與傑克森一同拍攝廣告而變熟,也受到傑克森的鼓舞而成為一名導演。二十年後他也受不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恐慌症的發作而發聲控訴。兩人不約而同地詳述傑克森如何在他的私人豪宅「夢幻莊園」中,在各個密室與角落偷情,甚至支開父母一同過夜。傑克森承認他跟多名男童都有同室共枕過夜經驗,但自始至終否認有踰矩行為。
最近常在想紀錄片的本質究竟是公共性重要,還是藝術性重要。這部片的藝術性除了剪輯的巧思之外,沒有太大亮點,但毋庸置疑他將會是重要的時代代表(age-defining)作品。這部電影花了極少的篇幅去探討麥可傑克森的過去成長背景、明星時期的種種爭議,或是司法上的攻防手段。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憤怒的控告、一個試圖抹煞一個個體全部的追殺,反而是把幾乎所有的篇幅都留給了受害者及其家庭的心境發展曲線,透過訴說的記憶再現,去試圖拼湊出一個並非那麼非黑及白的扭曲、矛盾、痛苦、但明顯仍有愛的影子在當中的心理狀態。這部四小時的片長,讓我們很完整地走一遍兩位受害者從小到大的心理發展、創傷經驗當下的認知失調、後續的情緒壓抑與防衛機制、對親友社會支持的崩毀性傷害、面對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的遲疑與二次傷害、對加害者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和愛恨難解,完全就可以作為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變態心理學,與司法心理學的重要教材。
許多人在尚未看影片就先拼命捍衛麥可的清白,並質疑:麥可一輩子投身公益、是一個大善人,怎麼可能會做這種齷齪的事?當年小孩在法庭上為麥可辯護,怎麼現在又突然改口,他的說詞誰能相信?事實上,若分析群眾的反應,也是一個極為有趣的社會心理學觀察。人們普遍相信世界是有公理可言(公正世界理論,Just-World Theory),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因此我們常常難以相信孩童會遭遇這種事情,也因為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而容易相信一件行為的發生是取決於行為者的善惡本質,而忽略了更多的情境因素。麥可的諸多善行和流行文化上的創舉,都讓人們對他產生了光暈效應(Halo Effect),使其所有層面都被賦予的正面價值。而當歌迷們長期以來投資鉅額的時間、心力、金錢成本的去支持、擁護他時,就容易因為沈默成本謬誤(Sunk-Cost Fallacy)而選擇拒絕考慮他可能有任何一絲犯錯的可能性,而這也是一種潛意識中保護自己的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
而受害的幼兒們為何當年不說,現在才又突然跳出來呢?或許,這也是一種防衛機制,正因為過去的事情太難以被消化、被理解、被重述,而使得孩童們無意識或有意識地將其情緒或記憶孤立(isolation)、壓抑(repression)或否定(denial)。這也是為什麼根據 The Royal Commission into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to Child Abuse Final Report (2017) 研究報告指出,孩童受害者平均要 25.7 年才會自我揭露。平均每 6 名受害者,只有 1 名會說出來。在過往的例子中,我們常看到許多兒童性虐待的關係當中,其實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充滿暴力、傷害、蹂躪,反而是一種循循善誘、逐漸取得一種排他性的尊榮感的親密連結。而這也就是在兒童性誘拐/誘導(child grooming)中常見的現象:「他是最要好的朋友,而不是可怕的人,他對我做的事情,一定是一種愛我的舉動,而我接受並且隱匿實情,也一定是因為我愛他」。在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習得性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與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的交互作用之下,就容易演變成我們熟知的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或稱創傷羈絆,traumatic bonding)。(補充:這部分可以搭配《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書服用。)
因此,在愛中,惡並非完全是不存在的。這是一部述說愛的電影,只是我們往往對於愛情/親情的想像都太過侷限在健康的關係之中的樣態。片中的孩子們隱忍了二十多年,那是基於愛護麥可的一種愛的展現。父母親願意讓孩子們與麥可一同過夜、每天連續講好幾小時的電話,也是一種愛的展現;他們始終抱持著小孩能藉此闖出一片事業的希望。而麥可如果是真的做了這些事,是不是也是一種愛的展現?何嘗不是。
這部電影是由英國 Channel 4 與美國 HBO 共同製播,本月播出時已創下電視台的收看紀錄。歐普拉特別製作了訪談節目邀請兩位主角現身說法、多個國際音樂電台下架了傑克森的音樂作品、相關的芝加哥音樂劇也已延檔。除此之外,《辛普森家庭》也把 1991 年有一集傑克森客串配音的集數撤銷、英國某個博物館移除了傑克森的雕像、饒舌歌手 Drake 也取消在巡迴演唱會中演出傑克森的作品。更重要的是,當年替傑克森辯護的一名童星 Corey Feldman,也在看完電影說「我無法繼續為他辯解」。當然另一方也是動作頻頻,代表傑克森的遺產集團特地選在本片首播的兩個晚上,陸續免費上架了兩部傑克森演唱會的 live 錄影、並對 HBO 發起了天價的法律告訴;各地歌迷們也都群情激憤認為這是一起為了金錢而惡意抹黑的陰謀。然而,片中的受訪者並沒有收到半分酬勞。
不管你的預設立場為何,都請你有機會看看這部電影,拒絕鄉愿、打定主意你要站在誰的那一邊。在 Harvey Weinstein, Louis CK, Kevin Spacey 的時代,作家與作品已無法輕易切割討論。至少請你睜大你的雙眼,看看這個世界上,離我們理想的夢幻莊園,還有多大的差距。
-
#MichaelJackson
#LeavingNeverland
本片目前已在 FOX+ 平台上架,且有提供一個月免費試用期,歡迎前往觀賞: https://www.foxplus.com/tw (非業配,但也歡迎 FOX+找我業配)
參考資料:
http://bit.ly/2Wb5idD
http://bit.ly/2umbSlL
louis ck爭議 在 Matt's 電玩之夜 Game Nigh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Mattㄟ粉絲專頁 ►
https://goo.gl/e148I4
--------------------
想加入一起玩?►
PS4ID: MattHuang850813 (如果我在線上可以直接加進來,時間沒有固定)
--------------------
更多Matt的影音日誌 超讚!!►
https://goo.gl/uTbEKT
--------------------
使用畫面►
1. Jim Jefferies Punched in the Head - some gigs go great, some not so great
2. Louis CK 2015 - Nigger Jim
3. Offended by the N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