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呀,屋企人見到我上網寫野,叫我「如果返香港就唔好返大陸啦」。
但正因如此,卻也更證明了我必須要捍衛言論自由。
唔返大陸咪唔返大陸囉,我覺得我又冇嚴重/把炮到要有人拉我上去,最多過關會留難一下。我冇中二病,我好清楚國安唔會閒到跟一個五萬like的專頁過不去,正如重案組都唔會開case去拉個師奶亂拋垃圾。
壓力係有嘅,但沒有把我壓扁的那麼嚴重,我個page冇佢咁大,我自然輕鬆得多。
我人生裡二十歲至三十歲的課題,是理解什麼是「快樂」。我覺得這個三十到四十歲,我要理解的是「自由」,這不只是言論的自由、財務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心態的自由。我深信自由不在環境,而是在於內心,而我本身對物慾的要求不高,所以起點很不錯,起碼省了克服「擁有名牌、與人比較財富」這座大山的功夫。我覺得修好了「快樂」和「自由」兩個大課題,就可以更深入去明白「幸福」的真締。
我希望我的墓誌銘上寫著:這是一個幸福的人。
#對唔住
#寫寫下又離左題
#離題界KOL
#寫作隨意隨心也是我的目標之一
#當有一日我可以完全放棄呢個專頁
#就是我可以繼續寫這個專頁的時候
#見山不是山
#到最後見山還是山
#我覺得這幾個月越來越近這種狀態了
#紅塵啊滾滾痴痴啊情深聚散終有時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夢裡有你追隨
#瀟灑走一回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
到最後見山還是山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其實不幫別人開課表,也極少對自己以外的課表給意見。理由很間單: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跟你又不熟,不想也不能為你的訓練負責。
以往盲目跟漢森的時候,一下就是 16~20 週操課,前期進步很快,不過跟了兩輪下來,發現身體對於某些 workout 特別能掌握、而另外一些特別吃力,於是就開始調整。
課表的長度也從 20 週縮短為 10 或者 12 週,甚至到後期(比如現在)我甚至沒有固定的課表,只有「大方向」:就是我「大概知道」這週要練幾個 workout、強度是 5K、10K、LT、還是全馬?長跑要多遠、要不要加 MP? 諸如此類的。
之所以會變成這種形式,第一是因為我發現自己的身體每一天都在變化,而固定式的課表可能可以讓我從 60 分提升到 80 分,但從 80 要到 90、甚至 95、100,就是非常細微的調整,所以我沒辦法預先 20 週「計畫」我的未來會長怎樣;
第二點,則是因為現在對訓練更有信心了,從初馬到現在 6 年,每年 52 週、到現在跑了至少 500 個 workout. 所以我知道哪個時候丟出哪一項訓練會最有效果,而哪些訓練只有在巔峰期才能跑,太早跑一定會受傷。
最後,則是因為我有一個很堅強,並且同樣願意分享的訓練團隊。我們每一週的行程都是這樣,週六開始計劃下周的 workout, 如果是週間兩練,就規劃一個跑 LT, 一個跑 VO2Max. 等到兩個 workout 安然度過,再看身體的恢復效率,計畫週末的長跑。長跑完我們又會聚在咖啡廳,一邊吃飯一邊討論下一週的進行。
然後再重複一次。
我自己對於訓練的理解,一開始見山是山(初探課表,相信世界照規則運轉,有練一定有收獲)、後來見山不是山(課表有時不一定會產生對應的成果)、到最後見山還是山(重點根本不是練什麼課表,而是你要知道課表的核心理念、你到底在練什麼)。
我相信對於初學者這肯定很難懂,因為你連第一步,也就是 "好好跟一輪課表" 都還沒走過,你怎麼可能知道哪一項訓練是為什麼,又會對你產生什麼影響?這就像是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什麼都是新鮮的,你就是得按部就班把該學的學一學,有問題就用自己的身體實驗(合理不受傷的前提下),然後不斷在過程中檢討和改進。
然後等到有一天(相信我,一定會有那一天的),當別人把整份課表丟給你要你幫忙看時,你會按捺不住情緒:「幹嘛問我?自己的課表自己負責啊!」
恭喜你哇,見山還是山了。
#不要問我去看書
#看懂了才是自己的
#自己的課表自己開
---
今日課表
AM:
WU: 5K
Progression Tempo: 9.6K@3:39 -> 3:22 (avg: 3:35/K)
Hill sprints (all-out): 3*25s
CD: 3K
PM:
Core strength: 30 mins
Elliptical: 1hr (HR 120bpm)
到最後見山還是山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在一年的中間,許多學生畢業的季節,來跟大家來聊一聊「生涯」跟「職場」,似乎是很應景的話題。
但你放心喔,我要跟你聊的不是如何找工作、面試,這一類比較技術性的問題;而是在這個動盪、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我們要怎麼樣「安身立命」?
所以呢,我們企劃了三集「過好人生」的專題,要來跟大家分享,如何駕馭那未知的未來?我想不管你是剛畢業的菜鳥,或是已經在江湖上走跳的老手,都會覺得很有幫助。
而在「過好人生」系列的第一集,我要開門見山的,來幫你破解一個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喔:「不管你現在幾歲,有工作還是沒有工作、薪水高還是薪水低?你對未來都會有一種淡淡的焦慮,不確定是否繼續往下走,是對的選擇嗎?」
你是不是也感受到,那些過去覺得顛撲不破的保證,全部都一點一滴的在瓦解中呢?
你的焦慮並非空穴來風,在我分享「如何面對這些焦慮」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個客觀的數據。
首先喔,根據「行政院國發會」最新出爐的一個報告裡,它載明喔,在不遠的未來,大概就是民國150年,我們台灣的人口會比今天少了679萬,只剩下1660萬,回到民國65年的狀態。
這意思是說,我們現在剛好站在一個分界點,接下來每往前走一步,我們的人口數據就會往後退一格;但是不同的是,這次的1660萬的人口結構,會跟以前很不一樣。
首先呢,65歲以上的人口,會從當年的60萬膨脹到730萬,是當年的12倍;但是出生的人口,卻從42.5萬降低到5.6萬,比當年的七分之一還要弱。
聽到這些數字可能沒有感覺,我直接講白話文;現在全台灣有2600多所小學,如果都沒有關門,每間學校就平均只會有25個學生。
你想想看,這樣的狀況底下,有多少教育人員要被淘汰?而周邊有多少的產業會跟著萎縮?
好!就算你不從事教職,也不想生小孩,那個時候每年能繳稅的人,只剩下810萬人,是現在1730萬納稅人口的一半。
但是卻要支應730萬人的退休年金、長照費用和醫療支出;從現在5到6個人,養一個退休人口,到1比1的cover,我們只有40年的時間。
如果講到這裡,你還是沒有感覺,我就直接告訴你,只要你現在小於58歲,你有很大的可能會領不到勞保,甚至於呢,你要繼續工作到75到80歲都是正常的。
當然你也可以說喔,晚點退休沒什麼不好,反正壽命那麼長,繼續工作當練身體。那我再告訴你一些產業的實況,你可以想一想。
所謂的「工作」,你那種覺得想要做一輩子的,它會不會存在?就算你想做,還有公司會要你嗎?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喔,大家都知道台灣過去一直以來是機車王國,隨便走在馬路上,你都能夠看到不管是綠牌、白牌、黃牌、紅牌…這種各式的機車,滿街趴趴走。
而這樣子高密度的機車使用,就造就了上個世紀的八零年代,台灣機車行隨便開,隨便賺錢。不過同樣的情況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開始了有重大的轉變。
由於電動機車的技術愈來愈成熟,無論是更時尚的外型,更便利的充電站、加上環保政策的助攻、實際價格的補貼跟補助;它都相較於傳統機車有更好的吸引力對於消費者,它帶動了近年來電動機車的換車潮。
而電動機車就像3C產品一樣,在維修的時候,不管是哪裡出問題,只要把整台電動車接上電腦,就能夠很快的診斷出故障的位置,直接換掉零件。
不再需要那種傳統機車行,老師傅的維修經驗,而且維修價格更透明、更低。在這樣的風潮底下喔,傳統機車行如果不轉型,你想想看生意還能維持幾年?你可以自己想一下。
如果你覺得機車行是「黑手」,是屬於「藍領」的產業,跟身為「白領」的你無關,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我接下來要說的例子。
「大數據」的運用,在這幾年來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你可曾想過所有使用習慣、生活方式、健康數據,都會透過電子化的大數據被記錄之後,所有的產業都能夠針這些數據,去鎖定他要的族群,去設計出更受歡迎的產品。
你想想看,假設你這輩子會得到什麼病,都可以透過「大數據」推算出來;汽、機車全部自動駕駛,大幅降低車禍的機率,你還需要現在包山包海的醫療保險、意外保險嗎?
還是保險公司其實只要針對你所需要、買得起又適合的保單,直接推播到你的手機裡,方便你完成購買這樣就好啦。那麼這個時候,眼下全台灣21萬的保險從業人員,又該何去何從呢?
我們都知道打敗計程車的,不是另外一家更大的計程車行,而是叫車軟體Uber、滴滴打車;而打敗出版業的,不是哪一個強大的作者或者是書商,而是沒出過任何一本實體書的「臉書」啊。
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讓口香糖的銷售量急劇下滑的,不是另一外款零食,而是「社交軟體」。因為當人不用直接互動的時候,口氣清新的需求,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在未來,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敵人會在哪裡?也不知道你的公司還能活多久?就算它現在看起來很大。更何況喔,在台灣的大企業是相對少的,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
而中小企業只有七年的平均壽命,它關店的比率非常非常的高;以每個人平均45年的工作時期,你至少要換7到8次的工作,這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談到這邊,你是不是覺得心中那種隱隱約約的不安,其實是很合理的。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焦慮,我還比較擔心你勒!
那麼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麼思考?首先,你要知道的是喔,如果你的想法還停留在,找到一個工作安分守己的做下去,只要穩定就好;那恭喜你,你註定被淘汰。
為什麼呢?其實我們有很多人的生涯概念,是來自於20世紀,但卻要應付急劇成長的21世紀。不知道你還有沒有印象,在上個世紀,我們對生涯規畫的理解都很單純,而且單純得很絕對!
就像是讀了醫學院就當醫生,讀了師範學院就當老師,要是你不想讀書就當工人,這種「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概念。
但你有沒有發現喔,在我們渡過了千禧年,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這種精確分工、結果確定的事情,其實早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三到五年之間,就會有不同的熱門新工作誕生。
特別是近幾年來,最熱門的工作像是YOUTUBER、網路小編、電競選手、居家整理師…這些等等的,都已經不是各大專院校裡,找得到相關的科系的新工作、新職業啊!
而這樣子的「實際產業」,跟「學術」之間的斷層,也老早讓生涯的議題,脫離了「精確分工、確定結果」這樣的途徑。
而更弔詭的是,有一個關於「知識更新速度」的統計數據顯示,現在的大學生,進學校第一年所學的知識,在他升大二的同時,去年所學的就已經過時,形同作廢啊!
這更說明了,要現在的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後,帶著所學的專業,去找到一個長期穩定、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那幾乎已經是「神話」了!
再加上喔,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和科技發展最快速,而且達到高峰的階段。現代的人一天的資訊量,已經是18世紀的平凡人一輩子的資訊量。
也就是說喔,雖然我們懂得比二百年前的人,還要多很多;但尷尬的是,我們大部份的思考方式,卻沒有進步多少,還停留在工業時代那種「找個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這樣的思考框架裡。
在這裡我邀請你想一想喔,要是你的思想沒有適時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一起前進,你又偏偏生活在變動這麼快速,對於「未來」是前不著村、又後不著店的狀況裡,那麼怎麼樣會讓人不焦慮呢?
如果你不想要繼續焦慮下去,那麼關於未來生涯的因應策略,就是你最急迫、最需要學習的部份。
但是在開始學習之前,我來說個故事,讓你對於這樣的學習,先有個正確的理解。IBM大型電腦之父「佛瑞德・布魯克斯」。
他在1986年的都柏林IFIP的研討會上,曾經發表過一個關於軟體工程的經典論文。論文名稱叫做《沒有銀彈》,之所以把論文的名稱取得這麼特別,是因為佛瑞德使用了一個隱喻。
在歐美的傳統故事裡,傳說喔可以用銀製的子彈,就可以殺死吸血鬼、狼人或者是任何怪獸;所以呢「銀製的子彈」就會被引申成「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而佛瑞德把論文取名成「沒有銀彈」,就是在強調軟體複雜的本質,並沒有任何一個技術或方法,可以像是殺死狼人的「必殺技」,並沒有那種一招斃命,一用就靈的這種途徑。
而事實上,像軟體工程這樣的挑戰,就跟現代人的生涯規劃是同樣的複雜。過去所有行業的權威,和牢不可破的真理,都在此刻會被推翻,沒有任何的「保證」可言。
因此呢,我們未來將面對的問題、還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資源跟方法,都會是「史無前例」的,都必須由我們自己親手去開創。
而真正「解決問題」的高手,就像佛瑞德這樣的人,他們老早就參透了「一勞永逸」的方法其實根本不存在。
可以追求的是鍛練自己的「思考能力」,把自己打造成為能夠「靈活應變」,去適應各種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持續升級的系統。
如果你還是聽不懂,非得要一個答案,那我只能說,現代生涯唯一的不變的,是「一直在變」啊!唯一的解答就是「沒有絕對」!
而你的腦袋裡那些一成不變、不動如山,企圖想要找一個工作、一個專業,就做一輩子的「舊思維」;如果再不移除,那就會像是當大家都在用智慧型手機的時候,你還堅持使用「call機」,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喔!
更可怕的是,這些過時的思想如果不即時更新,當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之後,它會變成一種毒素,變成一種「思想的遺毒」。
不知不覺會腐化你的心靈,讓你對生命感覺到絕望,成為自我發展的最大阻礙,這會是你要的嗎?你可以想一下。
所以在下一集的節目裡,我會一一說明,這些「思想遺毒」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及它是在什麼時候,植入你的腦袋裡?
面對「思想」這種無形的對手,你必須先認出它、標定它;才能進一步的打敗它、超越它。
要是你希望自己能夠與時俱進,不讓未知的新科技,消滅你熟悉的工作跟生活方式,那你就一定要鎖定我們的頻道。
除此之外呢,如果你想要更精確的,認出在自己的人生裡,無論是面對工作,還是自我發展的迷思或現象。
並且透過學習掌握具體的方法、找到明確的自我定位,有效的去適應這多變的未來,那麼千萬不要錯過,我們推出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
如果你曾經在生命的任何時刻當中,問過自己:「這輩子,只能這樣嗎?」那這門課就是為你所準備的!【過好人生學】會陪伴你過出自己想要的好人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跟你分享的【過好人生學】,期待你的加入;詳細的課程內容在我們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讓我們一起邁向一個更好的人生,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到最後見山還是山 在 Vicky Ts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電影:《Léon》(終極追殺令//這個殺手不太冷)
►背景音樂:《Home》- Machine Gun Kelly, X Ambassadors,Bebe Rexha
(觀看長篇影評,請點開資訊欄。如果有時間,推薦看完影評再觀看影片)
//
看完這部電影,可以開門見山地告訴大家——這是我電影名單中的NO.1。
這是一部1994年的法國老片,導演是著名的法國導演兼編劇Luc Besson(盧貝松),
作為電影的導演以及編劇,他曾經是這樣描述這部電影的:【這是關於兩個小孩的故事,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在他們心裡,他們都是12歲,他們都感到失落而深愛著彼此。】很早以前我就知道這部電影,可卻遲遲沒有去看,原因很簡單——我有點害怕。害怕自己因為一個虛構的世界而難過遺憾,果不其然,我確實非常了解自己。在逐漸麻痹地過著日復一日假期生活的情況下,這部電影深刻的人物刻劃以及畫面的衝擊雙管齊下,我在最後半小時似乎已經開始醞釀流淚的情緒。
Léon是一個職業殺手,殺伐決斷後的閒暇之餘,他會給澆灌擦拭自己心愛的植物,再獨自一人看一場歌舞劇,傻笑得像個十二歲的孩子。
Mathilda是一個問題少女,麻煩重重的家庭下她和同齡人一樣喜歡看動畫片,百無聊賴時,她會坐在樓欄上抽根菸,深沈地像個四十歲的女人。
兩個人都有彼此的生活,其中的痛苦絕望都是他們的既定模式。
直至他們的生活軌跡有了重合,一切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具體的情節不在這裡一一分析,因為你們親眼所見一定比看我用拙劣文字形容來的深刻。
但是針對這一部「商業片」而言,《Léon》拍的實在太美,這不僅僅是一部動作片,更是一部描述人生的電影。印象深刻的是開片不久Mathilda問的那句:“Is life always this hard, or just when you're a kid?”,而Léon回答:“Always like this.”,是啊,生活真的如此艱苦,但總還是會繼續。電影現實地反映出生活真實的殘酷,但【愛】卻貫穿在整部影片中,哪怕沒有浪漫的場景烘托,也沒有令人動容的辭藻形容,卻讓觀眾感到無所不在的溫暖。特別喜歡這部電影的一個部分在於,雖然描述的是一個尋常人無法理解的世界,一段平日難得一見的人物關係,但編劇的處理方式卻一切顯得如此平凡真實,其中不可忽略的是不經意間透露出的小幽默,電影中細節處理得十分優秀,更不必說人物的刻劃了。Léon看似是一位「殺手」,本應站在道德的陰暗面,卻尊重自己的底線,不殺女人以及小孩,盜亦有道;而反派Stansfield看似是道德至上的「黑警」,舉手投足間都是優雅,但卻可以毫不猶豫親手解決一家人的生命,哪怕四歲孩童也不放過。許多人在觀影後都認為這是一部「愛情片」,但我卻不以為然,Mathilda和Léon的情感在我心中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愛情”,他們在黑暗中因彼此的存在發現了人生的真諦,他們互相依賴彼此陪伴,是「友情」亦是早就不屬於他們的「親情」。這部電影在畫面拍攝、背景音樂的選擇上在我心中都可成為完美,特別是結局的處理更是劃下了精彩的句點,或許很多人並不喜歡這個結束,但我卻認為這或許是他們最好的歸屬。有人幻想著若是另一個結局,Mathilda和Léon可以繼續當他們的鴛鴦大盜、末路狂花,但其實Léon比任何人都明白,這樣的生活並非為了取樂,只是因命運的捉弄而被迫走上這條路,也許Mathilda並不明白,但Léon清楚真正快樂的生活並非如此。唯有幫助她解決心中唯一的仇恨,Mathilda開始了全新的人生。離開了Léon,她還是那個十二歲的孩子,雖然輸掉了這輩子不會再遇見的人,儘管孑然一身、一無所有,只剩手中的那株植物與腦海中不變的回憶繼續走下去,但卻足以永恆溫暖她的人生。
最棒的是電影中Léon一生的「摯友」——那株無根的植物。它代表了這一生無所牽掛的Léon,不會開花結果,隨波逐流是他/它的命運。但所幸,他們都遇見了Mathilda,一位讓他們體會到什麼是真實生活的Mathilda,儘管Léon用他的萬劫不復換取了Mathilda的救贖,但Léon必定腦海中會浮現她的一瞥一笑,然後想著——不枉此生。最終無根的植物也歸於了大地,有了根同時也有了牽掛,他與它,終於安定下來了。
❄ VICKY’S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VickyTsai1019/
*--------------------------
⚠:I didn't do anything about this video.
i only doing this chinese subtitle.
if you like this video just give me a thumbs up!!!
⚠:每一部翻譯的影片上傳僅負責參考學習使用
不具有任何商業意義
(如有侵權請留言告知)
到最後見山還是山 在 Lionel Hsia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Lionel萊諾 首張EP "Message" 全曲試聽噴出!!!
喜歡我的音樂請到我的紛絲團按個讚!!!追蹤最新資訊
Lionel萊諾官方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ionel5555/
Lionel萊諾首張EP-"Message" 2017/3/31正式發行!
博客來、誠品書店、五大唱片、佳佳唱片、光南唱片...等全國各大唱片行皆有販售,快去買一張實體EP回家收藏!!!
線上訂購資訊: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20197386
五大唱片:http://www.5music.com.tw/CDList-C.asp?cdno=438405679068
作者簡介:
Lionel萊諾 - 自2016年二月創立並釋出創作的instrumental類型一人樂團,試圖用沒有語言的音樂描述似乎不存在於地球的景色與事件,神秘且浩瀚的宇宙是其靈感來源。
"Message"故事概念介紹:
你是否曾經在仰望浩瀚星空時被未知的宇宙所撼動從而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來自天空深處的各種訊息儘管被世界的掌權者用盡手段的封鎖和抹滅,卻也還是傳達到了少數人類的腦中。
在這張Lionel萊諾首發EP的第一曲”Message”便開門見山的用純粹的樂器演奏傳達那些試圖從天空深處聯絡人類的智慧存有,即便在外力抵抗之下他們仍希望人類能夠了解真正的真理。
要問為甚麼他們如此執著,是因為其對於萬物最深刻的愛——「你不是在這個廣大宇宙裡唯一能夠理解世界的生命,而且你無須害怕這些未知的一切,因為你的存在就是這個世界存在的理由。」第二曲”One Is All”便在這樣的理念下誕生。
他們雖然隱藏著身形,卻深入你的生活,為了不影響人類社會的平衡,偽裝了自己的原貌,他們或許是你最親近的朋友、或是你的工作夥伴、或是你的敵人、抑或是你的情人,無論以什麼身分什麼理由,他們在本質上跟你截然不同,但卻無差別的愛著你,即是第三曲”Dear Stranger”的含意。
但是並非所有的外來生命都是如此心地善良,來自宇宙的惡早已將魔爪根深蒂固伸入了這顆藍色星球,理由也是因為人類,因為人類的原貌是如此的令人畏懼,在其尚未成長成一頭無法控制的野獸之前,他們正在試圖掌握這個種族,因為只有他們最清楚也最畏懼這個充滿惡意和力量的生命,那就是第四曲”Prototype Of Human”人的原型。
而這些細微的訊息片段則是來自距離地球36.7光年,且具有高等精神生命體的星系,也就是這張EP的最後一首歌曲所描繪的世界”Arcturus”。
影片製作: ZL Ltd. (https://www.facebook.com/ZLdesign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