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19更新】
馬來西亞的陸君奕先生在《萍聚》原作者~作曲的嚕啦啦11期傅傳傑先生以及作詞的嚕啦啦11期戴榮旭先生的遺孀李玲玲女士出面說明之後,來訊表示對他們很抱歉,並對自己之前信中所言作出以下的解釋:
1985年,知識報出的題目是真的,那時候我才六年級,就把萍聚的歌詞填上去拿獎,結果,誤會就此產生。
那時候全校的同學都以為是我寫的歌,誤會鬧得更大。於是我就當成是我寫的,一個小學生的心態。
直到初中,萍聚這首歌在全世界流行起來,第二個誤會又產生了,我就以為我寫的歌給歌手唱出來了。
誤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我遇到有人跟我說,萍聚在很久以前,已經有人在唱。我就覺得奇怪,為什麼時間不吻合的,但那時,網絡資訊還不發達,我的疑問一直無法解答。
後來,馬來西亞又有傳言說萍聚寫詞人來自吉隆坡尊龍獨中,我的誤會又給放大了,是不是在找我?
網上搜索,萍聚歌詞的原創是個謎,也有人在blog留言尋找嚕啦啦。誤會又來了,我人生哪裡可以得到安靜!
所以我在信裡面提到的事情,一直得不到答案,直到看到你們的貼文,我才確定了錯誤點發生在哪裡,就是小學時候的我所犯的錯誤。
人生的記憶是不能騙人的,假如我在中學時期就確定,歌詞是有主人的,我就沒有今天的誤會和錯誤。
【2021.9.17更新】
嚕啦啦23期王慕榕來函表示,他已與11期傅傳傑學長聯繫上,也告知目前討論的情況。傳傳傑先生確認《萍聚》是由他譜曲,並由同為11期的戴榮旭先生填詞,兩人共同創作完成。
萍水相逢,
有緣相聚!
就是「萍聚」歌名的緣由
【2021.9.17更新】
救國團團康活動歌本上記載的《萍聚》作者戴榮旭的遺孀李玲玲女士來函如下:
張先生您好
我是嚕啦啦十一期戴榮旭的太太
看到這麼多人在談論「萍聚」
實在覺得遺憾
我先生戴榮旭
在民國91年已經過世
所以也無從查證
想請您再詢問曲譜上
寫的作曲人傅傳傑先生
看他是否還記得
當年一同創作萍聚這首歌曲的
戴榮旭?
我很確定的是
民國63-66年左右
在榮旭讀五專時期
他的確時常在救國團服務帶隊
戴榮旭帶過許多霧社先鋒團的
各校年輕朋友
相信很多人都會記得他
他生前也告訴過我
他曾寫了《萍聚》這首歌
但是當時沒有智慧財產權等法規
隨著他的逝世
我想也就無法
再做什麼說明或澄清了
謝謝大家的熱情及支持
我相信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說已經足夠
感恩
【2021.9.15更新】
謝謝提供相關資訊的網友們,我特地將有關《萍聚》作者的資料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早在1970年代救國團活動的團康歌本裡就已出現《萍聚》這首歌,上面記載的作者為嚕啦啦11期戴榮旭。
而在YouTube 有一個上傳於2017年4月底,由嚕啦啦13期之敏和11期傳傑合唱《萍聚》的影片(https://youtu.be/j-4ThaLm0NU),上面記載《萍聚》的作者是嚕啦啦11期的戴榮旭(作詞)和傅傳傑(作曲)。
不過在2009年有新聞媒體報導,宜蘭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聲稱自己才是《萍聚》的作曲者,創作時間為1967年,而作詞者則是當時的兩位救國團輔導員。(新聞連結:https://news.tvbs.com.tw/life/119642)
另外,已故歌手江明學曾於2017年在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uHS7tjCQTsw)留言處回覆網友詢問他是否為萍聚的作者時提到:
萍聚的詞曲作者是嚕啦啦,嚕啦啦是一個筆名,這首歌四十年前開始在台灣的團康活動傳唱,至今都還沒找到真正原作者!網路上流傳著各種傳說⋯⋯,我印象中曾經三位人士出來表示自己是原作者,但是因為說法都不夠令大眾及版權團體信服,也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結果全不了了之。因為當年使用過的正版唱片公司,都有提存了一筆詞曲費用在銀行的專戶,多年下來已累積了一筆不小的數字,所以一定要有人、事、物的確定證據,才能領走這筆錢!
如果您也有關於《萍聚》作者的資訊,歡迎您留言或私訊告訴我,謝謝。
——————
今晚我要跟大家分享來自馬來西亞的陸君奕先生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他才是華語歌曲《萍聚》的詞曲作者,以下是他的來信全文:
張哲生大哥你好,
小弟陸君奕今年48歲,來自馬來西亞怡保,有一件事情埋藏在我身上已經 36年,一點也不虛假,是我人生經歷過的事情。
1985年,當時我小學六年級,因為學校販賣的報紙(名字叫《知識報》)上頭的一個填歌詞遊戲環節,讓我寫成了一首歌的歌詞,後來有人把它取名《隨緣聚首》,也有人把它取名《萍聚》。
我不曉得為什麼網上把《萍聚》說是1967年創作的歌呢?
(編按:根據2009年1月27日的TVBS新聞報導,宜蘭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表示自己是《萍聚》的作曲人,他說,1967年夏天,他就讀師大二年級,在偶然機會下,接受兩名救國團輔導員委託,為他們寫的《萍聚》歌詞譜曲,當時師大音樂系風氣保守,禁止學生私自參加校外比賽和活動,所以他才沒在創作上留名。)
以下是我當年寫《萍聚》這首歌的來龍去脈,記憶猶新。
1985年,那時候,我還是一名六年級學生,萬里望萬華二校小學有販賣華文報《知識報》,我是它的忠實讀者;報章第二頁印著有獎遊戲環節題目,題目通常都很簡單,學生只要填對答案,再填寫學校名稱、姓名、班級,然後寄到報館,相隔幾期後,幸運的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例如收到禮物。
就是這一年,春節過了,月考也過了,所以學生們在班上有許多悠閒的時間,這一期《知識報》的有獎遊戲題目顯然不簡單,題目是讓學生們嘗試寫歌詞的機會!
只有一個空白的四方格留在題目下面,方格上面有一段已經寫好詞語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四方格下面用比較小的字寫著參賽條規:
(1) 歌詞需要 50/60 個字(已經想不起是50還是60)
(2) 參賽者必須把所有草稿紙都一起跟寫好的歌詞寄去參賽
(那時候我還小,不懂原因,現在懂了,為了確保歌詞是真的本人寫的,我還記得曾經從垃圾桶撿回草稿紙再弄乾淨。)
我起初看過題目後,沒有頭緒,還未想到什麼,不把它當成一回事,直到有一天放學,我在禮堂等父母來接我回家。
放學時段,學校鼓笛隊時常在禮堂旁邊訓練,這天我聽到他們剛開始訓練時有一段交響曲,只有鼓聲響,其它樂器沒有,很自然地,我就念出一句詞語:「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也同時候聯想起《知識報》的題目:「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這時候發現兩句好像有押韻,於是興趣來了,我認真聽著交響曲,再念了一遍這兩句,欸!非常押韻 !
我有了新玩意,寫歌詞,對,有興趣寫歌詞!! 我得想個辦法怎樣才能想到第三句,我數學分數名列前茅,第一句和第二句同樣有九個字,我決定利用 9x9 的表格來想歌詞。
回到家裡,用畫圖用的大白紙,畫成很多橫線和直線,每一行9個格,後來我改用學校的練習簿,學生們都稱呼它為大方格簿。
寫歌詞的方法找到了,就是好像上華文科一樣造句,只不過造句每一行都必須9個字。
第二天,在學校科室裡,我很快就想到第三句:「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可惜這一句不能夠連接我之前的詞語,不押韻,但是我把它保留下來,繼續想第三句歌詞。
有一次開週會,看到兩位女學生互相責罵對方,聲音惹來老師前來看個究竟,經過老師的教導,女生們都互相承諾,說以後不敢再犯錯。
我人在附近望著,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心裡有點靈感,想到一些詞彙,他們互相承諾,又彼此約束;我默默地想一想怎樣用上述的詞彙造個9個字的句子,於是想到啦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一下子,想到兩句歌詞,押韻嗎?心裡想一想跟之前的有一點押韻,然後在心中暗念了一遍: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我覺得押韻也很滿意!
學校的環境清幽,當我回到科室後,只能再暗中從心裡用唱歌的形式唱一遍,我覺得歌的韻律跑出來,歌詞也同時帶出涵義。
對,我真的很滿意歌詞寫到現在的情況。再說,我對寫歌詞的興趣也大大提升!很好玩呢!
在學校嘴巴閉了那麼久,放學回到家裡,終於可以放大聲唱出這些歌詞。我擔心用詞不當,我問爺爺「彼此」是什麼意思,爺爺解釋說:「你我、雙方,或者敵對」,同時我也學會一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想歌詞到現在,4乘9,只有36個字,還得繼續想⋯⋯
一天又一天過去,想不出什麼,沒靈感,怎麼辦 ?
另外,我們陸家的家教很嚴,第一個家規就是不能碰毒品,誰沾染毒品就馬上被踢出陸家,所以爸爸和爺爺都常灌輸思維,做人要知足常樂。
我爺爺是寫詩人,讀春秋書籍,萬里望升旗山,山水觀音亭的詩詞是我爺爺遺留下來的,他的筆名是浩然,原名陸其廣。事實上,歌名「萍聚」是我爺爺取的名字,這還有一段故事可以講,不過以後再說吧!
那時候,我家經營萬里望有名氣的醬油廠,家中環境還算不錯,有錄影機、唱機,錄影帶和卡帶都有很多,那時候流行的歌手有台灣的林淑容Anna、香港的譚詠麟Alan。
受到 Anna 這個英文名字的啓發,我取了 LULALA 作為筆名,主要是因為我性格內向,怕別人嘲笑,所以不敢用真實名字,而用 LULALA 來代替。
然後,我到房間放卡帶的地方參考看看有什麼詞語可以用得上。 就看到一個字「擁」。這時候,我想起第二天想到的那句「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於是,造句靈感來了:「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我發現將這兩句歌詞合併,不就是代表知足常樂的意思嗎?
好的,重新排列歌詞: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
在我想歌詞及韻律的時候,發現「相聚過」和 「擁有過」是可以互換位置來唱的 !但是最後我總覺得,人還是要相聚過,才能夠擁有。
歌詞想到這裡,因為作詞的興趣濃厚,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也不怕羞恥,朗朗上口地把歌詞唱一遍,所以那時,學校有許多老師都知道我曾經寫過一首歌。記得有一次,一位女老師到班上教科(現在已經想不起老師名字),我非常大膽地跟老師說,我有一件事情要做,要不然我會後悔一輩子!老師脾氣真好,不但沒有責怪我,還讓我完成這事情,就是寫完歌詞,老師只是溫柔地提醒我,下一個月考快要到,要快點專心讀書。
這時候的歌詞已有7乘9,共63個字,可以想結尾的歌詞了!畢竟再不專心聽課,老師肯定會責罵我。
我的座位在科室最前排,偏向窗口,萬華小學當時只有一排科室有兩層樓,我的科室在樓上。學校地理位置在萬里望小鎮的正中央,所有本地人辦喪事的出殯隊伍都必須經過小學的大路,小學生都很怕聽到出殯隊伍的敲鑼打鼓聲。
我感慨地想到一句連我自己都會流出眼淚的詞語:「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前前後後,我用了21天寫成歌詞,然後將成品連同草稿紙寄去參賽,大概一個月後,成績出來,我拿了冠軍,學校也把那張《知識報》張貼在學校禮堂。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
【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
【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這首歌詞很單純地是一個小學六年級,身材略胖的男生的作品;
它只不過是《知識報》遊戲環節的一部分,是無心插柳之作。
得獎後,馬上有來自台灣的人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明學,是他教我江字怎樣念,他說跟將來的將同音。
他是第一個要求把歌詞拿去唱的人,我猜《隨緣聚首》這個最初的歌名應該就是他取的吧!他還要求把歌詞裡「的」這個字唱得不一樣,各位可以聽聽他唱的版本。
另外,當時還有人站在我旁邊,要我把歌詞認真唱一遍,他就抄下音符,假如可以聯絡到作曲人孫正明,或許能得到解答。
我那時候還跟他們說,回去台灣找個姓李的人,為他取我的名字當藝名,他一定會把這首歌給唱紅;後來上華唱片為李華苓取個藝名叫李翊君,「翊君」二字恰好是我的名字「君奕」倒過來念。
音符抄完後,他還問我,這首歌你是想單人唱或者是雙人唱,我想一想就問:「可不可以男女合唱?女聲清脆,女先唱,男聲粗壯,跟隨在後,就這樣一前一後,我覺得比較好聽。」我還強調一定要用小鼓作為主要樂曲。
而後來李翊君唱的版本,就和我認真唱的這個版本的音調一模一樣!
所以除了江明學以外,我非常肯定娛樂圈一定有人知道誰是 LULALA,他們肯定有來過我現在住的地方~怡保萬里望。
翌年,1986年,快要上中學,我複印一份寫著我名字和學校名稱的《知識報》放進一個白色信封,信封上我寫上三道題 :
1、萍聚是什麼?
2、萍聚有多少個字?
3、萍聚是誰取的名字?
再托付給爺爺保管,還跟爺爺說等我長大以後交還給我,好讓我留給我的兒孫看。
還有一件事情,我除了把歌詞寄去《知識報》參賽,也另外寄了一份我親手寫的歌詞在白紙上,再寫上我的筆名LULALA,寄去香港 TVB,我還在信封後面留下回郵地址。
1986年,某一天,我家人租錄影帶回家看,是歌唱綜藝節目,鄭裕玲主持,節目的後段,她把我寄過去的歌詞念了一遍,用廣東話說了一句:「你以為香港沒人才,膽敢把歌詞寄來 TVB。」她也提到這封信是來自南洋的。
小學和中學,相比之下真是天淵之別,中文是小學主流教學語言,也是我的強項,中學全部馬來文,是我的最弱,預備班,我迎頭趕上,把馬來文搞好,但是我逐漸把托付爺爺保管的「萍聚」文件遺忘掉。
中學時期初中一,1987年,某一個星期六,我走路經過圖書館,遠處操場傳來收音機聲音,仔細聽,很開心,是我親手寫的歌,跟隨聲音方向走過去看個究竟,收音機裡卡帶還在轉動,旁邊擺放著一個青色封面卡帶盒,後面寫著萍聚,作詞作曲人:嚕啦啦。興奮的心情參雜著後悔的感覺,後悔當初沒有用我自己的本名。
中學時期,我有跟其他同學提起《萍聚》的歌詞是我寫的,但是沒人相信。
事與願違,相隔36年,現在已經是2021年,我的爺爺、爸爸都已不在人世,而且托付保管的確鑿文件已經不復存在,我非常失望,感到非常低落。
人總要面對現實,也想了很久,下一步應該怎樣應對,好的,那就拿起勇氣,把這件事公諸於世。再說,我患有糖尿病30年,現在也正值全球大流行 COVID-19,這病毒對於三高人士有很大的威脅,馬來西亞疫情非常嚴峻,每天超過萬宗確診,我萬一遇到什麼壞情況,這件事情就永遠埋在地下,沒人知曉,值得嗎?
我僥倖寫出那麼令人感觸的歌詞,但其實我的性格時常都保持開朗,且因為家教嚴格,我自認為人正直,但遺憾的是,我的人生總是被《萍聚》困擾著,不但沒人相信我是原作詞人,而且,我曾經從兩位人士的口中得到一些不符合時間邏輯的消息。
第一個人是我的表嫂,她是台灣人,1993、1994年間,表哥表嫂還未結婚,表哥時常往來馬來西亞和台灣兩地,也有把我寫萍聚的事告訴表嫂,她回去台灣問她的長輩,得到的回應是長輩們早已唱過這首歌。
第二個人是我的老同學,他告訴我說2014、2015年時,他去台灣旅行,導遊的車上播放著萍聚歌曲,比我同學大4歲的導遊講,他小學時期也是唱這首歌。
我本人真想搞清楚,1985年的時候,《知識報》從哪裡得到消息,把它作為該報的有獎遊戲題目讓小學生作答 ? 台灣民眾早期曾經唱過的萍聚歌詞又是哪一個版本?
我有從網絡找到信息寫著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於1967年拿到兩位女生交給他的萍聚塗鴉歌詞紙張,又是那一個版本 ?
我很確定李翊君唱的版本是我寫的歌詞,也是我想歌詞時候的旋律,音韻,歌曲長度 3分18秒也是我唱過很多次,估算出的時間。
1993年,我讀學院校時期,有一位理髮店老闆娘跟我說「嚕啦啦」這個名稱在台灣已經有團體把它佔為己有,是一個愛國團體,她還說那在台灣等於是對抗中國的共產黨!也是這個原因,我媽媽吩咐我以後絕對不能夠再說《萍聚》是我寫的歌。
這世界是怎樣了?一位單純的六年級男生,僅僅是學校《知識報》遊戲作品,居然可以影響他的一生到現在!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65年4月5日 恒生銀行擠提面臨倒閉 匯豐5100萬將對手收歸旗下 一九六五年四月五號,恒生銀行發生擠提,人龍由中環恒生總行排到皇后像廣場,恒生面臨清盤倒閉危機,一日之間失去八千萬港元,佔銀行六分之一的總存款,當時由一月開始的大客戶提款,到四月已累計失去二億港元,當日銀行為證明資金充足,一...
「九 首 交響曲」的推薦目錄:
- 關於九 首 交響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九 首 交響曲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九 首 交響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九 首 交響曲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九 首 交響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九 首 交響曲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九 首 交響曲 在 #第九號交響曲 - Explore 的評價
- 關於九 首 交響曲 在 貝多芬九號交響曲~請推薦經典必聽版本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九 首 交響曲 在 [出售] NTSO 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交響曲- clmusic | PTT娛樂區 的評價
九 首 交響曲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你是資深樂迷,可能聽過這個故事:當年 SONY 和飛利浦研發 CD 鐳射唱片時,為了讓聽眾完整聽完 74 分鐘的貝多芬 「第九號交響曲」,硬生生加大 CD 直徑,將原訂標準長度為 60 分鐘的 CD 改為 74 分鐘。對於年輕一輩的樂迷來說,一張 CD 能夠塞進多少東西可能已經不是重點。但你有想過,為什麼一首流行歌大多是三到五分鐘嗎?
美國學者馬克・卡茲 (Mark Katz)提出的「留聲機效應」,認為留聲機的出現,影響音樂錄製時的樂器選擇、也影響了一首歌曲的長度。「載體即內容」每種裝著內容的載體,多少都決定了裡頭的音樂該長什麼樣子。
#故事慢新聞 #從過去理解現在 #新歌為什麼越聽越像
⚬ 談談載體:沒有留聲機的時代,人們用樂譜紀錄音樂
⚬ 留聲機效應:流行歌取的長度被固定了?
⚬ 這個世紀的留聲機「Spotify」:音樂創作者真的會因串流平台而改變創作方式嗎?
⚬ 載體改變音樂,誰來改變載體?
訂閱故事,每週閱讀慢新聞 ▹ http://bit.ly/storian
九 首 交響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神之補完——關於不是 Gay 而是 Jesus (?) 的渚薰 | 盧斯達 on Patreon】
2019 年以來的巨變,大概也觸動到宗教界。不談宗教界在體制裡的權力分佈,對所有人的直觀影響:很多信徒甚至神職人員都已經或準備移民。這是一個人心動蕩的時代。以前教會面對狂潮可謂做到不動如山,直至 2014 年開始聽到他們問:「為甚麼流失了那麼多 (年青) 人?」公共面向的解凍也開始零聲出現。整個文明都是痛苦的,人窮則呼天,那麼在兇猛的時代下,會不會越來越多人「慕道」?
不知道是否與香港一齊遭遇巨變,「福音戰士」的渚薰本來像一個謎,但慢慢也看出了線索。整個系列的猶太教、基督教名詞和設定,其實可以忽略而不影響故事。看來龐大深奧的設定也並非表達基督教式寓意,渚薰的存在卻可能是最基督教式的。
根據設定,渚薰是陰謀機構 SEELE 派出來滲透 NERV 達成世界末日的「使徒」,但他有一半是人造人,另一半是「巨人阿當」的部份靈魂。綾波零和渚薰有中學生的外表,但其實是 extraterrestrial 的存在。「阿當」和「莉莉斯」其實是兩個地球圈以外的「生物」,他們就等於半神。渚薰是父神的兒子,綾波零是母神的女兒。劇本還親自解釋了「渚」這個姓是「水陸交界」的意思,指他同時擁有人性和神性,是人與神之間的中間人,人類與神的交往也像人類跟使徒接觸,跟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接觸。
所以零和薰都有極為白晢的膚色。零不吃肉,她有著母神的慈悲,母神誕生萬物,所以她本能上討厭吃自己的「孩子」。薰在劇中也沒有跟其他人同席而食的畫面,他每一次出場都有夢境般的水波襯托、使用詩一般的語言,每個跟半神互動的人都像吸入了夢境一樣。
可能我內心有一點恐同,以前看不出渚薰和碇真嗣很 gay 的互動其實不是 gay,而是神對人類無條件的大愛,是一個物種對另一個物種的悉心栽培。就像對貓和狗來說,人類是一種 beyond comprehension 的東西,牠們不可能理解我們的寵愛。正如對人類來說,神也是 beyond comprehension 的。所以我們依靠自己的人文、歷史和記憶去想像神的模樣,所以上帝總是一個長者,一個男人,一個先知,一個君王,聚集了所有人類社會中最高尚最有權力的形象。
當然神可以是一個婆婆,也可以是一個詩一般的美少年。EVA 播出之後,很多年輕女藝人都說過理想對象是如同渚薰一樣的人。不管是 TV 版、舊劇場版和新劇場版,渚薰都是無條件愛著真嗣,每時每刻都想將受苦的人類拉出谷底。跟渚薰相處,連真嗣那樣的抑鬱症患者都感到如沐春風。因為無限的神無條件包容充滿缺憾的人類。
渚薰第一次出場時哼著貝多芬《D小調第九交響曲》的《歡樂頌》合唱高潮,歌詞部份也是面向上帝的讚美詩,最後也成為渚薰在激戰中選擇自我犧牲的配樂。這首歌適合作為神子降生的配樂,也適合作神子釘十字架的配樂。渚薰與人類 (真) 的相處,就是耶穌在公開活動之前的近三十年空白。發展已經完全的神,被「發展中」的人類吸引著,也察覺到人類因為發展不完全 / 無明而帶來巨大痛苦 (自我毀滅的死本能)。
SEELE 派渚薰去毀滅人類,這在最初跟他對真嗣的「愛」沒有衝突,波零對真嗣的愛體現在她會努力戰鬥「讓真嗣不用再駕駛EVA」,渚薰也認為讓全世界融合為一個意識,真嗣與世界的衝突就會終結,就會獲得終極的平靜。渚薰的動機和成長和綾波零那條線殊途同歸,渚薰也像之後的她一樣,最後改變了注意。上帝決定多給人類一次機會,不再干預人類的將來,由人類自己選擇 (以個體模式存活)。
渚薰讓真嗣掐死他,耶穌主動釘了十字架。
渚薰對待人類的方式,就像一對放手讓孩子自己決定事務的父母。《終》也聯好了這些早已佈下的密碼,真嗣也直白地說出渚薰就像父親大人,人類想像中的上帝就是一個君父。
人類對於上帝誠惶誠恐,又想努力了解祂,雙方還充滿直至終末的戰鬥。渚薰這個角色對「人類補完」的態度轉變,跨越了《舊約》到《新約》的那個轉折,人類對神的想像,由絕對的嚴父,轉變為相對平等的試圖互相了解。電影最後超渡渚薰的片段,存在一個相當激進的解釋角度:上帝對人類為何又愛又恨,為何既要毀滅又要拯救。渚薰想讓真嗣幸福來讓他感到幸福,人類最後選擇悔改也是上帝的「幸福」嗎?當人們將上帝放在一個人類的戲劇中,就會令人聯想到:人們失去希望,上帝也會寂寞。若人們可以自己走路,作為父親的上帝也會感到若有所失。
電影最後為渚薰安排的「救贖」,是人類的「成熟」,而他不再需要在每次人類迷失的故事中給予救贖。一開始,渚薰的態度是「這次一定要讓你 (人類) 幸福」,但之後他發現自己誤解了人類的幸福,人類的幸福不會是融為一灘澄汁,不會是逃避困難。人類的幸福是他們可以克服困難,可以克服保持自我之後與世界的衝突。
上帝經過「補完 / 成長」之後,就似乎不再動不動用大洪水的種族滅絕方案,祂讓人類有了與自己邪惡一面鬥爭的時間、空間和自由。
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新書:https://tinyurl.com/eyd9258v
九 首 交響曲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965年4月5日 恒生銀行擠提面臨倒閉 匯豐5100萬將對手收歸旗下
一九六五年四月五號,恒生銀行發生擠提,人龍由中環恒生總行排到皇后像廣場,恒生面臨清盤倒閉危機,一日之間失去八千萬港元,佔銀行六分之一的總存款,當時由一月開始的大客戶提款,到四月已累計失去二億港元,當日銀行為證明資金充足,一疊疊的鈔票遍布大堂的每一個角落,匯豐為表明支持恒生,委派職員駐守恒生總行大堂,但情況並沒有改善,擠提風潮令社會動盪,市面上人心惶惶,大家都為自己放在銀行的存款擔憂。全文:https://bit.ly/3fwaTIh
1976年4月12日 《明周》爆梁小龍黎愛蓮秘密註冊結婚
明星為了事業,拍拖要秘密,結婚要秘密,就算六、七十年代的娛樂圈都一樣,一九七六年四月十二日出版的《明周》,封面故事就爆了武打明星 #梁小龍 跟著名歌手 #黎愛蓮 秘密結婚。全文:https://bit.ly/3uuPbIZ
1997年4月21日新馬師曾逝世 祥嫂靈堂上演「搶屍」
「慈善伶王」 #新馬師曾(原名 #鄧永祥)因支氣管炎、肺積痰及心臟病入住嘉諾撒醫院,留院一百零九天,延至九七年四月廿一日 #逝世,享年八十一歲。 全文:https://bit.ly/3tlkkyo
1810年4月27日 貝多芬名曲《給愛麗絲》210年前成曲之日
#陳奕迅 2002年的歌曲《 #給愛麗斯 》,將 #貝多芬 名作《Für Elise》《給愛麗絲》融入流行曲,把它唱出現代感,還有美國著名饒舌歌手Nas的《I Can》,當中一樣有此曲的旋律。這首膾炙人口的名曲,早在一八一○年四月二十七日面世。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5_YiBZKPmg/hqdefault.jpg)
九 首 交響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旅記:世界裂痕處 等你」介紹
訪問作者:Nero 黃恭敏
內容簡介:
故事之所以在這世代存在,是為了填補人們心中的裂痕。
死並不是唯一的悲劇,活著也不會是喜劇。
這份裂痕就在那。因為如此真實,於是如此孤獨……
由於難以適應台灣的教育體制,困惑人與人之間界線存在的意義,這世界在Nero心中出現一道裂痕,高中畢業後他開始一個人背包旅行,年紀輕輕就已浪跡天涯。這本收錄他攝影美麗圖片的書籍,不只是想促使人啟程去旅行,而是想請你尋找真實,以自己的雙眼重新認識這世界。
〈不遠處的夏天〉裡,他前往城崎看花火時邂逅了日本少女,兩人感情隨著季節變化浮沉;十八歲那年他去紐約讀大學,跟隨兩位音樂系女孩開始學〈琴〉,以為自己會陪她們追尋樂章裡不曾結尾的情感,最終只能離散成命運交響曲中的小小音符。為了寫實一齣劇本靈感,踏查歌舞伎町尋訪〈野性之華〉而被中國幫派痛扁,又被黑人老大驚險拯救;一直困於過去惡夢與亞洲環境裡謊言與夢想的他,最後卻寧可選擇燃盡命運吹奏一首〈霧之曲〉。上一幕作者的人生電影上演到旅途凝望波蘭的天空,想起幾十年前〈這世界〉某處的裂痕,下一幕他便拉著當時尚未交往的女友的手逃離倫敦恐攻,在擠滿避難者的餐廳內和死神擦身而過……
作者為了尋找愛與自由,踏上時而和自我與生死交戰的孤獨之旅。在德國的青年旅館,未能阻止離旅館不遠的科隆大教堂前發生的大規模性侵事件;在中南美洲旅店,遇上有名同樣來自美國的遊客被當地一名青年捅死──充滿動蕩徬徨的旅途像小說、似電影,卻比報導真實的發生在我們的世界。他寫下自己生命的掙扎與荒蕪,把一路成長的累累傷痕攤開和縫合。這繽紛的世界並不溫柔,我們是彼此相遇離別的過客,也有各自傷心的故事等著被理解,但在世界的裂痕處有人等你…
作者簡介:Nero 黃恭敏
過去停過台北、美國東岸。過去曾得台灣自由時報文學獎。過去畢業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電影學系。此刻以英國傑出文學新秀人才身份在倫敦待。
這本書寫於2019春夏秋、台北京都倫敦,我24歲。
1994年生。寫作、演戲。
可以活下去。
如果想了解。
作者粉絲頁: Nero Huang 黃恭敏
出版社粉絲頁: 九歌文學國度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ep8bPX-s3c/hqdefault.jpg)
九 首 交響曲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3 歲的貝多芬讀過神聖羅馬帝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後大為感動,花費 30 年時間創作,將詩作改編並寫進「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成為古典音樂史上第一首加入人聲和唱的交響樂。「歡樂頌」歌頌人類的平等進步,對人性充滿美好希望。目前,「歡樂頌」是歐盟的盟歌,人稱「歐洲之歌」;然而,往日卻曾是納粹德國的政治宣傳工具。
「歡樂頌」毋庸置疑是貝多芬的經典作,更是史上最常牽涉於政治中的古典音樂作品。符號學家將樂曲形容為「空符徵」(empty signifier),因為它在不同時空與場域,曾經有截然不同的意義。
收聽更多:
【*CUPodcast】#28 只溶於手,不溶於口:M&M 在二戰時曾是美軍軍糧?
https://youtu.be/_tOOd9FTXNg
【*CUPodcast】#27 灰姑娘情結:誰令童話女主角變質?
https://youtu.be/5JoJUcut1kY
【*CUPodcast】#26 童話世界裡,生人勿近的黑森林
https://youtu.be/a15k-FY9mXY
*CUP Media Podcast 可於 Spotify、SoundCloud 及 iTunes Podcast 收聽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0zq9LpH4Lw4WCvhR22ZLe?si=JuCfsNstTa6ka-7yuvHVGw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cupmediahk/
iTunes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hk/podcast/cup-media-podcast/id1493758335?l=en&i=1000478002964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t.me/cupmedia
? WhatsApp ? bit.ly/2XdWXqz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fJzXcXrh5k/hqdefault.jpg)
九 首 交響曲 在 貝多芬九號交響曲~請推薦經典必聽版本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歡迎歪樓分享貝多芬其他交響樂作品❩目前只有幾張九號的CD 和黑膠伯恩斯坦1979年維也納愛樂卡拉揚1976 柏林愛樂卡拉揚1983 柏林愛樂福特萬格勒1951 拜 ... ... <看更多>
九 首 交響曲 在 [出售] NTSO 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交響曲- clmusic | PTT娛樂區 的推薦與評價
活動名稱: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交響曲&布魯赫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活動時間:2022/06/24(五)19:30 活動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 ... ... <看更多>
九 首 交響曲 在 #第九號交響曲 -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第九號交響曲at Facebook.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