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剪輯師貝瑞.馬爾金(Barry Malkin)辭世,享壽80歲。他堪稱是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御用剪輯師,代表作包括《教父II》(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教父3》(The Godfather: Part III ,1990)、《約翰葛里遜之造雨人》(The Rainmaker ,1997)等片。
.
貝瑞.馬爾金早期曾擔任過戴迪.艾倫(Dede Allen)的學徒,在伊力.卡山(Elia Kazan)的《美國,美國》(America, America ,1963)的剪輯過程當中擔任助理。1964年,他獨立完成了電影長片《Act of Reprisal》的剪輯工作。
.
多年後,在另一位剪輯同行阿拉姆.艾瓦基(Aram Avakian)的介紹之下,他結識了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隨後他參與了柯波拉的第四部長片《紅粉飄零》(The Rain People ,1969)的剪輯工作,開啟了未來密切的合作關係。
.
不過他沒有參與柯波拉撼動影史的《教父》(The Godfather ,1972),原因是馬爾金當時的妻子有孕在身,不便前往洛杉磯工作。不過他依然被柯波拉邀請參與了後兩集的《教父》的剪輯工作,並且在片中採取了平行剪接(intercutting)的剪輯策略,高明地交互了20世紀初的西西里島與當代發生的事件。現在已經被列為教科書級別的剪接範本。
.
諷刺的是,《教父II》當年入圍奧斯卡11項,卻缺了剪輯獎提名。反而評價遜一截的《教父3》讓他獲得了提名,不過最後他卻敗給了當年大熱門《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1990)。
.
他首次的奧斯卡獎提名其實更早,是憑著柯波拉的《棉花俱樂部》(The Cotton Club ,1984),但並未獲獎。馬爾金終其一生沒有獲得任何剪輯獎項。
.
之後他又陸續跟柯波拉合作了《佩姬蘇要出嫁》(Peggy Sue Got Married ,1986)、《石花園》(Gardens of Stone ,1987)、《家有傑克》(Jack ,1996)、《約翰葛里遜之造雨人》等多部作品。
.
除了與柯波拉的合作之外,他也參與了其他膾炙人口的好萊塢電影包括《飛進未來》(Big ,1988)、《愛在紐約》(It could happen to you ,1995)。他生涯最後一部作品是口碑不佳的喜劇電影《夏威夷生死鬥》 (The Big Bounce ,2004)。
.
貝瑞.馬爾金在2019年4月4日病逝於紐約中央公園附近的寓所。
.
.
(圖為貝瑞.馬爾金。)
「rainmaker電影」的推薦目錄:
- 關於rainmaker電影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rainmaker電影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rainmaker電影 在 王宏榮Kevin 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rainmaker電影 在 [新聞] 迪士尼、網飛都搶合作台灣女力吳采頤-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rainmaker電影 在 最新趨勢觀測站- rainmaker電影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rainmaker電影 在 the Rainmaker (1997) 造雨人預告片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rainmaker電影 在 The Rainmaker. 雨人線上看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 的評價
- 關於rainmaker電影 在 商業影音製作Corporate Video Production - Facebook 的評價
rainmaker電影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國剪輯師貝瑞.馬爾金(Barry Malkin)辭世,享壽80歲。他堪稱是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御用剪輯師,代表作包括《教父II》(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教父3》(The Godfather: Part III ,1990)、《約翰葛里遜之造雨人》(The Rainmaker ,1997)等片。
.
貝瑞.馬爾金早期曾擔任過戴迪.艾倫(Dede Allen)的學徒,在伊力.卡山(Elia Kazan)的《美國,美國》(America, America ,1963)的剪輯過程當中擔任助理。1964年,他獨立完成了電影長片《Act of Reprisal》的剪輯工作。
.
多年後,在另一位剪輯同行阿拉姆.艾瓦基(Aram Avakian)的介紹之下,他結識了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隨後他參與了柯波拉的第四部長片《紅粉飄零》(The Rain People ,1969)的剪輯工作,開啟了未來密切的合作關係。
.
不過他沒有參與柯波拉撼動影史的《教父》(The Godfather ,1972),原因是馬爾金當時的妻子有孕在身,不便前往洛杉磯工作。不過他依然被柯波拉邀請參與了後兩集的《教父》的剪輯工作,並且在片中採取了平行剪接(intercutting)的剪輯策略,高明地交互了20世紀初的西西里島與當代發生的事件。現在已經被列為教科書級別的剪接範本。
.
諷刺的是,《教父II》當年入圍奧斯卡11項,卻缺了剪輯獎提名。反而評價遜一截的《教父3》讓他獲得了提名,不過最後他卻敗給了當年大熱門《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1990)。
.
他首次的奧斯卡獎提名其實更早,是憑著柯波拉的《棉花俱樂部》(The Cotton Club ,1984),但並未獲獎。馬爾金終其一生沒有獲得任何剪輯獎項。
.
之後他又陸續跟柯波拉合作了《佩姬蘇要出嫁》(Peggy Sue Got Married ,1986)、《石花園》(Gardens of Stone ,1987)、《家有傑克》(Jack ,1996)、《約翰葛里遜之造雨人》等多部作品。
.
除了與柯波拉的合作之外,他也參與了其他膾炙人口的好萊塢電影包括《飛進未來》(Big ,1988)、《愛在紐約》(It could happen to you ,1995)。他生涯最後一部作品是口碑不佳的喜劇電影《夏威夷生死鬥》 (The Big Bounce ,2004)。
.
貝瑞.馬爾金在2019年4月4日病逝於紐約中央公園附近的寓所。
.
.
(圖為貝瑞.馬爾金。)
rainmaker電影 在 王宏榮Kevin 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三立新聞|愛情裡不分貧窮富貴 只需要兩人真心相愛 導演王宏榮拍攝愛情微電影
在愛情的世界裡,錢一定是最重要的嗎?導演王宏榮經常拍攝不同風格的影視作品,日前他以愛情為主題拍攝了一部短片,探討在愛情的世界中金錢究竟重不重要?影片發布短短幾天就有逾50萬網友觀看。
新聞出處: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82166
(由三立新聞台 提供)
噪咖:https://goo.gl/H4q6ve
VS MEDIA:https://goo.gl/Bb3Wny
三立新聞:https://goo.gl/8fMzJu
這支「我們的故事」短片講述一對年輕的情侶試著去理解愛情真正的價值,是2017年台灣最成功的爆紅影片之一,總共被觀看超過747萬次,在臉書被分享超過6萬2千次。
製作一部引發廣大迴響的影片部只是內容要好,還需要有強大的行銷團隊能將為影片製造話題討論度!Rainmaker可以為你做到!需要一支膾炙人口的影片嗎?現在就找我們聊聊吧~
This short film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viral videos of 2017 in Taiwan, with over 7.47 Million views and 62,000 shares on Facebook."Our Story" is about the blooming love between two paramours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real value of their young love, just watch and enjoy this short film to see why.
Creating a viral video requires more than just content, you need a great video marketing team that can help you push your idea to new levels. Rainmaker can do just that for you. Need a viral video? Come talk to us.
rainmaker電影 在 the Rainmaker (1997) 造雨人預告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the Rainmaker (1997) 造雨人預告片 ... 我的哥哥是自闭症患者,奥斯卡最佳 电影 《雨人》| 看 电影 了没. 看 电影 了没. 看 电影 了没. ... <看更多>
rainmaker電影 在 The Rainmaker. 雨人線上看在Youtube上受歡迎的影片介紹 的推薦與評價
喺Hong Kong,Hong Kong 買約翰葛里遜之造雨人The Rainmaker 日本電影宣傳單張劇場版DM poster movie flyer 海報小海報電影. 喺明星周邊度買嘢,傾偈買 ... ... <看更多>
rainmaker電影 在 [新聞] 迪士尼、網飛都搶合作台灣女力吳采頤-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4976
迪士尼、網飛都搶合作 台灣女力吳采頤憑什麼站上奧斯卡評審席?
美西時間2月24日晚上,洛杉磯下起滂沱大雨,但好萊塢一群名人,包括今年奧斯卡金像
獎呼聲高的《貓王》女攝影師曼蒂.沃克(Mandy Walker)、主演漫威電影《尚氣與十環
傳奇》的華裔演員劉思慕等人,都冒雨趕來因疫情停辦兩年的「奧斯卡科學技術獎」頒獎
典禮。
這個獎縱使不像演員獎項那樣星光熠熠,卻是推進電影產業的引擎製造所。
來自台灣的吳采頤,也在大雨中快步入場。滿是歐美臉孔的紅毯上,穿著金色華美旗袍的
她顯得格外亮眼。吳采頤不是參賽者,但重要性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吳采頤是今年奧斯卡科學技術獎26位評審之一,也是台灣史上第一人擔任此獎評審。「
Iris(吳采頤英文名)能成為評審,我們都很興奮,」2019年以臉部捕捉技術為台灣首度
拿下奧斯卡科學技術獎的馬萬鈞,透過視訊連線表示。
36歲與好萊塢大師平起平坐
事實上,想成為科學技術獎的評審,並不容易。多半得對好萊塢幕後製作有特殊貢獻或資
歷驚人,像82歲《星際大戰》視覺特效理查.艾德倫(Richard Edlund)、60多歲《不可
能的任務》視覺特效卡里.菲利普斯(Cary Phillips)、70多歲的亞馬遜首席視頻專家
楊偉文(Raymond Yeung)等,他們平均年齡超過60歲、業界資歷超過30年。而36歲的吳
采頤憑什麼與他們平起平坐?
關鍵是她2014年開發的革命性聲音技術Ambidio。Ambidio的概念是把聲音立體化,只要混
音師在後製加入Ambidio技術,消費者不需戴上任何裝置,在家用筆電、手機看影片,就
能感受到在電影院才能聽到的環繞音效。
去年華納兄弟製作、Netflix播出的《睡魔》(The Sandman),片中就採用Ambidio,光
是開場馬車行駛過鄉間小徑的畫面,不需要花上萬元買家庭劇院音響,就可清楚聽見馬蹄
聲從左後方快步穿越到左前方,彷彿置身在電影情節裡。
「串流平台年代,消費者都用手機看片,這項技術切中時代需求,」曾在台灣科幻片《
2049》使用Ambidio的製作人湯昇榮說。
這項顛覆聲音傳輸的革命性技術一推出,2016年立刻吸引香港首富李嘉誠、迪士尼的投資
,好萊塢最大的後製音效公司天行者(Skywalker Sound)也是它的策略夥伴。就連一向
強調最新技術的Netflix,今年也剛和Ambidio簽約,未來只要Netflix投資出品的內容,
都有機會使用這套技術。
一台電腦、一隻手機,改變遊戲規則
吳采頤從沒想過,自己有機會顛覆聲音技術。北醫大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系畢業後,熱愛
音樂的她,捨棄進醫院工作的大好機會,不顧爸媽反對到樂器行教了兩年吉他,後來到紐
約大學念音樂科技碩士時,不甘心花了上千小時做的電影混音,一旦傳輸到觀眾的手機、
電腦,全都變得扁平單一。
「有沒有可能讓觀眾聽到電影原本的聲音?」這個念頭讓她一頭栽入聲音研發,僅靠一台
電腦、一隻手機,改變了聲音科技的遊戲規則,也順勢和三位友人創業。
Ambidio的原理其實不難。吳采頤從過去的聲音理論發現,從單聲道、立體聲到環繞音,
都靠喇叭數量來提高聽覺享受,「假若在家裡聽到電影院的環繞聲響,至少要在前、中、
後共裝5個喇叭,」然而多數人家裡沒有這樣的空間,吳采頤自學程式語言,寫出一套欺
騙大腦的應用軟體。
「看3D電影之所以會有3D影像,是因為左右眼看到的東西不一樣,大腦會把它合成為立體
影像,Ambidio類似這種概念,透過數據分析重整資訊,騙過大腦,」吳采頤言簡意賅地
說。
Ambidio這套程式軟體的運用,目前以電影、影集為主。創業初期,吳采頤靠社交網絡介
紹產品,多次被打槍,也不被看好,家人勸退她別走不穩定的娛樂產業。
「我可能過度樂觀又自信,創業的人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盲目,」不放棄任何可能的她,就
在參展時遇到天行者音效工作人員。
天行者音效認為Ambidio有發展潛力,直接邀請吳采頤跟團隊到洛杉磯錄音室,7天做出「
讓人驚豔的東西」,最後她們以電影《地心引力》女主角珊卓布拉克被甩到外太空閃躲四
面襲來的太空殘骸聲音,獲得天行者音效的青睞。
被譽為造雨人,「影響力大於賺快錢」
2019年,Ambidio就獲得好萊塢專業協會(HPA)傑出工程技術榮譽獎,是該獎項成立以來
最年輕、規模最小的獲獎公司,雖然技術已能運用至醫療領域,吳采頤並不急著擴張事業
版圖,十年來Ambidio只從最早4人擴展到現在10員工,「第一波募集到的資金,現在還沒
用完,」她不諱言創立Ambidio的初心,「重視影響力大過於賺快錢。」
然而外向的吳采頤,在國內外音效圈已有廣大的影響力。
「Iris是rainmaker(造雨人),」迪士尼前幻想工程副總裁史諾迪(Jon Snoddy)指出
。
在企業界,造雨人意味能為公司帶來新商機、帶來新客戶的人物,就像是魔法般令人出乎
意料,「如同吳采頤創立的Ambidio,幫助聲音產業再升級。」
在娛樂產業,後製混音人員多半低調、話少,總深居帷幕之後,是專精技術的工匠。吳采
頤卻很外向,擁有一種天生的領袖氣質,說起話儼然一副領軍者模樣。這樣的人格特質,
讓她獨有的技術在圈內快速發酵。
「如果只是單純推銷硬體產品,很難被買單, 90%的工作都在與人交流,」吳采頤觀察到
娛樂產業獨特的工作模式,積極參與好萊塢各種影視協會和社團活動,擴展人脈網絡。
近期她被全球市佔率高達7成的電影投影機公司巴可(Barco),聘為HDR工作流程顧問,
就是拜人脈網絡之賜。否則即使在全球戲院逐漸要更替為4K HDR放映系統,對跨界前製、
後製的人才需求若渴,懂聲音、視覺影像和工程的吳采頤也很難被看見。
破天荒帶15位台灣影人闖好萊塢
現有的工作成就,還不足以讓吳采頤停下腳步。尤其看到韓國影視逐漸在好萊塢展露頭角
,滿腔熱血的她,下一個目標希望幫台灣影視產業推一把,「台灣要走出去。」
吳采頤陸續號召在美國影視圈工作的台灣人加入陣線。「Iris像是美國隊長,正在籌組她
的復仇者聯盟,」參與過《阿凡達》特效製作、Glassbox Technology創辦人王政堯如此
形容。
王政堯坦言,「台灣影視製作還停留在土法煉鋼,」但串流年代,內容、製作一旦放上影
音平台,就是直接和國際對話,「Iris認為台灣有頂尖人才,但能站到國際的一線的人太
少。」
奧斯卡科學技術獎典禮後,吳采頤立刻帶15位台灣影人到Netflix、美國影藝學院參訪。
「這在以前不可能發生,」移民美國多年的馬萬鈞說,好萊塢分秒必爭,很難放下手邊工
作接待參訪團,「每個行程都是Iris一個個打通關。」
參與這次行程的《打噴嚏》 製片柯泓志坦言,這趟行程讓他感覺「我們離世界還非常遠
,」尤其看到傳統認為的音效、攝影、特效等後製工作,Netflix在前期就已經開始準備
,甚至預先規劃該錄的聲音,減少意外發生,「目前在台灣,這還是個奢侈的概念。」
吳采頤:我來幫台灣開大門
參訪前,吳采頤還重新幫這15位影人修改自介履歷,「台灣人太客氣,不懂凸顯自己的強
項,」吳采頤說,明明很多人得過獎、做過不少大案子,簡歷卻隻字不提,她還一一上網
查資料幫大家補充,「台灣要抓好每一次被看見的機會。」
期間吳采頤還安排《紙牌屋》製作人馬夫莫特斯 (Peter Mavromates)跟台灣影人一邊
吃In-N-Out漢堡、一邊對談,「來接待的都是我的朋友,」為了這兩天的參訪,吳采頤幾
乎動用她在好萊塢的所有人脈。
她這種過分熱心,卻誠意十足的性格,在好萊塢為台灣影人攪動了一池春水。
她坦言,奧斯卡科學技術獎評審有如「無給職金牌」,優點是業界都很樂意帶她參觀最新
技術,「我可幫大家從裡面開過去開不了的門。」
吳采頤歪頭笑說,「就算我不知道路在哪裡,也可以問路在哪裡、要找誰,」過去台灣影
視產業想和國際接軌不得其門而入,如今似乎看到曙光。
吳采頤現在擁有奧斯卡科學技術獎評審、Ambidio創辦人身份,作為她打通好萊塢的盾牌
利器,下一步能把台灣影視帶到多遠,值得期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71.217.17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78501889.A.BD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