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論紛紛X 洪芳怡《曲盤開出一蕊花》專訪
首播時間:2021/01/02 pm1:05
臺北一九三二 遠流粉絲團
「曲盤開出一蕊花」作者洪芳怡,自幼學古典樂,大學唸理論作曲 、研究所讀音樂學、博士班唸的是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多領域的學識背景,成為她日後投入在流行音樂研究的重要力量。2021首集的藝論紛紛,和大家推薦一本具份量、深度廣度兼具的台語流行歌曲史料鉅作-「曲盤開出一蕊花」誠如書的開頭提及:「除了望春風和雨夜花,1930年代還有許多你未曾聽聞的聲音風景!」,此書還收錄了一張超有份量的專輯「《心肝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復刻典藏大碟」,身為台灣人,這些音樂故事,我們都需要聽聽!
【藝論紛紛】播出資訊
台北地區FM90.9週六13:05
蘭陽平原FM90.3週日16:00
佳音Love聯播網
佳音電台FM90.9 +羅東電台FM90.3
全球線上收聽:http://www.goodnews.org.tw/goodnews.php
手機及行動平台,請連結 app.goodnews.org.tw
關於--
從曲盤裡聽出一蕊花 · 開啟聽覺的文藝復興
戰前流行音樂是從曲盤裡開出的一蕊一蕊的花,時代的花。
二十世紀初,流行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四處傳播,在世界各地迸發,臺灣的流行音樂創作者與演唱者也以自己的理解,用文字、用旋律、用嗓音,來雕塑與想像出一種靠著留聲機與唱片而活、能讓最多人接受的聲音。
1930年代的臺灣歌曲風格強烈,辨識度高,嗓音和伴奏不需要煙視媚行,卻是特立獨行,坦誠到似乎讓人一聽就能用耳朵識透,可是卻又越聽越墜入五里霧中,每次播放都能發現新意。
留聲機時代的臺灣流行歌手用嗓音寫下流行音樂史,然後被遺忘。要認識臺灣的聲音,我們必須重新貼近歷史,找回當年的耳朵。流行音樂史不該是堆疊文獻後的文字整理,更需要讓史料與聲音交錯映照,構築出立論和觀點。
本書的寫作,立基於音樂學和文化研究,旁觸文學、歷史、社會學、傳播學等人文學科,更建立在以大量唱片聲音耕織而成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上。書中以唱片、報刊、文學作品、文物資料為線索,細密拆解當時的文化現象,把艱澀理論或枯燥分析融在歷史敘述中,勾勒出一個盡可能不違背實況的流行音樂發展場景,以各種角度體味聲音的立體感與時代性。置聽覺文化為感官核心,針筆勾勒出複雜的政治社會場景下,流行音樂的興起與寥落。
全書分成:聽眾、歌手、創作者、音樂、文字、產業等六大章,從多角度、全面性地探討臺灣流行歌萌芽至興盛的第一個黃金十年;隨書並附一精心製作、收錄21首代表性戰前臺灣流行音樂的復刻典藏CD專輯,讓閱讀此書的讀者同時也能親耳聆賞那遺落的時代之聲。
那一代人把食盡人間煙火的歌聲傾倒入曲盤裡。而我們這一代人終於定下心來,開啟聽覺的文藝復興,從曲盤裡聽出一蕊花,低調卻強韌,清雅而自傲。
◎《心肝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復刻典藏大碟 三大特色──
.聲音復刻:清洗唱片輸出聲音,保留接近留聲機發出的聲響音頻,呈現唱片最佳狀態。
.21首精華曲目:包含19位歌手、6位作曲家、6位作詞人、6大唱片品牌,展現戰前臺灣流行音樂黃金十年的多元樣貌。
.談歌論調:特別製作52頁專輯手冊,附歌詞與詳細解說。從聆聽到閱讀,感受臺灣歌曲的強韌生命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公園佔地8.16公頃,於1991年5月正式啟用。公園的現址原為域多利軍營,在1979年,政府決定把軍營近山麓的地段撥作商業發展及興建政府樓宇用途,而近半山部分則交由前市政局和前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合作發展公園,工程耗資達3億9千8百萬元。公園內保留了多座於1842至1910年期間興建的軍營文物建築...
二十世紀音樂特色 在 鋼琴家顏華容 Artemis Yen - Pianist/Author/Dream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音樂就是這麼說話嘛!」——調性、句構、速度、樂句語意
相信很多朋友聽過讀過傅雷先生叮囑傅聰先生「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藝術家,再其次是做音樂家,最後才是做鋼琴家。」這段話,雖然這有著中國文人對於藝術與為人的態度,但也關係著二十世紀以來如何看待演奏專業者的角色與涵養——尤其是鋼琴家。
演奏家(或音樂家)被視為「有內涵」的人,是經過相當的時間與社會變遷;尤其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各地都有注重音樂專業者的人文素養的倡議——在俄羅斯有托爾斯泰的藝術論、有伊谷姆諾夫(Igumnov)在莫斯科音樂院設(相當吃重的)文史哲課程,而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傅雷先生給予傅聰先生這樣的諄諄期許。
鋼琴實是個能夠將人在「技巧」與「內涵」、「思維」,「時代風格基調」與「個人表現」之間拉扯成多重人格的樂器⋯⋯
因為「能夠由單人發出很多聲音、複雜的聲部」的特色,鍵盤樂器在作為「能發出和聲的助奏樂器」角色之外,幾乎就等同於「作曲家的樂器」;作曲家很少不是管風琴大師,而能夠演奏鍵盤樂器者最少有基本的作曲(即興)能力,這也是為何到了1720年代,J. S. Bach還是寫了相當多的鍵盤獨奏曲「在演奏樂曲中」訓練兒子與學生們的作曲能力。
在歐洲的音樂發展潮流中,能夠更自在地變化音量的鋼琴最晚在十八、十九世紀交替之際,成為除了上帝賜與的歌喉以及最接近人聲的小提琴之外,最容易表達個人情感與高超技巧的樂器;原本只存在於帝王貴胄府邸表演的音樂炫技之風開始蔚為風尚,而隨著音樂創作美感重心更著重於個人風格、情感抒發、自由自在的想像⋯⋯演繹者的「權限」愈發重要。
演繹者該尊重什麼、讀懂什麼、聽出什麼?
以區區一人十指要「號令」龐大的鋼琴發出最理想的聲音、彈奏出音量、時間長度幾與交響曲匹敵的音樂,作為一個鋼琴家需要無邊的謙虛與最大的勇氣與自信,也「不能只是個鋼琴家」。
我非常喜歡傅聰先生在這段影片中提綱挈領地點醒演奏鋼琴者忙於練習、控制許多,但也忘了「音樂裡要說的話」
2012年,傅聰先生來臺灣演出,在師大的大師班上他傾囊相授,畫龍點睛;今天我回味這有如魔法時刻的大師課,找出傅聰先生在指導海頓C大調鍵盤奏鳴曲時的提點——相信也是我們所有成天對著學生囉唆「調性、節奏、音樂語意⋯⋯」的老師們一聽就要淚如雨下的金科玉律;大家可以看到傅聰先生就這麼可愛地、妙語如珠但不賣玄學不打誑語地教導,甚至示範時就在鋼琴上琢磨起音色觸鍵來,何等地可愛!
註:這是我聆聽大師班時的側錄,今天僅為紀念傅聰先生離世、分享大師上課時的教誨與風采而特別剪輯出來;大師班全程影音紀錄應屬主辦單位,我個人的紀錄檔案不宜做公開轉傳,敬請諒解。
二十世紀音樂特色 在 看書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日常書訊]
洪芳怡,《#曲盤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遠流,2020.12。
.
好花年年開,青春不再來,相思為君害。
初戀情意好,無疑分東西。
心心念念,親愛我君,
一去沒得相見面,放阮欲怎樣?
啊,暝日思念,何日君再來。
──〈何日君再來〉,秀鑾演唱,陳達儒詞,王福編,1940年勝利唱片
.
起心動念發誓自己年末要節制買書的瞬間,神秘力量就會把更多你想看的書推上平台,而且編輯概念到整體包裝一本比一本強大,一本比一本有趣⋯⋯
.
從紀錄片《Viva Tonal #跳舞時代》開始重新認識戰前臺灣流行音樂,《#四月望雨》搬演的鄧雨賢故事,更因為洪瑞襄辭世變成心中永懷的經典。今年三月,看見日本發行復刻蓄音時代的台語專輯《#蓄音臺灣:日本統治時代の台湾音楽1917-1943》已覺得興奮;今天則因為拿到《#曲盤開出一蕊花》厚實的實體書而快樂。
.
作者得益於累積至今的台灣文史研究成果,加上本身音樂研究功力深厚,能於史料中提出詮釋新意,行文細膩而款款有情。整體包裝猜測是仿黑膠唱片的尺寸比例,封面是 #黃子欽 擅長的舊書舊物拼貼,連翻開的灰卡紙內封都有細緻的設計(可愛!),內文則編入大量老照片、舊報紙、老唱片的圖標設計等,書末還附上CD和歌詞本⋯⋯要寫成、編成這樣一冊書已感覺艱難,這件代誌做了誠媠氣!
.
.
書介:
.
「從曲盤裡聽出一蕊花 · 開啟聽覺的文藝復興
戰前流行音樂是從曲盤裡開出的一蕊一蕊的花,時代的花。
二十世紀初,流行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四處傳播,在世界各地迸發,臺灣的流行音樂創作者與演唱者也以自己的理解,用文字、用旋律、用嗓音,來雕塑與想像出一種靠著留聲機與唱片而活、能讓最多人接受的聲音。
1930年代的臺灣歌曲風格強烈,辨識度高,嗓音和伴奏不需要煙視媚行,卻是特立獨行,坦誠到似乎讓人一聽就能用耳朵識透,可是卻又越聽越墜入五里霧中,每次播放都能發現新意。
留聲機時代的臺灣流行歌手用嗓音寫下流行音樂史,然後被遺忘。要認識臺灣的聲音,我們必須重新貼近歷史,找回當年的耳朵。流行音樂史不該是堆疊文獻後的文字整理,更需要讓史料與聲音交錯映照,構築出立論和觀點。
本書的寫作,立基於音樂學和文化研究,旁觸文學、歷史、社會學、傳播學等人文學科,更建立在以大量唱片聲音耕織而成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上。書中以唱片、報刊、文學作品、文物資料為線索,細密拆解當時的文化現象,把艱澀理論或枯燥分析融在歷史敘述中,勾勒出一個盡可能不違背實況的流行音樂發展場景,以各種角度體味聲音的立體感與時代性。置聽覺文化為感官核心,針筆勾勒出複雜的政治社會場景下,流行音樂的興起與寥落。
全書分成:聽眾、歌手、創作者、音樂、文字、產業等六大章,從多角度、全面性地探討臺灣流行歌萌芽至興盛的第一個黃金十年;隨書並附一精心製作、收錄21首代表性戰前臺灣流行音樂的復刻典藏CD專輯,讓閱讀此書的讀者同時也能親耳聆賞那遺落的時代之聲。
那一代人把食盡人間煙火的歌聲傾倒入曲盤裡。而我們這一代人終於定下心來,開啟聽覺的文藝復興,從曲盤裡聽出一蕊花,低調卻強韌,清雅而自傲。
◎《心肝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復刻典藏大碟 三大特色──
.聲音復刻:清洗唱片輸出聲音,保留接近留聲機發出的聲響音頻,呈現唱片最佳狀態。
.21首精華曲目:包含19位歌手、6位作曲家、6位作詞人、6大唱片品牌,展現戰前臺灣流行音樂黃金十年的多元樣貌。
.談歌論調:特別製作52頁專輯手冊,附歌詞與詳細解說。從聆聽到閱讀,感受臺灣歌曲的強韌生命力。」
二十世紀音樂特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公園佔地8.16公頃,於1991年5月正式啟用。公園的現址原為域多利軍營,在1979年,政府決定把軍營近山麓的地段撥作商業發展及興建政府樓宇用途,而近半山部分則交由前市政局和前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合作發展公園,工程耗資達3億9千8百萬元。公園內保留了多座於1842至1910年期間興建的軍營文物建築,包括三軍總司令官邸旗桿屋(現為茶具文物館)、羅連信樓(現為香港公園辦事處、紅棉路婚姻登記處)、華福樓(現為教育中心)和卡素樓(現為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在公園中央,遊人可看到由舊軍營網球場改建而成的人工湖和瀑布。沿湖畔小徑往中環方向拾級而上,便到達奧林匹克廣場、香港公園辦事處和紅棉路婚姻登記處。公園中部有依山而建的溫室和觀鳥園這兩座大型現代設施,並毗連太極園和鳥瞰角,組成香港公園的特色建築群。太極園 - 太極園內有長長柱廊,並有多個庭院,可供遊人耍太極。園內中央設有弘揚抗疫精神,又名 ( 雨後彩虹 ) 建築景觀,以紀念 2003 年犧牲的沙士英雄。鳥瞰角 - 鳥瞰角是一座 30 米高的塔樓,有105級螺旋的梯級,塔頂設有觀景台,可供遊人俯瞰整個公園。奧林匹克廣場 - 面積達 1,100 平方米的花園廣場,約有 880 個座位。這個廣場是專為舉行活動而設的,例如體育推廣活動、戶外展覽會、木偶戲、音樂會及其他文娛活動,而平日更是市民寧靜休憩的好地方。茶具文物館 - 館內有 9 個展覽室,分別收藏明,清及民初時期製造的江蘇宜興茶具珍品。地下展覽廳展出一個名為「中國茗趣」的常設展覽,介紹中國歷代的備茶方法及展示不同款式的茶具。一樓展覽廳展出與茶具有關的短期專題展覽。週末假日還設有小型藝墟售賣各色各樣藝術品。維多利亞軍營內的羅連信樓 (Rawlinson House), 建於二十世紀初期, 是英國駐港英軍司令的官邸. 現時已改為紅棉路婚姻註冊處的辦事處。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EVs37Q6aGg/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DFyI2Ku0oHEdS0O469Fd-8O9coZw)
二十世紀音樂特色 在 當代古典音樂、現代音樂類型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當代古典音樂-進入二十世紀後的音樂被歸類為現代或近代樂派,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多樣, 可以分為:. 浪漫主義者仍廷襲以大型樂團的組合,豐富的音效作為寫曲的基本 . ... <看更多>
二十世紀音樂特色 在 當代古典音樂、現代音樂類型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當代古典音樂-進入二十世紀後的音樂被歸類為現代或近代樂派,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多樣, 可以分為:. 浪漫主義者仍廷襲以大型樂團的組合,豐富的音效作為寫曲的基本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