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蔡心。
.
ADHD的症狀主要是「不專注」與「過動/衝動」,然而,如果你問問ADHD孩子的家長、老師或同學,甚至是他/她本人,別人對於ADHD最常見的抱怨其實是情緒(行為)議題。
.
「他講話很大聲,超兇的」、「她動不動就生氣」、「下課時間就他一個人笑個不停,很白目」、「她真的很容易激動誒」、「他常常放棄,比較複雜的事情都沒在用腦子想就說不會」、「三分鐘熱度大王」、「整天都喊好無聊好無聊」、「很怕輸,輸了就說不玩...這樣誰還敢跟他玩」....等等,都是我在會談時常常聽到家長或老師的投訴。
.
其實,有ADHD的人絕大部分都有情緒調適的困難,根據我的觀察,大約只有三成左右的ADHD孩子情緒沒有明顯的問題,不過仔細問下去,這三成裡面大概90%以上都可能會沒自信、不敢跟別人說真心話、覺得自己很差勁....等等。
.
為什麼ADHD的人絕大部分都有情緒調適的困難呢?主要是因為ADHD症狀問題的機制,來自於大腦裡面「行為抑制」功能(很簡單很簡單來說,就是在心裡面暫停的能力)的缺損,然而「行為抑制」功能缺損會導致大腦功能全面性的下降,也就是大腦「執行功能」的問題,其中也影響到大腦「思考」與「辨識、調適情緒」的能力。
.
因此,有ADHD的人「先天」在大腦的情緒功能就不穩定,但後天因為症狀影響日常生活表現,導致常常與人發生衝突、被人批評責備所以沒自信、沒有常有成功調適情緒的經驗...等等因素又強化了情緒不穩定的特質,所以就更惡化了原來的情緒議題。
.
我聽過一個大腦神經反應的解釋,在說明ADHD為什麼容易有情緒議題,或常常覺得「無聊」(長大後會容易覺得空虛與寂寞感)的原因,是因為大腦神經閾值很高的關係。所以如果要讓他們的大腦神經獲得滿足,需要比一般人更強大的刺激量,才會有同等的結果。
.
以白話文的例子來說明,就是一般人去吃麻辣鍋的時候,吃小辣就會覺得辣,但ADHD去吃麻辣鍋需要吃到大辣,才會有一般人吃小辣的辣度。(這只是用這個例子來說明閾值這個概念,不是在說ADHD都很會吃辣)
.
因此,日常的事情對於ADHD來說,很多都刺激量都不夠強(但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是夠了),再加上毅力不夠有困難從精熟學習、技能而獲得樂趣,在同儕之間也不易獲得友誼或崇拜,便會很容易感覺到無感或無聊。這也是ADHD很容易著迷於刺激性很強的行為(抽菸、飆車、高強度激烈運動、金融市場、男女關係、過量工作...等等)的原因之一。
.
本圖文的右下角,是我在一本已經絕版的書「媽媽!我不是問題小孩,只是皮了點!特殊小孩也能比一般人更具天賦,懂得5大原則,就可以讓孩子靜心,專心、情緒穩定,爸媽再也不頭痛」(不過,我聽說目前換間出版社再版中)中摘要出來的,我覺得他把我觀察到ADHD孩子的現象描述的很好。
.
紅色的線是一般的孩子,黑色的線是ADHD的孩子。對於一般的孩子來說,如果他們想做一件事情,會反覆思考一陣子後,在認真去做,如此一來,做事情的動機(圖上寫成鬥志,我想這是因為本書作者是日本人的關係,感覺日本人很喜歡「鬥志」、「熱血」這類的字眼)會比較持久,也會好好分配時間來完成這件事,所以對於這件事情的動機會比較高,但不會非常高(因為還會去做別件事)。
.
對於ADHD的孩子來說(黑色的線是ADHD的孩子),情況就不太一樣,如果ADHD的孩子想做一件事,基本上不會經過太多思考就做了,甚至會全心全意,投入所有資源、不計成本與代價的做,這個時候他的「鬥志」甚至會超過一般的孩子。然而,ADHD的孩子做一陣子之後就會放棄,然後又會想去找別的事情來做。
.
我的觀察是ADHD的孩子好像不是真心想做這件事,而是只是很想要「趕快去做」這件事的感覺,我先坦白我也是有這樣的特質...像是之前很有名的「新冠肺炎兒童學習活動手冊」就是這樣做出來的,我當時只是很想做,想都不想就花好幾千塊錢請美編做惹...於是就嘉惠到大家(也順便宣傳了我自己與公司,哈哈哈)
.
不過,如果仔細看這個圖,可以發現ADHD的孩子認真起來,會比一般孩子的動機高很多,因此我並不覺得這件事情是完全的負面。家長或老師在引導ADHD的孩子的時候,只要讓他們不要這麼容易放棄或三分鐘熱度,很多時候很容易卡到一些先機,當大家還在思考或綁手綁腳的時候,他的頭已經洗一半下去了(甚至是快做完了),加上ADHD的孩子跳tone的創意,只要能讓他持續穩定輸出,或許在最後的結果可能會表現得比一般孩子還好呢!
.
#有煩心找蔡心
專注力與其他教材熱銷中!
(請見留言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6YingWei快樂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今日影片介紹 ☆ 美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大都會人壽,曾進行一項知名的研究。 首度破例雇用一批,在標準篩選測驗中,成績不及格,但樂觀指數很高的人。 結果,這批人在第一年的銷售成績,比通過標準測驗的悲觀者,高出21%。 第二年,更高出了57%。 我們都知道樂觀對工作和生活的幫助很大。 但是,你...
大腦神經 機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盈響力閱讀]情緒按鈕
#triggers
#就精神層面而言情緒防彈衣是不存在的
#引發大腦神經元就彷彿回到無助的當下
你曾經被誰說過的話感到一秒天堂,下一秒又打入地獄嗎?
你曾經被好友誤傷,他很無感,你卻覺得莫名其妙嗎?
你曾經感受到怎麼親近別人,卻和誰都不親的孤單經驗嗎?
這些經驗,都可能與當下的人事物,沒有太大關係!
這是最近我看好久的一本好書!這讓我想起過去學遊療和個人中心的過程,不斷在案主的內在情緒中遊歷,透過領受和解構個案內在恐懼和驚嚇的經驗,重新建構著神經元的刺激和獲得不預期的反應。近來,有許多書籍,無論是關於 #創傷治療 #情緒重新建構 #大腦神經科學,都逐漸印證這一點,這就是其中一本將情緒機制說清楚的好書。當我們啟動情緒地雷一觸即發,而我們腦袋認為賴以維生的聰明生存機制被啟動,就更難以當年歷歷在目,感到無能的廠警,要試圖擺脫悲傷、憤怒、恐懼的掌握,不能靠腦袋控制,神經不由自主地往那個方向引發!
#於是我們的感受始終沒有事過境遷這回事
當我們內在無法安頓,就更容易引爆和觸發外在的事件,無法平靜的安頓身心。
這種連鎖效應,正是當事人解釋不清、也感到無望的原因之一,心理治療師大衛‧瑞丘以神經科學闡述觸發點的運作機制,以及我們對恐懼、憤怒和悲傷的反應,#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我們的身體會在我們的頭腦有機會了解情況之前就直接做出反應。這都是在那一瞬間就做出的判斷,且危及身死存亡!
我們可能採取許多防衛,例如 #解離,試著封存不好的感受,拒絕接觸絕對是我們的生存機制之一,他所帶來的代價,也一併被計算進去,我們似乎只能兩全相害取其輕。
而好消息是,這本書中提出許多方法,讓我們有機會將經驗封存在過去,針對經驗說「是」,承認他、接受他、建立內在的支撐,並且讓一連串破壞性情緒有個休止符可以暫停,透過承認觸發點,像經驗說是、一步步帶領我們自我經驗這十二步驟的療癒,最主要 #從內在騰出空間 ,讓重新制約發生作用,幫自己的大腦建立新的連結。對各種負面的情緒按鈕產生新的理解!正是這本書帶來的價值,防疫來讀書,一起讀好書~~歡迎參照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2788
#高寶出版
大腦神經 機制 在 升鴻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享一下優秀學弟使用的筆記法,(其實我已經忘了這是哪個學弟了...我好多優秀學弟,因為這邊放在我備忘錄很久了...不過感覺是附中的學弟)
我自己還很初階,只用Evernote,用自己的話寫重點,並對每本書或每個主題做簡單兩層的分類。
但其實有更有系統的方法,有興趣的人可以研究研究,也歡迎朋友提供你覺得不錯的筆記方法。
總歸一句,看了有價值的資訊,無論是書或網路文章,最好都用自己的話簡單扼要的重寫一遍重點,這樣以後複習起來就很方便,不枉費當初認真看的時間。
整理好筆記後,可以利用一年一次的長假,不用像比爾蓋茲那樣帶一堆書,就帶著手機,把過去一年做的筆記,重新看過一遍,好好沈澱,問自己這段時間有沒有成長。哪邊做不好,如何變更好。
好的道理值得不斷複習,每個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
分享一下幾個近期覺得好用的東西
首先是
「Roam Research 」
「Zettelkasten 筆記法」
「子彈筆記法」
這三個組合解決了我長期在記筆記時的困擾。
我的筆記主要分兩部分:todo list 和知識管理。
子彈筆記法解決了 todo list 的問題:隨著時間過去,不斷累積越來越多還沒有做的待做任務,最後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總是只有在換新的 todo list 軟體、todo list 重新清空時能夠短暫的緩解。
子彈筆記法讓自己從這種情況脫離出來,解放心理壓力、更專注在重要的事情。
Zettelkasten 筆記法幫助我解決知識管理的問題:筆記內容很難有效利用。
記筆記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希望未來需要的時候能夠幫助自己,但是會需要記筆記的內容,通常就是自己容易遺忘的東西。不但筆記內容容易忘記,甚至連「做過這則筆記」這件事情也會遺忘。因此筆記軟體裡雖然有很多則筆記,但是不管怎麼分類、管理這些筆記,最終被拿來利用的只有少數中的少數,經常為了「某某資料我記得以前有在書中或文章中看過,我現在需要它但我找不到」而頭痛。
Zettelkasten 筆記法模仿大腦神經元的運作機制,將筆記與筆記之間建立起雙向連結,讓做過的筆記能夠很容易在需要的時候被找到、利用,因此很好的解決了筆記很難有效利用的問題。Zettelkasten 筆記法的發明人 Niklas Luhmann,一生寫了 70 多本書、發表了近 400 篇學術論文,他就把他的成就歸功於他所發明的 Zettelkasten 筆記法。
Zettelkasten 筆記法的一個缺點是維護起來不容易。不過去年竄起的 Roam Research 這套筆記軟體用了很特殊的設計讓 Zettelkasten 筆記法實行起來變得很高效率。
過去我用 Evernote,近年很喜歡 Notion,去年底改用 Roam Research 一個月後,我就再也沒有用 Notion 建立任何新筆記,全部改用 Roam Research 了。
高度推薦給經常閱讀大量資料、做大量功課的人。
大腦神經 機制 在 6YingWei快樂姊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今日影片介紹 ☆
美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大都會人壽,曾進行一項知名的研究。
首度破例雇用一批,在標準篩選測驗中,成績不及格,但樂觀指數很高的人。
結果,這批人在第一年的銷售成績,比通過標準測驗的悲觀者,高出21%。
第二年,更高出了57%。
我們都知道樂觀對工作和生活的幫助很大。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
你卻容易陷入悲觀、經常對負面經歷記得最深刻。
這其實與大腦特性有關。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研究發現,
人們對正面與負面經歷的比例為3:1,
也就是1個負面經歷帶來的威力,是正面經歷的3倍強度。
美國運通公司和組織心理學家合作,將鍛鍊大腦的技巧,教給理財顧問們,讓他們學會如何在面對高難度的案子時,不讓大腦陷入悲觀的情緒與自我懷疑。
結果,每位理財顧問的收入都因此增加了。
科學證據指出,大腦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透過培養與學習,改變大腦神經元細胞,產生新的連結,鍛鍊出樂觀腦。
想要成為樂觀的人。
就去改變大腦的運作模式吧!=D
= = = = = = = = = = = = = = =
☆ 關於 6YingWei ☆
噹啷!Hi!我是 6YingWei。
很開心,有機會認識你。=D
小時候沒有什麼優秀表現的我,對比大我兩歲,會跳芭蕾舞、彈鋼琴、牆上掛滿各種獎狀、在學校擁有好人緣的表姊,我常常覺得很自卑。
我總是渴望著:「好想和表姊一樣,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過去的我,不懂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的技巧。
因此,在人際關係上,經常碰壁、與別人發生爭吵。
面對家人,經常和爸媽說不到幾句話,就發生衝突。
在愛情中,常和對方因情緒發生爭吵、傷害了彼此。
在職場中,錯誤的溝通技巧,使我被誤解不好相處。
面對自己,情緒常用否定的方式,使我失去自信心。
處在痛苦、難過中的我,決定脫離充滿人際衝突的生活。
開始到處尋找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
我閱讀了幾十本關於人際關係、溝通和社交技巧的書、花了許多錢參加講座與課程,也還是沒有辦法改善人際關係。
當我覺得,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是需要天分、
當我正準備放棄改善人際關係時。
我遇見了腦科學。
我開始了解到,原來:
【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技巧,和大腦密不可分。】
在腦科學幫助下,成功改變了我的人生。
掌握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技巧後,
我成為快樂、有自信的人。
找回快樂人生的同時,我也找到了人生目標:「傳遞快樂」
現在,正在撒下快樂種子,努力讓快樂在世界各地發芽。=D
拍影片,正是為了實踐「傳遞快樂」的方式之一。
分享和腦科學、人際關係、情緒管理有關的知識影片:
希望透過這些知識分享,能幫助大家對人際互動、情緒、大腦有更多了解。
哈佛大學曾針對「快樂」進行了75年的大型研究。
最後報告指出:
「感到孤獨的人們,大腦功能退化較快,壽命也較短。
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活得更快樂也更健康。」
換句話說,人際關係不好,會容易讓人感到不快樂,並且為大腦與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研究證實:不良的人際關係會增加罹患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的風險,為健康帶來傷害。
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只能改善和家人、愛人、朋友、同事的互動關係,更能直接為健康帶來良好的影響。
祝福你,也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起過著健康快樂的生活。=D
☆ 關於腦科學 ☆
人類每天都在依靠頭顱中重約 1.4 公斤,
充滿許多皺褶、凹溝的大腦在生活。
我們知道大腦的重要性,卻很少了解大腦。
拜先進的科技之賜,
近幾年,腦科學終於能揭開大腦的神秘面紗,
一窺看起來不起眼,
卻影響你的人際關係、生活、喜怒哀樂的大腦。
多明白大腦的運作機制和特質,是沒有壞處的。
當我們更理解大腦,就越能清楚知道:
「我們如何與人產生連結、如何做決定、如何成為「你」。
並且,幫助我們更了解他人。」
如果你對大腦感興趣,
歡迎和我一起透過腦科學,
走進人體最複雜的地區【大腦】。
看看大腦,是怎麼一步步塑造我們的個性,以及人生。
☆ 寫信給 6YingWei ☆
謝謝你的閱讀。
如果有任何想發問或想分享的故事,歡迎隨時來信。=D
6yingweitv@gmail.com
(不過睡覺的時候,我可能無法夢遊起來閱讀你的信,哈哈。)
對了!
都還沒向你解釋,
為什麼,在影片中我要稱呼你為【跳躍高手】。
其實以前我無法想像,自己能成為樂觀充滿快樂的人。
正因為曾走過低潮的人生,加上現在找到嶄新的自己。
所以我深深地相信著:
【我的人生充滿無限可能,你也是一樣。】
我和你,都有著能突破困境、向前跳躍到快樂人生的潛能。
所以,我喜歡稱呼你為【跳躍高手】。=D
祝你有歡樂的每一天。Yeah!
☆ 聯絡 6YingWei ☆
・facebook :@6yingwei
・Instagram:@6yingwei
・e-mail:6yingweitv@gmail.com
大腦神經 機制 在 大腦中有860 億個神經元-它們如何知道如何連接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傷 神經 元所騰空出來的突觸,並形成新的突觸接合。 • 這種 神經 塑性 機制 通常在損傷後4~5天内發生。(快) b. 神經 再生或 ... ... <看更多>
大腦神經 機制 在 神經傳導物質合作競爭調控腦神經元抉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口渴時會找水喝,肚子餓則會出門覓食,但這 神經 機轉到底怎麼運作?中研院研究團隊,破解果蠅 大腦 中找水、覓食的 神經機制 ,如此一來能夠幫助研究團隊, ... ... <看更多>