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的綠能供電比例越高,該如何才能達到穩定供電?(09/14/2015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基載電力,就是24小時365天都在電網裡供電的電力。但在未來,由於要達成減碳目標,我們要改用再生能源為主要電力,因此,原本的基載電力就不能再當主力了,必須轉為輔助電力,可是燃煤與核能這兩種電力,都有「無法快速升降載」的特性,使他們很難配合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來提供電力調度,那該怎麼辦呢?
文:蔡卉荀(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2016年啟動的電力能源轉型,使得台灣再生能源持續增加中,在2021年5月,白天用電尖峰時,太陽光電的發電量已可占全台9%以上,比一座核電廠的發電量還多,順利供應用電需求,證明了太陽光在供電系統已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今年5月,夏季高溫提前報到,又逢三級疫情停課不停工,導致全台用電量屢創歷史新高。5月17日一座興達燃煤機組突然故障,其他備援電力應接不暇,隨著太陽下山失去光電,夜間用電又居高不下,不幸發生分區輪流限電,「綠能供電不穩定」的擔憂也再次浮現,當台灣的綠能供電比例越高,有什麼方法能夠穩定供電呢?
揚棄核煤基載,以再生能源為主力,搭配升降快速的輔助電力
過去為了穩定供電,會使用燃煤與核能作為「基載電力」,將燃氣與再生能源視為用電高峰時才開啟的「輔助電力」。所謂基載電力,就是24小時365天都在電網裡供電的電力。但在未來,由於要達成減碳目標,我們要改用再生能源為主要電力,因此,原本的基載電力就不能再當主力了,必須轉為輔助電力。
可是燃煤與核能這兩種電力,都有「無法快速升降載」的特性,使他們很難配合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來提供電力調度,不能成為未來的輔助電力。說白話一點,太陽光多的時候,我們當然要多用光電,此時燃煤或核能的發電就必須減少,等太陽下山後才能再增加。但是燃煤電力從零到滿載發電至少要八小時,核能更要三天以上,這兩種電力要配合光電每天升降載實在太困難了。
相較之下,水力發電從零到滿載只需20分鐘、燃氣為2.5小時,儲能系統更快,只要幾秒內就能供電。這些電力可以快速因應調度,才是搭配再生能源最佳的輔助電力。
用電端計畫性節電的「需量反應」
此外,讓用電端計畫性節電的「需量反應」制度,也能讓電力供應更穩定可靠。所謂需量反應,就是當預知電力可能緊繃時,提前請用電大戶減少用電,例如:工廠配合調整生產時程,將某些耗電的工作移到離峰時段來做,避免大家都擠在同一個時間,或直接關掉不必要的用電。
美國加州甚至會讓一般民宅社區也加入需量反應,大家一起配合電力公司的調度指揮,主動關掉非必要的用電,這就是加州目前有將近一半電力靠再生能源,仍可以穩定供電的秘密武器。
「需量反應」的誘因來自電力公司以優惠的價錢買下用戶減少的電量,這比起電力公司花大錢蓋新電廠,只是為了應付尖峰用電要划算多了,台電公司近年來已開始運用這項管理技術,但是廣度和深度都還有很大改善空間。
邁向100%再生能源的系統改造
此外,雖說白天才有太陽光、風力也非24小時都穩定,但可以透過氣候和氣象的預測掌握,提前進行電力的調度。
再生能源的發展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燃煤與核能除了有空污、核廢料、核安等問題外,無法快速升降載的特性也導致他們被淘汰的命運。如果在電網中替他們保留一席之地,反而會限縮再生能源可以併入電網的空間。
在邁向100%再生能源的過程中,將全面顛覆傳統的電力系統,傳統基載的運作概念不再適用,必需搭配天然氣、儲能等輔助電力,加上更具韌性的電網基礎設施與電力管理技術,這是一場能源革命。
★ 編按:值得補充說明的是。其實,當我們面對台灣的綠能供電比例越高,該如何才能達到穩定供電的挑戰時,其解決方案遠比文章中所提到的項目還要多元,例如新一代的具備快速反應、彈性調度運轉特性的 fast responder 燃氣機組,可以將從冷機啟動到滿載發電運轉的時間,從傳統燃氣機組的平均需要2.5小時,大幅度縮短至15分鐘至半小時以內,而且能夠在接到電網調度指令之後,短短幾分鐘時間,就能夠完成停機待命的狀態,這樣的快速反應彈性調度功能,可以極大幅度地緩解每天日落之後約2~3小時的夜間次尖峰用電時段的供電。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新一代的燃氣機組,有些機種在設計之初,不但就針對將適應頻繁的快速反應、彈性調度的運轉模式包含在關鍵功能之內,而且也具備了混用氫燃料的功能,使得客戶在面臨能源轉型任務,開始降低天然氣使用佔比,改以氫燃料作為替代能源的階段時,可以無縫接軌,順利的跨出轉型的步伐,而不至於需要汰換掉原有的燃氣機組,造成設備、資產方面的浪費。(目前台灣新建置的燃氣機組當中,就有具備混燒氫燃料功能的機種,原廠設計是出廠時就可以適應混燒氫燃料比例達50%的能力,若將來經過原廠升級解決方案,更可以轉換成100%以氫燃料替代天然氣作為發電的燃料。)
此外,台灣充沛的地熱發電潛力,在經過近30年的荒廢之後,現在又重新啟動,目前已經有小型驗證地熱機組上線運轉近3年,成效良好,同時也開始有一批中小型地熱發電的開發案再進行當中。
地熱發電是再生能源發電當中,具有長時間穩定發電,具備擔當基載供電能力的再生能源綠電,同時也具備勝任快速反應、彈性調度的運轉功能。
台灣各地都有豐沛的地熱資源,在引進最新的鑽探、開採、運轉技術,以及搭配新進的先進材料科學的輔助下,台灣的地熱發電會是繼太陽能光電、離岸風電之後,台灣另一種極為重要的再生能源電力來源。
其實,隨著再生能源發電發展和能源轉型進程的向前推進,電業領域的各種創新、改進,會持續不斷的推陳出新,我們手上可以選擇的解決方案會越來越多元,越來越有效益。大家對於台灣推動能源轉型,發展再生能源發電的各種努力,應該要更有信心,給予更廣泛的支持與肯定。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5007
♡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在 蘇治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在 [新聞] 台灣地底蘊藏12座核四電力比爾蓋茲搶進- 看板Stock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在 台灣首座最環保最穩定的地熱發電廠即將於今年2022年開始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在 TESA 生態關懷者- Beiträge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在 [環保] 臺灣地熱發電量可接近10座核四發電! - publicissue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在 [新聞] 台灣地底蘊藏12座核四電力比爾蓋茲搶進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在 [問卦] 臺灣為什麼不用地熱發電? - Gossiping 的評價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在 蘇治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的電力出了什麼問題-終章篇
《 現今台灣電力系統的各項問題,相關部會應該有所改革 》
前二天我在臉書貼文討論台電513大停電,雖然有媒體報導台電內部的檢討報告。但在正式報告未出爐,還是要語重心長的呼籲台電,要全面檢討,檢討到位。絕不能拿包商墊底,該負責的單位還是要負責的。電力也不是台電公司說了算,主責單位也不僅台電公司。期待全方位的檢討報告,也更期待台電公司能承擔與面對,相信百年老招牌的台電底子是夠硬的。
1.地方政府把火力發電廠當作自己的政治籌碼,阻礙煤轉氣機組的汰換,同時也使發電效率降低及機組使用年限大幅延後。如斷然停止燃煤的發電,也不轉氣,勢必會影響發電量。地方的阻礙,經濟部與台電應該硬起來將政策說清楚,台中市政府不應該面子裡子都要,中央與地方有衝突,涉及到國安層級或影響全國權益時,中央該如何處理或有任何機制化解這些衝突。(主責單位:行政院)
2.陸域風機因為最初選址問題(以雲林縣政府來說,當初同意的選址位置實為錯誤),導致爭議不斷,同時也會影響推動風力發電建置的進程。(主責單位:能源局、地方政府)
3.公民電廠、合作社不被政府重視和鼓勵。(主責單位:國發會、能源局)
4.從「防災型微電網」到社區微電網。現在的微電網是針對經常性災害導致斷電形成孤島的地區,結合當地政府與學校等防災避難處所,打造在沒有外來電源時也能自主運轉的電網。從這次停電的經驗,微電網應結合公民合作社理念、儲能設施讓社區的能源更具自主性,藏電於社區,減少不斷電的風險。(主責單位:能源局、台電公司、國發會)
5.台電相關電廠歲修的排程和管理,為何台電搞不定自己的台電和包商,是台電調度的專業人才和現場管理累了嗎?(主責單位:台電公司)
6.如何因應極端氣候,如長期缺水乾旱,導致水力發電的短缺;炎熱高溫的天氣亦會增加電力的使用。發電的短缺加上用電的增加,正負間的差距,則會增加電力調配的困難度。(主責單位:台電公司、水利署)
7.政府對地熱發電的開發不夠重視,導致台灣對地熱開發的進度大幅落後鄰近國家。(主責單位:國發會、經濟部、能源局、台電公司、中油公司、地調所)
8.有循序漸進而穩健的能源政策嗎?能源局具有足夠的權限和能量主導能源政策嗎?能源局管得動台電嗎?舉例來說,地熱發電涉及台電公司及中油公司,若能在投入地熱開發前能夠有齊全的探勘資料,增加對地熱資源的掌握,也會增加民間開發的意願。但目前這些地熱條件都是空白的,使得地熱開發在政策上缺席,更甚者台東、花蓮的地熱開發是以1970年代的評估做為地熱開發潛能的依據。(主責單位:行政院、經濟部)
9.饋線不足,現在排隊的案場約有1100件,裝置容量400MW。但實際上還有更多數量是卡在饋線不足而無法申請的潛在數量,台電及能源局要如何加速饋線的佈建速度?(主責單位:能源局、台電公司)
10.根據台電的資料,在2021年台電準備的儲能是49MW,預計2025年儲能達到590MW。但2025年的綠能裝置容量預計有25GW,依照比例,儲能應要有1GW較保險,然台電僅有準備0.59GW,顯見儲能政策是需要大大檢討。(主責單位:台電公司)
#終章篇
#治芬一直都在
#治芬心存感激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朋友們,請看清楚囉~~~
魔鬼藏在細節中。..... 在同一時段、同樣的天候下,在同一地理區域中,離岸風力發電的發電效率,就是會比陸域風力發電來的優異一大截。
台灣目前總共擁有840.2MW規模已經正式商轉併聯發電的風力發電機組(其中712.2MW為陸域風力機組,128MW為離岸風力機組),目前正在進行施工中的風力機組,光是離岸風電機組,今年的數量就超過805MW規模,預計今年夏季可以有兩座合併規模達557MW。
以今天05/16/2021 晚間10:50PM時段的台灣風力發電即時發電狀態為例。
當時全台灣的風力機組總共發出94.20MW的電力,當時所有風力機組的平均發電效率為11.21%。
但是當我們仔細檢視苗栗縣境內的風力發電機組的實際運轉狀態時,卻可以發現,目前台灣第一座正式商轉併聯發電的離岸風場,上緯海洋竹南離岸風場的僅僅22座離岸風力機組(4MW機組x2再加上6MW機組x20),就發出了41.2MW的電力,平均機組的發電效率達到32.19%,遠遠高於當時段的全台灣風力機組的平均發電效率11.2%。在該時段總共風力發電的94.20MW電力產出當中,就佔了43.7367%的發電量佔比。
那幾乎是22座離岸風力機組發電量等同於超過300座陸域風力機組總發電量的意思呢!
相較之下,同樣位於苗栗縣的沿海海岸線上,陸域風力機組的發電實績相形就遜色不少。我們由北到南一陸域風場所處區域來看看當時段的運轉績效:
崎威崎頂風場發出0.9MW電力,運轉效率13.04%
苗栗竹南風場發出1.0MW電力,運轉效率12.82%
苗栗大鵬風場發出6.5MW電力,運轉效率15.48%
龍威後龍風場發出5.9MW電力,運轉效率13.36%
東鋼龍港風場發出3.1MW電力,運轉效率26.96%
苗栗通苑風場發出3.2MW電力,運轉效率8.18%
再來看一次,同樣位於苗栗縣竟,距離海岸線2~4公里處近海海域的海洋竹南離岸風場在當時段的實績:
海洋竹南風場發出41.2MW電力,運轉效率32.19%
此外,這是 2021-05-17 0100AM 苗栗地區離岸風電 VS. 陸域風電的即時發電狀態。在這個當陸域風力機組普遍使不太上力的時段,離岸風力機組的發電效能優勢,就更加的明顯了。提供大家做進一步的參考。
在2021-05-17 0100AM時段,位於苗栗縣境內的風力各場域發電機組的實際運轉狀態:
當時全台灣的風力機組總共發出133.40MW的電力,當時所有風力機組的平均發電效率為15.88%。
但是當我們仔細檢視苗栗縣境內的風力發電機組的實際運轉狀態時,卻可以發現,目前台灣第一座正式商轉併聯發電的離岸風場,上緯海洋竹南離岸風場的僅僅22座離岸風力機組,就發出了73.7MW的電力,平均機組的發電效率達到57.58%,遠遠高於當時段的全台灣風力機組的平均發電效率15.88%。在該時段總共風力發電的133.40MW電力產出當中,就佔了55.2473%的發電量佔比。
那基本上就是22座離岸風力機組發電量等同於超過台灣目前現有的300多座陸域風力機組總發電量的意思呢!
相較之下,同樣位於苗栗縣的沿海海岸線上,陸域風力機組的發電實績相形就遜色不少。我們由北到南一陸域風場所處區域來看看當時段的運轉績效:
崎威崎頂風場發出0.4MW電力,運轉效率5.8%%
苗栗竹南風場發出0.6MW電力,運轉效率7.69%
苗栗大鵬風場發出6.2MW電力,運轉效率14.76%
龍威後龍風場發出6.8MW電力,運轉效率15.42%
東鋼龍港風場發出1.8MW電力,運轉效率15.65%
苗栗通苑風場發出2.7MW電力,運轉效率6.91%
再來看一次,同樣位於苗栗縣竟,距離海岸線2~4公里處近海海域的海洋竹南離岸風場在當時段的實績:
海洋竹南風場發出73.7MW電力,運轉效率57.58%
其實,當風況良好的季節中,例如每年10月份至隔年的三、四月份,無論離岸風機或是陸域風機,都可以發好發滿,是風力發電的旺季。
但是在每年五至九月份的這段風況微弱或者是普通的傳統風力發電的淡季中,在一般風速達到每秒三公尺的最低啟動風速之後,離岸風力機組的發電效率,就明顯的優於處於同一區域中的陸域風力機組。
此外,離海岸線越遠,風況通常越佳。風力機組裝置容量越大,發電效率越佳。
以目前海洋竹南離岸風場所採用的離岸機組的款式,分別是4MW x2 再加上 6MW x20。
今年正在興建中的離岸風場,除了109.2MW規模的台電離岸一期風場,採用5.2MW級距的風力機組,發電功率應該略等同於海洋竹南的6MW級距機組。其餘的離岸風場所採用的風力機組,基本上都升級到8MW級距的離岸風機了。
根據西門子原廠的計算,安裝在同樣的風場中,其8MW等級離岸風力機組的年發電量,會比前一代6MW級距的離岸風力機組的年發電量,高出20%!
2022年開始的台灣離岸風場,將會出現10MW級距的離岸風力機組。按照西門子原廠的測試數據顯示,10MW級距的機組的年發電量,又會比8MW級距機組高出達40%之多!
2024年開始的台灣離岸風場,將會跨入到14MW級距的離岸風力機組的天下,西門子原廠的數據指出,14MW級距機組的年發電量,又將會比其前身11MW級距機組的年發電量高出25%之多!
就是因為這樣微妙的運轉效率差異性,在今年開始,當離岸風力機組逐年大量的加入並網商轉發電之後,台灣風力發電將呈現截然不同的的樣貌。往後的日子中,每年離岸風電都平均以1GW~1.5GW規模的速度,持續的成長,引此,連帶的,台灣的風力發電的發電量以及發電量佔比勢必呈現巨幅的成長。
PS. 目前最新的資料顯示,台灣每發出一度電力,平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0.509公斤。因此,只要增加一度再生能源發電(水力、風力、太陽能光電、地熱發電、海洋能發電等等不同型態的再生能源都是)我們就可以幫台灣,以及我們的地球減少0.509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期間也完全不會產生任何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也不會有任何有害廢氣的產生。
此外,高度仰賴國際貿易為經濟主軸的台灣產業界,目前紛紛在各大供應鏈體系的督促下,宣示要逐步達成整格生產營運所需用電,都要轉換成100%以再生能源綠電來供應。而這裡所講的再生能源綠電的定義非常明確的就是風力發電、太陽能光電、地熱發電、海洋能發電等狹義的再生能源發電,有些嚴苛的標準中,甚至連再生能源項目中的水力發電,都不被認可符合「綠電(Green Power)」的標準。(【台積電與華碩敲響警鐘】百家台廠無綠電可用,政府在等什麼?:https://tw.appledaily.com/....../E6GYNFIYAZFCHDVDA5WSIEEK4E)
另一方面,核電會產生輻射污染以及各種放射性輻射廢棄物,在處理上極度困難,動輒需要採用地底深層掩埋的方式,與外部環境隔離貯放上數萬年的時間,一般來說,人類無法保障任何人造物件的安全貯放能撐得過萬年之久,坦白說,人類自有文字歷史紀錄以來的時間,也還沒有超過一萬年,目前可考的,大約都在5千年上下。此外,更重要的是,台灣本身的地質條件很特殊,台灣島本身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以及菲律賓海板塊的碰撞擠壓隱沒帶正上方,另外也同時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之上,終年大小地震不斷,根本不適合發展核電。世界上唯一有類似台灣這樣處於地震不斷的地質條件上興建核電廠的國家,就是日本,而人家在2011年已經發生過311福島核災,至今十年過去了,核災善後情況如何,已經豁了多少核災善後費用,大家心知肚明,就不用提了。
就不用提,核電廠還有高溫廢水排放造成水體以及環境熱汙染的生態負面影響。萬一出事,就像日本福島核災的現況那樣,放射性輻射廢水的處理也是非常棘手難你妥善解決的難題。
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已經不是工業革命之前的17、18世紀農業時代的環境了,在經過一百多年來的過度開發,我們在21世紀所面臨到的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問題,讓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用新的視野、新的方式來找出最即時也最適用的解決方案,以便讓我們在整個地球生態環境還來得及被拯救回來的關鍵緊要生死關頭。
目前台灣正在積極地推動各種型態的再生能源發電,但同時,整府也制定了一整套審核機制,與民間的環境保護組織、在地社區、公民團體一起監督、管制再生能源開發不致於影響到重要農地、漁場的完整性。目前光電准許開發的場域,都集中在不利耕種、地層下陷的地帶,或者是農牧設施屋頂,養殖漁業用地的多功能運用等等範疇。至於離岸風電的後續開發,經濟部也剛剛公佈的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的草案,已經展開與漁業族群、環保團體、在地社區、開發商、本土產業供應鏈、相關產業界、學界與政府跨部會單位等等相關領域的滾動式對話、協商與落實執行。
♡
#離岸風電
#陸域風電
#風力發電
#再生能源
#能源轉型
#減碳減排
#全球暖化
#氣候變遷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在 台灣首座最環保最穩定的地熱發電廠即將於今年2022年開始 ... 的推薦與評價
儘管屬於紅葉部落的地熱發電廠逐漸獲得族人的正向認同,預計將成為花蓮新亮點,但推動過程卻困難重重。在冰島,一座地熱發電廠只需10個月就能完成,在 ... ... <看更多>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在 TESA 生態關懷者- Beiträge 的推薦與評價
地熱發電 與興建天然氣電廠有相同效益,完全要看政府的能源政策將資源放在填海造陸或 ... 10GW地熱發電的困難度對台灣而言是低於核能及太陽能的;成本則是稍高於未來 ... ... <看更多>
台灣地熱發電困難 在 [新聞] 台灣地底蘊藏12座核四電力比爾蓋茲搶進- 看板Stock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標題:台灣地底蘊藏12座核四電力 比爾蓋茲搶進
原文連結: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0106ind002/
發布時間:2022.01.20 05:58 臺北時間
原文內容:
一般民眾對地熱發電較陌生,不過,由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
創立的「突破能源風險投資基金」(BEV)投資的瑞典地熱開發公司倍速羅得(Baseload
Capital),卻選中台灣花蓮紅葉村,作為亞洲唯二地熱開發地點,凸顯台灣地熱發電
潛力。
根據估算,全台共擁33,6 GW(10億瓦)的地熱發電潛能,等同12座核四發電量,隨著今
年國內第一座清水地熱發電廠近日正式商轉,後續李長榮化工、台泥等也都將搶進 ,
正式引爆地熱發電商機。
「地熱是老天爺給的禮物,台灣要珍惜!」結元能源開發總經理林伯修對本刊說到。
其實,早在1977年,台灣就已成為全球第14個地熱發電國,當時由工研院 、中油及台
電成立的地熱發電小組,在宜蘭清水成功建置3,000KW(千瓦)的地熱電廠。不過,1993
年,該地熱發電計畫告終,台灣地熱進入寒冬,因林伯修不放棄 ,清水地熱發電廠才
再度重啟!
憑著對地熱發電的熱忱,在宜蘭縣政府接手推動地熱再生計畫下 ,林伯修標下清水地
熱發電BOT案,2016年,在他努力和堅持下,台電子公司台汽電和結元能源雙方合資成
立子公司宜元,標得宜蘭清水地熱發電(BOT加ROT)案,經過5年的開發,在去年正式
進入商轉。
因開發時間比預期還要久,建廠設備成本從2億元,提高到7.6億元 ,最早評估投資報
酬率超過5%,但因探勘和整體工期拉長,加上利息成本提高 ,獲利被壓縮至3%左右
,並不符合規模經濟效益,但林伯修樂觀表示:「我設定10年內損益兩平,預估2022年
可提高發電量。」目前,清水地熱發電廠發電量僅4.2MW ,短期可再提高1倍,而林伯
修心中長期的發電量目標則是100MW。
清水發電廠去年正式商轉,不啻替台灣地熱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其實 ,看好台灣豐
富的地熱資源,外商早就卡位布局,來頭還不小 ,是前全球首富比爾蓋茲創立的「突
破能源風險投資基金」投資的瑞典地熱開發公司倍速羅得,2019年來台投資鑽探 ,成
為目前在台唯一地熱發電國外開發商。
倍速羅得董事長黃天德說,公司在冰島開發地熱電廠僅花10個月 ,在日本也僅花18個
月就順利商轉 ,而來台兩年,目前在花蓮紅葉村的地熱開發進度,僅完成第一口探勘
井,順利發現地底熱源 ,預計今年完成下一階段的鑿井工程,目標2023年發電商轉,
屆時將有2.4MW,是倍速羅得在冰島電廠規模的兩倍。
林伯修則語重心長地表示,台灣並不缺技術和資金,而且可說萬事具備 、只欠東風,
只要政府立法地熱專法,就可以迎來台灣地熱發電的黃金5年!
其實,台灣因缺乏地熱發電相關專法,讓不少外商卻步,黃天德坦言 ,倍速羅得在台
灣開發進度比預期慢,除受新冠疫情影響,因台灣沒有地熱專法支持 ,業者需符合許
多法規要求、行政流程等等,時間自然會拉比較久。
心得/評論:
現在在版上多數對綠能的討論為大腸能跟風力,雖然說標題下的有點聳動,但現階段地
熱發電的確一直有在規劃,例如台電在這一兩年招碩博生也新增了地熱探勘領域,或許
在遙遠的未來會有一整套地熱概念股吧。文中提到開發過程中獲利被壓縮至 3%,而高
層目標也樂觀的說希望十年內損益兩平,是有點不忍直視XD ,現在的太陽
能跟風電都是在2000年時進入台灣市場,經過了十幾年逐漸火熱起來 ,地熱相對於太
陽能跟風電是更為穩定的能源,要有一波炒作的熱度應該不無可能。
這個比較偏純討論能源領域發展的新聞,看到這篇我才知道台電有上市子公司
枉費我是立志要進入台電的電類仔XD
--
台積電福音 第一章 By資深PTT鄉民
1. 你早晚要買TSM的,為什麼不要現在買?
2. TSM是你們的方舟,信者必得救。
3. Morris張 看見這許多迷惘的人,便走下山來,告訴他們,你們當輪班,信仰TSM。
4. TSM,願你的腦機介面晶片降臨,願你的晶片在這世上,如同呼吸般自然。
5.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TSM賜給眾人,叫一切信他的,不致崩跌,反得飆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3.52.20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42689288.A.5A7.html
※ 編輯: addy7533967 (111.243.52.207 臺灣), 01/20/2022 22:37:03
在論文或書上看到常常都覺得這三小X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