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總統開口、王文淵點頭 麥寮天然氣站救藻礁?/政院澄清:麥寮興建接收站有譜 政院:不是三接替代方案! (03/15/2021 聯合報、自由時報)
“..... 相較於第三、第四與第五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變數多,麥寮天然氣接收站預定地位處麥寮港南碼頭,該處位置偏遠,距廠區跟社區的安全距離足夠,環保與公安的疑慮遠低於第三與第四天然氣接收站。
麥寮相較於觀塘的優勢還包括海象較佳,天然氣運輸船進港的難度較低。
解決三接爭議?能源界看法不一
但麥寮天然氣接收站能否解決三接的爭議,能源界的看法不一。三接主要供應同樣位於桃園的大潭電廠發電之用,若要靠麥寮天然氣接收站供應北部電廠,必須興建長達一百八十公里的海陸管線。....."
一次又ㄧ次的實際科學檢驗都指出,暖化以及氣候變遷導致的海水增溫、、海平面上生、極端氣後頻發所帶來的衝擊,才是台灣、以及台灣環境生態所面臨真正生死交關的殘酷考驗。千萬不能見樹不見林,意氣用事導致因小失大。
(記者王茂臻報導)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引發的藻礁公投風暴讓蔡政府猝不及防,許諾「藻礁永存」的蔡英文總統處境尷尬,但她不再坐視風暴擴大,日前她詢問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能否加速在雲林麥寮興建天然氣接收站,獲王正面回應,經濟部立刻動起來與台塑集團協調。
經部指執行難度高 未優先推動
麥寮天然氣接收站被環團視為三接移地開發選項,之前環團跟蔡總統會面時就曾提及此事,但經濟部認為執行難度高,並未列為優先推動政策。
王文淵:政府怎麼說就怎麼配合
蔡總統三月二日接見八大工商團體理事長時,當面向身兼工總理事長的王文淵詢問此事,官員轉述,王文淵現場回覆:「政府怎麼說,他們就怎麼配合」,讓蔡總統對麥寮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信心大增,要求經濟部加速推動。
環評申請時間 擬提前至今年底
總統開口後,經濟部與台塑集團對麥寮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一事立刻提速。經濟部官員說,台塑集團計畫將麥寮天然氣接收站環評申請時間點提前至今年底,雙方針對天然氣興建地點,麥寮港南碼頭如何變更用途,以及環評程序等,已初步交換意見。台塑集團昨天說,近期確實密集討論興建接收站一事,相關計畫尊重主管機關說法。
目前國內有高雄永安與台中港兩座天然氣接收站,正在興建但面臨環團反彈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位於桃園觀塘,台電預計在基隆與台中另行興建第四與第五座天然氣接收站。與第四接收站密切相關的協和電廠更新環評初審會議日前延期,經濟部官員與台電都不否認是要避近期的藻礁風頭。
相較於第三、第四與第五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變數多,麥寮天然氣接收站預定地位處麥寮港南碼頭,該處位置偏遠,距廠區跟社區的安全距離足夠,環保與公安的疑慮遠低於第三與第四天然氣接收站。
麥寮相較於觀塘的優勢還包括海象較佳,天然氣運輸船進港的難度較低。
解決三接爭議?能源界看法不一
但麥寮天然氣接收站能否解決三接的爭議,能源界的看法不一。三接主要供應同樣位於桃園的大潭電廠發電之用,若要靠麥寮天然氣接收站供應北部電廠,必須興建長達一百八十公里的海陸管線。
政院澄清:麥寮興建接收站有譜 政院:不是三接替代方案!(03/15/2021 自由時報)
(記者呂伊萱/台北報導)國發會今證實雲林麥寮興建天然氣接收站案已在進行中。不過對於外傳「麥寮救藻礁」、替代三接等說法,行政院今天回應,麥寮方案距離大潭電廠過遠,不是、也不會成為第三接收站的替代方案或備案。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今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會前受訪時表示,天然氣比例增加、多一處接收站,對國家能源轉型有很大幫助;龔明鑫說明,麥寮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已在進行中,不過這並非桃園大潭觀塘工業園區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案的替代方案,「這是兩回事,但我覺得是好事」。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今回應指出,外界所謂的麥寮方案,並非三接的替代方案。麥寮電廠若能增設燃氣機組丶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固可加速中南部減少燃煤的腳步,達到整體「增氣減煤」的政策目標,但因距離大潭電廠過遠,這不是也不會成為第三接收站的替代方案或備案。
羅秉成強調,雲林麥寮電廠距離桃園大潭電廠超過180公里,若採取麥寮接氣給大潭發電,需另建一條180公里新管線,工程難度高,時程難以估算。同時,新建天然氣接收站及電廠還需經環評等相關作業,經濟部的保守評估至少要耗時6年以上。距離太遠丶時程太長,顯無法配合三接原訂北部供電需求,無助於解決南電北送的問題。
羅秉成表示,台灣從民生用電、醫療需求到科學園區,都需要穩定的電力,第三接收站若無法如期完工,勢必會造成減少燃氣而增加燃煤的結果,也會增加電力併網風險與中南部電廠的負擔與壓力。政府會持續積極說明讓民眾充分了解政府「增氣、減煤、非核、綠能」的能源轉型政策。
編按: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嚴苛挑戰,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地朝向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道路上大步前進,在此同時我們也不希望我們所採取的解決方案,帶來增加核廢料、放射性輻射廢棄物污染環境生態的重大威脅。
因此全力朝向發電過程中零碳排、無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不會排放冷卻水(因此不會消耗我們日益珍貴的水資源,以及海洋生態環境)的各種型態的再生能源電力,勢必是我們最重要的能源解決方案選項之一。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是速度與規模越來越嚴酷的生存挑戰(不僅僅對人類而言如此,對於地球的整體生態、環境和生物鏈而言同樣也是),當整片大森林遭受浩劫的時候,一心一意的只聚焦在想要保全自己身旁其中一棵樹的後果如何可想而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台灣面臨暖化與氣候變遷的艱鉅挑戰,真的沒有任何多餘的時間好浪費、猶豫,我們的解決方案不但要有效而且必須及時、可行,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後果相當嚴重,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願意看到與可以承擔的起的。
由衷期盼大家能夠持續與時俱進,強化對於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相關科學知識,以及有效、可行解決方案更深廣的掌握與認識,這樣才能真正提出實際可行、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案,用最小的整體社會成本代價把問題好好地解決掉,朝著大家保護環境生態,確保永續生存的終極目標繼續邁進。
如果再放任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狀態繼續惡化下去,到頭來我們現在所一心一意所想要保護的生態、環境勢必遭受無法承受的毀滅性的全面破壞,越來越多值得警覺的異常跡象都已經陸續浮現在我們眼前了,我們手上所擁有的反應時間所剩無幾,不容再遲疑、無視警訊下去。輕重緩急,真的需要好好認清現實狀況,持平客觀理性的實事求是才好啊。
事實上,推動能源轉型、積極發展各種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並且落實智慧電網、儲能、需量反應等可以發揮現代電業所必須要有的即時反應、彈性調度功能,持續提升台灣的能源自主率以及能源使用效率才是真正可行,可長可久最適合台灣的電力解決方案。
而在短、中期而言,燃氣發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過渡性電力來源,因為具有快速反應、彈性調度能力的燃氣發電,最可以妥善搭配具有間歇性發電特徵的光電、風電(特別要強調是特徵,而不是缺點,因為我們手上已經可以有充分且成熟的配套解決方案來處理這些間歇性的特質。況且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中也有許多可以長期穩定發電的項目,例如地熱發電、小水力發電、沼氣發電、生質能發電、洋流發電..... 等等新的可以長時間穩定發電的再生能源,目前都已經陸續在接棒擔任先發陣容組合的光電與風電之後,依序接力上場擔綱演出了。)
我們越早按部就班的汰除核電、燃煤發電,同時發展各種多元的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搭配污染遠比燃煤與核電少許多的燃氣發電以及儲能、電網升級強化,並持續推動能源效率提升以及需量反應能量擴充這樣的一系列完整配套的電力解決方案,越可以順利的讓台灣同時達成最大可能的兼顧環境生態永續和民生經濟繁榮雙重面向的目標。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udn.com/news/story/122025/5318083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67068
♡
地熱發電缺點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所未見!大西洋環流近千年來最弱,研究稱暖化與氣候變遷導致環流可能提前瓦解,進而引發更多極端氣候,造成環境與海洋生態系浩劫....(03/03/2021 EIC環境資訊中心)
根據最近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的研究,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 AMOC)現在達到千年來最弱,而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氣候變遷。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已減弱15% 恐為歐洲帶來更多極端天氣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是墨西哥灣流的基礎,而墨西哥灣流為歐洲帶來溫暖天氣。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進一步減弱可能會導致更多的風暴襲擊英國,整個歐洲的冬季將更加嚴寒,破壞性的熱浪和乾旱也會更頻繁。
科學家們預測,如果全球暖化持續下去,AMOC到本世紀末可能會減弱34%~45%,這可能將氣候系統帶往不穩定且無法恢復的「臨界點」。墨西哥灣流減弱也將使美國大西洋沿岸海平面升高,帶來災難性後果。
研究作者之一、波茨坦氣候變遷衝擊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學者拉姆斯托夫(Stefan Rahmstorf)說,AMOC已減緩了約15%,已經可以觀察到影響,「在20至30年內,它可能會繼續減弱,不可避免地會影響我們的天氣,因此歐洲的風暴和熱浪會增加,美國東海岸海平面會上升。」
拉姆斯托夫和愛爾蘭梅努斯大學(Maynooth University)及英國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科學家研究了沉積物、格陵蘭島冰芯和其他可推論過去氣候規律的資料後認為,至少在過去的1000年中沒有發現過這種減弱現象。學界對AMOC的直接測量,最早僅始於2004年。
科學家憂AMOC持續減弱 除了影響歐美陸地 海洋生態系也跟著遭殃
AMOC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環流系統之一,將溫暖的地表水從墨西哥灣輸送到北大西洋,在那裡變冷且鹽度升高,下沉至冰島北部,此時又從加勒比海中拉來更多的溫暖海水。此洋流所伴隨的風,為愛爾蘭、英國和西歐其他地區帶來溫和潮濕的天氣。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預測全球暖化使AMOC減弱,甚至擔憂它可能完全消失瓦解,而新研究發現這可能發生在幾十年內,高碳排若一直持續,發生時間還可能提前。
2018年的研究也顯示AMOC有所減弱,但新研究指出,這個現象過去千年來沒發生過,顯示是人類行為所導致。科學家過去也曾警告,墨西哥灣流減弱可能導致西歐的冬季冰封,整個大西洋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除了造成歐洲和美國東海岸的極端天氣外,AMOC的減弱也可能對大西洋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後果,破壞魚類族群和影響其他海洋生物。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愛爾蘭梅努斯大學的凱撒(Levke Caesar)博士說,AMOC減弱的另一個後果是美國東海岸的海平面上升。「 AMOC將海面的水往北帶,遠離美國東海岸。這和地球自轉方向使北半球海流等的移動物體往右轉移,南半球則是往左轉。當洋流減緩,海水會停留在美國東海岸,導致海平面上升加劇。」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編按: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嚴苛挑戰,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地朝向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道路上大步前進,在此同時我們也不希望我們所採取的解決方案,帶來增加核廢料、放射性輻射廢棄物污染環境生態的重大威脅。
因此全力朝向發電過程中零碳排、無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不會排放冷卻水(因此不會消耗我們日益珍貴的水資源,以及海洋生態環境)的各種型態的再生能源電力,勢必是我們最重要的能源解決方案選項之一。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是速度與規模越來越嚴酷的生存挑戰(不僅僅對人類而言如此,對於地球的整體生態、環境和生物鏈而言同樣也是),當整片大森林遭受浩劫的時候,一心一意的只聚焦在想要保全自己身旁其中一棵樹的後果如何可想而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台灣面臨暖化與氣候變遷的艱鉅挑戰,真的沒有任何多餘的時間好浪費、猶豫,我們的解決方案不但要有效而且必須及時、可行,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後果相當嚴重,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願意看到與可以承擔的起的。
由衷期盼大家能夠持續與時俱進,強化對於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相關科學知識,以及有效、可行解決方案更深廣的掌握與認識,這樣才能真正提出實際可行、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案,用最小的整體社會成本代價把問題好好地解決掉,朝著大家保護環境生態,確保永續生存的終極目標繼續邁進。
如果再放任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狀態繼續惡化下去,到頭來我們現在所一心一意所想要保護的生態、環境勢必遭受無法承受的毀滅性的全面破壞,越來越多值得警覺的異常跡象都已經陸續浮現在我們眼前了,我們手上所擁有的反應時間所剩無幾,不容再遲疑、無視警訊下去。輕重緩急,真的需要好好認清現實狀況,持平客觀理性的實事求是才好啊。
事實上,推動能源轉型、積極發展各種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並且落實智慧電網、儲能、需量反應等可以發揮現代電業所必須要有的即時反應、彈性調度功能,持續提升台灣的能源自主率以及能源使用效率才是真正可行,可長可久最適合台灣的電力解決方案。
而在短、中期而言,燃氣發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過渡性電力來源,因為具有快速反應、彈性調度能力的燃氣發電,最可以妥善搭配具有間歇性發電特徵的光電、風電(特別要強調是特徵,而不是缺點,因為我們手上已經可以有充分且成熟的配套解決方案來處理這些間歇性的特質。況且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中也有許多可以長期穩定發電的項目,例如地熱發電、小水力發電、沼氣發電、生質能發電、洋流發電..... 等等新的可以長時間穩定發電的再生能源,目前都已經陸續在接棒擔任先發陣容組合的光電與風電之後,依序接力上場擔綱演出了。)
我們越早按部就班的汰除核電、燃煤發電,同時發展各種多元的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搭配污染遠比燃煤與核電少許多的燃氣發電以及儲能、電網升級強化,並持續推動能源效率提升以及需量反應能量擴充這樣的一系列完整配套的電力解決方案,越可以順利的讓台灣同時達成最大可能的兼顧環境生態永續和民生經濟繁榮雙重面向的目標。
天佑台灣。 <3
更多相關報導:
Atlantic Ocean circulation at weakest in a millennium, say scientists (02/25/2021 英國衛報)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1/feb/25/atlantic-ocean-circulation-at-weakest-in-a-millennium-say-scientists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info.org.tw/node/229768
♡
地熱發電缺點 在 台灣妞韓國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也是會說正經事的
#正經八百
來韓國以後換了幾次房子才知道很多事情
其中一個是韓國公寓必備的地熱有分地區地熱、個別地熱和中央地熱
=地方暖房=
是由地區發電所將熱水加熱以後
透過管線分送到區域裡的公寓大樓
👍優點是通常價格比較實惠
👎缺點是據說會因為遠近溫度上有差異
以及當初施工的時候如果另外要拉管線
會讓公寓建築的費用上升
=個別暖房=
通常最常見的就是瓦斯地熱
就是各戶自己家裡煮水流到地板下的管線
達到地熱的目的
👍優點是要多熱有多熱,想開就可以開
也可以設定每個房間不同溫度
隨著自己使用習慣上很好調整
👎缺點就是自己的溫水自己煮
瓦斯費就會很驚人
所以韓國人會説夏天要準備冷氣電費,冬天要地熱瓦斯費
=中央暖房=
中央地熱是整個大型公寓的社區
自己有一個中央鍋爐的感覺
就是照片裡會有煙囪的公寓
但就我所知一個大型中央地熱有時候會分到附近的公寓社區都一起使用
沒有畫界線畫的很清楚
因為我們家就是用隔壁社區的中央地熱XD
👍優點是大家一起分擔管理費用但不用親自維持機器狀況(有鍋爐爺爺~亂講)
進來的水也比地區暖房穩定,價格也比瓦斯實惠
👎缺點是如果沒有運營的狀況下
你個人孤單寂寞覺得冷是無法使用的
之前剛入秋突然冷了幾天
大樓就有特別廣播地熱提早開放了,
大家可以使用,
過幾天不冷了又說,我們要把中央地熱關了XD
想不到地熱還有這麼多種吧
通常你們去民宿的那種五樓以下建築
都是以個別暖房為主唷
그럼 이만.....👋
#韓國不動產 #地熱 #暖房 #韓國文化
地熱發電缺點 在 #地熱發電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地熱發電at Facebook. ... 錯誤百出的能源論述,地熱發電是終極選項之一,而非核電。 ... 這項技術沒有太陽能和風能的缺點,… See more. ... <看更多>
地熱發電缺點 在 【再生能源知多少】 地熱發電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98%的能源仰賴進口,發展自主能源勢在必行… 地熱 來自地球內部熔岩,巨大熱能從地核逐漸傳遞到地表。地下含水層被高溫熱能加熱,水和蒸氣是利用 地熱 ... ... <看更多>
地熱發電缺點 在 Re: [新聞] 台灣地底蘊藏12座核四電力比爾蓋茲搶進- 看板Stock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剛好有點研究 想寫一些看法
先說優點
一、實際發電效果比較高
對於 風力/太陽能/地熱 這類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是無法比較的
因為那只是發電機最大發電功率,但大家都知道正常情況下不可能穩定吃好吃滿
要看另一個數據,容量因素,就是把 年度發電量 / (裝置功率*365*24)
算出他真正發電的效果
以目前台電數據
風力 30%
太陽能 14% (南部數據,台北 10% 基隆7%)
那地熱呢?
因為11月才正式併入電網,無法查到最正確的數字
但根據目前及時發電量 基本上長時間維持在57%
雖然這還要扣除歲修保養的時間,但整體數字應該會比風力漂亮許多
所以從這些資料來看,地熱的發電量貢獻,可以有太陽能的3~4倍的效果
二、穩定
早年清水地熱因為只會抽水,並沒有把水灌回去,所以發電效率並不穩定
但現在技術是使用一個井抽水,一個井灌水,所以可以24H穩定運作,不會有缺水無法
發電問題
目前商轉地熱發電是 0.3+4.2MW,基本上穩定有2.6MW 的輸出,不會像風力跟太陽能一
樣上上下下不穩定,台電為了處理太陽能風能的不穩定都要額外外包儲電系統來維持平衡
或是使用抽蓄發電來平衡(在大熱天中午 偶爾你會看到抽蓄發電 在反向抽水),
所以地熱對台電來說,可以額外省下穩定供電的成本,只需要跟火力發電廠一樣
錯開大家的歲修時間即可
再來說還需要克服的問題
一、地熱井結垢阻塞,管線鏽蝕
根據官方說法,透過全封閉管路,從地熱井 到發電設備 在倒灌回,全程不會跟空氣接觸
減少問題的發生,再來管線鏽蝕問題 應該同樣透過防鏽技術減緩問題
最後就是透過歲修定期維護管線了
二、法規問題
現在地熱發電 是要遵循溫泉法,要挖井必須跟各縣市政府申請,但是各縣市政府真的懂這
個嗎?
所以很多投資廠商希望修專法,讓中央統一窗口處理
三、民意問題
無解拿出"誠意"慢慢"溝通"吧XD
我是認為,雖然覺得規模很小不值得投資
但要不要看看10年前 風力/太陽能 規模是多少?
現在已經到了多少了
現在的投入方式已經跟以前都是台電出面不同了
都是引入外部資本來投入,政府只保證你成功發電後 跟你收購電力而已
所以失敗的成本 也有企業來承擔,不完全是政府承擔,那既然這樣為什麼不鼓勵呢?
最後說一下常常很多人嘴的 電費問題
目前地熱發電收購費率
裝置容量
< 2MW 5.7736元
>2MW 5.1956元
這大概跟 風力/太陽能 一開始的躉購費率差不多,不過相信規模化後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而且發電功率穩定,不太需要 儲電成本
只要整體成本下降,台電就可以調低躉購費率了,至少這部分不會像太陽能一樣
因為材料成本上漲,被迫調高費率
很多東西 在一開始研究的時候,規模都不會太大
以清水地熱發電廠為例
30年前 裝置容量 0.3MW
2008年重新研究開發
2012年重新發包
2013年 裝置容量 0.05MW(實驗性質 已經沒了)
2016年重新招標
2018年 裝置容量0.3MW ,回到最一開始的水準
2021年 新增裝置容量4.2MW
到目前階段 都還是使用舊有的地熱井,就代表我們實際上的發電效率已經大幅提升
當年0.3MW 水量,現在可以用到4.5MW
下一期的目標是5.3MW,所以可以知道在前期技術問題克服後,規模可以越做越大
地熱井 可以越挖越大,成本自然就可以下降
現在雖然是高費率保證收購20年
等未來搞出了10MW/20MW的裝置容量時,再大幅降低收購費用就夠了
前面這點零頭規模 何必在意
現在地熱應該有四五個案場還在努力中,應該都有各自碰到的問題要克服
但應該都一樣只要0.5M 1M 可以克服,未來就是在同一個地區不斷複製下去就好
喔最後
有人知道 台電 的綠電價格售價是多少嗎?
在查RE100的時候只知道,企業除了購買綠電憑證,可以跟台電合約購買綠電
只知道根據台積電風電收購價格來看,肯定高於2.7元
所以我想 躉購費率的虧損,應該沒有想像中的大,有企業掏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0.78.15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42702022.A.864.html
※ 編輯: pupuliao (118.160.78.150 臺灣), 01/21/2022 02:17:07
※ 編輯: pupuliao (118.160.78.150 臺灣), 01/21/2022 02:18:09
現階段都是小型機台先驗證可行性,並且找出改善方案後,就會不斷放大規模
目前清水電廠 就是這樣0.3>4.2>5.4
可以 維護成本攤平到發電量上就會開始降低
現在再生能源開發模式 基本上都是政府保證收購電力的模式
所以那種開發失敗 或是管線銹蝕過高維護成本的問題
再企業一開始投資時就會評估了,而政府也有停損點
反正收購價就在那裏,你維護成本過高,你企業自己想辦法啊
冰島企業都來了,就代表技術上沒啥問題啊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