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ers! Our movie ‘Babi’ has been shortlisted by the Arou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nd Thai Film Festival! Kop kun krap!🙏🙏🙏
To be frank, I have completed 2 films last year, one was ‘Nasi Lemak 1.0’ which was filmed above board and another film was ‘BABI’ which was filmed secretly. We never talked openly about this project because it is a banned film (Well, it’s pretty obvious even from the film title…) and we don’t want to get into unnecessary attention…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release date of ‘Nasi Lemak 1.0’ has been delayed indefinitely and it has caused quite a big deal to us… While we were amidst of the dark clouds, we found our silver linings! ‘BABI’ was selected in 2 internationally famed film festivals, the ARFF Berlin (Arou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Berlin) and the International Thai Film Festival! We were really really happy about it!
‘BABI’ is a film based on a real-life event, the movie sheds light on a massive school racial riot which took place in year 2000 in a small town somewhere Southern in Malaysia. During that time Malaysia was still under the authoritarian rule of one-dominant party, abuse of power and corruption were frequent, media and news were being stringently controlled and filtered. Thus, the incident was being ‘compromised’ by relevant authority, most of Malaysians doesn’t know about this incident.
The script was actually written 7 years ago, the main reason that the film was not in production that time was because nobody would ever consider to invest on a zero-profit, must-be banned film. The second reason was I had no idea whom should I ask for help, I believed after hearing the film title, everyone would be scared off... Yet in the end, I’m still managed to finish this film with a very very very tight budget. I want to thank all the people who have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movie, especially the producer Joko Toh
We decided to put the 7-year-old script in production is to tell the truth behind the story but most importantly sending a message to all Malaysians that we must be more unified disregard of our ethnicity and race. In short, we shall always lend a helping hand to each others and communicate with our hearts and souls, therefore we won’t be exploited by politicians who incite racial sentiment to reach their end goal. Otherwise, more tragic like this will happens…
The idea of be able to screen this film in Malaysia has never crossed my mind before, that’s why we never tried to register the film after the production. Rightly next, I hope that this film can be seen elsewhere other than at Thailand’s or Germany’s film festival, I wish there are better methods in exposing the film and to reach out to everyone. Currently, we are still on our lofty quest but please do cheer for us! Happy Merdeka Day in advance! Malaysia Boleh!
*Versi BM*
Tahniah! Filem kami [BABI] telah dipilih dalam Arou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dan Thai Film Festival ! Kop Kun Krap! 🙏🙏🙏
Sebenarnya pada tahun lepas kami telahpun menghasilkan dua buah filem. Yang pertama adalah filem [Nasi Lemak 1.0] yang penggambarannya dijalankan dengan berani dan terang, satu lagi adalah filem [BABI] dimana proses penggambaran dijalankan dalam keadaan yang sulit dan rahsia. Kami tidak pernah membuat apa-apa pengumuman mengenai perkara ini, kerana khuathir filem ini akan menimbulkan kontroversi (lihat sajalah nama filemnya...) Kami tidak mahu memburukkan keadaan.
Disebabkan isu pandemik Covid-19, filem [Nasi Lemak 1.0] tidak dapat ditayangkan di pawagam dan telah membawa kerugian yang teruk pada kami. Walaubagaimanapun kami menerima berita baik berkenaan pemilihan filem [BABI] dalam dua festival filem antarabangsa yang berprestij iaitu ARFF Berlin (Arou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Berlin) serta International Thai Film Festival! Kami berasa amat gembira!
Filem [BABI] adalah lakonan semula sebuah rusuhan perkauman yang berlaku di sebuah sekolah menengah yang terletak di bahagian selatan Malaysia pada tahun 2000. Pada ketika itu Malaysia masih berada di bawah kepemimpinan parti yang dominan. Pemimpin-pemimpin menyalahgunakan kuasa dan pihak media dikawal sepenuhnya oleh kerajaan. Oleh yang demikian, tragedi ini akhirnya telah 'diselesaikan' oleh pihak tertentu dan rakyat Malaysia telah 'disekat' dari peristiwa tersebut.
Skrip asal untuk filem [BABI] telah saya tulis sejak 7 tahun yang lalu. Namun antara sebab utama saya tidak dapat menghasilkan filem ini adalah kerana isu modal, kerana tiada yang sudi mengeluarkan modal untuk sebuah filem yang mungkin akan diharamkan dan tidak akan ditayangkan di pawagam. Sebab kedua adalah kerana saya tidak tahu siapa yang akan sudi menghasilkan filem ini bersama saya kerana saya pasti, hanya dengan mendengar namanya saja sudah tentu tiada yang akan ingin mengambil bahagian. Namun dengan segala daya usaha dari semua pihak yang sudi membantu dan menerusi modal yang teramat-amat rendah, kami akhirnya berjaya menghabiskan filem ini. Saya dengan ikhlas ingin berterima kasih pada semua krew, petugas, pelakon dan kakitangan belakang tabir yang terlibat dalam menjayakan filem ini, terutamanya penerbit Joko Toh
Tujuan utama kami merealisasikan skrip yang ditulis sejak 7 tahun yang lalu adalah untuk membongkar perkara sebenar seluruh peristiwa ini. Juga menerusi filem ini, kami ingin menyampaikan mesej betapa pentingnya perpaduan dan keharmonian diantara kaum supaya dielak dari dipergunakan oleh ahli politik demi untuk mencapai matlamat dan motif masing-masing. Jika tidak, kami percaya pasti pasti lebih banyak tragedi ngeri bakal berlalu...
Tak pernah terlintas dalam fikiran kami untuk menayangkan filem ini di Malaysia. Oleh yang demikian, kami tak pernah mohon dari mana-mana pihak berkenaan permohonan penayangan. Kami berharap selepas ini, filem ini bukan saja akan ditayangkan di festival filem Berlin dan Thailand, kami mahu supaya filem [BABI] dapat ditonton oleh lebih ramai penonton di seluruh dunia. Kami akan tetap berusaha, silalah berdoa dan sokong usaha kami! Selamat Hari Kemerdekaan untuk Malaysia! Malaysia Boleh!
*中文翻譯*
恭喜恭喜! 我們的電影【BABI/你是豬】入選了【ARFF環球國際電影節(柏林)】還有【泰國國際電影節】! Kop kun krap! 🙏🙏🙏
其實去年我在馬來西亞完成了兩部電影拍攝,一部是光明正大在拍的叫【辣死你媽-續集】,而另一部電影則是秘密進行的,叫【BABI/你是豬】。這件事情從頭到尾我們都沒有公開過,因為這是一部禁片(看戲名就知道了),我們不想節外生枝...
【辣死你媽-續集】因為疫情的緣故沒辦法上映,造成了嚴重的虧損... 當我們在愁雲慘霧之際,卻收到了天大的好消息! 就是【BABI/你是豬】入圍了國際上著名的兩大影展 【ARFF環球國際電影節(柏林)】和【泰國國際電影節】! 真的很開心!
【BABI/你是豬】真人真事改編自一起大型校園種族暴動事件,發生在2000年馬來西亞南方小鎮的一所學校裡。當時的馬來西亞處在一黨獨大,濫權腐敗,媒體被嚴格控管及消息封鎖的階段。因此這起事件在當時已被相關單位“和諧”,在馬來西亞幾乎沒有人知道。
其實這是我七年前寫的劇本,我沒拍出來的第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沒有人會願意把錢丟進一部即將被禁,賺不回本的電影裡。第二個原因則是我當時不知道要找誰幫我拍,相信聽到這個戲名,大家應該都怕了吧... 但最後我還是以很低很低成本的方式,拜託了很多人幫忙,才完成了這部電影。真的要謝謝參與電影拍攝的每一個台前幕後的人,尤其監製 Joko Toh。
我們決定要把這部七年前的劇本拍出來的目的,就是要揭露整起暴動事件的真相,也要藉此電影提醒馬來西亞人,種族之間必須更團結,互助,交流,才不會一直被政治人物利用,以操弄種族情緒而達到政治目的。否則將會發生更多類似的悲劇...
我從來都沒有想過這部電影能夠在馬來西亞上映,所以我們拍完了之後從來都沒有拿去申請過。接下來,希望這部電影不止在泰國和德國的影展能看到,期待以後能夠以更光明正大的方式讓所有人都能看到。我們還在努力中,請為我們加油吧!預祝馬來西亞獨立日快樂! Malaysia Boleh!
FINAS Malaysia Kementerian Dalam Negeri (KDN) Polis Diraja Malaysia ( Royal Malaysia Police ) #LPF Lembaga Penapisan Filem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race ethnicity中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race ethnicity中文 在 Namewee 黃明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race ethnicity中文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race ethnicity中文 在 跟隨Shelly 漫步英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race ethnicity中文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race ethnicity中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race ethnicity中文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race ethnicity中文 在 [單字] racial ethnic的差別- 精華區Eng-Clas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race ethnicity中文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和表弟閒聊時,他突然問我「是否支持台灣獨立」。我回答說「是」,表弟立即向我比了個中指,指責我「被台灣教壞了」。
我壓抑怒氣,問表弟「為什麼這麼認為?」
表弟非常自信地說:「網路報章都有寫啊」,那語氣彷彿我沒在看報紙。
我追問他都看哪些報章媒體,他舉了「人民網」、「鳳凰衛視」、「央視」等等。當時,我們眼前的電視正好停在「CCTV4」,一個中國中央電視台針對國際華人社群設置的頻道。」
#季風帶「故事」系列講堂後話篇—關於中國紅色力量與馬來西亞中華膠
▍「紅色認同」:淺談馬來西亞「中華膠」現象
作者:馮垂華
先從兩個個人案例說起。
案例1.
去年的農曆新年回到外婆家,和表弟閒聊時,他突然問我「是否支持台灣獨立」。我回答說「是」,表弟立即向我比了個中指,指責我「被台灣教壞了」。
我壓抑怒氣,問表弟「為什麼這麼認為?」
表弟非常自信地說:「網路報章都有寫啊」,那語氣彷彿我沒在看報紙。
我追問他都看哪些報章媒體,他舉了「人民網」、「鳳凰衛視」、「央視」等等。當時,我們眼前的電視正好停在「CCTV4」,一個中國中央電視台針對國際華人社群設置的頻道。
案例2.
一位非常敬佩的馬來西亞友人到台灣來旅行,我們在午後的酒吧討論香港反送中運動。友人持反對態度,我們為此花了不少時間討論這場運動的發生、過程以及後繼影響。
友人在討論過程中突然反問我:「難道你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嗎?」
我愕然,然後搖頭否認,並且試著解釋「族群」、「種族」以及「民族」之間的差異:我們並不是中國人。我們在族群類別上屬於「華人」,並且是「馬來西亞」公民,但絕對不是中國人。
一般上,如上述抱持大中華主義,認為所有華人同屬「中華民族」,並嚮往中國治理文化的人,常被戲稱為「大中華膠」。實際上,「中華膠」是相當貶義的詞彙,「膠」為粵語「硬膠」(「戇鳩」的諧音)的縮寫,泛指愚蠢、思維守舊僵化之意(維基百科,n.d.),因此「中華膠」通常旨在嘲笑或諷刺那些主張大中華主義的群眾。近來香港反送中運動引起馬來西亞華人社群在網路上辯論、謾罵,「中華膠」即被大量使用。然而,這樣的現象目前僅在網路上發酵,並未引起當地學界的興趣,也還沒產出足夠的研究。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對「中華膠」有全面的理解,也容易將這種貶義身份標籤化。
對任何一個集體的提問,我們首先應該理解它是如何組成、產生認同,或者被建構的。問題核心包括:是什麼樣的社會條件或社會關係有助於這種集體的生成?其認同建構的文化依據為何?又有哪些制度性條件支持這種認同?又為什麼「華人」特別容易被賦予甚至接受這樣的身份分類?唯有試著討論這些問題,我們才能對「中華膠」有初步的理解。
一、華人的種族建構
安煥然(2019)在〈什麼「中華膠」〉一文中認為「中華膠」其實是一種「中華情結」。他尤其指出早期接受華文教育,或參與左翼運動的前輩對所謂「中華文化」滿懷熱情,因此難免對中國懷抱強烈的認同。作為族群的華人,文化即為其中一種重要的認同依據,但族群認同的邊界其實是雜糅、模糊、易變的,不同世代、社會、教育、工作經驗等等都可能對認同產生影響。但也正因為這種易變的特質,我們才有可能轉換傳統的「中華情結」,將之本土化或在地化。因此,安煥然在文末感慨:「一個缺乏文化主體性的在地族群,注定是離地的」;「當馬華文化就只等同於中國文化的時候,不管老左還是年輕人,你的『馬』已脫韁」。不過,安煥然沒有討論到的是,為什麼一部分的馬來西亞華人認同會如此僵化、不易流動?
華人其實是複雜的文化群體,作為移民社會,馬來西亞華人其實涵蓋不同籍貫的社群。在殖民時代,籍貫社群彼此往往會因為經濟或政治利益而發生械鬥,釀成嚴重的流血衝突。這些彼此差異的社群在英殖民時代被建構為一支「種族」(race),相對的,歐洲人、馬來人、印度人也都被視為不同的「種族」。「種族」的知識建構首先從人口普查開始(如1891年後的人口普查),然後藉由分而治之以及「種族分區」的政策加以制度性強化。
在被視為「種族」的情況下,不同籍貫的華人社群產生極大的涵容性,開始將彼此視為「同種同屬」的群體;相對的,它也具備強烈的排他性,將被歸類於其他「種族」的群體視為絕對的他者。「種族」論述的建構背後暗含兩種意義:首先,「種族」是一種生物性的類屬,在接納這種認同時,人們往往會認知彼此之間的差異是「與生俱來」,並且不能改變的;其二,「種族」知識由歐洲殖民勢力引入時就被賦予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意義,他們認為不同種族之間存在著優劣之分,而這也合理化了優勢「種族」對他者的歧視、壓迫、剝削、暴力。
「種族」雖然作為一種殖民帝國引入的知識,但馬來(西)亞人民也不全然是被動接受這種歸類的。當「種族」作為政治治理的策略以及經濟活動的單位時,不同族群為了捍衛自身的政治及經濟利益,往往會輕易挪用「種族」身份來區分彼此,以強調我群/他群的絕對差異來獨占特定的政治權力及社會資源。這種以「種族」為知識基準形構出來的國家、政治及社會關係可以被稱作「種族典範」(race paradigm),並且成為馬來西亞最成功的一種知識建構。時至今日,「種族」依舊是馬來西亞媒體及大眾的普遍用語,同時也是政治決策及實踐的主要依準。例如 Nakamura(2015)對馬來西亞大學學生廣泛使用「種族」一詞的現象進行研究,發現使用生物科學定義下的「種族」,其實暗示了馬來西亞各族群在身理及心理上存在著根本差異,繼而認定彼此之間的差異難以消除。
在「種族典範」的影響下,「華人」自認為一種「種族」,並且對自身的「歸屬」有一種本質的想像(nature of belonging)。這種歸屬的想像無可避免地連接到其祖輩的移民母國——中國,並認為彼此作為「種族」的情況下是本質上近似的。不過,類似的討論可能高估「種族典範」對馬來西亞華人社會關係及歷史文化的影響,畢竟當代族群關係是繁複互動與衝突下的產物,因此要思考華人對中國的認同,至少要回到獨立時代的政治局勢進行觀察。
二、民族之爭:華裔族群虛幻的民族認同
民族指的是現代主權國家中的人民集合的稱謂,他常藉著想像共享特定文化、歷史以及社會生活來形成一個共同體。由於「國家」是這一群體的主要行動單位和想像依據,因此民族通常也稱作「國族」,民族主義者常強調自身民族對於國家有行使主權的權力,有強烈的政治治理的意涵(紀駿傑,2014)。和民族不同,公民則是法律賦予的政治身份,並且合理地享有法律規定之權力與義務的群體。在很多時候,這兩種身份看似平等,但在建構民族主義的過程中,社會成員會藉著強調「我族」的共同性來訴求其民族地位,這時候往往會對社會裡的其他弱勢族群造成排除的結果,甚至剝奪其公民身份。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許多殖民地開始追尋殖民母國的政治經驗,試圖建立現代民族國家。作為一個多元族群社會,當時的政治團體、知識分子曾就一個「民族」的定義進行過數次爭辯。1946 年,左翼的政治聯合組織(PUTERA-AMCJA)草擬了一份開放而包容的《人民憲法草案》。《人民憲法草案》第二節中,嘗試將「馬來人」界定為一個高度包容性的國族身份,其中沒有任何宗教上的義務,公民僅需要學習一些簡單的馬來語作為對話工具,因此「所有馬來亞公民都會受到平等的待遇,因為『馬來人』(Malay)一詞是一個開放與包容的政治概念,並不帶任何族群或宗教的含義」。
PUTERA-AMCJA的左翼政治背景很快就引起英殖民政府的憂慮,而他將「馬來人」視為一種「開放與包容的政治概念」(實際上是在嘗試建構一個「民族」身份)則導致以巫統為首的馬來人民族主義菁英的憤怒。1948年,英殖民政府以反共為由宣布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並將PUTERA-AMCJA視為非法組織,《人民憲法草案》才遭到廢置,從此(尤其官方歷史中)無人聞問。
相對的,英殖民政府與巫統提出的《馬來亞聯合邦憲制》則成功取得憲制地位,成為1948年馬來亞聯合邦的憲法。這部憲制除了強調蘇丹及馬來人的特殊地位之外,也大大提高了其他族群公民身份的限制。雖然在往後的歷史中公民身份的限制被稍稍放寬,但仍無阻這部憲制強調馬來亞作為「馬來人的國家」的企圖。《聯合邦憲制》也成為未來馬來西亞憲法的基礎,正當化了馬來人的「國族」身份。
Suryadinata(2013)認為,馬來西亞在建構國族身份時,就將特定的族群文化(即「馬來人穆斯林文化」)視為其國族核心,任何抵觸核心者,其國族身份將遭受質疑。換句話說,這種被建構的國族身份保障了馬來人的優勢地位,其他族群的國族身份則隨著政治局勢擺盪,時而獲得認同,時而遭受質疑。此外,國族身份也常與公民權力發生衝突。雖然國族與公民所依據的建構核心並不相同,但若國族身份遭到質疑,公民在一國之內所行使的政治權力也將受到挑戰。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馬來西亞華人雖然在「公民」身份上受到承認,但始終被排除在「國族」(民族)核心之外。在此情況下,華人很容易就將缺失的「民族」想像勾連到中國因統戰需求,以及回堵西方自由主義國家的威脅而建構出的「大中華民族」概念。這樣一來,華人社群在認同上很容易產生同時是「馬來西亞人」又是「中國人」、「中華民族」的詭異又矛盾的認同。
除此之外,華人在馬來西亞政治場域遭剝削的現象也導致華人期待中國的崛起能為他們賦權。誠然,中國崛起了,而華人或許從中獲得些許政治及經濟資本,但其中的管道及方式是相當可議,並且有違民主的。追根究底,這是建構「中華膠」的關鍵因素——紅色滲透。
三、中華膠與紅色滲透
Hamilton(2019)以澳洲的局勢發展為例,討論了中國因素如何破壞澳洲的民主社會。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點,即是利用「僑務」及海外華人來進行滲透。他描繪了澳洲當地華裔商人、政治人物以及中國移民運用金權政治、貿易與投資、「銳文化」來突破民主防線,很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鑒。在馬來西亞,這些滲透一直被視為理所當然,使得「中華膠」的討論一直局限在上述我們提到的種族、文化情結,以及政治剝奪感等層面。
2018年,馬來西亞最大中文報刊《星洲日報》在其背頁刊載了一整版的「廣告」。廣告主為「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新聞與公共外交處」登出的廣告,標題為「真實的新疆」。
廣告內文很長,大致分成六小節:一、新疆的歷史;二、中國憲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中國政府尊重伊斯蘭文化;三、新疆實行民族自治、多民族和諧共處;四、新疆穆斯林族群的宗教信仰和習俗得到尊重和保護;五、新疆面臨著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重大現實威脅;六、中國充分尊重伊斯蘭宗教信仰,同穆斯林國家傳統友好。
這無疑是回應國際社會對於中國新疆集中營事件的指責,並且尋求其他國家華人社群的支持所「製造」出來的廣告。不僅如此,2019年,當BBC深入新疆集中營採訪,並批評中國政府的不人道政策時,數家中文媒體也同時獲准進入新疆報導,其中亦有《星洲日報》。7月7日,《星洲日報》以「新疆教培中心曙光:助維吾爾族重融入社會」為題,正面報導了集中營,寫下令人戰栗的詭異故事:
2019年7月11日,中國公佈「中國大陸以外華文媒體網站影響力榜單」,馬來西亞《中國報》、《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分別名列第4、5以及12名。這份榜單的第一名為台灣《中時電子報》,其調查公正性十分可疑。換言之,馬來西亞媒體已遭中國勢力滲透,其獨立、自主的地位岌岌可危。
不僅如此,中國對教育機構的影響也十分令人擔憂。在海外,其手段往往是透過金錢及物質利誘,最終達到滲透的效果。在馬來西亞,我並沒實質證據證明教育機構正成為中國政府的傳聲筒,但中國大手筆資助華校已是不爭的事實。以我的母校寬柔中學為例,中國駐馬大使白天就在2018年捐贈了獎助金、贊助龍獅隊1萬5600令吉,以及提供校董會成員中國簽證便利等配套。另一個經驗是,馬英九在2016年前往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演講時,校方展示的海報、文宣上對馬英九的稱號竟然更改了數次,(印象中)從「台灣總統」或「中華民國總統」改成不倫不類的「世界華人前領袖」,令人疑心背後的政治角力。
企業方面,中國在一帶一路策略下的海外投資已有許多研究。不過,馬來西亞華人企業主一般上常被視為文化或政治意見領袖,因此中國對華人企業的影響不可不查。以馬來西亞海鷗集團為例,其業務主要以經營中國藥材、藥酒、美容及保健產品為主,與中國官方及市場往來密切。在今年的「海鷗與媒體大團拜晚宴」中,其董事經理就引用中馬建交45週年推出的歌曲《左肩》歌詞,比喻彼此之間的關係:「左肩位於心臟上方位置,而海鷗就如同右手般,可以放在左肩上,為其遮風擋雨。」
這段談話雖然僅僅暗示了兩者之間的親密關係,但董事經理提到的《左肩》其實是中馬建交45週年微電影《時間的眼淚》之主題曲。實際上,過去中馬建交週年紀念在華人社群與報章常常博得許多關注及版位,中國政府更不惜透過許多廣告、藝文創作、社團活動等來「凝聚」華人的「中國認同」,將建交週年構築得如慶典一般。這樣的盛況不會出現在馬美建交週年,不會出現在馬英建交週年,也不會出現在馬新建交週年等場合,「中國」是難得的特例。
最後,常常令人難以察覺,甚至認為無關緊要的,也許是中國對日常生活的細微滲透。那些出現在城市與小鎮中心、寫滿中國式標語與賀詞的掛簾與海報;那些在日常生活裡被認為政治意味並不濃厚的綜藝節目;又或者生活空間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日用品或小小裝飾,都可能對我們的認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友人Z的家庭在7月1日撕下農民曆的那一天,發現日曆上標著大大的「建黨節」字樣,畫面中還展示著共產黨標誌,彷彿時空的哪個節點出了差錯。Z翻了翻日曆,發現8月31日(馬來西亞獨立日)以及9月16日(馬來西亞成立日)兩頁在右上角部分標上了小小的馬來西亞國旗,象徵這兩天與馬來西亞有關。這樣一來,即確定他並未拿錯其他國家的農民曆,也並未生錯國家。但令人困惑的是,「建黨節」究竟與我們有何關係?
而那每一戶擁有這本農民曆的家庭,每一年7月1日望著那顯著的共產黨標誌,以及強而有力的「建黨節」粗體,他們還會記得那兩面被標識在8月及9月的小國旗嗎?
結語
「中華膠」確實是一個具有貶義的詞彙,但實際上非常值得進行深入討論。我認為,「中華膠」的建構不僅僅是「中華情結」或「政治剝奪感」下的產物,同時也應該關注中國「紅色滲透」的影響。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的歷史特殊性也許使得中國的「紅色滲透」更容易成功,甚至能輕易建構其「中國」認同,但這種認同並不純然是文化面向的。對中國的威權意圖而言,這種認同具有高度的政治色彩,並利於中國面對西方民主社會的批評時進行動員。與其稱之為具有貶義的「中華膠」或一般意義上的「中華情結」,我認為「紅色認同」更能帶出其「中國因素」的影響。
當然,這篇文章不過是過去研究的心得,以及胡亂的資料整理。要進行中國對馬來西亞滲透的研究,還需要更嚴謹的實證方法,而且具有其迫切性。也許,未來會好好來寫寫吧。
▍作者簡介:
馮垂華,1990年生。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生。研究興趣為族群關係、公民社會與社會運動。偶爾寫小說。
#季風帶—帶給你不一樣的跨域視野
#Read a different world. Read the world differently.
▍Reference
Hamilton C.著,江南英譯, 2019, 《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新北:左岸
Nakamura R., 2015, ―Race or Ethnic Group?‖ Politics of Race in Malaysia.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3(8): 389-398.
Suryadinata. L, 2013, The Making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State, Ethnicity, Indigenism and Citizenship.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安煥然,2019,<什麼“中華膠”>,《星洲日報》網頁內容:https://www.sinchew.com.my/content/content_2072192.html
紀駿傑,2014,<族群關係>,頁181-207,收錄於《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延伸閱讀:
1. 關於季風帶「故事」系列講堂—Season 1
http://bit.ly/2NozRNr
2. 關於季風帶「電影月」系列講堂
http://bit.ly/2XdnrfI
3. 關於季風帶8月講堂
http://bit.ly/2M0JK2r
圖: http://bit.ly/2HcAHaw
【 季風帶文化網店:http://bit.ly/31NH4Zs】
race ethnicity中文 在 跟隨Shelly 漫步英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踏出台灣後,我才真正開始了解Chinese的意義】
Chinese這單字
在外國人和華人的眼裡是再熟悉不過
但在很多台灣人的心底
似乎只要聽到Chinese
就會顯得特別有疙瘩
那些非常以台灣為中心的人
更可能會相當排斥聽見Chinese
而我也是從小在台灣媒體的新聞下
漸漸把自己歸類只能稱作Taiwanese的人
直到我踏出台灣到了英國後
才開始真正了解到Chinese的真實意義
離開台灣入境英國
在辦很多重要文件時
都會有很多的問題和細節
每一項我都能迎刃而解
但當我遇見這問題時
卻突然不知道選項是什麼
題目是你的種族是什麼
What is your ethnic group?
選項裡面有White/ Mixed/Multiple
Asian/ Asian British
Black/ African/ Other ethnic group
我當然知道自己是Asian
但在亞洲人裡面的選項
卻始終都找不到Taiwanese
裡面只有Indian/Pakistani/Chinese/Other Asian等等
當時我很猶豫這題到底是該怎麼回答
但經過這麼多年後
再次遇到相同題目時
我都會立刻勾選我是Chinese
而且以身為Chinese為無比的驕傲
真正到了英國後
才開始瞭解並且能分辨
什麼是Nationality國籍
什麼是Ethnicity種族
什麼是Race民族(Race這字比較爭議所以比較少看到了)
如果你問我的國籍
我一定是百分之百的台灣人Taiwanese
這也是一般人初次見面一定會問你的問題
你從哪裡來
更是陌生人之間開起話題的好問題
台灣和大陸之間
那些可能用一輩子沒辦法解決的政治問題
總是會讓海外的台灣遊子們
常常不知該怎麼和外國人解釋
這一切的撲朔迷離
總讓英國人和各國家的人都很想了解
他們其實大都懂得台灣和大陸的不同
稱呼或者和別人介紹你的時候
一定是會説這是我的Taiwanese朋友
而Chinese這個英文有著很多的解釋
在台灣人的眼裏似乎只解釋成中國人
但它在台灣以外的世界裡
卻是擁有著偉大又廣大的意義
能夠代表中華 中文和華人的英文單字
很多人可能又會有疑問
到底什麼是華人
我也許無法很正確地道出
但在倫敦的生活
很容易接觸到不同文化和國家的人
身旁有著許多的朋友
他們來自世界各地的每個角落
是這群朋友幫我解開課本裡得不到的答案
大陸 香港 澳門人
他們都是稱自己的種族為Chinese
那些即使是在英國當地土生土長
從小就是講著英文的香港人和大陸人
當你問起他們的種族時
縱使有些人連中文都不太會講
還是會用著英國腔
很驕傲地説著他們的種族是Chinese
那些一樣説著中文擁有著華人傳統文化
以及華人習俗的馬來西亞人和新加坡人
也一樣都稱自己的種族為Chinese
那些住在印尼 泰國 越南 柬埔寨
緬甸 菲律賓等國也有許多華人
他們也一樣都是Chinese的代表
那身為台灣人的我
能夠同樣被標籤稱為Chinese
對我來説是件開心且與有榮焉的種族
還沒出國時我總覺得世界好大
出了國後才曉得原來世界好小
因為在世界各地的華人朋友們
我們其實都像是一家人般
我們一樣都過著農曆新年
我們一樣都慶祝端午和中秋
我們一樣都説著中文
我們一樣都喜歡聽著華語歌
我們有著相同的膚色和髮色
我們有著華人的文化和思想
這都讓我們能夠走得更相近
走進到倫敦的中國城
也許顯得有些髒亂不堪
或許更多了些吵雜和複雜
但這卻是華人們在戰亂時期
移民到英國辛苦之後所打下來的江山
中國城到了至今
更成為倫敦的重要地標之一
它更是英國人和遊客很喜歡的地方
同時給予在外打拼的華人一種家鄉歸屬感
在倫敦的中國城裡
我們可以喝到台灣的珍珠奶茶
吃到雞排 蚵仔煎和滷肉飯
我們可以品嚐香港道地港式飲茶和燒鴨飯
我們可以聞到大陸各個省份的不同菜餚
我們可以吃著新加坡的米粉和海南雞飯
我們可以吃到馬來西亞的沙嗲和水(飲料)
繞進小巷子裡
我們還可以吃到熱騰騰的包子
香噴噴的雞蛋糕
以及朝思暮想的火鍋
穿梭在巷弄內
有著華人開的店舖商家 麵包店 中藥店
手機店 剪髮美甲店
再走進餐廳的秘密階梯道路
隱藏著我們華人最愛的唱K包廂 (KTV)
在倫敦的中國城裡
就像是華人世界當中最美的縮影
在這裡有著最美的華人飲食和文化
擁有著我們華人的幸福微笑
很多在英國多年的華人們總是會説著
當華人需要幫忙的時候
會馬上挺身而出處理的
絕對不會是英國人而是我們華人
這個論點有對也有錯
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
當華人一起凝聚共識的力量很強大
在一個完全屬於西方國家的文化社會裡
能夠在這樣的緣份之下認識到華人朋友們
其實大家從哪個國家來
又擁有什麼背景身份似乎都不重要了
最真誠可貴的是那份一起在國外團聚
又一起能夠有義氣努力打拚的華人精神
踏出了台灣後
我不會説自己是Chinese中國人
但我卻了解到自己不但是台灣人
更是屬於Chinese華人世界的一份子
每一次的文化交流
使我對這世界又有多一層的認識
在英國的求學階段
我有很要好的大陸 馬來西亞 和香港朋友
明年就是相識邁入的第十年
我們依舊到現在都還有聯絡見面
相信你們或許也有很熟識喜歡的台灣朋友
我想謝謝在英國認識的每一位華人朋友們
讓我覺得能一起同為華人很驕傲
最後想跟大家説以上是我個人的分享
這是在英國多年所體會看到的事情
你們可以認同也當然能夠否認
因為每個人的居住 經歷和認知皆不同
不過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夠明白我的表達
出國後懂得尊重和接受不同國家文化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世界觀 : )
race ethnicity中文 在 [單字] racial ethnic的差別- 精華區Eng-Clas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各位racial和ethnic的差別在哪?
一直搞太不清楚他們真正的差異,
謝謝指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2.194.120
> -------------------------------------------------------------------------- <
作者: lonestar (孤星星) 看板: Eng-Class
標題: Re: [單字] racial ethnic的差別
時間: Thu Feb 15 12:24:19 2007
race
a category of humankind that shares certain distinctive physical traits
^^^^^^^^
ethno
race : people : cultural group
^^^^^^^^
一般而言這兩個字常常會混用。但是在學術上,racial強調體質上的意義,而ethno
則著重於文化上的意義。前者中譯為種族,後者中譯為民族(當然nation一般也譯為
民族,但更強調政治上的整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09.136.99
> -------------------------------------------------------------------------- <
作者: finavir (手機文化研究中) 看板: Eng-Class
標題: Re: [單字] racial ethnic的差別
時間: Sun Feb 18 00:46:12 2007
racial 是 race的形容詞;ethnic是ethnicity的形容詞。
race﹝種族﹞和ethnicity﹝種族、族群﹞會有混用的時候,
但兩者實際上有差。
﹝注意,以上的中文翻譯有誤導的可能性﹞
我只能用例子來解釋:
一個race可以包含很多個ethnic groups。
Caucasoid是一個race、但不是一個ethnic group。
Chinese可以算是一個race﹝當然,這有爭論性﹞,但Chinese本身又包含
五十多個ethnic groups,像是滿、蒙、苗、客家等等。
『ethnicity』、『ethnic』、『ethnic group』等字不僅指涉一個人或
族群的biological/physical appearance、同時也指涉其cultural
practices。
『race』一般來講主要是指涉biological features。
但就如前面所提,『race/racial』和『ethnicity/ethnic』會有混用的
時候。
: → hsnukay:我覺得ethnic是比較官方的說法,但是racial應該比較常用 02/14 18:18
不對。
這兩個字的差別不在於『官方與否』或是『常用與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4.98.239.5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