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陰霾中,最近有兩件事在國內掀起一些政治漣漪。
其一是蔣中正銅塑移除中正紀念堂,二是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為第七都。兩事互不相干,但反映的是2000年政黨輪替迄今,主政者並未認真謀求台灣的長治久安,常因人設事,或謀一黨之私。
中正紀念堂廣場於陳水扁主政時改為「自由廣場」,已逐漸被社會肯認。但龐然蔣公銅塑是否遷移?中正紀念堂的空間如何改造以符轉型正義?始終未獲主政者的正視。
我在擔任桃園縣長時,因高雄縣議會陳列的蔣公銅像被敲毀,嘉義被噴漆,而引爆南北各地的藍綠和族群對立。由於兩蔣陵寢在桃園大溪慈湖,我就想到將慈湖附近綠地開放為兩蔣塑像園區,收容全台各地擬遷除的塑像,既可平息族群對立,也可打造公共藝術公園,而華人觀光客在桃園機場下機後,又可就近參訪,創造觀光經濟。我的構想獲得議會支持,大溪鎮長曾榮鑑亦積極配合,才有如今的景象。
將中正紀念堂的蔣公銅塑移置慈湖旁的兩蔣雕塑園區,增添園區氣象,恰到好處。另外將中正紀念堂空間改造成歷屆總統的文物館,無分黨籍,凡合法擔任國家元首者,均依其任期享有公平比例的空間典藏文物,供眾觀覽。至於歷史功過,自有史家及國人公評,合乎轉型正義。
再談縣市合併升格。目前的行政區域規劃是六都,18縣市。六都的改制,事先並未專業規劃,只將高雄、台南及台中的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通稱為「都」。
地方制度法第四條第一項規定,「人口聚居達125萬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得設直轄市。」桃園縣因加工衝破2百萬的人口,而單縣升格。
直轄市與非直轄市的區別,除了前者市長可以參加行政院院會外,更重要的是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的問題。每年中央政府分配給地方的「統籌分配款」,約65%分配給六個直轄市,而18個縣市卻只分配到另外35%的一小部分,致使「富市越富,窮縣更窮」!幾年下來,嚴重擴大城鄉發展差異,幾近畸型。
行政院主計處每十年進行一次人口及住宅普查,最近一次於去年11月進行。台灣常住人口2383.4萬人,近十年以新竹縣增幅最多,21.2%,桃園市11.4%居次,台中11.1%第三。反觀南投、嘉義及屏東等農業縣人口顯著減少,超過5.8%以上。此外,彰化縣人口已逼近126萬,被視為「準七都」。
新竹縣市合併人口總數超過一百萬,但未達125萬,現任縣長及市長分屬國、民兩黨卻公開支持合併,民進黨國會龍頭柯建銘表示要修改地制法降低人口標準為一百萬人。因柯立委是新竹人,而現任市長林智堅是他的嫡系接班人。外界解讀因林智堅連任兩屆,若縣市合併升格,他就可重新參選升格後的市長,一如當年陳菊,因高雄縣市合併後她繼續連任,造就她成為「南霸天」,卻讓民進黨被韓流沖垮。
按行政區域規劃,影響國家發展、地方建設及人民福祉,至關重要。台灣的行政區域始於日治時代,國民黨時多因黨國利益考量加以更改,如今民進黨已二度執政,若亦出諸黨派利益或個人政治前途的鋪陳為考量,缺乏為台灣「長治久安」的擘繪,就是國家的不幸。如今政黨輪替已常態化,主政者就應超越黨派,高瞻遠矚,才能使台灣長治、久安。
本人長年思考如何使台灣長治久安,綜理出「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及人民安心」的「三安」與「三和」:「政黨和解、族群和諧、兩岸和平」。為長治久安,本人針對行政區域的重規劃,早有構想,敬候各界指教:
1、 七都(或七州)
1. 台北都:台北市及基隆和宜蘭。
2. 新北都:新北市鄰近基宜部分規劃給台北都。
3. 桃園都:桃園市、新竹縣市及苗栗。
4. 台中都:台中市、彰化市及南投縣。
5. 台南都:台南市、雲林縣及嘉義縣市。
6. 高雄都:高雄市及屏東縣。
7. 花東都:台東縣及花蓮縣。
2、 二特別行政區,直屬行政院管轄。
1. 高山特別行政區:海拔一千公尺以上山地區。
2. 離島特別行政區:台灣周邊離島。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5的網紅凌子楚 最清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凌子楚最清楚直播】說清楚,嘉義科學園區(1044) 從嘉義市和新竹市城市發展的比較,談嘉義市沿途老化,青年外移的發展困境,一次講清楚科學園區對嘉義市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首先,我從移民社會的文化角度,介紹宗教文化。 300年前,第一代移民,披荊斬棘,跨過黑水溝,來到嘉義的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
各縣市農業人口 在 呂秀蓮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疫情陰霾中,最近有兩件事在國內掀起一些政治漣漪。
其一是蔣中正銅塑移除中正紀念堂,二是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為第七都。兩事互不相干,但反映的是2000年政黨輪替迄今,主政者並未認真謀求台灣的長治久安,常因人設事,或謀一黨之私。
中正紀念堂廣場於陳水扁主政時改為「自由廣場」,已逐漸被社會肯認。但龐然蔣公銅塑是否遷移?中正紀念堂的空間如何改造以符轉型正義?始終未獲主政者的正視。
我在擔任桃園縣長時,因高雄縣議會陳列的蔣公銅像被敲毀,嘉義被噴漆,而引爆南北各地的藍綠和族群對立。由於兩蔣陵寢在桃園大溪慈湖,我就想到將慈湖附近綠地開放為兩蔣塑像園區,收容全台各地擬遷除的塑像,既可平息族群對立,也可打造公共藝術公園,而華人觀光客在桃園機場下機後,又可就近參訪,創造觀光經濟。我的構想獲得議會支持,大溪鎮長曾榮鑑亦積極配合,才有如今的景象。
將中正紀念堂的蔣公銅塑移置慈湖旁的兩蔣雕塑園區,增添園區氣象,恰到好處。另外將中正紀念堂空間改造成歷屆總統的文物館,無分黨籍,凡合法擔任國家元首者,均依其任期享有公平比例的空間典藏文物,供眾觀覽。至於歷史功過,自有史家及國人公評,合乎轉型正義。
再談縣市合併升格。目前的行政區域規劃是六都,18縣市。六都的改制,事先並未專業規劃,只將高雄、台南及台中的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通稱為「都」。
地方制度法第四條第一項規定,「人口聚居達125萬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得設直轄市。」桃園縣因加工衝破2百萬的人口,而單縣升格。
直轄市與非直轄市的區別,除了前者市長可以參加行政院院會外,更重要的是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的問題。每年中央政府分配給地方的「統籌分配款」,約65%分配給六個直轄市,而18個縣市卻只分配到另外35%的一小部分,致使「富市越富,窮縣更窮」!幾年下來,嚴重擴大城鄉發展差異,幾近畸型。
行政院主計處每十年進行一次人口及住宅普查,最近一次於去年11月進行。台灣常住人口2383.4萬人,近十年以新竹縣增幅最多,21.2%,桃園市11.4%居次,台中11.1%第三。反觀南投、嘉義及屏東等農業縣人口顯著減少,超過5.8%以上。此外,彰化縣人口已逼近126萬,被視為「準七都」。
新竹縣市合併人口總數超過一百萬,但未達125萬,現任縣長及市長分屬國、民兩黨卻公開支持合併,民進黨國會龍頭柯建銘表示要修改地制法降低人口標準為一百萬人。因柯立委是新竹人,而現任市長林智堅是他的嫡系接班人。外界解讀因林智堅連任兩屆,若縣市合併升格,他就可重新參選升格後的市長,一如當年陳菊,因高雄縣市合併後她繼續連任,造就她成為「南霸天」,卻讓民進黨被韓流沖垮。
按行政區域規劃,影響國家發展、地方建設及人民福祉,至關重要。台灣的行政區域始於日治時代,國民黨時多因黨國利益考量加以更改,如今民進黨已二度執政,若亦出諸黨派利益或個人政治前途的鋪陳為考量,缺乏為台灣「長治久安」的擘繪,就是國家的不幸。如今政黨輪替已常態化,主政者就應超越黨派,高瞻遠矚,才能使台灣長治、久安。
本人長年思考如何使台灣長治久安,綜理出「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及人民安心」的「三安」與「三和」:「政黨和解、族群和諧、兩岸和平」。為長治久安,本人針對行政區域的重規劃,早有構想,敬候各界指教:
1、 七都(或七州)
1. 台北都:台北市及基隆和宜蘭。
2. 新北都:新北市鄰近基宜部分規劃給台北都。
3. 桃園都:桃園市、新竹縣市及苗栗。
4. 台中都:台中市、彰化市及南投縣。
5. 台南都:台南市、雲林縣及嘉義縣市。
6. 高雄都:高雄市及屏東縣。
7. 花東都:台東縣及花蓮縣。
2、 二特別行政區,直屬行政院管轄。
1. 高山特別行政區:海拔一千公尺以上山地區。
2. 離島特別行政區:台灣周邊離島。
各縣市農業人口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新竹合併 議題,第三天持續延燒,多位重量級人士陸續發表意見,#小英總統 也在 #民進黨中常會 表示,請大家正面回應大新竹升格,多思考研究,傾聽各方意見,以回應產業長遠需要,豐富居民的生活品質。
今天 #柯建銘總召、小英總統、#邱顯智 委員以及 #高虹安 委員的正反意見,有許多可以討論的地方。
👉1. 實質議題不只是預算分配,更優先的是 #城市治理需升級
新竹縣市1982年因城鄉規劃不同分家,讓當時發展兩支軸線:工業竹市、農業竹縣能落實地方治理,達到均衡城鄉發展的目的。三十多年後,縣市發展調性逐漸一致,#頭前溪下游兩側的發展促使更密切的縣市治理,包含水資源、園區開發與道路闢建,縣市合併早就是新竹人共同關心的議題。更專業、更在地的政策辯論,才能驅動未來的長遠發展。
以新竹人的感受來說,#共同生活圈 卻有兩套治理系統,常常互相傾軋,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不便跟衝突,是許多在地人的實際遭遇。#合併的第一需求不是爭取預算,我覺得 #新竹人更關心城市治理的效能 能否提升。
👉2. 高:升格反害地方自治?
高虹安委員說,「就算成為直轄市後的預算如願增加,在統籌分配加補助款這一塊大餅總數固定的情況下,也勢必拉大與省轄縣市貧富差距,導致「富都窮縣」。」這一段話就不分區立委而言義正辭嚴,符合學理;但這淡漠遙遠的口氣讓人察覺她 #對新竹市的不上心。真正的新竹人,為家鄉爭取資源都來不及了,難道要因為「全國競相爭取升格的軍備競賽」不盡合理,所以自願「#放棄富都」,「#改做窮縣」嗎?我想沒有一個新竹縣市的首長跟民代會膝反射出這樣的論點。高委員的話語流露的心態跟思考角度,具備承擔「#新竹市長候選人」身份該有的心理素質嗎?令人憂心。(我這樣說或許政治不正確但說的是在地心聲)
縣市升格,當然會排擠既有縣市分配款,但預算無法支應在地發展才是癥結。新竹縣市高達1900多億的稅收,顯示大新竹不僅是國內外廠商投資熱點,更具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吸引人口遷入,造成公共資源擁擠。不成比例的款項分配讓地方政府左支右絀,變成高稅收的窮縣市,道理何在?
👉3. 選舉考量 vs. 城市治理 思考
至於高虹安委員提到8年任期的條款,是個 #假議題。新竹縣無論在面積還是人口都比新竹市基數龐大,遑論是閩客派系、產業多樣性,都比起新竹市複雜,且差異大。若原新竹市長力拼大新竹市長,將會是 #新竹價值 更深刻且在地的民意考驗,會與多方人馬共同競爭,跟新竹市的選舉規格完全不同,有機會讓大新竹市民認同新的生活方法跟在地專業。
邱顯智委員說鼓吹合併根本是選舉考量,批評這是 #政治升級民主降格。我倒認為,這是矮化了這個議題,低估了新竹人的判斷能力。民主社會選舉考量是常態(小黨反對就沒有選舉考量?),重要的是大家對城市治理本質上(合併)的思考有多少?以新竹公民社會的成熟度來說,我認為兩者大可攤開來講,然後請大家不要混為一談,更光明磊落(柯總召就是這樣說)。避而不談不見得沒有,夸夸而談也不是就全是政治算計,不要低估了民眾的智慧。
#聚焦在城市治理的願景思考才是政治菁英們應該展現的專業態度。我期許自己多鼓勵民眾思考合併對大新竹的利弊得失,#不要因為對選舉考量的負面認知而影響了對大新竹生活圈的未來判斷。盼望各界趕緊進入「大新竹合併」實質討論,溝通跟對話,才能深化對大新竹合併的了解,掌握大新竹未來發展的樣貌。
👉跳脫選舉思考,才顯現出城市治理格局。
作為在地新竹人,更盼望看到新竹未來發展有條康莊大道。👈
#大新竹合併 #城市願景 #在地思考
各縣市農業人口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凌子楚最清楚直播】說清楚,嘉義科學園區(1044)
從嘉義市和新竹市城市發展的比較,談嘉義市沿途老化,青年外移的發展困境,一次講清楚科學園區對嘉義市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首先,我從移民社會的文化角度,介紹宗教文化。
300年前,第一代移民,披荊斬棘,跨過黑水溝,來到嘉義的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有一句台灣諺語:十去, 六死 ,三留,一回頭,成功的比例只有30%。
第一代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輕車簡從,就只帶著土地公,來到嘉義。所以,1664年成立的東城門的東安宮,並記錄了第一代嘉義移民的歷史。
第二代的泉州移民,帶著保生大帝的信仰,來到嘉義開墾,1701年成立,仁武宮大道公廟,反映了這一段移民的軌跡。
1715年成立的城隍廟,見證了第三代移民,跟著政府官員和家屬,來到台灣的歷史軌跡。
因此,御賜皇帝帽的城隍爺,也代表清朝政府,巧妙地運用民間信仰,象徵了政府合法統治。
1815年,武當山玄天上帝廟的成立,見證了最後一波,漳州移民在嘉義的文化縮影。
所以,嘉義市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只要有好的停車場,和公共運輸政策,就可以讓全台各地的遊客,在三個小時內,暢遊嘉義市的四大百年古廟,見證台灣300年來,移民社會,特別是最早期的泉州和漳州移民,仍然透過宗教保存完好的文化縮影。
整個台灣西部走廊,只有嘉義縣市和屏東縣,沒有科學園區,雲林縣有96公頃,台南是有1043公頃的科學園區。
工業區,是縣市政府主導,經濟部核准,各種不同類型,內外銷產業兼具的工業生產基地,開發時間長,要不是碰到這一次的中美貿易大戰,台商回流,可能到今天都會乏人問津,暴露地方政府,有土地開發能力,欠缺招商規劃的短處。
科學園區,是由中央政府科技部主導,全程規劃,從土地徵收、道路開發、污水下水道,到水資源中心(污水處理廠),到國際招商,都是由中央規劃買單,無論在執行效率,和招商能力上,都是地方政府望塵莫及的所在。
對於財政貧乏的嘉義市縣而言,這應該是缺乏科學園區的我們,改變城市發展,彎道超車的最佳選項。
透過新竹市和嘉義市兩個城市發展的比較,可以了解嘉義市,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真正原因。
37年前嘉義市和新竹市的人口概略相同,37年後的今天,嘉義市人口仍然維持26萬左右,但是新竹市已經發展成有45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
每年人口出生率的比較,嘉義市,從37年前的4722人,下降到1886人,新竹市,雖然也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從6100人,下降到4019人。
嘉義市,因為青年外移,出生人口腰斬,一半以上,直接影響未來15年後,六所國立高中,員額嚴重不足。
嘉義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從37年前11,385人,驟升到39,737人。
雖然,新竹市也受到人口老化的影響,從37年前的13,775人,增加到53,428人,但因為人口增減不同,嘉義市人口老化的比例,已經超過15%,新竹市只佔了11%,這為青年外移和人口老化,互為因果的關係,找到了證據。
另外,從國家稅收作比較,新竹市目前的國稅收入,每年高達1067億元,嘉義市只有31億元,不到新竹市10位數,零頭的一半。
但是,嘉義市,因為有三百年發展的歷史基底,也有許多富超過三代的家族在此。
所以,在國稅的細項比較中,嘉義市可以足堪告慰,可以和新竹市相比,就是證券交易稅,見證了嘉義市百年移民歷史的百年移民財力。
另外,反映在自籌款的比較上,嘉義市自籌款的比例是27%,新竹市自籌款比例52%,幾乎是嘉義的兩倍。
所以,從城市發展比較的角度,可以清楚的知道,嘉義市目前發展的困境,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主因,就是缺乏科學園區。
由於,嘉義市在100年前,日治時代,就是以26萬人口,作為都市計劃的上位概念,37年前我們就已經達到標準,如果沒有中央政策改變,都市計劃變更,將遙遙無期,進無步,退無路。
總之,解鈴仍須繫鈴人,沒有中央政策改變的科學園區投資,造成嘉義市的人口停滯,和都市計劃的法令限制,使得嘉義市政府,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雖然擁有1500公頃農地,卻不能像沒有都市計劃的嘉義縣政府,可以大刀闊斧,自主的變更農業區為工業區,解決老農經濟困境,增加投資,提高就業機會,讓青年返鄉。
爭取牛稠溪科學園區,可以讓青年返鄉,讓人口不再外移,讓三代同堂,成為嘉義人共同的選項。
各縣市農業人口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日議會 第十屆第二次大會,本月質詢的主軸,今天的日本,明天的嘉義,以文化為導向,觀光城市設計與發展,第十四次質詢,質詢都市發展處處長,和市長(1004)
今天本次議會的總諮詢,終結這一個月來,以文化導向的城市設計,如何能讓各局處的公共建設投資,帶動觀光產業,增加就業機會和市府財政收入,達成三贏的境界,質詢都市發展處和嘉義市市長。
首先,我從移民社會的文化角度,介紹宗教文化。
300年前,第一代移民,披荊斬棘,跨過黑水溝,來到嘉義的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有一句台灣諺語:十去, 六死 ,三留,一回頭,成功的比例只有30%。
第一代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輕車簡從,就只帶著土地公,來到嘉義。所以,1664年成立的東城門的東安宮,並記錄了第一代嘉義移民的歷史。
第二代的泉州移民,帶著保生大帝的信仰,來到嘉義開墾,1701年成立,仁武宮大道公廟,反映了這一段移民的軌跡。
1715年成立的城隍廟,見證了第三代移民,跟著政府官員和家屬,來到台灣的歷史軌跡。
因此,御賜皇帝帽的城隍爺,也宣示了清朝政府合法統治的象徵。
1815年,武當山玄天上帝廟的成立,見證了最後一波,漳州移民在嘉義的文化縮影。
所以,嘉義市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只要有好的停車場,和公共運輸政策,就可以讓全台各地的遊客,在三個小時內,暢遊嘉義市的四大百年古廟,見證台灣300年來,移民社會,特別是最早期的泉州和漳州移民,仍然透過宗教保存完好的文化縮影。
整個台灣西部走廊,只有嘉義縣市和屏東縣,沒有科學園區,雲林縣有96公頃,台南是有1043公頃的科學園區。
工業區,是縣市政府主導,經濟部核准,各種不同類型,內外銷產業兼具的工業生產基地,時間長,要不是碰到這一次的中美貿易大戰,台商回流,可能到今天都會乏人問津,暴露地方政府,有土地開發能力,欠缺招商規劃的短處。
科學園區,是由中央政府科技部主導,全程規劃,從土地徵收、道路開發、污水下水道,到水資源中心(污水處理廠),到國際招商,都是由中央規劃買單,無論在執行效率,和招商能力上,都是地方政府望塵莫及的所在。
對於財政貧乏的嘉義市縣而言,這應該是缺乏科學園區的我們,改變城市發展,彎道超車的最佳選項。
透過新竹市和嘉義市兩個城市發展的比較,可以了解嘉義市,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真正原因。
37年前嘉義市和新竹市的人口概略相同,37年後的今天,嘉義市人口仍然維持26萬左右,但是新竹市已經發展成有45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
每年人口出生率的比較,嘉義市,從37年前的4722人,下降到1886人,新竹市,雖然也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從6100人,下降到4019人。
嘉義市,因為青年外移,出生人口腰斬,一半以上,直接影響未來15年後,六所國立高中,員額嚴重不足。
嘉義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從37年前11,385人,驟升到39,737人。
雖然,新竹市也受到人口老化的影響,從37年前的13,775人,增加到53,428人,但因為人口增減不同,嘉義市人口老化的比例,已經超過15%,新竹市只佔了11%,這為青年外移和人口老化,互為因果的關係,找到了證據。
另外,從國家稅收作比較,新竹市目前的國稅收入,每年高達1067億元,嘉義市只有31億元,不到新竹市10位數,零頭的一半。
但是,嘉義市,因為有三百年發展的歷史基底,也有許多富超過三代的家族在此。
所以,在國稅的細項比較中,嘉義市可以足堪告慰,可以和新竹市相比,就是證券交易稅,見證了嘉義市百年移民歷史的百年移民財力。
另外,反映在自籌款的比較上,嘉義市自籌款的比例是27%,新竹市自籌款比例52%,幾乎是嘉義的兩倍。
所以,從城市發展比較的角度,可以清楚的知道,嘉義市目前發展的困境,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主因,就是缺乏科學園區。
由於,嘉義市在100年前,日治時代,就是以26萬人口,作為都市計劃的上位概念,37年前我們就已經達到標準,如果沒有中央政策改變,都市計劃變更,將遙遙無期,進無步,退無路。
總之,解鈴仍須繫鈴人,沒有中央政策改變的科學園區投資,造成嘉義市的人口停滯,和都市計劃的法令限制,使得嘉義市政府,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雖然擁有1500公頃農地,卻不能像沒有都市計劃的嘉義縣政府,可以大刀闊斧,自主的變更農業區為工業區,解決老農經濟困境,增加投資,提高就業機會,讓青年返鄉。
爭取牛稠溪科學園區,可以讓青年返鄉,讓人口不再外移,讓三代同堂,成為嘉義人共同的選項。
各縣市農業人口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日議會 第十屆第二次大會,本月質詢的主軸,今天的日本,明天的嘉義,以文化為導向,觀光城市設計與發展,第十一次質詢,質詢市長,從比較城市的發展,探討嘉義市和新竹市,同步升格為省轄市,沒有科學園區,37年後,不同的城市發展差異(997)
延續王美惠議員的質詢,雖然嘉義市有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也有三百年文化傳承的觀光產業,為什麼嘉義市還是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窘境,比較嘉義市和新竹市的城市發展,分析出可能的原因 ,和市長分享,如圖示 。
第一,新竹市有653 公頃的科學園區,台灣西部走廊,只有嘉義市縣、屏東縣,沒有科學園區,北邊的雲林,有96公頃,南邊的台南,有1043公頃 。
第二,嘉義市,在100年前,日治時代就已經完成,以26萬人口,作為都市計劃在上位的概念 ,不像嘉義縣,因為沒有都市計劃,只要縣政府需要,就可以在公益和必要性兩個原則下,辦理區段徵收,將農業區變成工業區,嘉義市卻徒有1500公頃的農地,受限都市計劃法,徒呼無奈,動彈不得。
依據都市計劃法,除非中央政策改變,行政院科技部,願意在嘉義縣市牛稠溪兩岸,成立科學園區,嘉義縣市,各自提供350公頃沿岸的農地,作為科學園區規劃用地。
中央負責土地徵收、道路規劃、污水下水道、水資源處理中心等公共設施建立,同時規劃國際大廠進駐,形成聚落,讓嘉義縣市,也可以擁有像新竹市一樣大小的科學園區。
讓嘉義縣市,除了傳統和觀光產業之外,有更健全的城市發展基礎 。
第三,面對全國少子化的危機,嘉義市出生人口率,從民國71年的4722人,降到現在的1886人 。
新竹市從6100人,降到現在的4019人。
嘉義市的降幅高達六成,新竹市的降幅,只有三成四 。
直接衝擊到的是15年後,嘉義市六所公立高中職校,招生人口嚴重不足,出生率過低的結果,就會反映在人口老化的問題上。
第四,嘉義市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從民國71年的11,385人,增加到現在39,737 人,佔總人口的15% ,還差5%,就達到老年化社會標準,人口老化嚴重 。
新竹市的老年人口,從民國71年的13,775人,到現在53,428人,佔總人口數的12% 。
從比較城市的發展,沒有科學園區的結果,無論在出生率,和人口老化的比率上,都呈現了溫水煮青蛙的事實與困境,這也是嘉義市長照成本快速增加的遠因。
第五,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嘉義市和新竹市,傳統產業和觀光產業,從商業登記家數,並沒有巨大的差距。
但是,從公司登記的家數,和公司登記現有資本額的比較來看,就呈現出天差地遠別的巨大差距,嘉義市現有的公司登記是4799間新竹市是11,811間,沒有科學園區的嘉義市公司登記的資本額是五千八百萬元左右,新竹市則高達十億八千三百萬元以上,差距將近20倍 ,如果換算成實際的營業額,差距將會更為巨大,讓人怵目驚心,不忍卒睹 ,這也是嘉義市,累積37年,面臨青年外移的主因。
從比較城市的發展,沒有產業沒有就業,是今天嘉義市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結構性因素,唯有爭取中央補助的科學園區,才能改變這樣的困境,讓青年可以返鄉工作,讓三代同堂,成為嘉義人,可以實現的夢想 。
各縣市農業人口 在 國內指標-臺灣地區農林漁牧業就業人口 - 行政院 的相關結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2022-03-25 · 環境、能源與科技 · 就業、經濟與福利 · 性別,年度別,業別(農牧業、林業及伐木業、漁業),縣市別. ... <看更多>
各縣市農業人口 在 110年農林漁牧業就業人口54.2萬人年減1.1% - 經濟日報 的相關結果
若按性別觀察,男性農業人口一直都是高於女性,110年男、女性分別為39.3萬人(占72.5%)及14.9%萬人(占27.5%),較109年分別減1.3萬人及增0.7 萬人。 ... <看更多>
各縣市農業人口 在 農林漁牧業普查- 互動式統計圖 的相關結果
9.農牧戶(獨資漁戶)戶內15歲以上人口特性. 肆、資源及勞動投入. 1.未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面積. 2.主要經營種類之縣市別經營概況. 3.各縣市休閒農業經營概況.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