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是信仰的時代,也懷疑的時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走向地獄 ── 簡而言之,那段時期與現在的時期是那麼相似,不論是善良或邪惡,那些最吵雜的權威人士都堅持用最高級形容詞來評論。」
─ ─《雙城記》狄更斯
政治從來不是《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重點,只是這個主題剛好涉及了政治,我們的生活也脫離不了政治。金馬頒獎典禮上一席戳破表象的言論,有人覺得傅榆勇氣可嘉,有人覺得她欠缺思慮,但是非對錯並非二元論,這都取決於我們心中最珍視的事物是什麼。
好在我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聲音,即使不是那麼多人想聽,好在我們看到有更多懷抱理想的年輕人,即使背負無數罵名;壞在當我們天真往理想靠近一步,就有人把終點線往後移,壞在真實已死,多數民眾沉迷於政治陰謀論的無盡揭露。因此這是這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我們無法期待牽一髮動全身的台灣困境、社會現況能夠因為一部紀錄片或是數場街頭運動就消除矛盾、解決對立,甚至簡單化橫跨好幾世代的複雜問題。電影藝術意在反應現實社會,李安曾說電影無法讓世界變得更好,甚至唯恐天下不亂,但每一個都是我們必須深切討論的議題,當我們拒絕檢視、拒絕面對時,就等於否定自己的文化。
民主極難,因為沒有一個決策能讓所有人都滿意、讓所有人都參與,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不是單純一句嘲諷,而是當你身處於不同高度,考量的面向勢必有所不同,雖然聽來有些八股,但相信這兩位主角也各自領悟到箇中滋味。《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到最後似乎成為了注定失敗的故事,但失敗就沒有價值嗎?認清現實也是必須面對的成長課題之一,人們總說成功無法複製,因為成功來自機緣、運氣與事後的各種解釋,但要想真正學到什麼,就必須看看這些失敗的人如何跌倒、如何接受失敗,在與挫折和無力共舞的經驗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可行之路。
「傅榆現況」的推薦目錄: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好雷]《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我們的心也永遠會在台灣 的評價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中共眼皮下的中國演藝界抵制金馬獎 的評價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Re: [討論] 傅榆有罪嗎? - movie - MYPTT 的評價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金馬獎台獨-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6月 - 網紅排名情報站 的評價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金馬獎台獨-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6月 - 網紅排名情報站 的評價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傅榆遭網路霸凌!紀錄片陸生也中槍陸網怒:別想回來了 的評價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閒聊] 大家會原諒傅榆嗎 的評價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傅榆毀了金馬獎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閒聊] 大家認為傅榆有罪嗎- 看板WomenTalk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好雷]《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我們的心也永遠會在台灣 的評價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Golden-Award - [心得] 傅導演讓金馬獎整個失焦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傅榆現況在PTT、社群、論壇上的各式資訊、討論與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蔡博藝、傅榆自私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傅榆ptt – Dxjamt 的評價
- 關於傅榆現況 在 蔡博藝、傅榆自私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傅榆ptt – Dxjamt 的評價
傅榆現況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快速短評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Our Youth in Taiwan | ★★★★
或許我們不該嘆息台灣的社會為什麼如此混亂,而是該慶幸我們這個社會還能讓不同人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去年我親眼見證了本片導演傅榆,在金馬獎上所謂的「台獨宣言」;也透過不少影片簡介,知道這部紀錄片的內容是記錄有關太陽花學運中的陳為廷,以及淡江大學的來台陸生蔡博藝,兩人在台灣社運圈所做的事。但直到今日,本片在院線檔期上映,我才親眼欣賞了這部紀錄片完整的樣貌。我認識到它並非因為記錄這富有話題性的兩人而得到最佳記錄片的肯定,也並非炒作兩岸議題或是偷渡台獨理念而受到矚目;反而是透過這兩人的變化,從原本「預期」記錄社運「應該」有的內容,轉變成為反思「民主」和「人」的本質,讓這部紀錄片更具有思考觀點,以及關心時事的溫度。
它其實深入了台灣多元化社會的樣貌,並傳達了台灣民主化走到今日,人們所期盼的政治,似乎永遠都只是期待一位道德完美的超人,能夠帶領群眾走向美好的未來。反而以一種依賴的心情,讓越來越多人對政治失望。
政治不該讓人避而不談,甚至不該讓人逃避。《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似乎讓我們看到了兩個出生背景不同的人物,卻有著一樣參與政治的熱情,和期盼改變現況的渴望。我們或許能夠好好想想,「政治」二字什麼時候變成我們不敢面對的東西?也從什麼時候變得冷血無情?在這些青年身上,我看到了我們漠不關心,卻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政治。也許每個人都付出一些時間和精力去關心,哪怕只有1%的力氣;我們也不用期盼有人必須用100%的力氣去代表所有人去參與政治。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給我一種在理性絕望中,存在著不理性的希望。或許我們看到陳為廷因為學運爆紅,被拱上神壇後再被狠狠拉下來;也或許看到蔡博藝滿腔熱血地參與學生選舉,卻因為國籍問題而黯然退場。但我們依舊能夠透過他們所做過的事情,認識到台灣的政治環境,不正是這兩個人的縮影嗎?換句話說,哪位政治人物的生涯不是這樣?一種不斷重複的惡性循環。
我喜歡本片最後找回陳為廷和蔡博藝兩人,回頭看看導演初剪的紀錄片內容。影片到次,似乎也做出了一種另類的循環,期待這兩人能夠找回當時充滿熱情的精神,讓這個紀錄片劃下完美的句點。但看到這邊,我們觀眾不免也是預期看到這部紀錄片,在記錄這兩人的心路歷程能有個Happy Ending。當兩人說出「這不也是一種綁架」時候,我們才驚覺,原來這部紀錄片記錄的主要觀點,應該是台灣在民主這條路上的改變,而並非只是這兩個人的傳記故事而已。
如此充滿張力的觀點翻轉,說是衝擊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它就真的呈現了我們一直以來在政治上的「捧殺」:先「捧」再「殺」的戲碼。我們能夠在片尾看到兩人確實變得不一樣了,「青春」二字似乎不再是這兩人的代名詞,而是變得更加「成熟」,懂得在多方嘗試的選擇中,找到更加明確而且更深入的目標。或許我們都一樣,放眼台灣也是。在經歷過這些社會運動後,我依舊相信台灣會變得不一樣,只要我們不是放棄,持續關心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冷漠,永遠都是最可怕的毒藥,不是嗎?
台灣上映日期:2019.04.12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ouryouthintaiwan
#七日印象 7th Day Film 七日印象電影有限公司
#我不是工讀生
#我是你的好朋友
#XXY
傅榆現況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藝術不只跟政治有關,還是用來政治抗爭的武器】
金馬獎上導演傅榆的一番言論,引發了統獨大戰,除了中國影人的種種回應,許多被黨國意識影響的民眾,也紛紛力挺中國影人,而一些台籍電影工作者更是高談「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
其實,古今中外,藝術從來就跟政治有關,好的藝術還常常成為政治抗爭的武器。如果真的要藝術歸藝術,那電影就是電影,為何還要區分出「中國電影」?
#金馬獎 #藝術 #電影 #政治 #傅榆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傅榆現況 在 中共眼皮下的中國演藝界抵制金馬獎 的推薦與評價
沒有中國的金馬獎與沒有金馬獎的中國2018年的金馬獎,導演傅榆以「太陽花 ... 的《迷航》,顯示台灣的言論與創作自由,更顯示中國的反送中與貪污現況 ... <看更多>
傅榆現況 在 Re: [討論] 傅榆有罪嗎? - movie - MYPTT 的推薦與評價
190樓 → onlymandy: 台灣是地點,中華民國是國名,這就是現況,很多人硬 11/21 11:16 ... 246樓 推fly2105: 支持傅榆,不卑不亢讓人敬佩,李安導演辛苦了!! ... <看更多>
傅榆現況 在 [好雷]《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我們的心也永遠會在台灣 的推薦與評價
~*-*~*-*~*-*~*-*~*-*~*-*~*-*~*-*~*-*~*-*~*-*~*-*~
1.影片名稱 :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2.觀影時間 : 3/17
3.觀影地點 : 住家網路
4.觀影方式 : 網路試片
部落格圖文好讀版:https://loory.tw/2019-03-19-216/
~*-*~*-*~*-*~*-*~*-*~*-*~*-*~*-*~*-*~*-*~*-*~*-*~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是一部台灣紀錄片,由傅榆執導,講述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與
台灣首批中國交換生蔡博藝兩人的故事。從2011年開始,拍下了他們參與社會運動與相關
議題討論的熱血過程,其中也貼身採訪深入紀錄下兩人表面勇敢之外,其它不為人知的辛
酸與挑戰。這不到兩個小時的片長,完整呈現的不僅是這兩位青年與導演本身內心希望達
成的目標與願景,更多的是被這七年間所發生的大小事所牽引的青春歲月。
相信大家應該都還記得2018金馬獎頒獎典禮,當《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不負眾望拿下最
佳記錄長片時,導演傅榆在台上講的感言:「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
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馬上就引發台灣與中國網友的熱烈討論,或許有人認為導演在金馬
講這些是挑錯場合,掀起台灣內部族群對立,打破中台之間關係的平衡,但就我而言,真
正看完電影後才知道,這段話代表的正是《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片中最核心出發點。
傅榆因為陳為廷走進社運的圈子,認識蔡博藝,參與了許多次的街頭倡議、靜坐與抗爭活
動,從反媒體壟斷、反淡海二期、六四晚會到太陽花學運,她都在旁邊拿起攝影機,拍下
這些人們口中「激進分子」心裡的堅持,還有背後真誠可愛的一面。就算是那個在電視上
對失職政治人物大呼小叫、丟鞋子的陳為廷,心中也住著一位喜愛布偶的小男孩。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從台灣走到香港、再到中國,帶著觀眾以不同視角看著在三個不
同地區的人們,面對中國政權的限制和壓迫,在自身能力所及之下做出的行動與努力,看
著香港人們為了爭取全民提名普選的權利走上街頭,不只有佩服他們的決心,更多的是以
他們的處境引以為戒,希望台灣不會步上如此後塵。除次之外,導演也拿蔡博藝的新書發
表現場部分中國年輕人對於民主自由的好奇與肯定,來跟她發表文章後馬上受到中國相關
部門關注做對比,顯示在封閉國家中,人民之間同樣也能有建立在互相尊重與平等前提下
的理性討論。
然而電影大半篇幅還是放在2014年,由於國民黨立委張慶忠自行宣布「海峽兩岸服務貿易
協議」通過初審,引發公民團體不滿進而衝進立法院的318學運。從3月18日佔領議場開始
、提出幾項基本訴求、引起大批民眾響應,到4月10日離開立法院,《我們的青春,在台
灣》不但帶著觀眾以一位身處其中的旁觀者身分,瞭解社會運動內部的困難與挑戰之外,
還有人們因為獲得權力而造成的思維改變與後續引發的爭議與矛盾,都提供了不同於以往
新聞媒體,另一種相對客觀看待事物的角度。
陳為廷在議場內曾說:「我真的畏懼民主,你自己來搞一次就知道有多難了。」這個小型
政府所面臨的考驗還不光只有佔領議場這麼簡單,不但需要穩固內部勢力,也更要讓內外
資訊流通,透過讓大家知道場內的行動來獲得外部人民的支持。不過陳為廷也說:「這其
實滿噁心的,待在裡頭的時間越久,就越感覺自己做的事情其實跟政府差不多。」太陽花
學運的宗旨在於「反對黑箱」、「支持公開透明」,但由「菁英管理階層」關在小房間的
工作會議,卻讓自己不知不覺變成原先大家批判的那群人。
場外因為內外資訊不一致、自己聲音不被聽見而成立的「賤民解放區」,還有內部對於「
該如何退場」所引發的意見衝突,甚至是出現「支那賤畜」讓立意有些變調的強烈針對性
字眼,或許在外人眼裡是有這麼一點難看,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不正是民主自由的
可貴之處?儘管在整起運動的調整、調度上還是有不少缺陷,但不論是先前提出的基本訴
求與出發點,還是3月30日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的遊行,數十萬人一同唱著具有歷史意義、
象徵民主意識崛起的《島嶼天光》,某種程度上都已經深深影響許多原本對政治較為冷漠
的台灣人,讓他們產生平時關注社會議題的機會與動力。
回到《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主題,與此同時,由於陳為廷與蔡博藝在先前許多學運所得
到的影響力,再加上太陽花學運成為媒體的目光焦點,更使他們的未來道路受到影響。陳
為廷不再能自由進出香港、蔡博藝也跟父母有所爭執,不過兩人也都以不同方式試著實現
自己的理想,陳為廷回到家鄉苗栗參選立委,而蔡博藝則選擇參選淡江大學學生會長,但
事與願違,蔡博藝因其中國交換生的身分而屢次被學校中選會惡意刁難,並被貼上統戰的
標籤,重重打擊她了的自信,而陳為廷在競選期間過去性騷擾醜聞爆發,最終退選淡出政
壇。
就像導演所說,太陽花學運之後兩人的發展跟她原本所想的不一樣,好像又有了新的希望
,能改變社會現況、促成族群互相理解的希望。不過在這些被媒體捧上的神走下神壇後,
台灣的下一步計畫與前進的方向,或許才是我們最應該思考的問題。當然從《我們的青春
,在台灣》的角度為來看,這毫無疑問是社會運動的失敗,是個「改變」的失敗,但即便
如此,曾經的「明星」淪落到如此現況,不就跟最初他們默默無聞時一樣而已嗎?少了他
們,太陽花運動的數十萬人的響應,又能夠當作不存在嗎?導演傅榆不也為這段過程做下
真真實實的紀錄嗎?
電影看到最後對我來說,《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中的兩位角色有什麼訴求,不論是反媒
體壟斷、反淡海二期徵收、或反黑箱服貿都已經不重要了。看著他們堅定的態度,我所佩
服的正是他們願意花自己的時間和心力,為自己相信的事物做出一點微薄的貢獻,那怕最
終無法達成目標,但都已經做出選擇,透過自身努力嘗試改變現況,為台灣未來盡一份心
力。
片中蔡博藝幫生病貓咪隔離時說了一段話:「你在箱子中生活,只要不碰到箱子的壁,你
就會覺得好像還不錯,可是一旦不小心碰到它,就會很真實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對
照台灣目前處境與片中種種事件,《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核心主旨正是「睜開眼睛看
看身旁的社會現況」、「跟隨自己內心所想」和「追求彼此的互相理解」。
這是一部既公開,但又極為私密的作品,與其說《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講的是社運、講
的是政治,倒不如說是以「青春」為主題,聚焦在包含「導演」的這些人在這幾年間,參
加公共事務過程中所經歷的心境轉變與成長。電影最初所設立的主題是透過這兩位人物紀
錄下台灣、香港、中國關係與民主化的演變,增進「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話,但最
終卻因為一連串的意外變得無所適從。
傅榆導演在陳為廷退選後說:「我本來以為我可以記錄下他們兩個所造成的改變,讓更多
人去相信社會運動,但現在卻變成這樣,紀錄片和社會運動好像都無法改變什麼。」不過
事實上卻不是如此,《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根本,打從一開始似乎就不該訂在陳為廷
、蔡博藝這兩個公眾人物,甚至也不在導演自己本身。
我想更多的是必須聚焦在片中無數「小人物」內心中所相信、所希望去做的「事物」,其
中能夠對我們社會與人民造成什麼影響與改變?或許看到這部紀錄片、聽到導演在金馬獎
上那段話的觀眾們,又能否把自身微小的想法與體悟,聚集成讓台灣民主價值更加進步和
閃耀的力量?
就我個人而言,看完《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最深刻的體悟,是不再希望別人能為台灣做
些什麼,而是開始思考能不能以自己的方式實現自身理想與願景。或許以目前現況確實很
難以一己之力在短時間產生什麼重大改變,不過就像太陽花學運也不是單靠林飛帆、陳為
廷兩人就能夠達成,我們身為台灣這片土地的一份子,是不是也該找出屬於自己的定位,
跟其他人齊心合力推動台灣向更好的未來邁進?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我們的心也永遠會在
台灣,這才是電影帶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發吧。
--
歡迎追蹤我的FB或IG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g/loory.film.notes
https://www.instagram.com/looryfilmnote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156.6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55170267.A.B4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