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做學問的態度和他人有所不同,他是用生命在做學問,用全身的精力在做思考,親近他的弟子都知道,他任何時間幾乎滿腦子都在思考經典裡面所有的詞句,夜以繼日都是處於百慮攢心和極智窮思的狀態之中,除了埋首於書海之中,連行走之中也是喃喃自語、搖頭晃首地不離古人詞句。服侍過他的門生都經常遇到他在睡眠中,有時有了新思,便立馬下床,要門生點上燭光,一一列記,深怕有所或忘。
我們從他的著作裡所提到的主張和思想,他幾乎把全天下人事萬物都融於己心,已經沒有親疏遠近之分別,這便是把佛家和道家的思想融合於儒家之學,才有的一種博大胸懷,這也是象徵他把孔子「仁」的思想和老子的大道精髓,真正融會於一身,做為立身處世的最佳說明。在他的書籍中經常可以看到他的仁義之心,他經常說道:「對於年長的,都要用尊敬的心;對於孤苦無依的,都要用慈悲的想法;對於年幼需要照顧的,更要用長者的心予以扶攜。」所以他平常都一再地教導弟子們,天下的蒼生只要是年老無依、鰥寡孤獨、貧困難捱、無親無故者,我們都要如同看顧自己的父母和獨子般去照顧他們……
這個在他當縣長的時候,便真正地把這些想法落實在他所管轄的鄉民之中,而且幾乎到了事必躬親的地步,例如他為了要了解他所頒布利民、親民、便民、助民的主張有否落實,他每每都會親自召集各鄉鎮長老,糾集在他眼下,親自宣導如何去幫助到需要幫助的老老少少。一碰到災難,他不惜向上級借用軍糧,幫助正在受災的同胞,讓他們在受災難時可以得到溫飽,這才是真正地把「民胞物與」的思想體現在現實生活中,至今我尚鮮少看到像張載這樣可以坐而言又可以起而行的讀書人。難怪他的後學門生把他畢生所要傳達的四句話,至今不輟地傳承下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節錄|有仁心的聖者高瞻遠矚,知道有所為而為 https://teacherwang.pse.is/師者第壹冊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萬的網紅城寨 Singj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細看歷史(十四):乞兒皇帝國安保政權 明朝是歷代皇帝中「國安系統」最嚴密的,分別有三廠一衛:東廠西廠內行廠及錦衣衛,由皇帝委任的太監指揮監控朝廷大臣丶民間KOL丶地方官及黎民百姓,擁有自己執法部門丶監獄及花樣百出的酷刑。朱元璋甚至自訂法律《大誥》頒行天下,創出新罪行「誹謗皇帝」,由錦衣衛執法,以各...
儒家 仁義 在 看見世界天氣晴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個人非常欣賞戴資穎的個性與態度,這才叫真正的做自己,人本就是要為了自己而活,而不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下。
有位評論員在IG上評論戴資穎的失誤太多,導致表現NG拿下銀牌。
#隨後戴資穎看到後發這篇文
站在場上的不是你,覺得我失誤太多,可以不要看我打球,謝謝,沒有什麼叫作看好奪金,這兩面牌都是突破。
#後面小戴又再發這篇文
先謝謝大家的關心,我沒事,也不用替我抱不平,我打球是為了自己,只是打球為我帶來了你們!我自己沒有往心裡去,未來不會再分享類似這樣的回覆,「因為我做了多少努力、發揮得怎樣,我比誰都清楚。」
之前世錦賽戴資穎拿下冠軍時,中媒訪問說:在這個比賽之前,你從未拿過任何世界級比賽的冠軍,那時你不心急嗎?你不想急於證明你能夠拿到世界大賽的冠軍,證明你世界第一是實至名歸嗎?
戴資穎:沒有什麼需要證明,比賽就是這樣,贏了就贏了,輸了就輸了,這需要證明嗎…?
昨天戴資穎回國,沒掛銀牌在身上,記者就一直追問他銀牌呢?並且呼喊著要小戴拿銀牌出來拍照喔,結果小戴整個完全沒理。
戴資穎這才叫作真正的做自己,大家看到的是世界球后的她,但在我眼中,她是一個非常真實也很有個性的人,身為世界球后,被龐大的媒體及外界高度關注下,小戴卻活出了最閃耀的自我,這點幾乎是全台知名公眾人物都做不到的。
華人體系的教育從小就灌輸要尊敬長輩、要說「請、謝謝、對不起」,但也許是在這種「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的儒家思想教育下,使得強迫我們要學習重視仁、義、禮、智、信的五德修養。
但,人生真的是該如此嗎?歐美人在教育小孩都是採開放式教育,反觀華人社會都把小孩保護的好好的,歐美小孩長大後很多都從18歲就搬到外面住,華人小孩長大後很多到30歲還在住家裡。
華人社會常常用仁、義、禮、智、信的觀念來去審判你這個人的人品,這種世代傳承的刻板印象也讓許多華人沒辦法真正的做自己,演變至今導至「想講的話不敢講」、「看到不喜歡的人還是要微笑」、「學習時也不敢舉手發問」「跟別人不一樣你就是異類」。
戴資穎長期在各國比賽也擁有寬廣的國際觀,長期接觸各國選手以及各國文化,她真實的做自己,說出了內心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動作,這才是人類該有的生活態度。因為,任何人都不該活在別人的眼光以及期待下。
「做自己」這三個字在現今的台灣社會還是很困難,尤其是公眾人物,你必須迎合著粉絲去發文、你必須迎合著觀眾去講話、你必須迎合著大眾去偽裝。
但,這樣壓抑的「偽自己」真的會活的快樂嗎?對我來說,戴資穎才叫真正的「做自己」,她是一個很透徹的人,她的個性其實比她的球技,更加讓人喜歡。
儒家 仁義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國歷史上清醒看世界第一人
郭嵩燾銳意求學。立志進取,飽讀詩書,經世致用,不恭虛浮。他18歲考取秀才,22歲中舉,29歲摘桂進士做官。封建士大夫趾高氣揚,固步自封,而他不輟腳步,崇尚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學貫中西。
郭嵩燾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有《郭嵩燾日記》、《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庸質疑》、《使西紀程》等。縱觀眾多「質疑」,可看到他的研究洞徹,蔑視權貴,思維創新的精神一以貫之。在當時社會,其學問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情勢。
-------------------------------
祭郭嵩燾誕辰200周年
南湘陰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咸豐四年(1854年)至咸豐六年(1856年)佐曾國藩幕。同治元年(1862年),被授為蘇松糧儲道,旋遷兩淮鹽運使。同治二年(1863年)任廣東巡撫,同治五年(1866年)罷官回籍,在長沙城南書院及思賢講舍講學。光緒元年(1875年),經軍機大臣文祥舉薦進入總理衙門,不久出任駐英公使,光緒四年(1878年)兼任駐法使臣,次年迫於壓力稱病辭歸。光緒十七年(1891年)病逝,終年73歲。他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出國外交大臣。
郭嵩燾三題
其謂一題名字,二題封諡,三題自銘。適逢晚清重臣郭公誕辰200周年之際,重閱了其一生業績,令人感佩不已。世之評論甚多,容予從小處發之筆端。
一題名字
見諸史冊的,郭公有九個名字:齡兒、先杞、嵩燾、伯琛、筠仙、雲仙、筠軒、玉池山農、玉池老人。
齡兒、先杞,應該是父母居三井頭孩子出生地所取。郭公生於1818年湖南省的湘陰縣城西。郭氏祖籍系吳越一支發脈。曾祖郭熊是湘陰的富商,且是貢生。祖父郭銓世繼續祖業,經營田地、鹽業和錢莊。其父郭家彪精通醫術,矜貧恤獨,經常施藥鄉里,深受鄉鄰尊重。郭家世代既經商又讀書,受儒家文化影響比較深,為孩子取名頗有講究。為何取齡兒?內涵玄機。郭家祖人壽命都不過60左右。望兒長壽,仕進長遠。郭公的老家雖在湘陰城西正街普田巷三井頭,但已在長沙開有商鋪,尋找了一個吉祥的街道,名「壽星街」;嵩燾其名,亦有「壽」字內涵。家人常以「崧(燾)齡」呼喚,可見父子心中的勾畫。郭公晚年賦詩中有「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寓意精神長壽,千秋不朽。先杞之名是入學名,即家族排行名。先,取自「世家先立本,道德與文章」排行詩中。杞,本名枸杞,養生延壽藥物(注意:父親從醫出身)。又有「杞人憂天」一說。據《左傳》,魯莊公七年(前687年)所言: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國一帶,落星砸毀半個國家,房屋焚燒,大火連燒三個月。故經歷過此事的人,總是害怕天再塌下來。後世雖笑迂腐過分擔心,然則憂天憂國,為讀書人首要之則;不然讀書人與俗夫何異?父輩的執着,潛移了兒子的執着。大凡皆有靈驗。郭公慧眼超前通變,第一個寫出《使西紀程》,求國家不可閉關自守,學習西洋技術,遭到保守派的鋪天蓋地謾駡、諷刺、打擊,認為這樣偉大的清朝,還怕英國、法國乎?簡直杞人憂天。任憑詆毀,我行我素。先杞,國家在先,他擔心的是國家的命運。只有曾國藩、李鴻章、曾紀澤讀懂了他。今天,我們更認識了他的遠見卓識。
嵩燾者,喻志也,當為居長沙父子同心而鳴。嵩,山上小山,極高,猶喜馬拉雅山之珠穆朗瑪峰。燾,由壽(年限很長)和四點火(光明)組合,寓意經久不熄滅的長明燈,照亮後來的路。從姓名學來看,知識豐富,中年得貴,光照遠處,出國跡象。有表字伯琛,兩相呼應。伯,老大、第一;琛,又謂貢寶,大貴。真正所謂要,出類拔萃,非同凡響。
郭公銳意求學。立志進取,飽讀詩書,經世致用,不恭虛浮。他18歲考取秀才,22歲中舉,29歲摘桂進士做官。封建士大夫趾高氣揚,固步自封,而他不輟腳步,崇尚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學貫中西。
郭嵩燾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有《郭嵩燾日記》、《養知書屋文集》、《養知書屋遺集》、《郭侍郎奏疏》、《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庸質疑》、《使西紀程》等。縱觀眾多「質疑」,可看到他的研究洞徹,蔑視權貴,思維創新的精神一以貫之。在當時社會,其學問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情勢。
郭公有超人見識,提前走向世界。曾國藩欲遞辭呈時,他力阻其行,曉以國難,助創湘軍,興辦水師。左宗棠受挫之時,他給左打氣,督促迎難而上,披掛上陣,始有新局。封建士大夫們熱衷於天朝自大,盲目排外。他卻要平等看洋人,反對呼「蠻夷」。既然洋人要侵華經商擋不住,我們就要開門了解西洋,學習成功的東西。特別是重任出使英、法欽差大臣後,一系列變格圖存模式都是常人未曾企及的:與洋人打交道,以和為貴,談判爭勝,「戰無了局」,中國的刀槍劍戟太落後。後果確實如此。學習洋人的工業技術,更重要的是改革政治體制,富國強兵。「其本在朝廷政教。」「君民兼主國權。」這一點,他是最早預見並提出的。郭公1859年上書「疏通夷情」,是說洋人對中國瞭若指掌,而「通市二百餘年,交兵議寬款又20餘年,」國人卻不知外情不懂外語,現在必須要辦外語學堂,使「轉相傳習」。必須要使實學代替八股,以應對外交。他反對重農抑商,發展民族工業,名聲好的商人可以做官。這些振聾發聵的高論,不亞於地震!天下譁然。
再看筠仙、雲仙、筠軒諸名,都是自取號名。筠,青皮有節操的竹子。仙,神仙。軒,卿大夫之車,有高貴欄杆。總起來分析,暗示了其人個性很強,性格秉直,愛國遠見,超脫一般,不會消失。
為什麼又叫玉池山農、玉池老人呢?其意表示不忘耕讀出身。他的老房子長沙壽星街,房子雅稱玉池別墅,內有小塘;自取別號玉池山農、玉池老人。玉池從何提起?郭公祖父在普田巷經營鹽業發財,郭公父親重修新宅。因庭院內種有兩株石榴樹對著書齋,故名「面榴軒」;院內有個大水池,名「玉池」。從郭公有《九日邀同吳南屏、張子恒等登定王台、天心閣,歸飲養知書屋》一詩,測知,三人乃步行游觀,長沙城裏的定王台、天心閣離家不遠,邀請回來喝茶很方便。那麼,養知書屋且在何處?今之開福區六堆子是也。雖已蕩然無存,但書香隱隱未了。
二題封諡
1891年郭公壽終正寢,消息傳來,李鴻章十分懷念,惻隱之心頓生,上書朝廷求封賜諡號。按功績,清朝第一使臣,開放眼光,無私朝廷,應予追封。聖旨下來卻是:「郭嵩燾出使西洋,所著書籍,頗滋物議,所請著不准行。」
「不准」的主要原因是,他寫的書籍產生了普天下的指責。什麼書?主在《使西紀程》。指責他的是些什麼人呢?閉關鎖國的上層官僚以及不明真相的莽夫「東亞病夫」,有魯迅所指的「看客」。於是乎,真正焦慮國家前途命運的人,卻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是皇帝畏懼「輿論殺人」嗎?是朝廷不知其人的良苦用心嗎?
當初公使出洋是熱行的,去職回來是冷走的。船到漢口,老友李瀚章要他「先期回京不待假滿」。他知道,這是恭親王和李鴻章的意思,要朝廷給他一個官職,不能冷下了。他腦子裏打了幾個圈圈。
記得遺老遺少們老早就攻擊他的洋務策略,立功不討好;又考慮年已花甲,一身病,怎麼還能遠涉重洋?但兩太后幾次招見,非他莫屬,無人頂替。慈禧太后還給一顆定心丸:你只一味替國家辦事,不要管別人瞎說,橫直皇上總知道你的心事。什麼心事?外交應與英人和談,和為貴。打架不是英法對手。他得了尚方寶劍,抱病出使,辦成了不少的事,穩定了局勢,而皇上太后不認帳了,以《使西紀程》滿朝非議賣國撤職。
只為超前認識。一、郭認為,不可小瞧洋人,他們也有兩千年的文明歷史。我們現在落後了,不如他們。表現出強烈的國際參與意識。——清朝坐大,蒙昧不知天外有天。這還得了,如同炸了鍋,上下沸騰,不被認可。二、郭批評因循守舊,要學英國政教制度,「法度嚴明,仁義兼主,富強未艾,寰海歸心。」——只有我天朝才是文明古國,大罵郭對天朝有二心,漢奸。三、郭認為身在他國,應當尊重禮節獲得好感,學習長處以為國用。遊甲敦炮臺,接受披了一下洋人衣;巴西國王入會,大家起立他也隨之站起;在白金漢宮聽音樂有音樂單,他也同洋人一樣閱看。——這便成了他投降賣國的罪名。隨吏劉錫鴻告陰狀,必欲置之死地。從未見過大場的滿清官員們,拿起芝麻當西瓜,大加撻伐。四、他提出,絕不能以為日本彈丸之國,經濟和野心發展很快。果然,郭死後三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慘敗。他說,「三代以前,獨中國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遠之於中國而名曰夷狄。自漢以來,中國教化日益微滅,而政教風俗,則不及各國乃獨擅其勝。其視中國,亦猶三代盛時之視夷狄也。」五、鋒芒畢露。郭嵩燾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張,以攘夷狄為義,而置民父于不顧;必使覆國亡家,以快其議論而為名高」 ,呼籲國人要摒棄傳統的「夷夏之辨」,引起公憤。
他的遠見卓識,作為井底之蛙的腐儒昏官是覺察不到的,統治者反倒害怕口狂危及到社稷。所以,他痛徹悟到與其共事,不如回歸故里。
三題自銘
郭公前前後後所著書籍共40多卷。在那個時候軍務洋務忙碌,用毛筆撰寫,著作等身,實在是鱗毛鳳角。沒有封諡,也有自銘,這些詩書典冊,可謂千秋永存,非帝王空空封諡可比。
本節略從他個人詩聯中,管窺他的自我評估:自信、遠見和執着。
其一:「面榴軒」宅院中,祠堂楹聯——
文章千古事
忠孝一生心
聯語既是對郭家的總結,也是對對子孫的訓辭。要讀書深造,要盡忠盡孝。從郭公留下的絕筆《枕上作七首》,其一曰:「三人同瘦命偏長,共道吾家兄弟強。兒輩尚能規進取,莫忘先世有書香。」證明郭公站得高看得遠,「吾人行事,必具有天下一家、萬物一體之心,乃能於事有濟。文章氣節不納之道義,皆是浮動之氣。」他的洋務觀點,天下一家、萬物一體,納之道義,是為急切拯救搖搖欲墜的滿清王朝,忠心耿耿,哪裏投降賣國?曾紀澤當慈禧太後面,很替郭嵩燾抱不平。這一點,太后心知肚明,儘管滿朝口誅筆伐問罪,還是算了,隨他去吧。
其二: 對聯自題——
無補清時,終老書叢原宿志;
偶談瀛海,重攤詩卷紀前遊。
「自題」 上聯,講朝廷不重用我了,我就回到老家養老,但是,決不會享受清福,仍然筆耕書田,坐案寫事,留給後世,為實現早期的夢寐志向。這一點,他已經做到了。下聯講嘴巴還是封不住的,腿子還是要動的。「偶談」什麼呢? 瀛海,前遊。罵由他們罵,我還是要講國家外交。郭公出使英國時,長沙的居所曾受到守舊派的圍攻。返鄉後,親友都規勸他少談洋務。那怎麼行?他硬要宣講:「歐洲各國日趨富強,推求其源,皆學問考核之功。」「彼之所長,徇而習之;我之所短,改而修之。」「誠得其道,則相輔以至富強,由此而保國千年可也。」並將自己有關洋務的論文編成《罪言存略》一書,自費刊行。
其三:光緒十四年三月十日夜賦詩——
成仁取義生平志,老死柴門亦數然。
豈分三醫連四表,竟愁一藥送餘年。
慚無身後完存稿,盡有人間未了緣。
家國友朋多負負,來生犬馬志猶堅。
此詩重點體現「志猶堅」。首聯即開宗明義,生平志向以正義為最,即使罷官老死或被殺,折磨多次,本性不移。頸聯訴述多病之軀,一邊吃藥,一邊寫奏表。愁的是藥送終年,而不是表得落妥。曾記得曾經澤討還伊犁與俄交涉前,他上表獻策六條。第一條就是應聽從左宗棠的意見。朝廷認為可備考,密囑李鴻章將表折內容轉給曾經澤。他多次上書要求禁煙,在長沙開設禁煙會。頷聯是說,我慚愧擬定存稿未付梓,洋務願望不能付之實施。主講思賢講舍,並立王船山祠,授徒講學。尾聯遺憾對家庭、朝廷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多有辜負,表達來世就是變成犬馬效勞,也會不變初衷,意志更加堅定。這可以說是湖南人的「霸得蠻」的一塊金字招牌!
其四:臨終前兩年的《戲書小像》吟——
傲慢疏慵不失真,盡留老態待傳神。
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
世人欲殺定位才,迂拙頻遭反噬來。
學問半通官半顯,一生懷抱幾曾開。
此詩表達重在對身後的自信。首聯是自我畫像,確實如此,栩栩如生,毫不掩飾,光明磊落。頸聯自信,讓時間說話,有如「西門豹治鄴」:千百年後,令子孫思我言。我這個人是不會消失的。頷聯回顧所受之冤屈,誣衊譭謗,紛至遝來,甚至要他坐牢,要殺人。 「謗毀遍天下,而吾心泰然,自謂考之三王而不謬,俟諸百世聖人而不惑,於悠悠之毀譽何有哉!」尾聯有自謙「學問半通」,有自白「官半顯」。他1860年辭職還鄉兩年,著書不輟。1862年再度出山。1866年廣東巡撫任上被彈劾,回家講學。1875年又啟用入總理衙門。國難當頭,又任出國公使第一人。1879年罷官海外,回來寫回憶錄,宣傳洋務。所以是「一生懷抱幾曾開」,不屈不撓筠仙在。
中國遣使,始於光緒初。嵩燾首膺其選,論交涉獨具遠識。李鴻章認為,當世所識英豪,與洋務相近而知政體者,以筠仙為最。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知史 #中國歷史 #郭嵩燾 #李鴻章 #清朝
儒家 仁義 在 城寨 Singj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細看歷史(十四):乞兒皇帝國安保政權
明朝是歷代皇帝中「國安系統」最嚴密的,分別有三廠一衛:東廠西廠內行廠及錦衣衛,由皇帝委任的太監指揮監控朝廷大臣丶民間KOL丶地方官及黎民百姓,擁有自己執法部門丶監獄及花樣百出的酷刑。朱元璋甚至自訂法律《大誥》頒行天下,創出新罪行「誹謗皇帝」,由錦衣衛執法,以各式酷刑迫供兼且可無限期拘留,架空朝廷刑部丶都察院及大理寺等司法部門。在中國國安系統特務治國並非源於列寧,而是明太祖。沒有文化水平但有權術的獨裁者,古今中外其實都是一招:以恐懼治國,什麼儒家理想仁義道德全屬bullshit !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kowloonsingjai
支持城寨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kowloonsingjai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Ut5hpo4jXQ/hqdefault.jpg)
儒家 仁義 在 王薀老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作者王薀老師與我們同處在這樣的時代,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遇見了許多良師益友,以獨有的心法,在浩瀚書海中涵泳,將書中的精華淬鍊和善用於現實生活裡,並樂此不疲的為我們尋求調整及進化身心的方法。
本書特色
★ 每個人的生命軌跡不是一日造就的,一位聖者的誕生,必然有其過程!
★ 回顧歷史,重新認識引領時代的指標人物。
★ 經典超越千年,活用在日常,才是真正經典!
★ 至聖先師「孔子」也推崇的老師
老子說:「我曾經聽說過有錢的人是用錢財和物資贈送他人,而有仁義的人只能用話來告訴他人。我不是一個富貴之人,只能忝用仁人的名號,所以有幾句話送給你。一個聰明又有智慧,懂得深思熟慮的人,卻常遭遇到障礙,甚至於幾近死亡,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平日喜歡去批評和數說他人的緣故……」
★ 「上善若水」思想的起源
據說老子以柔克剛的基本思想架構,是來自於他的老師在臨終時給予他特別的啟發。常樅當時示現病中的模樣,似乎連講話的力量都沒有,老子看了以後心裡極度地悲傷,常樅就拍拍他的手,兩眼慈藹地搖搖頭看著他,意思是說:「不用難過,我給你一個東西瞧瞧。」接著常樅就伸出了他的舌頭給老子看,老子看了以後心裡馬上有所體悟……。
★ 永不放棄的精神,才能創造真正傳世的經典!
本來任何人一旦遭受到了身心重大的創擊,從此以後可能就一蹶不振,但是想到父親司馬談臨命終時對他的殷殷託付,他經過一段時日的沉澱之後,便把這種悲憤化為一股莫大的能量,他決心用其畢生之力繼續完成這部史無前例的歷史巨著——《史記》。
★ 為君難,劉邦、趙匡胤等君主,如何成就一代帝王霸業?
雖然劉邦肚子裡沒有墨水,再加上是個不折不扣的粗俗人,但有一點是別的帝王所沒有的,那便是他的豪邁氣度和容納異己的肚量。如果他發掘是個人才,那即便他有些許的缺失或舉止態度不當,他也全然不在意,一笑置之。
趙匡胤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那就是在太廟裡面立下一具碑文,這碑文內容極為隱密,任何人都不可以知道碑文的內容,就算是趙匡胤的寵臣也都不曾看過。因為當時有下旨,除了繼位的皇帝可以看以外,任何人都不可以看,因此一代一代傳承,到最後金兵打下了開封府,這個秘密才被世人所揭曉,原來這碑文裡面的內容很簡單,只是要他的歷代繼位子孫一定要遵守諾言,好好地善待讀書人。
★ 承先啟後,繼承儒家道統的聖哲們
像張載如此的人才,由於他的生命當中都只有他人,從不管自己的營養和健康,六十歲不到就走完了他的一生。但是他的精神卻永遠深植於這個世界上,特別是他所創立的關學,影響整個中國文化的傳承是無庸置疑的,並且和朱熹、王安石、周敦頤等大儒共創了中華民族重要的新儒學學說,並成為思想的中流砥柱。
這些前人所遺留下來的思想及話語,不論古今中外,目的始終是解決「人」的問題,對於我們,如同一份超脫時空的禮物,在白雲蒼狗的時光浪潮中,淘選出智慧的基石,可以提升生命的高度,俯瞰自己的問題,在迷霧中找到最適切的出路。
王薀老師相關資訊:
【盡薀於書官方網站】:https://teacherwang777.com
【臉書粉絲團FB】:https://www.facebook.com/teacherwang777/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1Sp...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eacheryun777/
【拾慧文化創意】:https://www.modernwisdomcc.com/
【LINE@】:拾慧文創
【痞客邦】:http://teacherwang777.pixnet.net/blog
#王薀老師 #師者 #閱讀書單 #好書推薦 #好書 #書單 #暢銷作家 #文學 #中國文學論集 #經典作品 #人文史地 #中國史地 #人物史 #傳記
#書2019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7ooYUpuvn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