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新校長賀卡,祝福陽明交大人新年快樂、牛轉乾坤、步步高陞!
-
各位陽明交大人:
在21世紀第21年的2月1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正式成立。合校經歷了超過20年的探索,歷經張俊彥校長、曾志朗校長、吳妍華校長、吳重雨校長、梁賡義校長的醞釀與催生,終於在張懋中校長、郭旭崧校長及陳信宏校長任內合力完成。我有幸能擔任合校後的首任校長,感覺肩頭上的擔子無比沉重,但我有信心在師生校友共同努力下,必定可以順利達成任務。
我是陽明大學醫學系第五屆 (1986年畢業) 校友,於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及生醫光電所任教。2019年中開始,我擔任籌設博愛校區「醫療財團法人憶卿醫院」之執行長,2020年2月由陽明大學轉任交大生科系,並兼任台聯大系統副校長。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對我而言,都具有深刻的情感與意義。
交通大學身為高科技教育研發重鎮及產業的領導者,就像是新竹疾風中堅挺不拔的勁竹,而陽明大學對於追求學術卓越及偏鄉服務的熱忱與關懷,則像是唭哩岸山迎春時奔放燦爛的櫻花,2021年我們即將一起開創嶄新的篇章,如何讓原本不同的兩所大學在未來走向共同的道路?合校工作千頭萬緒,我認為為合校初始最迫切的任務是在最短期間內獲得兩校師生同仁校友對新學校的認同;有鑒於此,我們將啟動「一樹百穫」計劃,針對各項議題如新穎教學、科技趨勢、大學社會責任,乃至校歌校徽、校園美學等,擴大邀集師生與海內外校友共同參與討論,一起發想,以資訊科技作為激盪腦力的平台;透過匯聚、分析及整合意見,我們計畫於合校啟動後的第100天,向所有關心陽明交大的朋友們提交一份具共識基礎的合校願景- 這將是一份具十年展望前景的三年計畫藍圖。而在這份藍圖逐漸清晰之前,我們將借助師生校友對過去的記憶作為新學校的黏著劑以度過磨合階段;以校徽為例,陽明交大將暫時以中英文字之”NYCU”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作為識別,將設計交付專業,將歧見或認知差異以智慧與包容來逐步化解。
傳承、深耕、融合、開創是合校的核心價值,陽明交大將以院系所及跨院研究中心為發展主軸,師生將是學校在全球高等教育競爭中參與競逐的主角,行政團隊的首要任務是架構一個穩固的舞台,讓舞台上的表演者能盡情發揮以獲得最大成就與掌聲。
陽明交大的九個校區將整合為雙主體校區,搭配產學共創校區及教學醫院群,由交大校區及陽明校區校務長領導的主秘、教務長、學務長、研發長、總務長、國際長的團隊,以及負責專案的副校長們為師生服務。我們將以最精簡的人員編制,發揮最大的行政效力與效率。除附設醫院外,學校也將與各教學醫院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尤其是榮陽交團隊經營多年、成效卓著,在未來生技醫療、智慧醫療領域的發展,台北榮總絕對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莫忘合校初衷,陽明大學的人文與專業扎根於向社會貢獻的使命感,交通大學的優勢展現在勇於突破的創業精神,合校後兩股力量匯流,陽明交大將打造淬礪成為一所「偉大大學」,這所「偉大大學」將會:
締造創新 樹立價值、
激發潛能 培育領袖、
勇於調適 面對挑戰、
引領轉變 發明未來。
林奇宏 敬上
2021年2月1日
國醫校務行政系統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培育開創性人才 林奇宏盼陽明交大邁向世界百大
最新更新:2021/01/10 22:30
陽明交通大學新校長當選人林奇宏10日表示,當選後才是挑戰的開始,目標3、4年內進入世界大學排名前百大。(黃旭昇攝影/ 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0日電)陽明交通大學新校長當選人林奇宏今天表示,當選後才是挑戰的開始,未來將推動產學共創,培養具開創性的人才,目標3、4年內進入世界大學排名前百大。
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合併案於去年8月獲行政院及教育部同意,預計今年2月1日起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並由教育部組織校長遴選小組。
陽明交大首任校長遴選小組今天開會,針對共3名校長候選人進行投票,最後由交通大學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林奇宏當選陽明交大合校後首任校長,後續將送請教育部長核定後聘任。
林奇宏今晚告訴中央社記者,他將參選校長當作一個自我實踐的過程,也投注很多心力,被通知當選後,心情如釋重負,但隨後又感到肩頭壓力沉重,因為這也是挑戰的開始。
林奇宏提到,全球因為科技文明發展、氣候變遷等造成許多問題,未來這樣的劇烈變動仍會持續發生,因此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必須具備前瞻性,而創新跟營造新的價值就是一個重要切入點,他將此當成未來大學的願景,也是陽明交大合校後的重要發展指標。
在人才部分,林奇宏認為,希望陽明交大未來能培養領袖人才,除了科技界、醫界,各領域都要均衡發展,大學不只要適應改變,甚至要主導下個世代的改變,因此學校的適應性和調適性很重要,要從組織文化、學術自由和資源等方面著手。
林奇宏提到,合校後最重要的就是搭建一個舞台,讓師生能發揮長才,讓學術能自由發揮,而高教資源不足,但民間跟產業有需求,未來將強調產學共創、公私協力,除了善用校友資源,也希望跟產業有更多合作,讓產學能夠雙贏。
目前兩校共有9個校區,林奇宏坦言,這樣在教育人力配置上會是壓力,因此未來希望以新竹、台北兩個主校區的概念來推動校務;未來合校後,他預計QS世界大學排名可提升至150至200名,目標3、4年內能進入世界前百大。(編輯:張雅淨)1100110
國醫校務行政系統 在 陳宜民教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涉及1400名教師、近兩萬名學生權益的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案,將於明年2月1日正式生效,這所足以跟第一學府台大相抗衡的「超級大學」,背後利益驚人,校長人選也備受矚目,攤開遴選委員名單「一片綠油油」,尤其被傳為李遠哲的影響力也在其中。
合校主攻醫療科技 和台大互別苗頭
陽明、交大多年來斷斷續續結緣合校,2018年重啟,去年9月正式透過兩校校務會議通過合校計畫書,合併案於今年8月12日獲得行政院和教育部同意,明年2月1日起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合併後學生達1.7萬餘人,教師約1400人,校地139公頃。
陽明交大初期將有19個學院、6個新設研究中心、1個附設醫院,分布於9個校區。而目前台大則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56個學系,134個研究所,學生人數約3萬2000人,教師2000多人。
合校後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將結合陽明及交大的強項,短期以共同發展AI在醫療的應用、遠距醫療、醫療機器人、物聯網與穿戴式裝置以及區塊鏈生醫Eco-system等策略為主。兩所學校與主管機關教育部支持合併的理由非常明確:「BioICT(生醫電資訊)」與「智慧醫療」是未來趨勢。
校長遴選會 包含官派與兩校代表
根據大學法規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屬於「新設合併」學校,所以首任校長由教育部組織遴選小組直接選聘,目前遴選小組共有21名遴選委員,教育部指派3名代表,包括教育部次長劉孟奇、成大校長蘇慧貞及科技部前部長楊弘敦。
另外陽明與交大則各推派9人,包括國衛院長梁賡義、教育部前部長曾志朗、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等人。
曾被影射李遠哲愛徒 周美吟受矚目
由於醫界與綠營關係向來密切,更成為綠營必爭之地。攤開遴選委員名單可以說是「綠油油」,據了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周美吟,當初台大校長遴選時,周美吟就被影射為李遠哲的愛徒,因此入選8位候選人之一。管中閔獲選台大校長遲遲無法上任,李遠哲也曾被指為關鍵因素。
2016年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指派周美吟接任副院長時,也曾外傳因李遠哲才有這項人事安排。李遠哲當時則多次強調,他跟周美吟沒有外傳的師徒關係,甚至說自己「難道是黑道大哥嗎?」
多位蔡政府官員入列 掌握大半勢力
而楊弘敦跟梁賡義(陽明大學前校長)都是蔡政府前任或是現任官員,可說已經掌握大半勢力,梁賡義也是上一屆台大校長遴選委員。
在生技界有重要影響力的張鴻仁,也是這次的遴選委員之一。張鴻仁曾任健保局總經理,前副總統陳建仁擔任衛生署長時,找來張鴻仁任副署長,之後因健保紛爭請辭,兩人曾先後受教於台灣公共衛生之父陳拱北門下。
郭旭崧和張鴻仁,同為陽明大學醫學系同學,兩人相識超過45年。張鴻仁也是上一次陽明校長遴選委員會的召集人。
有陽明校友透露,這次的遴選委員名單可看出綠營的運作,因為兩校合校後,背後存在巨大利益。現在連政大都要加入台聯大系統,「這是多麼大的學閥集合」,希望教育回歸教育,不該沾染政治,破壞教育體制。
陽明校方表示,扣處教育部三位代表,其他遴選委員是兩校的校務會議一票一票選出來,兩校對等,所以各選出一半。
介入學界非首次 管案還歷歷在目
其實「綠手」伸入大學校長遴選已不是第一次。台大校長遴選拔管案就是近年最鮮明的例子,教育部當時以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曾擔任台哥大獨董,與同公司董事、遴選委員蔡明興有利益未迴避疑慮為由卡管,然而同時間發生的陽明大學校長遴選,也出現遴選委員張鴻仁投票給自家獨董郭旭崧,但教育部卻放過陽明,遭質疑教育部根本是兩套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