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短評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Our Youth in Taiwan | ★★★★
或許我們不該嘆息台灣的社會為什麼如此混亂,而是該慶幸我們這個社會還能讓不同人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去年我親眼見證了本片導演傅榆,在金馬獎上所謂的「台獨宣言」;也透過不少影片簡介,知道這部紀錄片的內容是記錄有關太陽花學運中的陳為廷,以及淡江大學的來台陸生蔡博藝,兩人在台灣社運圈所做的事。但直到今日,本片在院線檔期上映,我才親眼欣賞了這部紀錄片完整的樣貌。我認識到它並非因為記錄這富有話題性的兩人而得到最佳記錄片的肯定,也並非炒作兩岸議題或是偷渡台獨理念而受到矚目;反而是透過這兩人的變化,從原本「預期」記錄社運「應該」有的內容,轉變成為反思「民主」和「人」的本質,讓這部紀錄片更具有思考觀點,以及關心時事的溫度。
它其實深入了台灣多元化社會的樣貌,並傳達了台灣民主化走到今日,人們所期盼的政治,似乎永遠都只是期待一位道德完美的超人,能夠帶領群眾走向美好的未來。反而以一種依賴的心情,讓越來越多人對政治失望。
政治不該讓人避而不談,甚至不該讓人逃避。《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似乎讓我們看到了兩個出生背景不同的人物,卻有著一樣參與政治的熱情,和期盼改變現況的渴望。我們或許能夠好好想想,「政治」二字什麼時候變成我們不敢面對的東西?也從什麼時候變得冷血無情?在這些青年身上,我看到了我們漠不關心,卻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政治。也許每個人都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去關心,哪怕只有1%的力氣;我們也不用期盼有人必須用100%的力氣去代表所有人去參與政治。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給我一種在理性絕望中,存在著不理性的希望。或許我們看到陳為廷因為學運爆紅,被拱上神壇後再被狠狠拉下來;也或許看到蔡博藝滿腔熱血地參與學生選舉,卻因為國籍問題而黯然退場。但我們依舊能夠透過他們所做過的事情,認識到台灣的政治環境,不正是這兩個人的縮影嗎?換句話說,哪位政治人物的生涯不是這樣?一種不斷重複的惡性循環。
我喜歡本片最後找回陳為廷和蔡博藝兩人,回頭看看導演初剪的紀錄片內容。影片到次,似乎也做出了一種另類的循環,期待這兩人能夠找回當時充滿熱情的精神,讓這個紀錄片劃下完美的句點。但看到這邊,我們觀眾不免也是預期看到這部紀錄片,在記錄這兩人的心路歷程能有個Happy Ending。當兩人說出「這不也是一種綁架」時候,我們才驚覺,原來這部紀錄片記錄的主要觀點,應該是台灣在民主這條路上的改變,而並非只是這兩個人的傳記故事而已。
如此充滿張力的觀點翻轉,說是衝擊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它就真的呈現了我們一直以來在政治上的「捧殺」:先「捧」再「殺」的戲碼。我們能夠在片尾看到兩人確實變得不一樣了,「青春」二字似乎不再是這兩人的代名詞,而是變得更加「成熟」,懂得在多方嘗試的選擇中,找到更加明確而且更深入的目標。或許我們都一樣,放眼台灣也是。在經歷過這些社會運動後,我依舊相信台灣會變得不一樣,只要我們不是放棄,持續關心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冷漠,永遠都是最可怕的毒藥,不是嗎?
台灣上映日期:2019.04.12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ouryouthintaiwan
#七日印象 7th Day Film 七日印象電影有限公司
#我不是工讀生
#我是你的好朋友
#XXY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