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E38 矽谷資深軟體工程師後疫情時代面試心得 Facebook/Robinhood/Coinbase/DoorDash
2020 年是個動蕩不安的一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公司都在年中進行了規模不小的裁員,包含大家耳熟能詳的 Airbnb、Uber、Lyft、Yelp、LinkedIn、Mozilla、Intuit、Salesforce 以及 WeWork 等等族繁不及備載。根據 layoffs.fyi 的統計,這波裁員潮集中在今年的 3 月到 7 月,8 月以後逐漸趨緩。
這對於在這段期間要找工作的絕對不是件好事,因為很多人被裁員,意味著同樣的職缺會有更多競爭者,也因為景氣不好以及疫情不確定性的關係,很多公司開始減緩招人的腳步。不過 7、8 月以後情況逐漸好轉,隨著美國各大城市解除封城,人們意識到必須跟疫情共存好一陣子,於是實體經濟活動恢復了,美國人畢竟是擁有自由的靈魂不能隨便被囚禁的呀!最近是美國各公司的財報季,各大科技公司紛紛發布第 3 季的財報,表現都非常好,也應證了在疫情下經濟轉好的事實。
我在 8 月下旬的時候開始投遞履歷,9 月初開始電話面試,10 月中結束 Onsite 面試 (都是線上進行),面試了四間公司:Facebook、Robinhood、Coinbase 以及 DoorDash,最後拿了前三間公司的 Offer,級別都是資深工程師。在這篇文章我會分享各公司的面試流程以及體驗、我做了什麼準備、怎麼談薪水以及我最後的決定,希望可以對在美國求職的人有幫助!由於有簽保密協定的關係,我只會提到面試的流程,不會提到具體的題目以及 Offer 數字。
Medium 文章好讀版 https://bit.ly/2Ii9vLc
Apple Podcasts https://apple.co/36fLCMh
Spotify https://spoti.fi/2IcyJdv
#面試的動機
蛤!?面試不就是為了換工作嗎?對大部分的人或許是如此,但對我而言這次並沒有非換工作不可的理由。我在 Square 待了三年多,整體的滿意度一直都很好,公司的股票從我加入以後基本上都是一個上漲的趨勢,最近也來到歷史新高。一年多前從 Android 開發換到後端的 Traffic Infrastructure 組以後,更是一直處在學習的狀態,了解怎麼規模化公司的後端架構,支援更多的應用場景,工作上也需要一直動腦,思考各種方法的優缺點、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並且撰寫許多技術文件,負責的專案也很有影響力,最近的成果是把公司很重要的 reverse proxy 升級成 Envoy,讓系統的效能更好並且支援更多新的功能。或許因為疫情一直在家工作的關係讓我有點工作倦怠,但這個倦怠並不是源自於工作的不開心,而是真的在家太久了,很需要好好放個長假讓腦袋放空充電一下。
言歸正傳,這次面試的主要目的是測試自己的市場價值,看看自己能否適應資深工程師面試的強度,畢竟上次面試已經是四年前了 (當時的面試心得),很多當時對於面試的理解也需要進行修正,我的心態是保持開放的態度,如果遇到很好的機會,當然可以考慮換工作,沒有的話待在現在的公司也很好!另外我自己過去的主要經驗都是 Android 行動開發,在後端只有一年多的經驗,也很好奇這些公司會不會讓我面資深後端的缺,還是會將我過去經驗打折?事實證明是我多慮了,我面的這幾間公司都有把我在 Android 的年資完整算進去,最後也給了我資深軟體工程師的 Offer,Facebook 甚至幫我安排 E6 (Staff Level) 的面試,只是因為系統設計表現得不夠好,最後給我的是 E5 (Senior Level) 的 Offer。
我還蠻建議大家即便沒有特別想換工作,也可以定期去外面面試看看,在沒有非換不可的情況下,習慣面試的緊張感跟壓力,這樣會讓你以後的面試更自在,跟面試官可以像是在平常工作時一樣互動,發揮自己的實力。一開始會有這個觀念是在幾年前讀 hello, startup 這本書時看到,作者建議大家每一年定期去外面面試,審視自己的能力,進而補足自己不夠好的地方,當然我覺得每一年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有點難,畢竟邊工作邊準備面試不是易事,而且還得跟公司請假去面試,但至少每兩三年可以去外面看看,避免自己的能力跟求職市場脫勾太久。在矽谷以專門招收資深工程師聞名的 Neflix 甚至在他們的文化守則裡提到:「員工的薪水取決於他們個人最高的市場價值,我們鼓勵員工去外面面試並且跟他們的主管討論,我們認為這是健康的行為。」
#資深工程師的優勢
在一般情況下,5 年以上工作經驗可以面資深工程師 (L5) 的職位,10 年以上工作經驗可以面 Staff level (L6) 以上的職位,我有約 6.5 年的工作經驗 (3 年台灣 + 3.5 年美國),所有公司都是讓我面資深工程師以上的職缺。
這次找工作我感受最深刻的事情就是:我再也不用海投一大堆公司了!四年前當我還是求職市場裡的菜雞的時候,投了超過 150 間公司,只有 1x 間公司回應我,轉換率不到 10%。這次 Facebook 跟 Robinhood 都是 recruiter 主動從 LinkedIn 聯繫我進行面試邀請,Facebook 的 recruiter 更是從 2019 年初就開始定期聯絡我,到後面我真的不好意思持續拒絕她,於是接受了面試的邀請,真的還蠻感謝她不斷地嘗試,讓我定期思考一下要不要面試。Coinbase 跟 DoorDash 我都是從官網直接投履歷,沒有透過內推,一個禮拜內就收到了 recruiter 的來信,而這也是我唯二主動申請的公司,真的從以前我找工作,到現在變成是工作機會找上我了。
另一個很大的改變是:刷題不再是最重要的一環。隨著你越來越資深,系統設計跟行為面試所佔的比例也會越來越高,而且除了年資以外,這兩種面試的表現基本上就決定了你的職等,Facebook 的 recruiter 也在電話中跟我說,針對比較資深的應徵者,Coding 的要求會比較寬容 (lenient),所以建議大家不要對刷題過度著迷,一昧的追求題數不是好事,而是應該重質不重量,題目是無限但觀念是有限的。
最後一個體悟是在拿到 Offer 之後,談判的空間變得很大。美國科技業的求職市場一直是呈現一個兩極化的狀態,對於剛畢業的人來說,競爭者多而且職缺少,公司有較高的話語權。但是當你是資深工程師以上的時候,情況就反過來了,大多數公司不管景氣如何,任何時候都在招有經驗的工程師,職缺一直開在那但總是招不滿。上次找工作的時候,能夠讓公司提高年薪 1 ~ 2 萬美金就歡天喜地了,但是這次有兩家公司給我的初始 Offer 跟最終 Offer 都差了好幾萬美金。
#準備過程
軟體工程師的面試主要分成三種:Coding、系統設計以及行為面試。我自己是花比較多時間在系統設計上面,再來是 Coding,最後是行為面試。
關於系統設計的準備,我在軟體工程師系統設計面試準備指南有比較完整的介紹,這邊補充說明一下,準備系統設計最好的方法是來自於工作,最好你工作上就是要去思考怎麼設計系統,各種方法的優缺點以及思考各種 edge case 以及解法,這樣子學到的深度跟廣度都遠多於看那些準備素材。如果工作上沒有碰到也沒關係,可以先從 system design primer 看起,理解系統設計的各種面向。另外我推薦看一些公司的 Tech talk 來了解他們實際上怎麼設計系統,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不同方法的 Trade-off 又是什麼,理解為什麼要做這個決定是最重要的。如果已經接近面試了,建議可以看 InterviewBit 的系統設計篇,總共有八題,我認為寫的還蠻好的,比 Grokking the System Design Interview 還深入,看個兩次完整理解以後對面試很有幫助。
Coding 的部分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不要過度迷信刷題的數量,應該要重質不重量,重點放在在訓練你的解題思維以及邏輯思考,練習使用常見的資料結構並且把想法轉成可以執行的程式碼。剛開始寫題目的朋友,我會建議相同的題型一起刷,培養對同類型題目的敏銳度,題目難度主要以 Medium 為主,搭配少量的 Hard 題。
很多題目一開始寫不出來,或是寫不出最佳解是很正常的,如果一題你卡超過一個小時,建議可以參考討論區的最佳解,但是切忌直接照抄別人的解答,因為那可能不是最適合你的方式,比較推薦的方式是你去理解背後的演算法,清楚地知道每一個步驟,再用你自己方式寫出來,這樣即使換了一個程式語言,你應該也可以寫得出來。當你開始發現沒看過的題目你也可以自己想出最佳解,並且實作出來,程式碼也很精簡,那代表你已經成功培養出解題的思維了。
我自己還會做一件事,就是想辦法分辨好的題目跟壞的題目,有一些題目的答案很明顯就只適用於這一題,用一些很特殊且不好理解的方法、實際上工作也不可能用到,這類型的題目我就不會花太多心思在上面,如果真的被考到,我會認為這是面試官的不用心。相反地,有一些好的題目:在觀念上很實用、有好幾種解法、工作上有機會用到或是系列題,這種就很值得練習,比方說 Graph 或是 Design 題就是我很喜歡的類型。
雖然說題數不重要,還是提供我的數據給大家參考,我在寫了 50 題的時候開始安排電話面試,最後一個 Onsite 結束時寫了約 120 題,我是以比較新的題目以及高頻題為主。
最後是行為面試,要再細分的話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 Project Deep Dive,你選一個你最近做過的專案,解釋一下專案內容、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你的角色是什麼、最後的成果以及中間遇到的困難,另一種面試是來判斷你是否符合公司的文化以及價值,衡量你過去解決衝突跟溝通的能力。不管是哪一種面試,只要你好好回顧你過去做過的事情,能夠完整講述前因後果,把自己的故事清楚地講給面試官聽,輔佐一些例子,基本上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遠距面試 #VirtualOnsite
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都在家工作,所以所有的面試包含電話面試都改成線上視訊進行,這個情況至少要到 2021 年的夏天。遠端面試的好處就是你不需要舟車勞頓,時間安排上也比較彈性,但是壞處是跟面試官的溝通比較沒那麼順暢,線上的交流絕對是沒有實體見面來得好,而且有的面試官網路很差,我甚至有遇到差到面試官需要把影像關掉的情況。
另一個要注意的點是,系統設計的面試會需要用到線上白板來畫圖,我自己覺得沒有實體的白板順暢,主要有兩種方法,你可以使用 iPad 搭配 Apple pen,或是用鍵盤滑鼠直接拉,選一個自己習慣的方式,面試前稍微熟悉一下白板軟體的使用,面試也會比較順利。
#DoorDash
第一輪是一個小時的電話面試,前 20 分鐘聊過去的工作經驗以及這個組在做的事,後 40 分鐘 Coding。題目是一道經典的 Hard 題,我對於該題印象很模糊,於是在面試中慢慢想,最後是有跌跌撞撞的寫出來,當時自我感覺良好,面試官給我的感覺也蠻算滿意的,但是隔天還是收到了拒信。事後回想應該是因為這是經典題,所以標準相對高,我並不是一次就寫對,而是慢慢修正,所以相對於其他應徵者表現不算太突出。
#Robinhood
他們家固定有兩輪各一個小時的電話面試,第一輪前 15 分鐘給你一段程式碼,要找到潛在的 bug 並且問你要怎麼修正,後面 45 分鐘 coding,題目比較偏向 Robinhood 工作上會遇到的演算法題。第二輪是系統設計,這是我第一個系統設計面試,微緊張,原本以為表現不夠好,但從 recruiter 那得到的反饋是還蠻好的。
Onsite 出乎我意料只有三輪,一輪 45 分鐘 coding,一輪一小時的系統設計,以及 45 分鐘的 Project Deep Dive,Coding 也比較偏向實作工作上會遇到的問題,面試官提到不用特別在意效能,以實作出來並且跑過測資為主,最後 10 個測資我只過了 9 個,不算完美。接下來兩輪跟面試官都聊得蠻開心的,並且有蠻不錯的討論,最後順利拿到 Offer!面 Project Deep Dive 有個小插曲,面試官到一半網路突然掛了,他後半段只能打電話加入簡直尷尬。
#Coinbase
Coinbase 的面試體驗是所有公司裡最讚的!從面試的流程跟題目都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用心,面試官的平均素質也很好,你可以感受到他們是真心想要認識你這個人,面試過程中對於很多問題都有深入地討論,對於我問的問題他們往往也能給出很好很真誠的答案。
不過他們的面試過程也是最累的,電面是一小時的 Coding,Onsite 總共有五輪,其中居然有兩輪各 90 分鐘的 Coding!你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使用平常的開發環境,並且分享螢幕,題目不是傳統的演算法題,而是要你實作一個小型專案,其中一輪是實作一個小遊戲,另一輪則是實作一個系統,最後要 call Coinbase 的 API,所以對於送出網路請求並且處理 JSON 要有一定的熟悉度才行。整體的面試過程還蠻好玩的,面試官也會幫你,但一輪 90 分鐘真的有點太久。另外有一輪一小時的系統設計,以及各 30 分鐘的行為面試跟 Hiring Manager 面試。總共五輪五小時,中間休息一小時,面完真的氣力放盡了。我對整體的表現還算滿意,沒有一輪有感覺明顯不好,最後順利拿到了 Offer。
#Facebook
雖然 Facebook 都是進去以後再經過 Bootcamp 新生訓練選組,但是應徵的時候就要分不同的 Track,主要的分類有 Product、Infrastructure、Android、iOS 以及 Machine learning,Coding 的部分應該都差不多,而系統設計會根據你選的 Track 而有所不同。recruiter 一直建議我選 Android ,畢竟我的履歷上 Android 還是佔了一大部分,她提到 Facebook 現階段非常缺 Android 的人,不過她也補充說明這不代表面試的標準會比較低就是了。我最後還是堅持選擇面 Infrastructure,這樣對我來說準備起來比較方便,不用再額外花心思準備 Android。
我的 recruiter 覺得我可能也適合面另一個職缺 Production Engineer,於是就介紹了另一個 recruiter 給我,我可以選擇同時面兩個缺,最後如果拿到兩個 Offer 可以到時候再決定。實際聊過以後我還是婉拒了,因為不想花時間準備 Linux System 面試。
我們也聊到了預期的級別,她說以我的經驗我可以選擇面 E5 或 E6,這讓我感到蠻意外的啦,平心而論我認為不管是年資和能力我都還沒有到 Staff Engineer 的水準,不過既然 E6 只比 E5 多一輪系統設計面試,我就大膽地挑戰 E6 了!
Facebook 除了系統設計是一小時以外,其餘的面試都是 45 分鐘,電話面試是一輪 coding,Onsite 總共有五輪,兩輪 coding、兩輪系統設計以及一輪的行為面試。最後 Facebook 給了我 E5 的 Offer,原因是兩輪系統設計一輪還不錯另外一輪普普,沒有達到 E6 的標準。
雖然我最後有拿到 Offer,但我還是必須說 Facebook 的面試體驗蠻差的,面試官給我的感覺是他們不在乎我這個人,只想趕快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地蒐集一些訊號來判斷我有沒有通過,我並不反對有效率地蒐集一些訊號,但是面試是雙向的,作為應徵者的我們同樣也在面試這間公司,面試時我也在看未來我會不會想要跟這個面試官一起工作?而 Facebook 在我的標準裡顯然是不及格的。當然也有可能是我運氣不好,剛好遇到這樣子的面試官,但這也代表 Facebook 對於面試官的訓練不夠嚴謹,導致素質參差不齊,又或者是面試體驗並不在 Facebook 優先考慮的事情,不管是什麼原因,這都是一個警訊。
這個現象在 Coding 面試尤其明顯,面試官就是在看你能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快速寫出最佳解。不過我倒是沒想到在行為面試也會遇到一樣的問題,我的面試官就按著他預先準備好的問題一個一個問,大部分的時間他的眼睛都盯著螢幕在做筆記,我實在是不確定他有沒有在聽我說話,有時甚至還會問我剛剛已經回答過的內容。
除此之外,Facebook 要求在 45 分鐘內解出兩道程式題,通常都是 LeetCode 原題並且要求最佳解,即使這種面試或許對我是有利的 (其中一輪我只花了 30 分鐘就寫出兩題的最佳解,然後我們閒聊了 15 分鐘),但我認為這種填鴨式的面試方式完全不能反應一個人的工作表現,這或許可以招到一定聰明程度以上的人,但是他們不一定是個好的工程師或是很好合作的人。我認為維持這種大考式的 Coding 面試也是一種偷懶的表現,但這個面試形式卻會深深地影響招進去的人的類型,是我的話我會盡量避免跟這類型的人合作,因為我認為思考過程跟溝通比你能不能快速寫出最佳解還要重要。
如果這段文字有冒犯到在 Facebook 工作的朋友的話,我在這邊先說聲抱歉,但這確實是我面試完以後真實的感受。
#談薪水
近年來由於 levels.fyi 的關係薪水變得越來越透明,這對求職者來說是個好事,你可以知道某公司的某個級別合理的薪資範圍在哪裡。如果你對談薪水這個主題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這兩篇經典文章:
1. Ten Rules for Negotiating a Job Offer https://haseebq.com/my-ten-rules-for-negotiating-a-job-offer/
2. How Not to Bomb Your Offer Negotiation https://haseebq.com/how-not-to-bomb-your-offer-negotiation/
我自己談薪水的策略沒有那兩篇文章寫得那麼複雜,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則是誠實,不要假裝你拿到其他公司的 Offer,也不要虛報你其他 Offer 的數字 (即便這個數字是合理的),你可以選擇性揭露你的資訊,對方問到你不想揭露的資訊時,你可以禮貌地說你不方便透露,但絕對不要說謊。
公司在給你 Offer 的時候會考慮到很多因素:年資、面試表現、現在的薪水以及職等、其他公司 Offer 以及其他的面試者等等。這其中大部分資訊我們是不會知道的,比如說每個因素佔的比重、總共有多少面試者、我們在所有面試者裡面的表現如何,而且年資跟面試表現基本上已經確定了,所以實際上你能夠用的資訊就是其他公司的 Offer 或是你現在的薪水以及職等 (當然是要比較高才有用)。
當然最有用的談判手段,就是你拒絕掉這個 Offer 也沒關係。公司招人需要成本,從一開始收履歷、電話面試到 Onsite 面試,他們已經在你身上花了這麼多時間,也給你 Offer 了,所以在這個階段公司也很希望你能加入,除非這是你夢想中的公司,你很怕談薪水所帶來的風險,不然一般來說求職者在這個階段是有比較大的話語權。
另一個建議是請把 recruiter 當成你的夥伴,通常他們是要看業績給獎金的,所以她是跟你站在同一陣線,要幫助你跟公司談出更好的薪水說服你加入。Facebook 的 recruiter 這方面做得很好,她很多資訊都很透明地分享給我,包含這個級別可以拿到最好的 Offer 以及我的面試表現,一開始給我初始 Offer 的時候還告訴我這只是標準包裹,她不預期我會接,整個很 Real!後來給我的 Offer 也比原來的高出了不少,並且我如果下定決心要加入 Facebook 的話,她可以幫我要到這個級別的頂包。
Robinhood 也對我蠻有誠意的,在過程中不斷溝通,安排我跟主管以及同事聊天,有必要的話還可以讓我跟上面的 VP 聊聊,解答我對於 Robinhood 所有的疑惑。後來在得知我有 Facebook 跟 Coinbase 的 Offer 以後,給了一個很有誠意而且超過 Facebook 的 Offer,真的是受寵若驚。Coinbase 給的 Offer 相對前兩家低了不少,而且往上談的空間不高,他們給的理由是他們現在使用的估值是兩年前募資的數字,所以實際上的股票價值遠高於那個數字,而且他們 Refresh 也會給的比較大方,讓你在四年以後薪水不會降。
#最後的決定
我在選擇公司時,通常會考慮三個點,第一個是這個職位本身,我在什麼組、負責的產品、使用的技術、發展的機會以及同事跟主管的做事風格等等,盡可能知道每天工作的樣貌,判斷自己未來的開心程度。第二個是關於公司,我會問自己兩個問題:
1. 公司的文化跟價值我是否認同?人生很短,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在幫跟自己核心價值不合的公司賣命。
2. 我是否相信公司所描述的願景,公司在未來的 5 ~ 10 年內能持續成長並且有好的發展嗎?
第三個是薪資結構,包含了底薪、股票、簽約金、獎金以及 Refresh 等等,來預期未來幾年的薪資。
除了以上三點以外,還得考量到現在都是遠距上工,跟同事以及主管建立感情也相對比較困難,所以在新公司的適應難易度也得列入考慮。在綜合考量之下,我這次還是選擇先留在 Square,或許明年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機會!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按讚拍手,有任何問題也可以在底下留言,或是私訊給我們也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1萬的網紅噪咖EBCbuzz,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來臉書動態充斥著一遍彩虹濾鏡的大頭照 但這樣的現象 也讓大家關注到了另一群在為『平權』而奮鬥著的人們聲音 2015.06.27是地球上人類一個很重要的日子 因為美國最高法院通過了全國同性婚姻平全合法化 讓人類平權歷史往前大邁進 也代表著『愛是唯一』、『愛能戰勝一切』 而臉書也及時製作『彩虹大頭貼...
「lyft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lyft意思 在 矽谷輕鬆談 Just Kidding Tec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lyft意思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lyft意思 在 寫點科普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lyft意思 在 噪咖EBCbuzz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lyft意思 在 不吉利、甚至是邪惡。 中世紀,左撇子常與惡魔連繫在一起 ... 的評價
- 關於lyft意思 在 lyft意思、Lyft、lyft香港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lyft意思 在 lyft意思、Lyft、lyft香港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lyft意思 在 lyft中文的情報與評價,MONEYDJ、YOUTUBE、CNYES 的評價
- 關於lyft意思 在 四騎士主宰的未來: 解析地表最強四巨頭Amazon、Apple、Facebook、Google的兆演算法, ... 的評價
lyft意思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非曲線]黃心穎受惠股,其實係呢隻
本人發毒誓,其實呢篇文係許志安爆鑊當晚寫的。但你知我成日節目掉動,改下改下又冇出,而家先出。
認真的,下面講呢隻先係黃心穎受惠股,讀落去開估。而唔係一仔(282)或者舜宇光學(2382)(禾拉.jpg,明明就係監管收緊咗)甚至UBER(你睇對家Lyft就上完市插到七彩,歸根究底其實鬥燒錢之餘,又冇護城河)
(http://bit.ly/2V1SzxS 成也司機敗也司機,Uber盛極轉衰?)
先講一仔,其實好多朋友嗰度做,甚至有朋友負責搞訂閱呢壇嘢。但我都係照直講。固然咩御姐高重健嗰啲畀人一巴打埋去,時機準到不得了,蘋果使撚學紐約時報咩。冇錯,訂閱制你要有高質內容嘛,咩叫高質?就梗係讀者鍾意睇就高質,而唔係埃汾評點錦湖韓亞賣ASIANA之類。咁肯定黃心穎段片夠晒高質,爭在未夠高清。但,下個月拎啲訂閱數字去交租丫?蘋果向來都多粉絲,但講到錢又係咪咁疏爽?
蘋果一向都多讀者,影響力夠晒大,但,要佢地科水先係難事嘛。我唔會話冇可能,生態變緊,阿叔廿年前上網根本啲友覺得所有嘢都應該免費添。但而家的確多咗好多人,或多或少都畀下錢。聽歌啦,訂閱啦,眾籌啦等等。
到要科水先有得睇黃心穎,啲友肯科幾多,或者蘋果會唔會好似解剖外星人咁斬開十幾截,就假設性問題。不過我見一仔啲朋友十分high,就做個跟班,話畀凱旋大將軍知,Memento mori,你一樣會死(原本的意思,唔係話一仔死),唔好得意忘形開心得咁早。
(回帶講多次呢個故事: 2012年5月19日,我在倫敦出差(其實星期一先出,但搏慒早啲飛去睇埋場波,坐商務添,一程夠你做銀波羅,美好的pre雷曼年代),83分鐘湯士梅拿頂完個彈地頭槌波入網,我已經打埋Facebook Status — 結果呢個Status去到下年先出到)
加上,我個人第一手體驗,蘋果個介面好撚煩下,次次都要再login,我科水睇其他東西完全冇呢個問題喎。我知,友人話你用app就冇呢個問題—我就係唔想用app嘛!咁肥佬黎就係想你用app嘛!咪睇邊個牙力大。但事實即使肥佬黎最鍾意嘅New York Times(所以又唔好怪點解人地針住佢講,因為係佢講先)都唔玩呢味,Financial Times
Economist全部都玩唔到。蘋果得?我有啲懷疑啦。講撚到尾,係呀你有你理由乜乜物物,但我其他全部媒體都冇咁撚煩喎。
至於咩舜宇光學更加係得啖笑,虧啲友寫得出(都係嗰句,如果係朋友或讀者就得罪了,明嘅,搵食啫)。大佬,擺撚明係因為呢單嘢有機會加強規管啦,唔好壞消息當好消息炒好喎。
UBER呢?好似好克制喎,仲未出嚟抽水。你話唔想抽唔識抽一定係假,呢間公司玩公關出神入化。明顯係投鼠忌器驚Backfire。首先好似都未肯定個司機係咪UBER司機,係嘅就樣衰。二來,你估UBER司機啲紀錄又好好咩,唔會裝cam(好似有個裝咗影人對腳),不過會whatsapp你溝你甚至老強你。三來,就上市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真正嘅受惠股啦喎,睇圖你都知。唔係叫你睇入面啲受惠股,係你睇我cap張圖就23個share 三百幾個反應,以本人page嚟講不錯啦。一個下午一張圖,漲粉多過我打十幾篇文(包括呢篇)
你諗下,我當你真係用蘋果app都好。你最初點收到消息?你又點轉畀你老母?你在邊度做法官評點對姦夫淫婦呢?你在邊度睇改圖?眾多堅抽抵死嘅圖,邊度整出嚟?間間公司出嚟抽水,在邊度抽?4月16日下午二時至翌日下午六時,你啲時間用咗去邊?黃心穎落閘,你去邊度放狗咬人?你班水軍白目troll,去邊度轟炸人?你搵上杜德偉蔡一智門口,係點搵?去太古城?
蘋果app?微訊?Snapchat?Telegram?Twitter?(香港有人玩架咩?)
答案:咪又係Whatsapp,Instagram,Facebook。即係小朱,多謝。
今次事件更加令你睇到,Facebook有幾惡,成班平時又Delete又乜 ,有事一樣準時歸隊。
而今次有幸段片去咗蘋果度啫。但下次如果鄭秀文磨馬國明,可能真係條片畀01架喎。咁你蘋果分唔到嘢啦—但,大家一樣都係上Whatsapp,Instagram,Facebook。
(http://bit.ly/2EUseKc 近N年全球最成功收購)
所以朱仔買Whatsapp/Instagram,真係史上最佳收購。
(http://bit.ly/2EQ4gA0 Facebook買ig係N年最佳收購,下一個到Twitter?)
呢段係最近加嘅:剛剛Facebook出嘅業績,一樣強勁。業績後一度升9%。賺少五成唔緊要,最重要係人人繼續上,廣告商繼續落。
(http://bit.ly/2GxtzV4 )即使咩好多不利消息,正如往年三四月爆嘅劍橋醜聞一樣,Facebook實在太強大。你睇業績話按年跌一半,四流評論員就唔理解,嘩咁仲升,假嘅。換著香港要出盈警添。嘩出盈警你仲叫人買。但,too simple啦。話「或被罰50億」。咁呢啲就肯定可信過你講咩國泰「或被罰40億」(仲有冇人提?),因為係公司自己講。但已經撥咗30億備。最重要係,廣告收入一樣勁升,用戶數量一樣升得幾好。後者都仲可以畀人話造假出術,前者冇得呃。咩廣告商恥與為伍,純係你某啲網友嘅妄想症。食藥啦。今年到而家(四個幾月)升咗四成了。
lyft意思 在 寫點科普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覺得他說的很多,簡單幫大家Summary,主要問題只有一個:「PCHome是以傳統模式在經營的廠商」。
因為PCHome是傳統廠商,這件事延伸出了兩個商業上的策略失誤:
1. 對現代國際化的資本市場戰爭不熟悉
PCHome就是傳統開商城抽成的業者,沒有遇過現在的國際新創公司是如何做業務開發的:打國際市場、朝向國際投資人募資、燒募資到的錢搶市占、等把對手擠垮之後再來營利。(Uber、Lyft、中國的滴滴打車目前都是這麼做的)
PCHome在國際資本市場行銷募資這邊的概念沒有蝦皮強,燒的錢都是自己的、不像蝦皮還有募資來的錢,所以... GG。
2. 對千禧年開始的消費者使用品味不熟悉
因為PCHome傳統以來就只是在網站上賣商品而已,別說要做APP了,連網站做到mobile friendly的UI介面都尚待改善。
============
最後,關於詹宏志提到的最後一點: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講對方的語言」。每個時代的新創都有一套新的營運指標,這些指標就是「公司的語言」。例如蝦皮不講月營業額,講的是「年化營業額」,就是把一年之中營業額最高的那個月份直接乘以12。這完全不是PChome的方法,也不是其他已經存在的電商的方法,是蝦皮自己的語言。"
這邊原文沒有講得很清楚,不過我想詹宏志的意思是:PCHome在跟蝦皮那一套學該怎麼跟投資人溝通(嘴砲)。這個語言的作用就是:請再多拿一點錢給我們燒。
不過,畢竟蝦皮至今也還沒有開始獲利,就讓我們靜靜觀戰吧。想想滴滴打車最後還是失敗了,市場上的變數還是很多的。
#24HR真的是個創舉
#商店街如果跑去ICO絕對會賺噴
#為什麼都沒有人談論台灣第一名電商龍頭MOMO
#富邦媒股價超級高
今天聽了詹宏志演講,主題是蝦皮之役,我覺得有必要立刻記錄這一場演講,並寫下自己的心得。
詹宏志每次演講都是這樣,他在解釋一段故事,或是一個想要推廣的理念時,他會用一整個大框架來回顧,而不是開門見山直搗黃龍。一開始你可能會不曉得為什麼他要講這些,但當你聽完一整場,你就會發現前面的鋪陳是有意義的,因為他是前面那些故事,造就了今天的決策。這一場又再次展現了這樣的魔術。
今天的主題是蝦皮之役,投影片主標題是「三十億所追求的...」。他一開始就用「花錢」來破題,但是是講述他年輕時的經驗。在進入遠流之前,詹宏志是個浪人,專門在做出版業在報紙廣告上的投放。套用現在的職業,就是幫大公司買Google或FB廣告的代操者。在他那個年代當然還沒有網路,報紙是少數可以放廣告的媒體。他做的就是收出版業者大把大把的錢,想辦法做到廣告效益最佳化。這裡聽到很有趣的故事,那個年代出版社一次都出五本新書,是為什麼呢?在當時報紙只有三張紙的年代,廣告版面貴,所以出版社都只能買小小的版位,大概就Banner那樣大而已。詹宏志經過多次嘗試,發現這樣一個小的版位,塞四本書的介紹顯得浪費,但塞六本書又太擠,所以最後達到一個最佳解,就是五本書。這就是詹宏志拿了各家出版社幾百萬投放後學到的經驗,而當時的風土民情,是那種「我拿了這麼多資源學會的東西,我就應該教大家,讓大家一起省錢」的憨厚老實,所以漸漸的每一家出版社都使用了他的投放技巧。然後詹宏志又跟我們分享了另一個驚人的故事,這個我覺得金庸迷都會譁然。大家應該都知道現在是遠流在出版金庸的小說,但遠流是怎麼取得金庸授權呢?在當時,金庸的授權握在遠景手上,但出版社都知道遠景有金流上的困難。有一天詹宏志和老闆在飯店遇到金庸,寒暄後金庸突然回頭問他「那你要不要出版我的書」。詹宏志認為金庸是華人文化的指標,如果可以出版金庸的書,那是不可錯失的機會。於是他就立刻寫了提案,去香港見了金庸兩次,兩次都只收到「很好,很好」的回應,卻沒有得到實質回覆。第二次被拒絕後他回到飯店,決定不能再這樣下去。他做了一個很冒險的舉動,他把提案改成「簽約就先給一百萬港幣」。但拿這份提案去,沒有給作者看到實際作為,是不會取信於人的。這時他心想,我必須要把這一百萬港幣直接拿到金庸面前才行。但他哪裡有這個錢?他身邊誰有這樣的錢?而且還是可以立即借給他的。他最後打了一通電話,問了一個有這樣能力,但他不太熟的人,張艾嘉。故事最後就是張艾嘉立刻借了他一百萬港幣,他也順利取得金庸授權,遠流現在可以出版金庸的小說了。但這個故事只是引子,為的是引出他後面要說的重點。遠流好不容易取得金庸的出版權,卻發現遠景因為倒債,隨意讓印刷廠加印數萬本的金庸小說,以非常低價且隨便的方式流入市場。這讓詹宏志非常頭痛,他已經承諾要給作者這麼多版費,是要怎樣跟人家低價競爭?他在苦思不得其解時,邀請了出版界的前輩們,請他們指點迷津。其中一個前輩的話點醒了他:「你為什麼要跟那些盜版的人比?如果是我,我就賣比較貴,並強調我是正版的。」這番話催生了後來一個由詹宏志創造的名詞「典藏極品」,他打造了一套一萬兩千塊的金庸,第一年賣了2000套,就足以支付作者的版費。
這兩個故事到底跟蝦皮之役有什麼關係?詹宏志透過這樣的故事,讓我們體會早期台灣做生意是怎麼互通有無的,在那時大家都還窮困時,創業是會互助的。第二個他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市場有分眾,你不需要去強打對手,而是創造出一個新的東西,做出區別。這跟蝦皮之役的關聯性,到後半段才被體現出來。
接著詹宏志不說古,把重點拉回到「補貼」。但他也沒直接談蝦皮的補貼,而是從過去比較大型的補貼戰役開始說起。他第一個舉的例子是Amazon。他記得很清楚,在當時Amazon寄第一本書到海外的國際運費是4.95美元,但是第二本以後降到1.95美元。當時的他也沒看懂Amazon為什麼要這樣,這不是虧錢的嗎?因為他知道有些郵購業者會故意把商品單價設低,接近零毛利,然後用郵資去賺錢。而Amazon這樣做很顯然不會賺錢,那為的是什麼?後來他從一個訪問中得到答案,而這個答案也成了他日後發展電商的重大觀念。當時Amazon已經打敗所有線上對手,也讓原本的實體書店們都關門大吉了。有個記者就問Bezos,他已經是第一名了,為什麼還要繼續補貼運費?Bezos說,他的對手不是其他電商或實體書店,而是人們的行為。(當時)人們對於網路購物還有點恐懼,只要人們有這樣的恐懼,我的服務再好運送再快價格再低,人們就是不會在我網站上買東西。所以我必須要有實質的動作去降低這個心理障礙,運費補貼就是最直接的做法。這大大影響了詹宏志的思維,從此之後他在電商上的策略不是在想怎樣比別人便宜,而是怎麼去改變人類消費的行為。聽到這裡,我立刻想起我在2010年於清大第一次聽到詹宏志先生的演講內容:
----2010詹宏志在清大談PChome的崛起------
當時他把2000本書放到台灣各地的書店去賣,最後看銷售數據。數 據顯示北北基地區賣出一千本,剩下的一千本賣到"台灣其他地方"。然後,他又在網路上 同樣賣2000本書,數據顯示,1000本是北北基的網友買的,剩下的一千本仍然是"台灣其 他地方"的網友買的。這說明了人們使用電子商務不只是圖方便,而是一種life style, 一種新的生活模式的誕生。他說某年除夕他要求公司仍然要24小時送貨到府,員工不能 回家過年,他當然也得坐鎮公司。他跑去倉庫,看到一個他意想不到的特殊畫面。他看見 46吋的液晶電視,一貨櫃一貨櫃的出去,是幾十台幾百台的數量在賣。他想,可能是因為 大家難得回家過年,才發現家中老母親的電視已經很舊了傷眼睛,還好有24小時送貨到府 ,除夕夜下單,隔天還能幫老母親親自搬裝電視。詹董這才知道,電子商務和24小時送貨 到府這種服務再也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而是開創全新的生活體驗,說不定再過不久,就 可以上網訂晚餐,下了班到便利商店取貨,想吃什麼就點什麼。
-----------------------------
從上述這段演講就可以驗證詹宏志今天所說的,你要挑戰的是消費行為,唯有引發一整個世代的行為改變,才有可能創造更大的市場。
在補貼歷史戰役中,詹宏志也提了京東和滴滴的故事。這兩個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我就不贅述。但重要的是這些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詹宏志在這個地方濃縮了幾個結論,在我看來可以被視為「補貼的奧義」。首先你要看,你補貼所造就的行為是否有持續性。他以早期創辦雜誌舉例。那時創辦一本雜誌,你大概要一個月賣三萬本才會有獲利,否則那是每個月幾百萬在燒的。所以他在創辦【電腦家庭】雜誌時,就先推出49元的賠本價,其實也就是一種變相的補貼。他要先吸引人看到這本雜誌,然後想辦法透過雜誌裡好的內容,讓人們持續購買這本雜誌。當消費者真正持續購買這本雜誌,甚至長期訂閱時,他一開始的補貼便顯得有意義。又或者像滴滴出行一開始更誇張,做雙向補貼,他讓司機載客可以多賺錢,乘客搭車可以減免。到後來所有乘客都不得不用滴滴,否則路邊攔不到車。而所有司機也都只能用滴滴,否則搶不到客人。滴滴當初看似瘋狂無底洞的補貼,現在看來就是有意識的作為,他改變了人們的行為,使App叫車這件事變成持續的動能。
有意識的補貼,會養成行為的改變,進而引發大規模的成長。
介紹完補貼的歷史和奧義,演講終於來到今天的主題-蝦皮之役。其實從2016年底,PChome就注意到蝦皮了。一開始是5/20 PChome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網路攻擊,但是那時正值露天準備在香港上市,詹宏志和公司主管們不敢輕舉妄動。後來陸陸續續還是有小波攻擊,但詭異的是這些攻擊都沒有勒索什麼,反倒像是暗處有個人在試探PChome有多大能耐。年底時,詹宏志身邊開始有人跟他說「欸我小孩都在用蝦皮」,詹宏志當然知道這代表什麼意思,就像當爸媽都入侵Facebook時,就是孩子離開Facebook的時候了。所以他立刻檢查所有數據,包含露天、商店街、24h。但數據都沒掉啊,是啦,的確是少了一些成長的動能,但實質上PChome並沒有被搶走什麼呀。雖說如此,這件事對詹宏志來說還是如芒刺在背,他不能在準備露天上市時,又同時處理這個燙手山芋,他知道自己必須專心面對。於是他決定暫緩上市,反正露天上市不是因為急需用錢,而是要成為一個台灣創業者的榜樣和希望,這件事晚點再做也無妨。暫緩上市當然是個大消息,於是就有記者採用「小蝦米蝦皮拌倒大鯨魚,PChome暫緩上市」大做文章。蝦皮也是夠厲害,那篇報導出來後,他們立刻打蛇隨棍上,所有操作都繞著這個主題走。突然間所有人都開始抱怨PChome介面好老舊、流程很爛,蝦皮又順暢,還有補貼,儼然是新時代的神。詹宏志說,這個狀況你是完全沒辦法防禦的,因為敵人吸引的不是你原本的客群(是你客群的孩子XD),所以也沒有防禦可言。只有攻擊,才是最好的防禦。但是他不可以拿露天來攻擊,因為露天的營業額是蝦皮的幾十倍,蝦皮花1億補貼,露天就得花10億。領先者回頭打追趕者是不明智的,你應該要做的,是拿一個比他小的新角色,不怕輸、不怕打,正面去跟他拚搏。於是詹宏志就派出商店街去跟蝦皮PK。
蹦!是不是連回到剛剛講的金庸事件的啟發了。這就是我最一開始說的,詹宏志演講的魔法。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蝦皮和商店街開始了免運的補貼戰,也開始了這三十億的花錢經驗。詹宏志說,第一個月他根本花不到300萬,這很悲慘,等於你要補貼,大家都還懶得理你。但是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大家都發現兩邊在打補貼戰,這時的消費者毫無忠誠度可言,每當要買東西,就去比哪邊補貼的多。到2017年12月,商店街的補貼來到9億,聽起來超可怕,但你要想,代表這個補貼戰為商店街帶來幾百億的營收,才會產生這9億的補貼。所以某方面來說,補貼還比行銷來的踏實。行銷有可能只打動部分的人,而那部分的人又可能只有一半的人會去真正消費。但補貼就是有消費才會發生,是扎扎實實帶來盈利。
好,但其實詹宏志的重點不是這場戰爭誰贏誰輸(好像也還沒結束?)。他今天要帶給大家更重要的兩個思維,快速取得行為和集資的重要性。今天蝦皮為什麼要跟PChome打補貼戰?因為蝦皮要快速取得台灣消費者「用App購物」的行為。為什麼要取得這樣的行為,因為蝦皮的目標市場是所謂的「大東南亞」,也就是東南亞加上台灣。比起其他東南亞國家,台灣的電商市場是成熟的,消費者已經可以接受線上購物,所以蝦皮在台灣推廣用app購物是相對容易的。有了台灣成功的經驗,他就可以向投資人保證他也可以在東南亞其他國家取得一樣的成功。而這樣的成功,最後帶來的市場份額會是非常非常巨大的。當你有了「6億人口的行為改變」作為最終目標,你在台灣投入的這幾十億補貼就顯得CP值很高,而這就是剛剛他說的「有意識的補貼」。好,即便你看到未來性,你知道補貼是個有意義的投資,但你哪裡來的錢可以燒?詹宏志帶出另一個重點,就是「現在正在快速取得行為改變的新創事業,從不停止集資」。像滴滴、Airbnb,甚至是阿里巴巴,融完一輪又立刻找下一輪的買家,儼然集資才是公司最主要的業務。蝦皮就是這樣的公司,他們不斷用剛剛大東南亞的偉大的夢在集資,集資不只是因為缺錢,更是因為要把市場上有的錢都收到自己口袋,讓競爭對手沒有錢。唯有持續不斷的集資,才負擔得起補貼戰,也才能成功快速取得行為改變,最終吃下一整個市場。
會後有人問詹宏志,最後悔做過什麼決策?詹宏志說,太晚重視資本市場,是他最大的後悔。他在.com泡沫後那幾年,只要公司有賺錢,就是把紅利發給股東,他要讓股東知道網路公司也會賺錢,他要建立股東信心。但他現在回想起來,這不是一間成長型公司該做的事,他應該要盡量把錢都留在公司,讓公司繼續成長。集資這件事也是,如果他早一點重視資本市場,就可以建造像蝦皮那樣大的夢,吸引投資人,早在對手長大前,把市場上的錢都吸收進來,不讓別人有機可趁。資金線的思考是詹宏志在補貼戰後最大的收穫,雖然是經過慘痛教訓才學來的,但永遠不嫌晚。
最後我想特別留一段來說明我覺得今晚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想像你的對手怎麼思考」。詹宏志為什麼可以看出蝦皮的目的和策略?因為他很努力的把自己塞到蝦皮的角度,試著揣測蝦皮的想法。具體要怎麼做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講對方的語言」。每個時代的新創都有一套新的營運指標,這些指標就是「公司的語言」。例如蝦皮不講月營業額,講的是「年化營業額」,就是把一年之中營業額最高的那個月份直接乘以12。這完全不是PChome的方法,也不是其他已經存在的電商的方法,是蝦皮自己的語言。於是詹宏志把公司內部所有名詞都改成蝦皮用的。一開始你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要講這些年化營業額啊什麼的,但講著講著,你大概就會開始理解對方的邏輯是什麼,又是怎麼想的。我會後又跑去問詹宏志先生,要怎麼樣培養「看懂對手」的能力。詹宏志先生說這沒有捷徑,就是點點滴滴的累積。你要去聽他講的每一句話,推敲他的含義,去看他做的每個決策,背後代表什麼意義。而用他的語言,就是認識對手的第一步。我想這是我這場演講最大的收穫。
上一次紀錄詹宏志的演講已經是8年前的事了,現在回頭看那邊紀錄,還是覺得醍醐灌頂。今天再次被詹宏志的宏觀和幽默給教化了。深深覺得活在一個這樣的年代,有這樣睿智的前輩演講可聽,是我莫大的福氣。希望未來還可以再有機會紀錄詹宏志先生的演講!
8年前的演講心得:https://www.ptt.cc/bbs/toberich/M.1292517472.A.0C2.html(不知為何失效了,請見下方網址)
http://huangyishiuan.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18.html
lyft意思 在 噪咖EBCbuzz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近來臉書動態充斥著一遍彩虹濾鏡的大頭照
但這樣的現象
也讓大家關注到了另一群在為『平權』而奮鬥著的人們聲音
2015.06.27是地球上人類一個很重要的日子
因為美國最高法院通過了全國同性婚姻平全合法化
讓人類平權歷史往前大邁進
也代表著『愛是唯一』、『愛能戰勝一切』
而臉書也及時製作『彩虹大頭貼濾鏡(Let's Celebrate Pride)』程式
讓全球的用戶慶祝這個歷史的一刻
沒想到全球民眾紛紛響應
連白宮的主頁大頭也紛紛換上了『六彩繽紛』的彩虹濾鏡一起慶祝
這股彩虹旗旋風不僅讓一般民眾瘋狂
也讓許多科技品牌
如Twitter、Tumblr、Spotify、YouTube、Vevo、MTV、HTC紛紛換上了彩虹旗LOGO
這樣的全球社群效應
讓人看到全世界充滿著愛的超高能量
但是你知道這個代表同志的彩虹旗(Rainbow Flag)裡的六個顏色
分別代表著什麼意義嗎??
網路上有著許多不實的註解
就讓我們來告訴你
彩虹旗的紅、橙、黃、綠、紫各代表什麼意思吧!!
【訂閱Youtube頻道】
噪咖EBCbuzz ►► http://bit.ly/1d923MR
【噪咖強打精選】
魯蛇辦公室系列►► http://bit.ly/1Fn2DjE
那個人系列►►http://bit.ly/1FtmTy8
內有羊蔥系列►http://bit.ly/1KNRaym
【按讚Facebook粉絲頁】
噪咖EBCbuzz►► http://on.fb.me/1eevkXo
最幽默有趣的生活娛樂內容《噪咖EBCbuzz》上菜嘍!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hsmfRuZ2a0/hqdefault.jpg)
lyft意思 在 lyft意思、Lyft、lyft香港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lyft意思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joug也提到Steam創辦人解釋「為何禁區塊鏈遊戲, NFT」: 粗糙又充斥詐騙、數百倍波動性令人惱怒數位遊戲 ... ... <看更多>
lyft意思 在 lyft意思、Lyft、lyft香港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lyft意思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joug也提到Steam創辦人解釋「為何禁區塊鏈遊戲, NFT」: 粗糙又充斥詐騙、數百倍波動性令人惱怒數位遊戲 ... ... <看更多>
lyft意思 在 不吉利、甚至是邪惡。 中世紀,左撇子常與惡魔連繫在一起 ... 的推薦與評價
左撇子被認為不吉利!! 左撇子一詞早源自撒克遜的單字「lyft」,意思是軟弱、不吉利、甚至是邪惡。 中世紀,左撇子常與惡魔連繫在一起。 20世紀有左撇子的學生被迫改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