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自我探索系列 #第十九集
「調教」你老公,注定不成功?
文:Jeff Ong@善養小童成大同 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
◤我家的掛牆鐘每隔一段時間便會行快一點,需要「調校」一下,才能跟正確時間同步。同樣地,當伴侶的步伐跟自己不一致而出現爭拗時,我們也好想可以「調教」對方,使他跟從自己「正確」的步伐和想法。
#別妄想去勉強改變一個人
然而,人不像機器,無法兩下子就簡單地調校到最佳效能。只要我們一感受到對方帶著想改變自己的心態來提出意見、將自己放在一個錯的位置來教導時,不論對方表達的方式是不滿埋怨,還是平和溫婉,我們的防衞機制都會自動開啟。
一個大人會使用哪一種防衛機制來應對攻擊?觀乎他童年時的經歷。
假如一個孩子在父母嚴厲的管教下成長,自小便習慣封鎖自己的情感,不敢表達對家長期望以外的熱情。到他長大成人時,面對另一半的怨懟和責備,很可能會用默不作聲、忍耐、麻木、冷漠來回應,直至爆煲的一天,又會變得憤怒、惡言相向,甚至暴力以待。
#睜開眼,#看到受傷的內在小孩
很多人聽到這裡,也會想起自己那位沉默寡言的老公,包括我一個聊天室內的幾個媽媽。
我鼓勵她們了解丈夫的童年經驗、成長時被壓制情感表達之苦,並諒解他們為家庭付出的辛勞和時而感覺被忽視的心酸。
如果我們帶著這份同理心去看待老公冷漠的態度,就會看到他內裡有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也許就能更易放下調教和改變對方的執著,轉為調校自己的心態……
——也許因為大家志同道合,這幾個媽媽不用我多說,一點就明,後來更一起分享成效!以下是我們部分對話,跟大家分享:
/////////
媽媽 K:「我之前會成日話老公自己出去影相,而家睇到係由於佢細個被監管得太嚴,所以好需要呢啲私人空間。有次我改為提出同小朋友一齊陪佢影日落,結果大家都好開心!」
媽媽 C:「我哋一家逛街時,除咗陪孩子買玩具,都會陪老公睇手辦模型。當佢睇到聖鬥士紫龍,就會好似細路咁兩眼發光,不過佢一向只看不買,覺得唔可以嘥錢買無謂嘢。有時真係唔知應該讚佢慳家,定怪佢唔錫自己。」
我:「因為佢唔單止係個渴望得到玩具嘅小朋友,亦係個自小就壓抑自己欲望嘅孩子。你可以試下送佢喜歡嘅模型俾佢,滋養一下呢個一直未被滿足的孩子呀。」
媽媽 N:「對呀!用老公的錢送禮物給他,何樂而不為呢?」大家不禁一起哄笑。
媽媽 C 笑着說:「怕就怕我之後要照顧多個小朋友,買玩具要買多份!」
媽媽 N 答道:「 呢方面你唔洗怕!其實就好似輔助教養模式所講,只要充分回應和滿足佢嘅需求, 佢係唔會因為被寵壞而不斷索取,反而會更快學會獨立和負起自己的責任。」
/////////
很多男人經常表現得極具理性和尊嚴,活像一坐冰冷的機械人,但在駕駛艙內坐着的還是一個需要被關注和滿足的小孩子。與其勉強「調教」老公,倒不如滋養他內在小孩的部分,好讓他在感到被愛和得到支持下重拾成年男人的力量, 成為一個對家庭更有擔當、更懂得表達自己的情感、跟孩子更親近的理想老公。◢
善養小童成大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結婚十年,我們仍然叫彼此做「老公」「老婆」,很少叫「爸爸」「媽媽」的。
//重新經營夫妻關係的第一步,是要避免跟隨孩子一樣叫自己的丈夫做爸爸、妻子做媽媽,試想想自己有多久沒有叫一聲老公或老婆?//
#父母自我探索系列 #第十六集
#爸爸有話兒:我是家裡的隱形人,但也期待被看見
文:Jeff Ong@善養小童成大同 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
◤我大膽猜想,其實很多爸爸也有過被妻兒忽略的感覺,只是通常「有苦自己知」。最近,我也跟一位爸爸聊過,我想,聽聽他的心路歷程,能幫助我們了解爸爸們的感受。
爸爸G,是少有會出現在家長網上聊天室的爸爸,他坦誠,站出來分享,需要極大勇氣。
「媽媽有自己的朋友或者家長群組,一聚頭都是講吓湊仔經、呻吓老公幾難頂。而男人之間呢,真係好少講屋企,至多呻兩句就會轉移話題去講政治、經濟,又或是講車、相機、模型、音響這些男人的玩意。」
▋#總是開不了口讓他知道
不談,不代表不想談,而是不知怎樣談。
爸爸G說,每天辛勤工作後,回到家裡並沒有偷懶。處理家頭細務、安撫情緒不穩的太太、照料哭喊不停的嬰孩,他都一手包辦。
這是因為,他體諒太太的「全職媽媽」工作非常辛勞,所以才會不理多累,也堅持要做一個好丈夫和好爸爸。既然如此,他又有什麼資格向太太抱怨呢? 太太負擔難道還不夠重嗎?
最後,對於自己的情緒,他選擇了忍耐和壓抑。
▋#家裡的隱形人
言談間,我聽得出來,不敢言「累」是一回事,背後應該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爸爸G對我坦白,雖然知道太太苦況,但心裏總是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
原來,他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被看見,好似個隱形人——孩子只知道媽媽,看不見爸爸的付出;媽媽眼中只有孩子,完全忽略了我的需要——他在這個有妻有兒的家中有時感到很孤獨。
「辛苦完一日,到瞓覺時,有時仲要讓出床位,被迫瞓廳或者床尾。自從小朋友出世後,我喺屋企好像成為了一個完全沒有地位的苦力。」
我不禁問:「有時會不會覺得孩子的出生搶走了自己的妻子,有一種酸溜溜的感覺?」
G答道:「唉!我真的不想承認對自己的孩子有這種感受,但有時的而且確會覺得自己的老婆被孩子分薄了……」他欲言又止:「可能也因此我對他們的哭喊聲會感到很不耐煩,因為只要孩子 一哭,身邊的老婆又要丟下我去照顧他們了。」
▋#夫妻第一,#孩子第二
因為孩子的出生,夫妻二人都很容易投入做父母的角色,心頭都被眼前孩子的各種問題所佔據,難免會忽略身邊的伴侶。
可是,當父母做到身心俱疲的時候,又會像個孩子般渴求、期望和要求伴侶的支持,其後卻容易因失望而失落,導致雙方出現爭執和冷戰。夫妻關係出問題之後,又再次寄情於孩子身上,令到關係更加惡劣,這個惡性循環最終令到不少家庭破裂。
父母一心給予孩子健康的成長,卻忘記了夫妻關係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最重要的, 所謂:「夫妻第一,孩子第二。」
重新經營夫妻關係的第一步,是要避免跟隨孩子一樣叫自己的丈夫做爸爸、妻子做媽媽,試想想自己有多久沒有叫一聲老公或老婆?
其實不論父或母,只要兩夫妻一起嘗試主動表達自己和聆聽對方的需要,欣賞和感謝對方的付出,彼此驅除大家因覺得被忽略而酸溜溜的感覺,我們便可以由「辛」媽媽和「酸」爸爸轉化成「甜」媽媽和「暖 」爸爸,父母才能發揮作為成年人真正成熟的力量,去給予孩子健康的童年。◢
=======
作者:Jeff Ong,資深生命教練,內在小孩及善養孩子工作坊導師,善養小童成大同網上讀書會主持。近年熱衷於支持父母的生命成長,從而讓更多孩子可以享受幸福的童年,共建更美好的世界。
=====
善養小童成大同 在 男孩媽媽的育兒手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晚,孖仔自己製作短片時,我忙於參加教育大同的《善養小童成大同》讀書會,這集講及童年的教養方式跟國家和平的關係。今集的嘉賓 Hong Kong Holocaust & Tolerance Centre 的行政總監李家豪先生,是一位很會講歷史故事的歷史學者,分享了在猶太人大屠殺裡一些營救猶太人的故事。
《善養小童成大同》第十三章說道,「但就眾多育兒指南而言,由嬰兒時期一開始就施予嚴格的服從訓練才是主流的理想。這種童年氛圍當走向極端時,就會產生仇恨、缺乏同情心和盲目服從等推動納粹現象的組件。」當時的德國人,童年是充滿匱乏、恐懼和折磨,他們被殘酷對待甚至虐待,毆打孩子是司空見慣的事。
猶太人大屠殺時,大部分的非猶太人沒有支持但也沒有阻止,幫助猶太人逃跑的人相當少,風險很大,在許多地方,為猶太人提供庇護所可以被判死刑。「然而,即使在人類歷史上這個駭人聽聞的章節中,許多人仍冒著生命危險去保護猶太人,不論是朋友還是陌生人,令他們免受迫害。完全理解納粹在搞甚麼鬼的德國平民,冒着巨大的個人風險,在驅逐期間把大約一萬名猶太人藏起來,拯救了他們的性命。那些如丹麥人或柏林的婦女般,因內在的正義感而迫使自己作出行動的人,他們與別人有何分別?是甚麼令這些致力將良心轉化為行動的人這般與眾不同?是甚麼使人厭惡不公平,拒絕被動並採取行動?」
李先生分享了一條法國村莊如何抵抗強權,以及營救大量被納粹迫害的難民的真實故事。1940 至 1944 年間,法國南部新教徒村莊 Le Chambon-sur-Lignon 的居民幫助數千難民逃離納粹的迫害,他們將難民藏於私人住宅、學校、修道院中,又替他們提供假身份證件以便逃往中立的瑞士,其中多數是猶太人。這個事件給拍成了紀錄片 Weapons of the Spirit。為了紀念這些在戰時願意承擔巨大生命風險而竭盡所能救援猶太人的非猶太人,他們在以色列建國後被冠以 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國際義人」的專稱。
大屠殺的事蹟是冷血殘酷,但同時聽著李先生分享的故事,又看見了人性的美善與偉大,很讓人感動。關於這點,《善養小童成大同》帶出了很有啟發性的觀點。「有趣的是,我們已經發現這些拯救者的童年,與戰爭犯、共謀或被動的旁觀者的童年是有明顯區別的。在一份名為《利他主義人格:納粹歐洲猶太人的救援者》的詳細和全面的研究中,社會學家撒母耳和珀爾.奧林爾訪問了四百多位曾經置自己和家人的生命於危險之中,去掩藏和拯救猶太人的救援者,並將這些救援者與一群不同意猶太人受迫害但沒有採取行動去保護他們的非救援者進行比較。兩組人被尋根究柢的問到很多有關個人特質、個人和家庭背景的詳細問題,調查結果令人大開眼界,且有深遠的含意。」
「救援者與非救援者的唯一區別,是他們孩童時被撫養的方式。」「研究人員發現,兩組之間唯一的真正分別,是他們被如何撫養成人。」「救援者描述他們的父母不太重視『服從』,他們傾向用親密和溫暖去描述與父母的關係。兩組人都說父母『訓導』他們的頻率相若,但救援者的父母使用了非暴力的『訓導』方法。他們的報告說自己兒時很少被打,更一定不會被棍棒、木勺或樹枝等物件毆打。」
李先生這個「講故佬」讓歷史事件變成有趣又吸引的故事,大家都聽得出神,我想起預科時期的中史老師,她很愛講文革的故事,並經常講到搖頭嘆息或咬牙切齒,現在大概沒有老師這般坦言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了,一個國家,不願意好好面對歷史的傷痕又如何迎向更好的未來 ⋯
很多年前,我和炎到過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參觀了 Anne Frank House,非常精彩的展覽,當然 The Diary of Anne Frank 一書亦早已讀完。若果想讓孩子認識這段歷史,以及救援者的偉大付出與猶太人如何躲藏、逃避給送去集中營的故事,這書很值得一看。
#善養孩子拯救這城的未來
#感謝營救手足的各位義士
善養小童成大同 在 善養小童成大同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善養小童成大同 「你問我答」7-12歲答問精華+心理情緒發展需要Parenting Q&A for 7-12-yr-olds & their psycho-emotional needs · EDiversity 教育大同. ... <看更多>
善養小童成大同 在 善養小童成大同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我們推動善養這5年來,Charlie不僅支持我們出版《善養小童成大同》, 最近更與我們的善養團隊一起共學。」讓我們一起看看楊采妮的媽媽課吧!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