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開放美豬、放寬美牛進口:叩關雙邊貿易協定】
蔡英文總統於8/28做出重大宣布:「訂定進口豬肉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安全容許值,並放寬30月齡以上美國牛肉進口。」這件事情的目的,100%就是為了台美雙邊自由貿易協定(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 , BTA)談判。
▍美豬美牛是台美貿易談判的前提
過去兩三年來,美國國會陸續通過一系列友台法案,包括增加雙方高階官員交流的《台灣旅行法》、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台北法案》,又或是挺台參加軍演的《台灣保證法》的提出,可以發現台美關係在不同領域中深化的跡象。然而雙方在經濟的交流上一直未有所突破,而台灣也遲遲無法加入區域經濟組織。事實上,台美之間多年以來(至少可以追溯到2003年)一直有要談貿易協定的嘗試,但最大的卡關就是在於美國豬肉和牛肉的出口問題。在這些友台法案通過之餘,國會成員們也很關心台美貿易協定的談判,例如在2019年底時,超過三分之一眾議員寫信給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敦促」啟動美台雙邊貿易協定談判。
美豬美牛議題很顯然就是談判的前提,而且是從陳水扁政府時期就開始在爭論了。這幾年在美國的智庫研討會場合(例如去年蔡總統過境美國時的視訊連線會議),只要一談到這個議題,就一定會被美國人問到台灣到底何時要開放、並質問說台灣到底有沒有想要簽自貿協議。
但我們的官方回應都是千篇一律:「國內需要再溝通」。這些空洞的樣版回應常常讓身為聽眾的我們,聽了都覺得無比尷尬。美豬美牛議題實在拖了很久,而且說真的,現行法規要求進口豬肉必須要萊克多巴胺「零檢出」這樣的門檻,從國際標準來看是站不住腳的。
美國貿易代表署的《2020年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當中,即明示台灣不讓美國豬牛進口,是一個不合理的「非關稅障礙」,而台灣的做法既不符合國際標準也未遵守美台雙邊協定。甚至在前陣子,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Lighthizer,也是負責對中國貿易談判的代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直接提到,台美FTA一直都有意願要談,但台灣遲遲無法開放美國豬牛進口,是一個最主要的先期障礙。
▍美國行政部門的熱烈反應
而這次我們可以看到,在蔡總統宣布之後,國務卿蓬佩奧和國務院發言人都很快地發文回應,反應非常即時熱烈。
新聞:「蓬佩奧(Mike Pompeo)今天推文(https://pse.is/sfh9q)表示,美方歡迎蔡總統放寬美豬美牛進口限制,這項舉措為美台雙邊進一步經貿合作打開大門;他最後並讚許蔡總統的領導力。」發言人歐塔加斯(Morgan Ortagus)說(https://pse.is/rqglf):「蔡總統在移除美台長年貿易障礙所展現的遠見與領導力,為雙邊進一步經貿合作打開大門。」美國農業部長桑尼·帕度 (Sonny Perdue)也發文(https://pse.is/tnrhr)指出,這是台美關係當中重要的一大步。白宮國安會在剛才(台灣時間28日晚上)也發文了。
*目前各大部門都在放煙火,農業部、商務部等單位都發了文,副總統Pence也發文了,當然還有一票國會議員。我們補充在留言區。從這點來看,開放美豬美牛,肯定是已經談很久了。
而且重點是:這件事情是跨黨派引起矚目!民主黨的幾位重要策士也發文表達支持。智庫界的反應也很快,已有多個智庫發表正式聲明,且呼籲美國政府應盡速行動,加速貿易協定的談判。
從各方反應來看,開放美豬美牛這件事情對美國政策界菁英們來說是一件大事!
除了行政部門的熱烈反應,國際媒體的報導(例如華爾街日報:https://pse.is/v8y7m)也都是直接講說:「此舉動是移除了台美貿易談判的障礙」。
*接下來就看美國貿易代表署的態度了。
▍為何是現在開放?
目前台灣是美國的第十大貿易夥伴,第七大的農產品出口市場;美國是台灣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二大出口市場,第三大進口市場),如果能夠簽訂雙邊貿易協定,這個經濟效益自然不在話下。尤其在現在中美貿易戰以及不斷升高對抗層級的狀況下,台灣已經接收了很多從中國撤出的訂單(Bloomberg等媒體皆報導,台灣和越南是中美貿易戰下的大贏家),以及開始有更多的國外投資。
台灣過去不管是哪黨執政,莫不把台美貿易協定當做首要的目標之一,尤其期待能夠由美國來突破中國的外交封鎖,打入更多區域性的貿易協議。與美國洽簽BTA理應是台灣各黨派的共識才對。
至於,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時刻宣布要開放呢?我們認為有幾個明顯的因素。首先,台灣才剛從口蹄疫疫區除名,豬肉可以開放出口了(有更多的外銷管道,讓豬農比較不擔心市場被取代)。
第二,先前擋住了非洲豬瘟,保護了本土豬肉產業(維持住消費者對豬肉市場的信心,讓豬農的生產量不被打擊)。以上這兩個因素都可以緩解開放美豬進口,對本土畜牧業所帶來實質和心理層面的衝擊。
第三,目前政府的滿意度夠高,陰德值累積得夠,可以來衝一波需要燃燒大量政治資本的事(而且距離下次選舉還有一段時間)。
第四,現在台美關係顯然是處在相當好的一個狀態,此時不衝一波貿易談判,更待何時呢?
▍小結:國內政治衝擊需要好好面對
在國際政治當中,各國面臨的狀況都是「雙重賽局」,即是指各國政府必須要面對國際上的互動對象,也需要面對國內的民意。自由貿易的本質就是會創造出經濟上的贏家和輸家,本質上就是一種不同產業區位因素的「交換」,所以政府本來就需要去處理開放貿易所帶來的衝擊。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政府提出了百億農業發展基金、推動更清楚的產地來源標示這些措施,目的就是要降低豬農所受到的打擊。
台灣的養豬業年產值有超過七百億台幣,目前整體消費市場將近九成的豬肉是自產的,開放美豬的衝擊當然不小。不過說真的,美國豬肉實在非常不好吃(跟宰殺的方式有關),未來開放進口後,會影響到的市場應該是以價格導向的低價市場,但若是以品質和美食取向的市場是不會受到影響的。
事實上,台美自貿協議(FTA/BTA)會帶來的衝擊還有很多,光是畜牧業來看,雞農受到的打擊也是很值得注意(雞肉開放進口已經很多年)。而且不只是農業這塊,其他產業受到的影響可能會不小。不過,在台灣其實很少有人在討論自由貿易背後代表的「新自由主義」所影響的社會與經濟秩序,人們對貿易協定的支持度是相當高的。
最後,對於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稍早的表示:「民进党当局为政治目的执意开放有问题的美国农畜产品进口,损害岛内民众的健康福祉,借机换取外部势力对“台独”势力的支持,势必遭到两岸同胞的坚决反对。」我們有些許的困惑,畢竟中國不是才在今年的一月承諾向美國開放含有瘦肉精的豬肉牛肉?不過,我們也很高興中國終於意識到「民意」以及「民眾福祉」的存在,但若他們能以身作則注重國民的民意展現,這樣的話想必才會有說服力!
註:台灣原本就有開放30月齡以下的美國牛肉進口,瘦肉精容許值是10ppb(目前美牛佔國內牛肉市場的46%)。這次將開放30個月齡以上的牛肉進口。豬肉方面原本是完全不容許瘦肉精,接下來將修改上限為:肌肉、脂肪10ppb,腎臟90ppb,肝臟40ppb。
同場加映:
中美貿易戰之下,美國要求中國多購買農產品。近來因為要檢查到底第一階段協議(Phase one deal)的執行狀況,中國大買美國牛肉。不過,8/28新聞指出:「今年目標為770億美元,但目前完成金額還不到一半,其中,協議規定中國須購買美國農產品達365億美元。但今年上半年,美國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僅73億美元。」
--------
下一步觀察重點:USTR美國貿易代表署的態度。
美台商會主席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講的是關鍵:"The sticking point will be USTR, which has opposed expanded trade ties w/ TW since at least ‘16. They also place more importance on the PRC trade relationship, & falsely assume that they must choose between the two."
本文已整理並發表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9843
✨ 支持獨立內容,贊助觀測站:https://pse.is/MG557
🎙 收聽觀測站podcast:
➤ SoundOn:https://pse.is/QSLXX
➤ Spotify:https://pse.is/RCQ2K
➤ Apple:https://pse.is/R2RXV
➤ Google:https://pse.is/U4JMN
➤ Youtube:https://pse.is/QSM4H
pence台幣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開放美豬、放寬美牛進口:叩關雙邊貿易協定】
蔡英文總統於8/28做出重大宣布:「訂定進口豬肉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安全容許值,並放寬30月齡以上美國牛肉進口。」這件事情的目的,100%就是為了台美雙邊自由貿易協定(bilateral trade agreement , BTA)談判。
▍美豬美牛是台美貿易談判的前提
過去兩三年來,美國國會陸續通過一系列友台法案,包括增加雙方高階官員交流的《台灣旅行法》、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台北法案》,又或是挺台參加軍演的《台灣保證法》的提出,可以發現台美關係在不同領域中深化的跡象。然而雙方在經濟的交流上一直未有所突破,而台灣也遲遲無法加入區域經濟組織。事實上,台美之間多年以來(至少可以追溯到2003年)一直有要談貿易協定的嘗試,但最大的卡關就是在於美國豬肉和牛肉的出口問題。在這些友台法案通過之餘,國會成員們也很關心台美貿易協定的談判,例如在2019年底時,超過三分之一眾議員寫信給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敦促」啟動美台雙邊貿易協定談判。
美豬美牛議題很顯然就是談判的前提,而且是從陳水扁政府時期就開始在爭論了。這幾年在美國的智庫研討會場合(例如去年蔡總統過境美國時的視訊連線會議),只要一談到這個議題,就一定會被美國人問到台灣到底何時要開放、並質問說台灣到底有沒有想要簽自貿協議。
但我們的官方回應都是千篇一律:「國內需要再溝通」。這些空洞的樣版回應常常讓身為聽眾的我們,聽了都覺得無比尷尬。美豬美牛議題實在拖了很久,而且說真的,現行法規要求進口豬肉必須要萊克多巴胺「零檢出」這樣的門檻,從國際標準來看是站不住腳的。
美國貿易代表署的《2020年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當中,即明示台灣不讓美國豬牛進口,是一個不合理的「非關稅障礙」,而台灣的做法既不符合國際標準也未遵守美台雙邊協定。甚至在前陣子,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Lighthizer,也是負責對中國貿易談判的代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直接提到,台美FTA一直都有意願要談,但台灣遲遲無法開放美國豬牛進口,是一個最主要的先期障礙。
▍美國行政部門的熱烈反應
而這次我們可以看到,在蔡總統宣布之後,國務卿蓬佩奧和國務院發言人都很快地發文回應,反應非常即時熱烈。
新聞:「蓬佩奧(Mike Pompeo)今天推文(https://pse.is/sfh9q)表示,美方歡迎蔡總統放寬美豬美牛進口限制,這項舉措為美台雙邊進一步經貿合作打開大門;他最後並讚許蔡總統的領導力。」發言人歐塔加斯(Morgan Ortagus)說(https://pse.is/rqglf):「蔡總統在移除美台長年貿易障礙所展現的遠見與領導力,為雙邊進一步經貿合作打開大門。」美國農業部長桑尼·帕度 (Sonny Perdue)也發文(https://pse.is/tnrhr)指出,這是台美關係當中重要的一大步。白宮國安會在剛才(台灣時間28日晚上)也發文了。
*目前各大部門都在放煙火,農業部、商務部等單位都發了文,副總統Pence也發文了,當然還有一票國會議員。我們補充在留言區。從這點來看,開放美豬美牛,肯定是已經談很久了。
而且重點是:這件事情是跨黨派引起矚目!民主黨的幾位重要策士也發文表達支持。智庫界的反應也很快,已有多個智庫發表正式聲明,且呼籲美國政府應盡速行動,加速貿易協定的談判。
從各方反應來看,開放美豬美牛這件事情對美國政策界菁英們來說是一件大事!
除了行政部門的熱烈反應,國際媒體的報導(例如華爾街日報:https://pse.is/v8y7m)也都是直接講說:「此舉動是移除了台美貿易談判的障礙」。
*接下來就看美國貿易代表署的態度了。
▍為何是現在開放?
目前台灣是美國的第十大貿易夥伴,第七大的農產品出口市場;美國是台灣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二大出口市場,第三大進口市場),如果能夠簽訂雙邊貿易協定,這個經濟效益自然不在話下。尤其在現在中美貿易戰以及不斷升高對抗層級的狀況下,台灣已經接收了很多從中國撤出的訂單(Bloomberg等媒體皆報導,台灣和越南是中美貿易戰下的大贏家),以及開始有更多的國外投資。
台灣過去不管是哪黨執政,莫不把台美貿易協定當做首要的目標之一,尤其期待能夠由美國來突破中國的外交封鎖,打入更多區域性的貿易協議。與美國洽簽BTA理應是台灣各黨派的共識才對。
至於,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時刻宣布要開放呢?我們認為有幾個明顯的因素。首先,台灣才剛從口蹄疫疫區除名,豬肉可以開放出口了(有更多的外銷管道,讓豬農比較不擔心市場被取代)。
第二,先前擋住了非洲豬瘟,保護了本土豬肉產業(維持住消費者對豬肉市場的信心,讓豬農的生產量不被打擊)。以上這兩個因素都可以緩解開放美豬進口,對本土畜牧業所帶來實質和心理層面的衝擊。
第三,目前政府的滿意度夠高,陰德值累積得夠,可以來衝一波需要燃燒大量政治資本的事(而且距離下次選舉還有一段時間)。
第四,現在台美關係顯然是處在相當好的一個狀態,此時不衝一波貿易談判,更待何時呢?
▍小結:國內政治衝擊需要好好面對
在國際政治當中,各國面臨的狀況都是「雙重賽局」,即是指各國政府必須要面對國際上的互動對象,也需要面對國內的民意。自由貿易的本質就是會創造出經濟上的贏家和輸家,本質上就是一種不同產業區位因素的「交換」,所以政府本來就需要去處理開放貿易所帶來的衝擊。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政府提出了百億農業發展基金、推動更清楚的產地來源標示這些措施,目的就是要降低豬農所受到的打擊。
台灣的養豬業年產值有超過七百億台幣,目前整體消費市場將近九成的豬肉是自產的,開放美豬的衝擊當然不小。不過說真的,美國豬肉實在非常不好吃(跟宰殺的方式有關),未來開放進口後,會影響到的市場應該是以價格導向的低價市場,但若是以品質和美食取向的市場是不會受到影響的。
事實上,台美自貿協議(FTA/BTA)會帶來的衝擊還有很多,光是畜牧業來看,雞農受到的打擊也是很值得注意(雞肉開放進口已經很多年)。而且不只是農業這塊,其他產業受到的影響可能會不小。不過,在台灣其實很少有人在討論自由貿易背後代表的「新自由主義」所影響的社會與經濟秩序,人們對貿易協定的支持度是相當高的。
最後,對於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稍早的表示:「民进党当局为政治目的执意开放有问题的美国农畜产品进口,损害岛内民众的健康福祉,借机换取外部势力对“台独”势力的支持,势必遭到两岸同胞的坚决反对。」我們有些許的困惑,畢竟中國不是才在今年的一月承諾向美國開放含有瘦肉精的豬肉牛肉?不過,我們也很高興中國終於意識到「民意」以及「民眾福祉」的存在,但若他們能以身作則注重國民的民意展現,這樣的話想必才會有說服力!
註:台灣原本就有開放30月齡以下的美國牛肉進口,瘦肉精容許值是10ppb(目前美牛佔國內牛肉市場的46%)。這次將開放30個月齡以上的牛肉進口。豬肉方面原本是完全不容許瘦肉精,接下來將修改上限為:肌肉、脂肪10ppb,腎臟90ppb,肝臟40ppb。
同場加映:
中美貿易戰之下,美國要求中國多購買農產品。近來因為要檢查到底第一階段協議(Phase one deal)的執行狀況,中國大買美國牛肉。不過,8/28新聞指出:「今年目標為770億美元,但目前完成金額還不到一半,其中,協議規定中國須購買美國農產品達365億美元。但今年上半年,美國出口到中國的農產品僅73億美元。」
--------
下一步觀察重點:USTR美國貿易代表署的態度。
美台商會主席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講的是關鍵:"The sticking point will be USTR, which has opposed expanded trade ties w/ TW since at least ‘16. They also place more importance on the PRC trade relationship, & falsely assume that they must choose between the two."
本文已整理並發表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9843
✨ 支持獨立內容,贊助觀測站:https://pse.is/MG557
🎙 收聽觀測站podcast:
➤ SoundOn:https://pse.is/QSLXX
➤ Spotify:https://pse.is/RCQ2K
➤ Apple:https://pse.is/R2RXV
➤ Google:https://pse.is/U4JMN
➤ Youtube:https://pse.is/QSM4H
pence台幣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Joe:「日本人真的是冤大頭,反觀中國人獲利最大,拿日本的,用日本的,然後反日加仇日,忘恩負義的典範。」
日本政府決定結束長達40年的對中國總額達89億美元的官方開發援助(ODA)。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於10月26日在北京舉行的日中首腦會談上正式提出終止該項援助,日本停止對中援助後,中日兩國未來將以對等的立場討論新的經濟合作方案,建立「開發合作對話」,在支援發展中國家等方面進行合作。
ODA是日本對華援助的一部分,1972年中日建交談判,時任中共主席的毛澤東承諾放棄對日本追討戰爭賠償。1979年,時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訪華時承諾向中方提供開發援助,而這援助一直延續至今。40年來,日本政府為中國經濟成長提供了總額超過3萬億日元(相當於89億美元)的援助,包括有償資金合作的日元貸款、無償資金合作和技術合作,這些資金除了被運用在包括道路、發電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以外,還被廣泛應用到應對環境和培養人才等領域,成為支撐中日合作關係的基礎。
但是,隨著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經濟體,日本國內越來越多的人質疑日本對中國的官方發展援助是否有必要繼續維持,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對中國持續近40年的開發援助,已達成一定的效果,日本政府將終止這項援助計劃。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則說,考慮到中國的經濟水平,相信中國已經不再需要援助。
日本自昭和54年(1979年)起,長年透過ODA(政府開發援助)援助中國,包括中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就是靠日本的ODA,在1999年大改建,並增建第二航廈,才有現在的規模,日本的對中ODA,迄今已超過3.65兆日圓(超過1兆元台幣),諷刺的是,多數中國人並不知道,包括中國北京首都機場在內,中國許多基礎建設(如:鐵路、港口)都是靠日本的ODA蓋的。而中國政府也一手拿日本的錢,一邊透過反日教育,大力鼓吹仇日。由於中國已發展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加上人民敵視日本,對中ODA向來受到日本輿論的詬病,被嘲諷是「變相的二戰賠償」。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坦承,日本對中國的「資金合作」(資金援助),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她認為,日本也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此前,美國副總統Pence在華盛頓發表演講時說,在過去17年,中國的GDP增長九倍,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同時中共由於使用了不公平的貿易手段獲利,給美國帶來了巨大貿易赤字,直接導致了美國總統Trump對中國進口商品的徵稅,日本作為美國的盟友,在美中貿易戰向長期化發展之際,中斷對中國的經濟援助,有跟隨美國對華政策之意。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1024/1453144/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10/22/n10801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