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行銷小夥伴大家好啊~~
隨著資訊爆炸,再加上 Facebook 和 Google 廣告的演算法改變,廣告費水漲船高,許多企業過去海量投放廣告的行銷策略已經不管用,讓「精準行銷」成為新的行銷趨勢!
今天小編就來說漢堡王的精準行銷吧!
說不定大家看完都餓了呢!
-
點擊連結來看看電子書和會員新制表單:https://linktr.ee/CFMpr
也歡迎點擊簡介處連結來觀看電子書和Podcast
-
#漢堡王 #RFM #burgerking #burger #king #trial #podcast #精準行銷 #Recency #Frequency #Monetary #廣告 #marketing #行銷 #分析工具 #工具 #knowledge #Javascript #marketingknowledge #行銷知識 #variable #觸發條件 #標籤 #marketingtips #google #apple#hk #hongkong
rfm策略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商業案例與營銷文章分享 2021-02-26
本次分享以下六則文章:
📺《都已經2021年了!就別糾結什麼自然觸及了吧?》
📺《項目覆盤:如何避開從0~1構建AB Test過程中的坑(下)》
📺《八張圖,看懂數據分析如何驅動決策》
📺《策劃人的這些好習慣,分享給你》
📺《客戶細分方法論全解及行業應用》
📺《Clubhouse下載量破800萬、Twitter立馬推相同功能!「聲音大戰」打到哪了?》
====
📺《都已經2021年了!就別糾結什麼自然觸及了吧?》
https://bit.ly/2ZSBer3
這篇文章我想有在操作粉絲團營運的小編應該會心有戚戚焉,每篇文章都要絞盡腦汁提高按讚數、衝高分享數、增加留言數,為了就是達到公司設定的KPI,彷彿達到了,公司的業績也達標了,但事實上,粉絲團的好壞對於公司的業績,其影響是微乎其微。
以遊戲粉絲團來說,最主要的累積是來自於上市前的事前預約,而這群玩家多是遊戲上市時的早期嚐鮮者,上市後會按讚粉絲團的玩家只會越來越少。也就是說,粉絲團內的粉絲最理想的狀況也只會是一群已經下載遊戲的玩家(更多時候是一群殭屍粉...),因此粉絲團最大的功用在於做好溝通與維繫以提高玩家留存。
而且如文章所說,很多公司的粉絲團是營運人員「兼」著做,而非像全聯、蝦皮有完整的粉絲團團隊,甚至還請外部行銷公司一起討論操作,在質量和數量都無法兼顧下,想以此帶入新玩家或是提高營收,真的非常困難。
📺《項目覆盤:如何避開從0~1構建AB Test過程中的坑(下)》
https://bit.ly/3qThBeo
先前一直有提到ab test,ab test是能夠在同一個時空、條件下,隨機將用戶分成數群進行測試,目的是盡可能排除不必要的變因避免干擾測試結果,而這篇文章提到了另一個測試叫做「aa test」,也就是將受試者分為兩群,但兩群的處置卻都是一樣的,我這邊舉個例子來說明aa test和ab test。
假設某款遊戲想確認商城按鈕擺放的位置是左上角還是右上角比較醒目(左上角是目前的介面):
👉ab test的操作就是將用戶分成兩群,a群會看到左上角,b群會看到右上角,觀察這兩群玩家後續付費轉換率哪個比較好
👉aa test則是將用戶分成兩群,但a群和b群都先看到左上角,目的是先確認這兩群的轉換率是否差不多,藉此可以得到相對準確的baseline,以確保後續做的ab test成效更貼近真實。
📺《八張圖,看懂數據分析如何驅動決策》
https://bit.ly/2MrZ8Xi
這篇文章將營運規劃做很完整的拆解,從單純的做事,拆解成為什麼做(WHY)、怎麼做(WHAT)、如何做(HOW),然後再一步步越拆越細,透過拆解和釐清,能夠幫助你更清楚整件事情的全貌,以及到底想要達到什麼樣的成果。
就像老闆常說的:「不要只做事,要做對的事」,職場上,做苦勞是得不到掌聲的,要設法聰明的做事,而這條路,每個人都有很長的路要走,一起加油!
📺《策劃人的這些好習慣,分享給你》
https://bit.ly/2P2QyPw
文章分享了15點營運人員平常可以培養的習慣,我分享幾個我蠻認同的部分:
✅看完一部電影/一本書後,試著去講給沒有看過的人聽
👉這個蠻好的,可以強迫我們去重新建構內容並表達,有時候我們認為看懂了,其實並不見得,往往講出來才發現自己也沒搞懂,也是培養我們的提案和表達能力
✅隨時記錄那些不經意間腦海里閃現的點子
👉我平常會在洗澡和睡前的時候做發想,如果有新點子是會立刻記錄下來,現在line可以開一個只有自己在的KEEP筆記,我覺得相當方便,可以把一些看到的、想到的往裡面丟。
✅如果時間充足,盡量不要從創意倒推“掰”策略
👉簡單說就是不要先射箭再畫靶,比較嚴謹的做法應該是先從觀察、數據、事實去推導出策略,但這件事其實有時候不太可控,就跟營運目標一樣,高層如果硬要制定一個摸不到又構不著的目標,然後又要團隊想出達成該目標的具體策略時,我們也只能含淚吞掉,給出各種奇思妙想作法和拼湊數據。
✅多去看一些專業範疇以外的書,雜一點比較好
👉閱讀很重要,除了看專業書籍外,多涉獵其他書籍是好的。
✅提案的時候,前幾頁一定要提前演練講一遍
👉演練是一定要的,越熟越好,如此在提案時整個口條才會順暢,每頁簡報要講什麼、下一頁是什麼都了然於胸會提高你整個提案的自信心,提案除了邏輯正確外,氣場要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以消費者的視角,真實地去體驗試用客戶的產品
👉連自己產品都沒用過的話,是無法提出好的提案
✅不要滿足於現象,要透過現象挖掘背後原因
👉保持好奇心,多花時間問問為什麼
📺《客戶細分方法論全解及行業應用》
https://bit.ly/3dPiUHo
這篇文章分享了如何由簡單到複雜去拆解用戶:
✅至簡式客戶細分:按客戶凈值、客戶數據來源、消費頻次、年齡、當月累計消費金額等來區分
✅業務分析式客戶細分:按用戶生命周期、用戶運營流程、用戶積分等級(忠誠度)等來區分
✅組合式客戶細分:RFM模型,是用“最近一次消費 (Recency)”、”消費頻率 (Frequency)”、”消費金額 (Monetary)來區分
✅業務洞察式客戶細分:阿里八類人群等
文章中有具體分享每種分法的優缺點,分的方式不同,後續的分析就會不同。
題外話,
重點是拆分後要落實後續的追蹤與各自的營運策略與溝通方式,
細分才有意義,「千人千面」總是營運最理想的境界。
📺《Clubhouse下載量破800萬、Twitter立馬推相同功能!「聲音大戰」打到哪了?》
https://bit.ly/3aR3DEc
其實聲音大戰很早就開始了,從最早的有聲書、到「得到」的知識音頻服務APP、到去年竄紅的Podcast,就能看出端倪。
這裡不是說眼球的關注已經不重要了,而是用戶眼球能關注的事物和時間越來越少,所以大家才開始搶占耳朵的關注。
Clubhouse現在的爆紅主要是因為目前產品處在生命週期起始階段,吸引了一批早期嘗鮮者進駐,包含許多當紅的KOL都湧進去,在KOL自帶流量、推薦碼稀缺及國內外大佬推薦下,吸引了大量新用戶前往朝聖。
但KOL為什麼想在Clubhouse討論?
為什麼願意無償分享知識?
為什麼願意花時間去設計主題、整理資料做互動?
我認為這一切都源自於「嚐鮮」,一但新鮮感不在,產品無法帶來更多價值(例如幫KOL增加更多粉絲或是增加收入等),這群KOL勢必會逐漸離開這個平台,到時候還有多少人願意發起討論?還有多少人願意花時間聽?就不得而知了。
Clubhouse勢必跟Youtube一樣,得從素人化走向精緻化與節目化,而Clubhouse本身的產品定位會更快加速此進程,後進者可能馬上就會面臨到這個問題。
#圖文同步部落格
rfm策略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商業案例與營銷文章分享 2021-01-22
本次分享以下六則文章:
📺《運營知識體系:作為運營必須知道的10種拉新方法》
📺《RFM模型的搭建細節以及適用場景有哪些?》
📺《數據分析終極一問:自然增長率,到底怎麽算才合理!》
📺《電商大廠營銷模型匯總(含阿里、京東、美團、電通等)》
📺《用戶流失分析的三個誤區,你踩雷了嗎?》
📺《粉絲專頁「按讚」將走入歷史!Facebook 將推出粉絲專頁 6 大更新體驗》
====
📺《運營知識體系:作為運營必須知道的10種拉新方法》
https://bit.ly/2XVGjh4
文章分享了10種拉新方法,分別是:
01 打造流量型產品
02 打造流量品類
03 營銷工具創新
04 好友邀請
05 地推
06 異業合作
07 物質激勵
08 內容化
09 活動拉新
10 機構獲客
👉上述拉新方式套到遊戲營銷上一樣非常實用,下次在和行銷討論怎麼拉新用戶時,這些方法每個都可以好好想一便,或許好點子就從裡面蹦出。
📺《RFM模型的搭建細節以及適用場景有哪些?》
https://bit.ly/3bXebm0
RFM是用戶分群操作很常用到的模型,RFM這三個字母,分別代表以下維度:
✅R(Recency):最近一次消費時間。反映了用戶最近消費的熱度,用以衡量用戶是否流失。理論上,最近一次消費時間越長,流失概率越高
✅F(Frequency):用戶的消費頻率。反映了用戶對於產品、品牌的忠誠程度。理論上,一定時間內的購買頻率越高,用戶忠誠度越高
✅M(Monetary):消費金額。反映了用戶的購買力。
👉以往的文章可能只講到上述就沒繼續深究,這篇文章的價值在於針對每個維度都有比較詳盡的說明,蠻值得參考。
📺《數據分析終極一問:自然增長率,到底怎麽算才合理!》
https://bit.ly/3p33wKq
各行各業都很關注自然增長率,這篇文章不但點出了幾個計算自然增長的方式外,同時也道出了營銷上的難題。
會分享這篇文章主要原因在於文章中現實的挑戰真的是踩在我們的痛點上阿!!!!
相信每個人讀過後肯定是心有戚戚焉。
✅自然增長率有三種算法:
方法一:按時間區分。
方法二:按人群區分。
方法三:按產品區分。
✅來自現實的挑戰:
挑戰一:非活動時間數據不工整。
挑戰二:幾乎天天做活動,沒有非活動期。
挑戰三:商品屬性、生命周期不同,無法類比。
挑戰四:不是所有活動都適合劃分參照人群。
挑戰五:參照人群的劃法,很難一碗水端平。
挑戰六:外部影響沒有考慮。
📺《電商大廠營銷模型匯總(含阿里、京東、美團、電通等)》
https://bit.ly/2XXfPMm
營銷模型是幫助我們做全盤思考的工具,基本上都是符合MECE原則,在做產品策略規劃時,很適合我們一一盤點各個階段有哪些能夠施力的地方。
文章內提到的模型有:
一、美國廣告學家E.S.劉易斯:AIDMA法則
二、日本電通:AISAS模式
三、社交媒體時代消費者行為模式:SIPS模式
四、美團:基於生活方式的全新營銷模型LIIS(Lifestyle-Identify-Interaction-Share)
五、阿里:AIPL+FAST+GROW
六、京東:營銷360體系之4A模型
試著使用這些模型來拆解自己負責的產品,在不斷思考下,一定會有收穫。
📺《用戶流失分析的三個誤區,你踩雷了嗎?》
https://bit.ly/3ixfPMI
用戶分群最基本可以切成三塊:新增、活躍、回流
其中以回流用戶最不好區分,一但分的不好,把太多活躍會員都算進去的話,那分析出來的結果可能就會有錯,這篇文章點出流失用戶分析三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定義不明確:每個產品用戶黏著度都不一樣,有些產品用戶需要每天開,可能超過一個月沒登入就算是流失,有的產品用顧就是久久開一次就好,可能半年回來一次都在允許範圍內,因此需要了解自己產品的特性,定義好怎樣叫做回流用戶,如此分析出來的數據才會比較精準。
二、在樣本選擇上產生失誤:文章著重在最近一次登入時間,這點非常重要,在我的「數據分析」文章中也不斷強調,當撈取數據時,一定要將用戶的註冊日期、最近一次登入日期抓出來,不然很可能把新舊用戶都混在一起做分析。
🎯延伸閱讀:營運的資料撈取
https://bit.ly/3qLz4EP
三、不分析用戶行為:強調要去了解流失的用戶輪廓為何,以遊戲業來說,付費/未付費、流失時的等級/遊戲時間/遊戲進度等都是很重要的觀察指標,畢竟用戶流失也不會跟你講原因,需要營運人員透過數據來找出問題點並對癥下藥。
📺《粉絲專頁「按讚」將走入歷史!Facebook 將推出粉絲專頁 6 大更新體驗》
https://bit.ly/39PWCBJ
日前 Facebook 宣布,將在未來數週內推出新版的粉絲專頁體驗,改版六大更新如下:
一、簡潔又直覺的介面設計
二、專屬的動態消息及新互動方式
三、全新的「你問我答(Q&A)」功能
四、聚焦在粉絲專頁的追蹤者(將移除「按讚」功能)
五、新版效能更佳的帳號管理工具
六、網路安全升級和誠信功能
每個小編都應該要注意,未來在舉辦粉絲團活動時,要求追蹤更能提高文章與活動的觸及人數,就跟youtuber要求按讚訂閱和開啟小鈴鐺的道理類似,最後,如果喜歡這個粉絲團,也不要忘了追蹤一下喔!
以上就是本次的商業案例與營銷文章分享,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