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專訪計畫 #OutwardBoundTaiwan專訪 #不純的戶外體驗最純正的內省旅程|≡
「我希望有一天,Outward Bound的大家全部都沒有生意」
--外展(Outward Bound)創辦人Kurt Hahn
⊿ ⊿
Outward Bound Taiwan更重視學員,以諮商的形式,探討學員背後到底想從這趟旅程中得到什麼,換言之,珍貴的價值來自於旅程所帶給人們的省思,也許,比起攀登玉山,高空繩索或是溯溪的挑戰更能成為茁壯的沃土,以量身打造的旅程,提供全面的計畫、提供一個發想,透過對話開發的形式,在前行的起點,思考自身所追求的冒險背後所蘊藏的價值。
當然,比起一般的旅行社來說,Outward Bound Taiwan對於戶外活動的認真程度更為令人敬佩,社內一直維持至少一比六的人力配置,完美詮釋小班制,精緻細膩的帶隊模式。而最令一般大眾在意的裝備問題,也替學員設想周到,參加旅程的所有人,都能借用適合自己的裝備,不用發生可能久久參加一次戶外活動,考慮購入的成本而卻步的遺憾。
很多人把Outward Bound Taiwan視為專職於極限運動的旅行社,其實一切不然,Outward Bound Taiwan更像是一間短小精悍的「學校」,透過對話的形式,型塑學員們與旅程的真實模樣,重點一直都是,你可以從山巔海嶺帶回家什麼,那些曾經飄渺無法捉摸的意義,最後牢牢的深藏在內心裡。
馬上閱讀全文:
https://reurl.cc/62Mzjk
⊿ ⊿
特別感謝
Outward Bound Taiwan
大稻埕 大藝埕
鄉藝埕
udn.com 聯合新聞網
⊿ ⊿
outward裝備 在 賴叔閱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對上一次行山係幾時呀?
我唔係啲咩山系男生,如果唔係咩公司 team building 搞事,我連龍脊都唔會行。講到明係 team building ,路線當然係合家歡,廿歲到六十歲都 manage 到嗰隻,同「崎嶇」兩隻字拉唔上關係。
時光倒流十零年,我新加入某公司。咁有啲公司就好興夾你去 outward bound 呢啲 adversity training programme ,目的來來去去都係要擴大參加者嘅 comfort zone ,提升大家面對逆境嘅能力,為日後返工畀人屌柒到無地自容做好準備。
咁呢個 programme 就要攀山涉水嘅。地點係西貢雙鹿石澗。簡單講,一個盆地,一個水池,向前行就係上山, 45 – 60 度斜角上嗰隻。除非你著對鞋十分抓地,否則手腳並用甚至游繩上去係無可避免嘅。
時值乾燥嘅冬季,上山嘅斜坡沙石相當鬆動 (濕立立反而會漿住) ,我上到半路喺度諗,如果一個唔小心撻撚咗落去,會唔會冇命架?冇命一件事,柒到見報又另一件事喎。「見習生野外培訓時不慎墮坡」,死唔去但柒一排都好麻煩。
與此同時,身邊嘅教練/導師已經好撚從容地行到接近山頂,唔止唔使用手四腳爬爬,仲幾乎瀟灑到可以叉住腰上去。我知,阿導師係返呢份工,個瀑布有幾多條水柱佢都可能數過啦,點樣上去真係唔係問題。
咁我唔係丫嘛。我文員仔嚟架咋。
結果,長痛不如短痛,我都係拿拿聲擒上去,冇再喺山腰度思考人生。
如果你問我,以後仲會唔會挑戰呢一段上山路,我會 say no 。古諺有說「沒有人會走過同一條河」 (“You can’t step twice into the same river”, Heraclitus of Ephesus),我老作「冇人會爬同一座山兩次」。即使下次再去雙鹿石澗同千絲瀑布,氣候、裝備、伙伴都已經唔同晒。最緊要係,心態、心境、心情都唔同咗。
退一萬步講 (我成日都好疑惑會退到去邊度,即係,中環退到去北角?) ,人生其實都係一條雙鹿瀑布,每一個階段你都未經歷過,到底係咬著牙關過,驚天動地愛戀過,抑或符符碌碌滾動過,你都只會事後先至知道。
不過行山有個好處,係你至少可以縮沙,行返去西彎亭搭車走,自我催眠當冇挑戰失敗。人生,唔得。一係,好柒咁撻返落嚟,一係,漂亮行下去,直到過關。
仲記得我久唔久就攞出嚟引用嘅《一代宗師》電影對白嗎? (喂你唔怪得我成日引用王家衛架喎。咁人哋啲嘢係得丫嘛。起碼得過葉念琛先啦下嘛?)
梁朝偉飾演嘅葉問話:「我四十歲前未見過高山。」
章子怡飾演嘅章若梅話:「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後身。」
無論大家幾耐冇出山,每一日嘅為口奔馳、營營役役,實際上都係跑緊山。你未見過,唔等如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喺呢個 context 之下,原本無厘啦更嘅事情,忽然就打通晒,明晒。
「披起一些傷痕回家 笨亦是我選擇
不要怕 只等過去過去吧
不要怕 可知有我愛我嗎」
outward裝備 在 神學是粉紅色的秋 theologia autumnitas rosea est - 陳韋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恩賜的重點不是能力〉
作者:陳韋安
「如果你不運用你的恩賜,上帝就會收返㗎!」這是我初信主時候聽過最恐怖嚇人的一句話——感覺猶如超級英雄失去超能力一般——狼人失去他的再生能力;蜘蛛俠頓然射不出蜘蛛絲;司琴突然彈琴彈得不好;講道的人從此講道沒有能力;寫信仰專欄的人從此寫不出文章...... 非常可怕。
同時,有趣地,「恩賜」卻同時成了華人教會獨有的「社羣內部語言」,情況就如「相交」、「喜樂」、「裝備」等詞彙一樣。「這位弟兄很有恩賜。」這句話翻出來,大概就是「這位弟兄很有才幹」的意思。當然,華人教會非常避忌「才幹」這字,因為教會一直鄙視個人能力,強調一切都是從上帝而來的。
因此,「恩賜」被華人教會理解為上帝所賜予的、人所擁有的特殊能力(ability)。當然,強調恩賜是「上帝所賜予的」、是「人所擁有的」、是「能力」都不是錯的。然而,焦點卻完全放錯了。
德國新約神學家 Ernst Käsemann 於1960年寫了一篇非常重要的論文,名為 “Amt und Gemeinde im Neuen Testament”(中文翻譯為〈新約的職事與羣體〉)。Käsemann 的論文破天荒地重新反省「恩賜」的問題:
1. 首先,恩典(charis)、禮物(charisma)、恩賜(charismata)三者不可分割。
2. 上帝的恩賜(禮物)從來都只有一件,就是羅6:23 所說的:上帝的恩賜就是在主基督耶穌裏的永生。
3. 因此,保羅所講的「屬靈恩賜」(charismata)從來都不獨立於這上帝的禮物(charisma)——我們沒有永生以外的恩賜,任何所謂「屬靈恩賜」都是源於這永生的恩賜。
4. Käsemann 發現,在林前12:4-11,恩賜(χαρίσματα)、服侍(διακονία)、功能(ἐνέργημα)三者被互相交錯使用;在羅11:29與林前7:7,恩賜也與「選召」與「召命」相提並論。
5. 另外,林前12:2 開始,保羅明顯對哥林多教會錯誤的恩賜觀(pneumatika) 作批判:恩賜不是「肉眼可見的上帝恩典能力」(the power of grace becomes visible)。保羅反對將「恩賜」神祕化與特殊能力化。
以上的聖經研究有何暗示呢?答案是:恩賜的重點不是能力的施予,而是基督徒對上帝永生恩典的回應與服侍。
恩賜的焦點是付出與服侍。服侍(διακονία)不只是恩賜的結果,更是恩賜的外在表現(outward form)與恩典的實現(realization of grace)。所以,恩賜不是上帝所賜下的「超能力」,而是基督徒作為一個人——藉着自己的經驗、天份、能力、時間——這些上帝所賜予的一切,回應在基督耶穌裡所得着的永生恩賜。無錯,這「恩賜」是「屬靈恩賜」,因為它是聖靈所賜的。不過,我們更要知道,我們整個基督徒生命本來就是源於聖靈,生命與恩賜從來不可劃分。因此,恩賜不是特殊能力,卻是基督徒整個生命的付出與擺上——羅12:6 所講的「恩賜」,永遠離不開羅12:1 的「將身體獻上,成為活祭」。
回答一開首的問題:「如果基督徒不運用上帝的恩賜,上帝會收回嗎?」答案是「會」。不過,原因不是超能力般的失去。恩賜的重點不是能力。沒有運用的「恩賜」,不是失去了,而是它根本就不是「恩賜」了。
(歡迎轉載)
神學是粉紅色的秋 theologia autumnitas rosea est - 陳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