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防疫自是第一目標。但很多人也因此空出了許多時間。這段時間與其看著新聞瞎操心,不如拿起書本充實自己。
齋主前些日子推薦了由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 所出版的《藝術七鑰》。該書介紹了解讀現代藝術截然不同的七種方式,並以一張張現代名作,引領讀者思考這些作品背後的種種概念、歷史意義及價值。不過對藝術稍有熟悉的齋友都知道,藝術發展自照相術的發明以及印象派的出現後,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往繪畫的一大功能,便是紀錄與重現,但在照相術發明後,紀錄的功能逐漸被取代,因而從印象派開始,畫家開始將圖像平面化、色塊化、幾何化等,這個轉變逐漸孕育出現代主義,也就是廣為人知的畢卡索、馬諦斯等人的時代。在現代繪畫出現以前的繪畫,不管是文藝復興、卡拉瓦喬流派、荷蘭黃金時期、巴洛克、洛可可甚至是新古典主義,都能被稱作「廣義」的古典主義作品。如果《藝術七鑰》是以解讀現代藝術為主,那典藏這次的新書《藝術,原來要這樣看》,就是以解讀廣義古典藝術作為主軸。
這次由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所出版的《藝術,原來要這樣看》一書的英文原名為《Look Again》。作者奧森沃德(Ossian Ward)曾有著作《注視的方式》(Ways of Looking),本書是與前作相呼應之著作。若齋友你曾涉獵過藝術、攝影或設計等領域,則必然曾經聽說過由約翰伯格(John Berger)於1972年所出版的經典名作《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換言之,本書書名其實有著某種意義的致敬,並且嘗試用另一種不同於約翰柏格的角度切入解讀藝術作品。see和look二字,在中文上雖然都譯作「看」,但於英文意義上卻不同。See更近似於被動的接受資訊,而look相較顯更更主動些。若以情境舉例,你走進美術館,無意間看(see)到一幅作品,你走上前聚精會神的注視(look)該幅作品。簡單來說,本書《藝術,原來要這樣看》,更像是教導觀者們,如何在美術館或藝廊,能有更「積極主動」的解讀方式,去注視該幅作品。
然本書並不只是將主典名作放到讀者面前要求讀者再看一次。作者奧森沃德提出一套口訣「T.A.B.U.L.A.R.A.S.A.」,口訣中的每個字母,都代表了「注視」行為中的一部分。
「T」時間(Time)
注視作品需要多少時間? 作品花了多少時間創作? 作品中的時間又是如何?
「A」聯想(Association)
用直覺感受作品,共感作品帶給你的感受,聯想曾有過的相同經驗。
「B」背景(Background)
理解創作者的身分背景,同時也體會創作的大時代背景。
「U」理解(Understand)
從注視的過程中,體會第一眼無法理解的作品細節及感受。
「L」再注視一次(Look Again)
體會新的理解後,再重新注視一次。
「A」評價(Assessment)
從作品中的種種感受和新理解,重新思考作品的價值。
「R」節奏(Rhythm)
感受作品帶給觀者的韻律感,感受每幅作品特有的速度感。
「A」寓言(Allegory)
閱讀隱藏於作品中的隱喻、符號和意義。
「S」結構(Structure)
從構圖中的軸線分布、色彩重量,體解不同作品的結構差異。
「A」氛圍(Atmosphere)
當一件作品感動了我們,其感受和餘韻是久久不去,而這就是該作品特有的氛圍。
這套方法聽起來玄之又玄,但其實作者將大部分的篇幅,用於將這套方法實際應用於古典名作上。本書提及的古典名作相當多,包含了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拉裴爾《雅典學院》、波堤切利《維納斯的誕生》、維梅爾《倒牛奶的女僕》、波希《人間樂園》、卡拉瓦喬《耶穌被捕》、哥雅《農神吞噬其子》、馬薩喬《逐出伊甸園》、傑利柯《梅杜莎之筏》、安格爾《浴女》等名作。
作者不只是將名作呈現於讀者眼前,更是詳述陳述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名作,它們彼此的差異和社會氛圍。並將整本書分作不同大類,講述不同主題的藝術,諸如誠實、美、驚恐、戲劇、矛盾等子題,讀者能針對不同課題下的省思,進而增加對藝術作品的了解及體會。
本書對於單純對藝術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相當適合入門,本書提及的作品,大多數台灣讀者都應有曾在課本、戲劇或媒體上接觸過的經驗,本書正好補足這些背景知識。對於藝術稍有涉獵的讀者來說,本書也提供了讀者們「再注視一次」的好機會。
本書已經全台上市,有興趣的齋友們歡迎於各大通路購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021
當然,本次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也替酸齋的齋友們準備了兩本贈書,只要齋友你滿足以下條件,就有機會得到活動贈書唷。
只要你在5/23 (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最後,再次感謝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ways of seeing中文」的推薦目錄:
ways of seeing中文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博物館故事:【MoMA 免費網上藝術課程】
「我決定在紐約成立一座博物館,用來展示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
那是 1929 年,在那個年代,紐約幾乎沒有任何博物館對現代藝術有興趣,所有人都只願意收藏文藝復興或古典主義作品,但她和她的朋友,卻從不認同這種想法。
她在一封寄給法國友人的信中提到,希望對方介紹一些仍未成名的年輕畫家給她,因為只有新晉畫家,她們這間新生的博物館才能負擔得起⋯⋯
她是 Abby Rockefeller,她和兩位朋友 Lillie P. Bliss 和 Cornelius J. Sullivan 決心挑戰時代,成立一所專門收集現代藝術的博物館。
出乎當時的藝術界意料,這間博物館自 1929 年末開張以來,便大受公眾歡迎。它在十年內遷址三次,每次都愈搬愈大,到了 1939 年 5 月,她們終於找到一個永久館址 —— 紐約曼哈頓中心地帶、位處第五和第六大道之間的第53街。
這就是由三位女性聯手創立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現在,我們都稱這間博物館為 MoMa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真正的問題是:該由誰來掌握過去藝術的意義?是那些可以將藝術應用在實際生活中的人,還是那群把藝術當作遺物研究的文化菁英。」
John Berger 在《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曾這樣寫過。他提到,過去的藝術是上流社會或宗教階級展示財富的方式,和勞碌的基層毫無關係。
隨著時間流逝,藝術在今日漸漸普及,社會大眾都能欣賞,甚至評價藝術 ⋯⋯ 但我們懂得如何鑒賞藝術嗎?
為提高社會對藝術的興趣和鑒賞能力,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經常舉辦「貼地」的講座、活動,甚至大型零售店,MoMa 更早在 2011 年開始便與 Coursera 合作,製作了一系列免費網上課程。
對攝影有興趣的人,可以報讀由 MoMA 攝影部長 Sarah Meister 設計、設有中文版的攝影課程「Seeing Through Photographs」,學習鑒賞 MoMa 的攝影藏品。喜歡現代藝術或當代藝術的人,都能在「Modern Art & Ideas」和「What Is Contemporary Art?」找到由梵高到 3D 藝術等不同內容⋯⋯
以下是我們精選的課程:
透過攝影看世界(中文)
www.coursera.org/learn/sheying
透過攝影看世界(英文)
www.coursera.org/learn/photography
時尙設計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fashion-design
當代藝術
www.coursera.org/learn/contemporary-art
尋找更多課程:
https://www.coursera.org/search?query=the+museum+of+modern+art
善用在家時間,多學習點新知識,每天我們都能有更多得著。每人的家都是一座「精神時間屋」,疫情過後,再看看各位的修練成果吧 :)
Photos from MoMa
#LearnAtHo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ubscribe our newsletter: https://bit.ly/2YWEwYs
〖SUBMIT APRIL CHALLENGE:https://bit.ly/3bDXvg7〗
關於創作企劃邀請/品牌推廣/慈善活動推廣/合作伙伴,可以電郵到 info@story-teller.com.hk ,我們會盡快回覆。
#EveryoneIsStoryteller
ways of seeing中文 在 茱力&Black Music Lover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阿夜,也許這首你會喜歡。#謝謝你常在IG隨興直播裡發起溫柔革命,看到JULIE出現時只微笑並且立刻圈住眼睛筆愛心,悠悠閒閒地跟大家說 #其實男生也當然可以擦紅色指甲油並有綠色頭髮,這就是 #藝術家的溫柔革命🎈比許多老師登台疾呼都有用,#粉絲素質是有養有差的^U^ 各位粉絲,#跟著對的音樂人,你是可以獲得 #受教權 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只是基本人權,真的不要被問到什麼是 #流動的性別、【WAYS OF SEEING】、亞洲有幾個街頭音樂藝術家你卻不知道、還大言不慚說我本來就不聽中文歌啊,WOW,那就有夠糗了。If you don't know, use BING or GOOGLE。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若你還是不知道,#來聽茱力的置頂。那些期望我成為無償十年之外還要成為YOUTUBER的朋友,#兩年前我就已經在做這些事情了,現在也持續在做,#我希望你對自己要求也高一點^U^該付的要付,也了解一下自己的勞動權益吧,例如健康心理權只是基本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