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針》
你是否有聽過「乾針」治療?在門診很多病人看到我拿起針灸針的時候,都會很訝異難道西醫也變成中醫了嗎?隨著醫療的進步,越來越多古用新治的結合跨科發展。先來談談針灸,您知道鍼灸針的起源及原理嗎?如果你還在認為針灸只是起到治病那就錯了,今天讓我們來直觀的瞭解針灸針的功效。
武俠小說裡的銀針飛入飛出,極其精妙,像絕命毒師一樣銀針一出,必有一傷。其實要對針灸追根溯源的話,大眾所知它起源於中國,併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籛”刺破癰腫的記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鏽鋼針。鍼灸的原理是以針刺和艾灸穴位相結合的方法。針刺法是用金屬製成的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應用手法調整營衛氣血,艾灸是用艾絨搓成條或柱,點燃溫灼於面板穴位表面達到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的。針灸是針刺入病人的穴位達到刺激神經與經絡,再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區域性,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補氣運血、調手陰陽、調節體內各臟器的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雖然針灸是起源於中醫,但現在許多西醫也用到了針灸針做乾針治療頑疾,醫師單用中空的針具,或西方物理治療師用針灸針對患肌激痛點扎針,稱為乾針。我們醫師根據病人症狀,按照肌肉激痛點處(肌肉結節)及筋膜走向進行鍼刺,對於許多緊張型的肌肉疼痛,乾針能取得很好的放鬆治療效果,現代醫療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並推廣乾針或浮針,這在西醫裡也得到了綜合治療的應用。除此之外部分中西醫,針處加上電流,所謂的電針灸,不只治療疼痛、神經痛,甚至也可以用於減重。
在我門診,也時常進行乾針治療。
李婆婆,她算是我們醫院復健室的常客,前幾次改善了李婆婆的臂部疼痛:梨狀肌症候群,復健無法解決的,用亁針處理;近期正治療頸椎引起她喉部不適感及反覆落枕,估計再有幾次就差不多了。一次門診,我看婆婆拿起包包時眉頭皺了一下,右手舉不高,走路變得緩慢又駝背,計她的肩膀跟膝蓋也不行了,我請李婆婆在床緣趴下,挽起胳膊,在挽起袖子之後,看見肩膀及背部有紫色的皰疹,我問婆婆:「您的肩膀是不是痛到半夜睡不好呢?您上下樓梯有沒有困難呢?」「你怎麼知道?我的確肩膀到手會痛到沒有力氣,半夜因肩膀痛常常痛醒,前幾次一直想說的,但看您病人也多,可不太好意思。我這一身的病,怎能全都麻煩你了?」我說:「既然來都來了,在我能力範圍……」李婆婆接著說,她年輕時能吃苦,幹過農活,也在扛過重物。每天扛著百八十斤的田螺在市場上賣。有時一天打三份工,每天潮溼的環境,負重的強度,加大了膝蓋的負擔。常常睡得少,年輕時候也得過皮蛇。現年紀大了,全身關節都不行了,尤其是膝蓋,而睡眠問題就更不用說了。」婆婆肩膀痛是因為免疫力差得到皰疹攻擊身體的神經所致,我處方了皰疹神經炎的用藥,我再讓她放平膝蓋,右側髕骨周圍有一定程度的腫脹,髕骨周圍有壓痛點。膝蓋並未發紅。屈伸有痛感。手觸並無明顯骨性變形或骨性增生;而軟骨被磨損得喀喀作響。
肩膀經過抗生素及早治療,婆婆的皰疹神經炎完全改善。然而婆婆的喉嚨痛及脖子僵硬,甚及膝炎,隨著數次乾針後大幅改善。
———————————————-
在中醫的理論,年紀大了的人,解決骨病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固腎。另外,肝主筋。關節也有筋,各種韌帶肌腱都屬於筋,所以還與肝有關。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腎氣不盛,何以生肝?腿腳手臂指掌沒力,都是肝不給力。一聯絡經絡穴性,藏象原理。
西醫的乾針適用於治療肌肉筋膜發炎及僵硬。主要有兩種做法,一是紮在筋膜上,放鬆緊繃的肌肉,許多病人在一紮針下去就可以感受到疼痛減輕3~4成,就是因為長期緊繃的肌肉因扎針得到緩解。不過隨著患者日常活動、使用肌肉等狀況,經時間累積後疼痛可能會再復發,治療療效會呈現鋸齒狀逐漸下降。
另一種方法就是用針反覆在患處扎針造成該處組織輕度損傷,重新修復生長,這個原理與震波、增生注射療法類似,都是破壞組織進而讓組織重新修復。
在做乾針治療時,我拿起數根3寸針,為了避免病人害怕,在轉移注意力後,數針很快就進入肌肉了。雖然針長,有一些痛感、脹感,但沒想像中的可怕。當然乾針也是有風險的,除了比針灸痛以外,也是有類似針灸如出血感染及氣胸的風險。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NTDHealt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談古論今話中醫(58):冬病夏治三伏貼【健康養生中醫保健_三伏貼】結合藥物、中醫經絡療法和季節特點來治療。http://www.youtube.com/user/NTDHealth 夏天的三伏貼這幾年都很熱門,中醫特有的這種根據季節的不同所研發出的穴位敷貼的治療方式。平常日子我們貼的就叫穴位敷貼,...
三伏天灸穴位 在 唐安麒 Angel T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夏練三伏💪🏻防治寒症哮喘
哮喘並非不治之症,可以透過食療甚至中醫調理醫治。正值三伏天🔥,施行天灸,貼敷辛溫的中藥藥貼,有效調整臟腑經絡氣血,達到「冬病夏治,夏病冬防」,對於寒症哮喘特別有療效。
-----------------
哮喘患者很多時會在半夜或接近清晨時,出現氣喘或咳嗽等😷,影響睡眠質素,導致日間精神不振🥱。有很多複雜因素可以導致哮喘發作,例如空氣污染引致鼻水倒流,刺激氣管;胃酸倒流也會刺激氣管收縮。其他原因還包括接觸致敏原、冷氣溫度過低、吸煙包括二手煙等。哮喘反覆發作,更會傷肺,嚴重可危及生命。😨
西醫採用吸入式類固醇藥物,以改善氣管腫脹與發炎過敏。作為自然療法及中醫學推廣者,我主張中西醫及自然療法結合治療,藉中藥及自然療法紓緩西藥副作用,及調理身體以增強抗病能力和自癒能力,不讓哮喘發作才是上策。
防治哮喘,首重抗🔥炎。除了多服食我常推薦的接骨木果箤取、紫錐花、蜂膠🍯、酵精,還應多攝取Omega-3。肉類、煎炸食物及植物油含大量Omega-6,當人體攝入過多Omega-6,而Omega-3攝取不足時,身體就會産生炎症反應。Omega-3有助平衡Omega-6,促進身體合成抗炎物質,常見於深海魚類、亞麻籽等。也可服高含量魚油丸🐟,但注意必須選擇冷壓方式萃取的無污染魚油,因為Omega-3易受到高溫、氧氣及陽光等破壞而氧化。
更有些研究報告指出,在懷孕中期以及後期攝取足夠魚油,或有助預防BB日後患哮喘或鼻敏感等過敏疾病。研究發現,每月進食1-4次魚類的孕婦,會降低小童在2歲前出現喘促的機會。
另一研究發現,在懷孕後期每天進食魚油丸的孕婦🤰🏻,相對進食橄欖油或沒有進食補充劑的孕婦所生下的BB,患哮喘風險較低。現時德國有關部門亦鼓勵孕婦進食魚類。
中醫則指哮喘發作是由於「內有伏痰,外有感觸」,主要與肺、脾、腎三臟有關。中醫常將哮喘分為寒性哮喘和熱性哮喘兩個證型,分別採用小青龍湯和定喘湯來治療,補氣祛風,緩解下氣道炎症,大大降減哮喘發病風險。日常也可飲用溫和清肺的湯水,例如淮山黑木耳湯,無論寒性或熱性哮喘患者也可飲用。中醫認為白色食物入肺;黑木耳中的膠質具有極強的吸附能力,可清肺去塵。
除內服中藥,還可於每年夏季之「三伏天」施行天灸🔥。透過辛溫的中藥藥貼,貼敷於身體特定穴位,例如肺腧、脾腧、腎腧,通過中藥的局部滲透和刺激,調整臟腑經絡氣血,達到「冬病夏治,夏病冬防」。2021年的三伏天分別是7月11日至8月19日,趁三伏天期間好好調整體質,有助紓緩哮喘病症。
📽️更多健康資訊🎞️:
排毒汗-真健康:https://youtu.be/XUrP_dS0rnM
瘦身點解要補:https://youtu.be/_GjxPFlaMbc
三大好油助瘦身:https://youtu.be/hkruOhzbURY
#哮喘 #養生 #食療 #中醫 #三伏 #艾灸 #健康 #唐安麒
------------------------------
大家記得like我的各個channel啦😁
Mewe:https://bit.ly/39KEGs6
IG 名:DR.ANGELTONG
YouTube:https://bit.ly/3ic4LDT
Blog:http://blog.angeltong.com.hk
KK Box:bit.ly/3r6x6Q3
Sound Cloud:bit.ly/3q8iI8x
SoundOn:bit.ly/2MFFiIg
Spotify:spoti.fi/3q57KB1
Listen Notes:bit.ly/3q61tom
------------------------------
三伏天灸穴位 在 唐安麒 Angel T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強身健體💪增強抵抗力必做👍今天是「天灸」養生最好的日子,所以我同多位家人一起去 #健兒安 健康醫學 找中醫師做天灸,近幾年我也有帶同女兒一起做,我絕對相信,對於增強抵抗力是非常好的👍有很多朋友做完天灸以後,每年感冒的次數減少了,有很多例如鼻敏感丶氣喘的毛病也改善了,現在疫情持續嚴峻,我認為增強自身免疫力是最重要的👍而且只是貼一些中藥在身上,又不用花很多錢,所以我認為值得為健康去做😊
天灸好處:
冬病夏治❄️驅寒散痛治未病
百病起於寒🥶❄️,鼻敏感🤧、哮喘、寒咳、慢性腹瀉、容易感冒😷、四肢冰冷、經痛、關節痛等,都屬於虛寒型疾病。
只要把握節氣「排寒❄️」,就能「治未病💪🏻」。
中醫👨🏻⚕️指夏天的 #三伏天 是一年中最熱🔥和人體陽氣最盛的時候,在三伏天期間採取天灸🔥療法,以特製的溫熱的中藥製成藥餅,敷貼在特定穴位,有效:
💪🏻刺激經絡、增強臟腑氣血功能
💪🏻助長陽氣、祛寒祛濕
💪🏻調整陰陽平衡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強免疫天灸 $200一次
天灸最佳時間由7月11日開始,之後每隔約9日做一次,共3次為一個完整療程。
頭伏:2021年07月11日 - 2021年07月20日
中伏:2021年07月21日 - 2021年08月09日
末伏:2021年08月10日 - 2021年08月19日
#健兒安 #排毒 #養生 #補身 #三伏 #天灸 #中醫 #健康 #抗疫 #防疫 #自然療法 #保健 #保養 #專科 #中藥 #養陽 #抵抗力 #免疫力
三伏天灸穴位 在 NTDHealt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談古論今話中醫(58):冬病夏治三伏貼【健康養生中醫保健_三伏貼】結合藥物、中醫經絡療法和季節特點來治療。http://www.youtube.com/user/NTDHealth
夏天的三伏貼這幾年都很熱門,中醫特有的這種根據季節的不同所研發出的穴位敷貼的治療方式。平常日子我們貼的就叫穴位敷貼,如果選在三伏天來貼的 那就叫三伏貼,它就是結合了藥物、結合中醫的經絡療法再結合了季節上的特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iHMOMyeWM0
本頻道由:新唐人亞太電視台 http://ap.ntdtv.com 建立
本則影音新聞出處:新唐人亞太電視台 (NTDHealth)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iHMOMyeWM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